以下文字资料是由(历史认知网 www.lishirenzhi.com)小编为大家搜集整理后发布的内容,让我们赶快一起来看一下吧!
摘要:漫话三清茶碗所谓“三清茶”碗,就是以朝气蓬勃皇帝赞咏“三清茶”的诗文作装饰,又专门用来饮用“三清茶”的碗。“三清茶”诗文碗由乾隆皇帝一人促成,是他的得意之作,因而曾命御用作坊反复制造。就目前所见的传世品有瓷器、玉器、漆器三大类。“三清茶”碗无论什么材质的,其大小、造型、装饰图案以及款识等都基本一致。多数碗有盖,形如覆盘,上有圈纽,可倒置,装饰与碗完全相同。
漫话三清茶碗
所谓“三清茶”碗,就是以朝气蓬勃皇帝赞咏“三清茶”的诗文作装饰,又专门用来饮用“三清茶”的碗。它既是宫廷所创,又为宫内专用;既是实用之器,更是精美的工艺品,同时它还记录了一段君臣茶宴作诗联句的历史典故。
“三清茶”诗文碗由乾隆皇帝一人促成,是他的得意之作,因而曾命御用作坊反复制造。就目前所见的传世品有瓷器、玉器、漆器三大类。其中瓷器有青花、红彩之分,漆器有雕漆、描漆之分,加起来应该有五个工艺品种。“三清茶”碗无论什么材质的,其大小、造型、装饰图案以及款识等都基本一致。均作圆形体,斜壁呈缓慢的、优美的曲线,口沿微外侈,圈足,与永乐款青花瓷压手杯非常近似,但比之更规范,线条更流畅。多数碗有盖,形如覆盘,上有圈纽,可倒置,装饰与碗完全相同。碗壁上下环饰方向一致的如意云头纹各一周,腹部留有大面积的空地,上面饰乾隆皇帝赞咏“三清茶”的五言诗文:“梅花色不妖,佛手香且洁。松实味芳腴,三品殊清绝。烹以折脚铛,沃之承筐雪。火候辨鱼蟹,鼎烟迭声灭。越瓯泼仙乳,毡庐适禅悦。五蕴净大半,可悟不可说。馥馥兜罗递,活活云浆澈。据佺遗可餐,林逋赏时别。懒举赵州案,颇笑玉川谲。寒宵听行漏,古月看悬玦,软饱趁几余,敲吟兴无竭。落款为“乾隆丙寅小春御题”,末尾钤“乾”、“隆”篆书圆、方连珠二小章。丙寅为乾隆11年(公元1746年)。
全诗22句,110个字,再加上款文和印章,共120个字。诗文在腹部作纵向排列,共29行,每行分别为5、3、2个字不等,长短相间,字的分布齐整均衡有很强的规律性,且富有节奏感。书体均为楷书,笔划一丝不苟,工整隽秀。内壁饰有与外壁对应相同的如意云头纹二周,底部圆形开光,内饰折枝的松、梅、佛手各一株,是构图疏朗,写实生动的小图案。它类似于松、竹、梅岁寒三友图。在这些茶碗中,有少数内壁作金里,也有的为光素,它们可能是后作之器。足底中心大都作“大清乾隆年制”三竖行6字篆书款,少数作“乾隆年制”双竖行4字款,个别的还不作款,这些估计为宫廷后仿。统观不同材质的“三清茶”碗,它们虽然诗文相同,造型与装饰风格一致,但因材质、颜色、工艺不同,各有自己的工艺特征和艺术特色,也同样赏心悦目。如玉质碗,用阴刻填金法,无论白玉的、还是青玉的,清新中透着金灿的诗文,温和而又富丽;瓷质碗,胎体质密坚实,地子釉色洁白,上面的红彩鲜明亮丽,青花淡雅纯正,有着清丽高雅之美;雕漆碗以墨绿回纹为地雕以红字,且有浮雕艺术效果。描漆碗以紫红色地来衬托黑漆的诗文,色彩搭配既沉稳又和谐,具有良好的装饰效果。这些“三清茶”碗,在用料和 ... 上均精致考究,体现出浓厚的宫廷色彩和皇家气派。
品茗饮茶,为中国人传统习俗,茶叶品种之多数不胜数。但这“三清茶”却与众不同,正如诗文中所说,它是以梅花、佛手、松籽三味组成,还要用雪水烹煮。它迥异于人们观念中的茶,富有浪漫色彩和文人的情趣,对此帝王将相津津乐道。
茶宴为清代宫廷文化活动之一。康、雍二朝均有此活动,但其间尚未形成制度,地点也不确定。以风雅自居的乾隆皇帝于乾隆八年(1743年)规定,每年正月从初二至初十之间择吉日在重华宫举行茶宴,并增加了作诗的内容,进一步提高了它的文化内涵。茶宴从来不赐酒肉饭食,而以“三清茶”、果品、布丁为席,最重要的内容是君臣要赋诗联句,最后皇帝还会将茶碗赏赐与宴诸臣,以誌纪念。正如乾隆皇帝规定的:“是宴也,例弗受觞,饬尚茶以松实、梅英、佛手三种,沃雪烹茶。曰三清茶,布果顶飣盒为席,诗成颂赏。”
茶宴最初定为12名,均由皇帝亲自拟订人选,多为大学士、内廷翰林等能诗善词、文学造诣深厚之人。后来人数逐渐增加至28人,这一数字与“周天二十八星宿”之吉数正相符合,并由此成为定制,人数不再增减。茶宴的程序是先由皇帝出示题目,并作出首句来定韵,然后群臣依次依韵恭和,均仿每句用韵的“柏梁体”,叫做“授简联赓”。“柏梁体”为七言诗体的一种。相传汉武帝在柏梁台上与群臣作诗联句,共赋七言诗,每人一句,每句用韵,一句一意,世称“柏梁体”。以“柏梁体”作诗联句难度较大,只有翰林、大学士等人方能以此当场联出诗句。后来随着与宴人数的增加,一些不会作诗的文武大臣也被吸纳进来,因此诗的体裁也就逐渐放宽至古今并用,不再硬性要求用“柏梁体”。加之预先出题,发给与宴大臣,那些不太会作诗的人,也能凑合应对出来,实在不会作的还可事先请词臣代劳,届时填上姓名呈上,也算完成任务。茶宴联诗,内容丰富,题材广泛,小到时令节气、大到国家兴亡,但总体皆为歌功颂德、盛赞太平之吉语。宴毕,君臣联句作成的诗文,均一一载入《御制诗集》,欲意流芳千古。乾隆皇帝在位期间共举行过44次茶宴,集诗无数。当他授玺归政之时,将茶宴定为家法,命后世克守遵御,“万年长如今日”。可惜没能如乾隆皇帝所愿,仅嘉庆、道光举行过数次,咸丰时便荒废不继了。
茶宴联句的地点一直设在重华宫,它位于后三宫之西北隅,是乾隆当皇子时的旧居,其父雍正皇帝赐名“乐善堂”。乾隆即位后,潜邸升为宫。大学士张廷玉为乾隆拟“重华”二字为宫额。“重华”源于《书·舜典》:“曰重华,协于帝。”孔颖达疏“此舜能继尧,重其文德之光华,用此德合于帝尧,与尧具圣明也。”意思是把乾隆皇帝比喻成了尧舜,乾隆非常高兴,于是将“乐善堂”更名“重华宫”。随后重华宫修葺一新,成为乾隆皇帝处理日常事务、学习生活、侍奉母后宴饮、赏赐廷臣、茶宴赋诗联句的场所。
乾隆11年,弘历独出心裁,作咏“三清茶”诗,雅兴所致,令将诗句饰于瓷碗之上,使之成为日后茶宴上专用之器。据档案记载,乾隆十一年七月二十八日命唐英作瓷杯,“画枝叶,松、梅、佛手花,将诗文字摆匀。”十一月初七日呈样览。奉旨,“照样准烧”。这应是烧造最早的一批“三清茶”诗句碗。档案还显示乾隆时期至少还烧造过三次。其它工艺的“三清茶”碗,也是在乾隆皇帝的命令下陆续仿造的。而它们的 ... 时间,无疑应在第一批瓷碗之后。在“三清茶”碗问世后,受其影响,其它咏茶诗句碗也有烧造,并一直延续到嘉庆、道光时期,其作品也流传到了今天。
遥想当年,茶宴之上,君臣手捧“三清茶”碗,品尝着“三清茶”,作诗联句,其乐融融。在茶宴行将结束之时,皇帝再将臣子手中的“三清茶”碗相赐,君臣欢聚一堂,好不热闹。而这些官造的“三清茶”碗便以赏赐的形式,堂而皇之地走出皇宫,流传到了民间。近些年来,在国内外的拍卖会上屡见各种工艺的“三清茶”碗出现,分析它们应该是当年茶宴之上,被赏赐出宫的,这与历史正相吻合。
由“三清茶”碗不禁使我们联想起乾隆皇帝的另一项文化娱乐活动,他依据王羲之《兰亭集序》中的“流觞曲水”,在乾隆花园建造了流杯亭,并为此还专门制造了各种工艺的酒杯和承载酒杯的舟形杯托。“流觞曲水”是文人所创,茶宴作诗为帝王肇始,它们虽为异曲,但却同工,被世人传为佳话。尤其是上述精美的“三清茶”碗,则流传百世,成为乾隆皇帝风流儒雅的见证。
以上内容由历史认知网整理发布(WWW.lishixinzhi.Com)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部分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特别申明:本文内容来源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立即与我们联系(devmax@126.com),我们将及时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