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下文字资料是由(历史认知网 www.lishirenzhi.com)小编为大家搜集整理后发布的内容,让我们赶快一起来看一下吧!

>  第四节 大哉贾谊>>  在接管皇位的时候国家可谓是内忧外患,在外面临强大的匈奴,而在内有各个诸侯国逐渐强大的威胁,已经将汉朝转换成正常和平时期模式的文帝在摒弃了那些精于战场的大臣之后需要找到一批精于治国的人才。>>  而此时,涌现出了两个在整个汉朝四百年都排得上号的政治天才,他们的现对理清汉朝体制起到了巨大的作用,为整个国家为整个民族做出了不凡的贡献。只可惜除了贡献同样不凡外,他们俩还同样拥有一个颇为悲剧的结局,让古往今来无数人为之扼腕叹息。>>  这两个人就是贾谊和晁错。>>  先从贾谊开始说。>>  贾谊是之后西汉最顶尖的政治天才。>>  整个西汉两百年,在对国家大政有卓绝贡献的人中,最年轻的武将是,最年轻的文官就是贾谊。>>  霍去病十八岁第一次出征匈奴,二十岁就作为主帅指挥汉军主力取得河西大捷,二十二岁就和匈奴决战漠北,封狼居胥。而贾谊十八岁以文采成为河南郡守吴公的门客,二十出头就成了汉廷博士,不到一年的时间连续升迁三次,官至太中大夫,成为文帝身边最耀眼的智囊。>>  和霍去病相比,贾谊并没有外戚身份,仅仅是一介布衣,完全凭借自己的才学在这么小的年纪就成为最高级的“中字头”官员太中大夫是非常难得的,甚至几乎是绝无仅有,东方朔什么的混到这个位置已经四五十岁了。整个西汉,年轻文官中大概也就两个人勉强可以和他一比:一个是武帝后期的桑弘羊,十三岁凭借自己高超算术才能被武帝看中召进宫中成为低级“中字头”官员,但也由于他的才能过于局限,直到四十多岁才混出来;另一个是哀帝时期的董贤,二十二岁就位列三公,看起来似乎比贾谊还牛逼,但其实,那完全是因为他和哀帝是好基友,还经常带着妻子和哀帝搞3P所带来的福利。>>  所谓的“中字头”官员就是汉廷内朝那些官名中有“中”字的官员,比如太中大夫、御史中丞、中常侍等等,这些官虽然上品秩不高,但却是皇帝身边最亲近的人,可以直接和皇帝讨论国家的大事,决定天下命运。他们的地位就和的“同中书门下平章事”、明朝的“内阁大学士”、康熙时期的“上书房行走”还有清朝后期的“军机大臣”一样,不管官职有多低微,只要带了这个头衔,那就可以被认为是“宰相团”的人,是皇帝的智囊。>>  然而少年得志不一定是好事,霍去病在二十二岁大战完匈奴后第二年就病逝,而贾谊也在他最顶峰的时候遭到了朝中那些老臣们的排挤而被疏远。这些老臣就是以周勃和灌英为代表的朝中保守派,他们对贾谊提出的各项改革都难以接受,打了一辈子仗的他们只想好好过几年消停日子。另外,他们排挤贾谊也是有私心的,自己辛辛苦苦混了一辈子才到了如今这个位置,而你贾谊这样一个乳臭未干的黄口小儿,光耍耍嘴皮子就要和我们平起平坐,当然难以接受。>>  老臣们不是良心坏掉了,他们也想让汉朝变的更好,但确实是眼光看不到那步,成了阻碍进步的反面力量也不是他们的本意,这是历来改革都会出现的问题。既然是改革就会有利有弊,保守的势力往往是过多的强调了弊端,这是所有改革者都会遇到的问题,从到小平同志只怕都遇到过。改革者能不能迈过这些困难,影响的因素有很多,其中君主的决心是很重要的一条。没有秦孝公放下一切的信任,商鞅变法没有那么容易成功;而如果宋英宗可以更多的相信一些,王安石变法也许就没有那么容易被推倒全面改回来。>>  “时代造就英雄”,贾谊也许是生错了年代。>>  文帝是一个明君,但不是一个能够彻底改革的君主,他更喜欢稳定,更喜欢温和,这一点和他的孙子武帝差别很大。汉朝很多改革和大政,在文景时期曾经都有人提过,都有一些预备措施,但真正彻底做到都是等到了武帝时期,这和国力的积累有关,也和君王个人的性格有很大关系。>>  在面对顽固的保守势力时,文帝所喜欢做的总是先稳住大局然后慢慢来,极端的谨慎小心,这从他当时即位的过程中就可以看出。所以在朝廷老臣和年轻的贾谊之间,文帝最终选择了老臣而放弃了贾谊,把贾谊外放为诸侯王的太傅(就是老师),去了潮湿的长沙。>>  长沙现在是个不错的地方,但在汉代却几乎是除了北方面临匈奴的边郡以外全国最差的去处。>>  首先长沙是边郡,他面对的是南方南越国的赵佗。虽然在文帝的努力下,赵佗已经向汉朝称臣,但他手下的相国吕嘉是个强硬的“主战派”,对汉朝始终是隐患,就是没有匈奴那么棘手而已。>>  另外,古时候中国的文明都集中在北方,南方的经济发展过于落后,西汉初年无论是现在的江浙一带还是靠中部的湖广地区都还处于半蛮荒状态,而且当时主流的北方人都难以承受南方的潮湿。>>  贾谊在南方很不习惯,本来身体就不好的他落下一身的病,当然最打击他的还是满腹才华与满腔热情无处施展,深感自己怀才不遇。也就是在这期间,贾谊写下了着名的《吊赋》,文章中一切对屈原不为国家所用愤然 ... 的感慨其实全是对自己境遇的愤懑不满。>>  《吊屈原赋》对于两千年后的我们,也许有一些艰深晦涩,但仔细读来,其字里行间的辛酸血泪还是能让我们有一些感慨的,那是一种对天才陨落的叹息。>>  其实文帝外放贾谊为诸侯太傅也不一定就是对他不好。功利一点儿说,诸侯王的太傅是二千石的大员,从太中大夫调任诸侯王太傅,其实是一种升迁。贾谊年纪轻轻二十出头就位列二千石,在汉代绝对是非同一般的,而且文帝把自己的亲儿子交给贾谊教导,也算是一种对他的信任。>>  只可惜,这种升迁和信任都不是贾谊想要的,文弱书生型的贾谊就适合在皇帝旁边当智囊,诸侯国不是贾谊施展的舞台。贾谊就像评价的一样,才智有余,但不可以独当一面。>>  有时候我也想,或许文帝当时把贾谊外调到诸侯国只是想让他暂时远离朝廷中的纷争,让他不要成为老臣们的眼中钉。等到贾谊年龄大一些,威望再高一些,等到顽固的老臣们势力再弱一些,时机再成熟一些的时候,再把贾谊调回来委以重任。>>  只可惜贾谊死的太早了,这种假设无法验证真伪,但从后来文帝对政见和贾谊非常相似的晁错的重用来看,不无可能。>>  贾谊最早被河南郡守吴公发现时,是因为善于“诵诗书”,就是说他比较擅长诗词歌赋。但如果贾谊只是文学家的话,那他充其量也就是一个相当于司马相如那样的文人了,得不到后世那么高的评价。>>  贾谊真正强悍的地方是在于对时局的把握,在所有人都没有意识到问题的存在的时候,他就见微知着,从一些小的苗头上看出了大的隐患,并且提出了最为正确的解决方案。贾谊看法的高度前瞻性和正确性在他在世的时候没有体现出来,但是在他死后,不但事态真正的发展完全在他当初的预料之中,甚至是后来最终的解决方案也都逃不出他提出的几条建议的范围。>>  高中的时候我们都学过贾谊的《过秦论》,那算是贾谊文章中的名篇,不过这里主要讨论的还是一些他评论汉朝的文章。>>  贾谊几次上书中提过的事情非常多,涉及的范围也很广,比如强调对于太子的教育,比如建议以更强硬的方式对付匈奴,比如认为文帝过于简朴,很多用度还不如一个平民等。

《汉兴八十年》第六卷 文帝承前>第三章 汉文帝前三年至前五年 公元前177至175年的更多相关文章

  1. 梦见康熙皇帝

    周公解梦梦见康熙皇帝是什么意思,是怎么回事,意味着啥,代表什么。做梦梦到康熙皇帝是什么预兆,好不好呀,预示着未来会发生啥呢?会有啥征兆。

  2. 朱元璋画像的脸型为什么这么奇怪,是真长这样还是被人丑化

    朱元璋的样貌一直是比较受人关注的,主要有两种说法。一是他长得十分臭猫,鞋拔子脸型,面露凶光,而且脸上还麻子密集,另一种说法则是他长得十分端正,面相沉稳,给人威严的感觉。那么这两种说法究竟哪种更加准确呢?在史书中有着关于他相貌的记载,比如《太祖实录》和《明史》等书都夸他相貌英武。不过前一本书是在朱允炆时期撰写的,上面对于外貌就是夸他魁梧,主要还是在描写他的气质。

  3. 清朝有一位官员,只因为太清廉节俭,被贬谪回老家,后郁郁而终

    南朝齐丹徒县令沈赞之不愿意跟周围的同僚吃吃喝喝,因为总要花钱。他不愿意花公款,而自己的工资又经不起应酬往来,就干脆不跟人来往,也不请客送礼,公务之暇,就当宅男。这种人在官员队伍里太碍眼,也碍事儿。终于有一回,被人找了个茬儿,构陷入狱。

  4. 宋朝偷偷地「 ”使坏”,使契丹和西夏打起来,这就是「 ”以夷制夷”

    以夷制夷,利用强者和强者之间的矛盾,使其相互冲突,削弱其力量。用敌人来制服敌人,以期望坐享其成的思想。宋仁宗时期,在外交上就成功运用过这一策略,使得辽夏开战,两败俱伤。不过,这一切还得先从西夏建国说起。

  5. 此地是中国最早失去四百多年后又回归祖国的地方,历经曲折

    明朝最早来自欧洲的入侵者是葡萄牙。十五世纪未,葡萄牙殖民者经好望角到达印度西海岸,进而向东亚扩张。明代时借用...人对欧洲人的称谓,称他们为佛朗机国。

  6. 从杨广兴建大运河入手,分析南北朝时期经济重心南移的原因

    中华文化的起源地一般认为在黄河流域,在东汉末年孙权建业称帝之前,江东往往被称作蛮荒之地,那时中国的经济中心也一直在中原一代。

  7. 一个兵卒为何要劝说刘邦定都长安

    娄敬在历史上出现得着实奇怪,出场也堪称意外。他可谓乱世奇才,却生卒年不详。

  8. 袁绍麾下三大名将,曹操刘备各得一人,最后那位才最厉害

    袁绍给人的印象,其实非常裂变。

  9. 明太祖如何拼命打造拖垮帝国的藩王制度,后世帝王却怎么改不了?

    相关阅读:满清入主中原的关键时刻——1643年那场会议的多尔衮满清入主中原的关键时刻——顺治帝四次恭迎的背后有一个大家很熟悉的成语「”乱七八糟”。听惯了以为就是个乱糟糟的成语,然而这个成语却深刻体现了中国文化对于历史认识的智慧!乱七指的就是西汉景帝时,七王之乱,弄得汉帝国差点分崩离析,又引出了一个「”清君侧”的好借口,居然为此...害了一位忠臣——晁错。当然,最后七王之乱平定,把个汉帝国给吓得不得

  10. 命中注定要当皇帝?一代明君汉文帝的传说

    皇帝是我国古代封建王朝的最高统治者,作为万民的领袖,皇帝理所当然地被赋予神秘的色彩,像刘邦的母亲就据说是在睡觉时有条龙在她的上方,杨坚出生时也传闻头顶生角,紫气冲天。但有一位皇帝,关于他的传说,却是相当得可信,他就是汉文帝刘恒,汉武帝的爷爷,文景之治的开创者。

随机推荐

  1. ... 的果报会很惨

    ...的果报会很惨李木源居士告诉我,他熟识的两位友人,最近因为市值贬值、股票下跌,跳二十六层的高楼...了。因此要了解、要看清楚,一切祸端皆由贪瞋痴引起。另外,操纵经济的人,将来的果报不堪设想。>整个问题的总结就是出在“贪瞋痴”,这个最严重的三毒烦恼上。因此,佛救度众生的...,就是为大家说明道理以及事实真相,来劝导一切众生熄灭贪瞋痴。能逐步减少贪瞋痴的是贤人;能断除贪瞋痴的是圣人。

  2. 土木堡之变后,为什么瓦刺很容易就放回了明英宗朱祁镇?

    正统十四年,由于瓦剌部落的挑衅,在宦官王振的怂恿下,明英宗朱祁镇决定亲征。二十万大军浩浩荡荡出发了,而等待他们的却是灭顶之灾。大军行进到土木堡一带,遭到了瓦剌骑兵的突袭,几乎全军覆没。

  3. 关于享受生活的名言

    ——契诃夫开创伟大事业的是天才,完成伟大事业的是辛苦。勉之期不止,多获由力耘。——欧阳修我始终不愿抛弃我的奋斗生活,我极端重视奋斗得来的经验,尤其是战胜困难后所得到的愉快,一个人要先经过困难,然后踏进顺境,才觉得受用、舒适。——爱迪生一个成功者以最谦虚的态度来接受一个最忠诚的指导,这并不影响他的独立人格。——陶铸惜时、专心、苦读是做学问的一个好...。自古以来学有建树的人,都离不开一个“苦”字。

  4. 五百罗汉系列—第257尊-修善业尊者

    第贰佰伍拾柒尊--修善业尊者修善业尊者,佛陀前世身。名善事,为宝镜王长子。据《贤愚经》卷九载,往昔古世有一宝镜王,王有二子,长子名善事,次子名恶事。然积有历代善行功德,盲目不治而愈。空手返回国内,宝镜王闻知大怒,决意惩治恶事。尊者宽大为怀,再三请求下父王赦免了恶事的罪过。尊者后转生为佛陀,其弟后转生为提婆达多。佛陀灭度后升往忉利天,提婆达多因不修善业,坠入地狱。

  5. 明清两朝皇帝婚礼之谜

    明清两朝的皇帝大婚礼仪是最完整和最规范的,在历代宫廷中具有代表性。皇后拜过之后,尚宫、尚服奉册宝进授皇后,皇后接过册宝,即表明她接受了皇帝的册立,自此刻起已正式成为母仪天下的皇后。>>清朝皇帝大婚的册立礼、奉迎礼和大婚合卺礼是连续进行的,从而形成大婚的...。在女家进行的册立仪式与明代相差无多,只不过清朝册立皇后时除了授册宝之外,还要授节(即符节)。

  6. 梦见市长说话

    周公解梦梦见市长说话是什么意思,是怎么回事,意味着啥,代表什么。做梦梦到市长说话是什么预兆,好不好呀,预示着未来会发生啥呢?会有啥征兆。

  7. 张学良带于凤至和家人游园的老照片,那时的少帅正值春风得意

    这是张学良正带着于凤至和自己的家人流园的老照片,虽然影像已经不是那么的清晰了,但是我们能看得出来,张学良的兴致还是挺高的,年少正当时,大权在手,美女如云,少帅也算是当时大陆上的有数的几个风流人物了。而在那个时代里,张学良也确实是正处于一个春风得意的阶段里!

  8. 一句心情伤感文字-感人的情话

    比如爱一个人,充满变数,我于是后退一步,静静的看着,直到看见真诚的感情。

  9. 梦见摘桃子是什么意思 – 周公解梦

    工作人员梦见摘桃子,工作会很突出,得到领导的赏识。梦见自己吃吃没熟或烂的桃子,是预示梦者会有不好的事情来临;孕妇做此梦也是一样,因此有做此梦的孕妇要小心,多关注宝宝的健康。孕妇梦见吃的是熟透了的桃子,是吉兆,预示宝宝发育正常、能顺利分娩的意思。孕妇梦见自己买桃子吃,是寻常的梦,是指孕妇内心希望自己能生一个男孩。梦见鸡下蛋是什么意思–周公解梦

  10. 2012新年祝福短信集锦

    第一实验小学玉婷2012新年祝福短信:安阳市第一实验小学,祝您身体健康,年年有余.新年贺词:给亲爱的祖国拜年,愿我们伟大的祖国日益强盛,更加辉煌。新年到,祝祖...亲越来越美人民幸福2012新年祝福短信:新一年,辛龙年,年年虎气有虎运!春节祝福语:让我们一起祝愿祖国2012年更美好!

返回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