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下文字资料是由(历史认知网 www.lishirenzhi.com)小编为大家搜集整理后发布的内容,让我们赶快一起来看一下吧!
摘要:无论是梵蒂冈城内的圣彼得大教堂,还是梵蒂冈博物馆,都弥漫着浓厚的文艺复兴时期的艺术气息。人文主义思想:拉斐尔画室梵蒂冈博物馆的艺术藏品,包含了12个陈列馆及5条艺术长廊,汇集了希腊、罗马及文艺复兴时期的艺术珍品。
梵蒂冈:艺术巨匠的“城国”
梵蒂冈
城中之国“梵蒂冈”,这是当今世界上最小的国家,但其博物馆的艺术藏品之辉煌令人感到惊愕。的确,这个以四周城墙为国界的“城国”有着人类艺术史上最辉煌时期的经典作品。在这里几乎是以一种敬仰的姿态在与每一位中世纪和文艺复兴的艺术大师进行亲密交流。
“最伟大的纪念碑”:圣彼得大教堂
梵蒂冈位于意大利首都罗马的西北角,面积仅约0.44平方公里,但却是全球天主教徒的精神之都。无论是梵蒂冈城内的圣彼得大教堂,还是梵蒂冈博物馆,都弥漫着浓厚的文艺复兴时期的艺术气息。作为世界上最大的教堂——圣彼得大教堂,从1506年便开始修建,直到1626年才落成,其中不乏布拉曼特(Donato Bramante)、拉斐尔(Raphael Sanzio)、米开朗基罗(Michelangelo)等人的设计和智慧。加以正面由贝尼尼(Gian Lorenzo Bernini)设计而建的蔚为壮观的圣彼得广场,使得古典的文艺复兴艺术风格和华丽的巴洛克风格完美地结合在一起。
圣彼得大教堂被誉为文艺复兴时期“最伟大的纪念碑”,如米开朗基罗设计建造了教堂中央的穹顶,因工程量极为浩大,当米开朗基罗逝世时才只建到了鼓座,其余则由后续建筑师完成。穹顶整个周长为71米,是整个罗马城的最高点,从顶部眺望可俯瞰罗马全城,甚至可以一窥阿尔卑斯山脉的秀美风光。当教堂主体工程完成后,17世纪的巴洛克艺术浪潮席卷而来,圣彼得教堂也迎来了一次规模巨大的扩建。它改变了文艺复兴建筑所具有的协调比例及雄伟质朴的外观,其对于空间透视的巧妙处理、细部的装饰、立柱壁式带有的明暗效果及各种雕刻和壁画手法,凸现出了最大的装饰效果,使得这座教堂具有了早期巴洛克的风格。其后贝尼尼为大教堂设计的天顶和正面广场,堪称巴洛克风格的集中展现。椭圆形的广场,被列柱走廊所环绕,中间立有巨型方尖碑,左右两侧的喷水池,一切都给人以无限空间的错觉。
教堂内部华丽的装饰令人眼花缭乱,却又为之惊叹。从走廊经过拱门,便进入了中央殿堂。途中所经之处皆被艳丽的图案、细致描绘的雕塑和交相辉映的彩色大理石地面包围,每一幅壁画与雕塑都是来自艺术大师之手。1498年,仅有23岁的米开朗基罗用卡拉拉的云石雕琢出被誉为“罗马最美丽的云石雕像”——《哀悼基督》。它呈现的是圣母玛利亚抱着死去儿子耶稣基督尸体痛哭的一幕。不同于一般的宗教题材作品,米开朗基罗对1493年为民 ... 但被教皇处以火刑的萨伏纳罗拉这位“殉道者”的敬仰和哀思。他采用金字塔式的构图和采用圣母宽大的衣袍为雕像基座的方式,这样不仅显现出圣母四肢形体,同时又掩盖了人体的实际比例,从而实现了整组雕像的构图美。圣母低头静默,这不只是无声的哀痛,更传递着人类最伟大的母爱之情。而所有的一切,生与死、宗教教义都在母爱的面前显得微乎其微。正因如此,雕像中的圣母面容如18岁少女一般年轻,因为在米开朗基罗看来:“圣母是纯洁崇高的化身,是神圣事物的象征,所以一定能避免岁月的折磨,能保持青春,不易衰老。”而这件作品也是米开朗基罗一生中唯一一件亲手刻有自己名字的作品,如圣母一般永恒不朽。
人文主义思想:拉斐尔画室
梵蒂冈博物馆的艺术藏品,包含了12个陈列馆及5条艺术长廊,汇集了希腊、罗马及文艺复兴时期的艺术珍品。其中之一的镇馆之宝便是拉斐尔画室,这是拉菲尔于15世纪在尼格劳五世的任命下绘制的一系列壁画。从参观的空间顺序来说,依次经过的是君士坦丁厅、艾略多厅、签字厅及火警厅。而拉斐尔画室的核心则是他第一个绘制的房间——签字厅。签字厅原是教皇签署文件的地方,拉斐尔按照诗人德拉·欣雅杜尔的诗,以象征人类四大知识(神学、哲学、诗学、法学)的四幅壁画装饰整个房间,从而在逻辑上构成了一个完整的体系,四幅壁画虽为罗马教廷所绘,但传达的却是文艺复兴时期最主要的人文主义思想。《圣礼之争》以半圆形构图将天与地联结在一起,天上为“三圣”:圣父上帝、圣子耶稣和象征圣灵的鸽子。地上则为教会领袖、僧侣。画中先知们彼此交谈,教会人物也正在讨论真理,这正是人类四大知识中神学的象征。画面云层上方右边第四人是达芬奇肖像,是拉斐尔对达芬奇崇敬之情的表示。
圣彼得大教堂
另一幅文艺复兴时期的旷世杰作便是《雅典学院》,在完成这幅湿壁画之前,拉斐尔绘制了同题材的素描草图。从素描稿中就不难看出拉斐尔精湛的透视明暗技巧以及人物造型上特有的优美和丰满。《雅典学院》是拉斐尔人文主义思想最集中的反映,整幅画面以古希腊哲学家柏拉图所建的雅典学院为背景,将不同时空下、不同信仰的思想家、学者并置在一起,宛如一场盛大的学术研讨会。画面正中拱门下走出来的是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手的不同指向代表了他们彼此不同的哲学观,柏拉图还被刻意塑造成为达芬奇的形象,可见其对青年的拉斐尔影响之深远,在其心中的地位也极为崇高。此幅作品构图疏密有致、完美的透视及高尚的人文主义思想的显现,都使得《雅典学院》成为世界艺术宝库中的巅峰之作。
神圣的气息:西斯廷教堂
西斯廷教堂的盛名全因为米开朗基罗的天顶湿壁画,这座私人教堂如今不仅是梵蒂冈博物馆的另一件镇馆之宝,还是梵蒂冈城内最迷人的景观。当无数虔诚的天主教徒每年来到梵蒂冈朝圣时,仰望《创世纪》的气势,《最后的审判》的肃穆,都让人在这喧嚣的城市中寻找到一片净土。
米开朗基罗花费了4年时间在这近800平方米的天顶上绘制了长40米、宽14米的圣经壁画,所绘人物达343位,其中100多个人物都是真人的两倍之大。《创世纪》题材是取自《旧约 》1至9章,共有9幅图组成。即《神分光暗》、《神造日月》、《神分水陆》、《神造亚当》、《神造夏娃》、《原罪》、《诺亚献祭》、《洪水》、《诺亚醉酒》。前五幅图像基本是以上帝为构图的中心。而最常被称道的是《神造亚当》中的那一幕:上帝伸出右手,他的食指即将触碰亚当的左手,正似要给人类第一个男人注入生命的能量和灵魂。上帝的目光极为锐利,坚毅而威严,充满着智慧和力量。米开朗基罗认为:“好的画,是迫近神而和神结合……”,这与他的宗教信仰和性格有极大关系。因为他是一个虔诚的基督徒,也是一个忧郁而孤独的人。从某种程度上说,《创世纪》表达出了米开朗基罗内心的忧郁、悲伤,而这种忧郁和悲伤在画面中也转化为一种动人心魄的力与美的统一。
在《创世纪》完工24年后,米开朗基罗又迫于教皇的压力于1535年重返西斯廷教堂为祭坛后面的墙绘制壁画。《最后的审判》取材于《新约全书·启示录》,主题是当世界末日来临时,基督前来审判世人,善者入天堂,恶者入地狱,视为最后的审判。描绘地狱风景时,米开朗基罗受到但丁《神曲》地狱篇中的景象启发。《最后的审判》画面以站在云际中的耶稣为中心,指引善者升入天堂,左手向下推压示为制止邪恶,让罪人坠入地狱。耶稣右下方,十二门徒之一的巴托罗谬手提一张人皮,这张人皮的样子正是米开朗基罗自己的相貌。整幅画有近400多个人物,却被米开朗基罗通过巧妙的画面分割,构成故事,使得整体呈现出一种螺旋上升的动感。
19世纪德国拿撒勒人画派的代表人物彼得·冯·科内利乌斯(PetervonCornelius)也曾画过《最后的审判》,将它与米开朗基罗的作对比,可看出科内利乌斯的少有米开朗基罗强烈的动感和激烈的对抗,也没有恐怖的地狱描绘,而是将最后的审判演变为善与恶之间的较量。米开朗基罗的《最后的审判》中的人物似乎都具有一种瞬间爆发的力量,而在科内利乌斯这里,则是平静,再平静。也正因如此,科内利乌斯的绘画缺少了一种现实感,而米开朗基罗的《最后的审判》却一直扣人心弦。
拉斐尔画室 签署厅《圣礼之争》
拉斐尔《雅典学院》.
米开朗基罗《最后的审判》西斯廷教堂1534—1541
彼得·冯·科内利乌斯《最后的审判》
以上内容由历史认知网整理发布(WWW.lishixinzhi.Com)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部分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特别申明:本文内容来源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立即与我们联系(devmax@126.com),我们将及时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