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下文字资料是由(历史认知网 www.lishirenzhi.com)小编为大家搜集整理后发布的内容,让我们赶快一起来看一下吧!
摘要:帝国由盛转衰,搞不好国家就要灭亡,这个时候出现一位帝王挽救国家,必然是起到了力挽狂澜的作用。两人因而交恶,而唐玄宗又对此不加干预。安禄山久怀异志,加上手握重兵,意图以讨之名举兵叛唐。唐肃宗唐肃宗继位力挽狂澜刚开始,唐玄宗根本不相信安禄山造反,认为是厌恶安禄山的人编造的假话,可见唐玄宗已经昏聩到何等程度。最终在唐肃宗的努力下,收复了长安洛阳,安史之乱才得以彻底平息。

帝国由盛转衰,搞不好国家就要灭亡,这个时候出现一位帝王挽救国家,必然是起到了力挽狂澜的作用。但是大多数帝王的努力都是徒劳的,不仅不能挽救国家,还把自己的性命搭了进去。但在安史之乱就出现了这样一位帝王,挽救了唐帝国,从唐帝国继续存在了一百多年。 安史之乱是唐由盛转衰的转折点,这场内战导致人口大量丧失,国力锐减,之后的唐朝可以说是在苟延残喘。 安史之乱 战争的起因,国家的变化 唐玄宗开元时期,国家经济空前繁荣,出现了盛世的景象。但是到了天宝年间,统治阶层日趋 ... ,唐玄宗声色犬马,纵情声色。奸相李林甫把持朝政达十九年之久,奸臣当道。 安禄山的势力短期内能这么大,这和唐玄宗有着密切的关系。唐玄宗开创了节度使制度,让节度使的权力达到了顶峰,掌握地方的军权、财政和民政,这和地方诸侯有什么区别?而且安禄山还一人身兼三镇节度使,权力太大,又有极大的野心,岂有不造反的道理。 安禄山兼三大兵镇独掌大军,其中精锐唐朝正规军已达到15万,拥兵边陲,其手下骁勇善战,甚获玄宗宠信,引来宰相杨国忠忌恨。两人因而交恶,而唐玄宗又对此不加干预。安禄山久怀异志,加上手握重兵,意图以讨之名举兵叛唐。 中原承平日久,已经一百多年没有打仗了,兵力空虚,安禄山大军得以在很短的时间攻破洛阳,又多长安。 唐肃宗 唐肃宗继位力挽狂澜 刚开始,唐玄宗根本不相信安禄山造反,认为是厌恶安禄山的人编造的假话,可见唐玄宗已经昏聩到何等程度。面对来势汹汹的叛军,唐玄宗开始组织兵力抵挡,临时在长安、洛阳募兵,得到的是市井子弟,缺乏战斗经验,而且还没有经过训练,难于抵挡叛军。于是唐玄宗选择逃亡蜀地,打算割据蜀地于自保。可以说,到了这个时候,唐朝已经处于将要灭亡之际,如果不出现一位有作为的帝王,就唐玄宗已经到了暮年的昏君,根本不能恢复失地,等待他的只是灭亡。 太子李亨并未选择和唐玄宗一起去蜀地,在灵武被大臣拥立登基为帝,遥奉玄宗为太上皇。郭子仪被封为兵部尚书、同中书门下平章事(宰相),仍兼充朔方节度使;李光弼被封为户部尚书、同中书门下平章事,二人奉诏讨伐叛军。次年郭子仪上表推荐李光弼担任河东节度使,联合李光弼分兵进军河北,会师常山(河北正定),击败安禄山部将史思明,收复河北一带。 最终在唐肃宗的努力下,收复了长安洛阳,安史之乱才得以彻底平息。但唐肃宗并未能解决藩镇割据的问题,唐朝仍然苟延残喘了百余年,之后的百余年一直被藩镇割据所困扰,直到918年被朱温代唐自立。这也是为什么唐肃宗籍籍无名的原因所在。
本文标签:历史唐朝安禄山安史之乱突厥
特别申明:本文内容来源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立即与我们联系(devmax@126.com),我们将及时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