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下文字资料是由(历史认知网 www.lishirenzhi.com)小编为大家搜集整理后发布的内容,让我们赶快一起来看一下吧!

伟大的天文学家哥白尼诞辰

在波兰的边境、波罗的海之滨,有一个不大的鱼港,是古代的一个城堡,叫弗隆堡。在城堡的西北角,有一座箭楼。这座箭楼,就是举世闻名的天文学家哥白尼观察天文的天文台,天文学史上著名的“哥白尼塔”。自十七世纪以来,它作为天文学圣地一直保留到今天,每年有成千上万的科学工作者前来瞻仰,缅怀这位科学家为人类所作出的巨大的辛勤劳动。网络配图1473年2月19日,伟大的天文学家、地动学说的创立人哥白尼诞生在波兰托伦城的一个普通商人的家里。1491年,他到当时波兰首都克拉科夫大学学习天文和数学。1496年,他遵从舅父乌卡斯的建议,到意大利去学“教会法”。但是,在意大利期间,他一刻也没有停止对天文学的研究,他进行无数次天文观察和测量,搜集大量的天文资料。1506年,哥白尼回到祖国,先是住在他舅父乌卡斯主教的官邸——赫尔斯堡,整理他从意大利搜集到的天文资料,写成《试论天体运行的假说》,这实际是“日心说”的提纲。1912年舅父病死,他便迁到弗隆堡居住,一直到逝世。在弗隆堡,他买下这座箭楼,建立一座小小的天文台。无论盛夏或严冬,他用自制的粗劣的仪器,不分昼夜地观察天文。他不顾教会的迫害,不怕奸细、密探的监视,甚至在1519年波兰和条顿骑士团发生战争,城堡周围到处是血和火的情况下,哥白尼仍然每天登上角楼,坚持他的天文观测工作。他就是这样以毕生的精力,完成了对天体的观测,写成了不朽的巨著——《天体运行》。这是一部划时代的著作,它的发表,开始了人类宇宙观的新纪元,恩格斯称之为自然科学从宗教神学中解放出来的“独立宣言”。

以上内容由历史认知网整理发布(.lishixinzhi.)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部分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伟大的天文学家哥白尼诞辰的更多相关文章

  1. 地球的自转速度,是怎么计算得出的?又是谁算出来的呢?

    答:其实,出处不详,很有可能是古希腊人。

  2. 砖家解读:天学真原独特的古代中国,古人的宇宙天文认知

    《天学真原》独特的古代中国在《天学真原》第一章「”绪论”中,第一句就说:「”‘天文’一词,今人常视为「”天文学”的同义语,以之对译西文astronomy一词,即现代意义上的天文学。但在古代,‘天文’并无此义。”古籍中较早出现「”天文”一词者为《易经》。并根据《易经》明确古代中国之所谓「”天文”,「”既用以指天象,又引伸出第二义,用以指仰观天象以占知人事吉凶之学问。……‘天文’在古代中国人心目中,其

  3. 另眼看历史:八卦并非伏羲一个人创立的

    上一期讲了伏羲并不是一个人,而是一个时代生产力的特征。既然伏羲不是一个人,那么,伏羲创立八卦之说也就变得没有意义了。当然,八卦总得有个来路,就算是外星人创立的,那也应该有个被地球人接纳过程的说法。

  4. 汉代天文学成就有多高?他们的理念是啥?从一次太阳黑子观测说起

    对于天文学,每个人都抱有好奇心。我们现代人的观测已经很方便,除了各种大型天文台,个人在家也是可以观测的。相对应的,古人对天上的事儿好奇心并不比现代人少,可他们的观测工具就差多了。我们现代的天文学知识有很大一部分是继承的古人,他们只是被时代而局限。他们早在古代时就已经对天上的星空有了一定的了解。汉朝是一个大爆发期,所以今天我们就说汉朝。

  5. 古人心中宇宙是怎样的呢?历史上人们有哪些奇思妙想的宇宙图像?

    本期我们聊一下古人认为宇宙是怎么样的。首先先来讲一下我们中华民族的祖先们的宇宙图像是怎么样的。

  6. 宇宙如何起源的?除了「 ”大爆炸”外,还有两种惊人理论

    自人类有意识以来,有一个极其困难问题就一直在脑海盘桓,那就是「”我们究竟从哪来”。随着人类在历史的长河中不断前进,最初的「”我们究竟从哪来”这个问题,开始慢慢地延伸成为「”我们和我们所在的世界究竟从哪来”。虽然很明显,这个问题对于当时的人类来说太过于深奥,但是人们并没有就此停止思考。在西方世界以古希腊为代表,当时的先贤们将这个问题归结为「”本源”问题。他们给出的答案就是我们现在所熟知的「”四元素理

  7. 当天上的月亮变成血红色,真的会发生凶兆吗?13年后将给出答案

    古人科技不发达,信息也闭塞,对于他们来说,天上的天象和自然界中一切无法用他们已有的知识,进行解释的事情,都可以用来判断吉凶祸福。

  8. 由《长安十二时辰》中太上玄元大仙灯的 ... 看唐代物理学的发展

    《长安十二时辰》中由大师毛顺...的太上玄元大仙灯终于露出了真面目,其内部结构也一览无余,各种结构、齿轮精密结合,充分展示了我国在唐时期对物理学的研究已经到了相当高的水平。唐代我国物理学究竟发展到了何种地步?

  9. 不顾禁忌仰观星辰,这位清朝天文女侠有着怎样的传奇一生?

    画中最令人讶异的是,她的手里,握着一架望远镜。她是清代的一名科学家。非典型古代女子1768年,乾隆年间,王贞仪生于安徽天长。按照古代中国女子的生活轨迹,这位富家小姐本应该:七八岁时学些女红,十岁左右识几个字,再好一点可以读一点《女诫》和《内训》之类的书,等到了十四五的年纪,就寻来门户登对的丈夫,成为某某夫人,相夫教子,此后余生。

  10. 月食是如何产生的?

    中国的天文学家运用他们掌握的知识极其精确地预测了月食的发生。早在公元前五百年,古人就已经正确掌握了各种月相和月食产生的原理。他们留下了很多关于日食和月食的记载,尤其是当它们和重大历史事件相对应时。在古人眼里,日食和月食都是不祥的征兆,任何一个出现都会被视作一种可怕的现象。这次月食让雅典的士兵和海员们陷入了巨大的恐惧和不安之中,最终导致他们推迟了从锡拉库扎撤退的计划。因此,月食仅仅在满月期间出现。

随机推荐

  1. 你背了多少毫无用处的累赘?点醒了无数人

    尽管行者并不明白禅师的用意,但还是照办了。二人走了很长一段路,来到了一片果林前。“现在你可以享用这些美味了。”行者迫不及待地伸手抓过两个很大的苹果,大口大口地咀嚼起来。顷刻间,两个苹果便被他狼吞虎咽地吃了个干净。“那么这些你千辛万苦背回来却没有被你吃下去的水果又有什么用呢?”对于我们每个人来说,其实真正需要的仅仅是两个足够充饥的“苹果”,而剩余的欲望只不过是些毫无用处的累赘罢了。

  2. 成语典故_成语病入膏肓的主人公是谁?病入膏肓是什么意思

      病入膏肓的意思是:膏肓:古人把心尖脂肪叫“膏”,心脏与膈膜之间叫“肓”。形容病情十分严重,无法医治。比喻事情到了无法挽救的地步。   病入膏肓的典故和故事   晋成公八年时,晋景公杀了赵同、赵括。   两年后,晋景公梦见一厉鬼,披散的头发一直垂地,捶胸顿...

  3. 钟情嘉陵江 诗圣杜甫先后两次来到阆中,留下千古名篇

    位于阆中的杜少陵祠堂杜甫画像1200多年前,50多岁的杜甫先后两次来到阆中,在阆中停留虽不足半年,却留下了诗文66篇。在创作速度上算是一个小小的高产期,《阆山歌》《阆水歌》是这一时期的代表作,成为千古传诵的名篇。

  4. 经典爱情求爱短信 恋爱不必多,但愿一爱就永恒

    真爱情是不能用言语表达的,行为才是忠心的最好说明。眼泪是爱情的香料,浸在眼泪中的爱情是最可爱的爱情。为爱情而吵架,常以欢乐的谐音而结束。是偶然,还是奇迹,引你翩翩走进我生命,用那沾满柔情的爱意,挥洒永不褪色的诗句。人不能绝灭爱情,亦不可迷恋爱情。恋爱不必多,但愿一爱就永恒。过度的爱情追求,必然会降低人本身的价值。初吻并不能当作永久相爱的保障,但它是盖在生命史上的一个永久记忆的印章。

  5. 有无皆是 - 公案100

    有无皆是有一位居士问西堂智藏禅师:「有无天堂地狱?有无佛法僧宝?……」不论他问什么,西堂皆答有。如果不相信有天堂地狱的因果观念,便不是佛教徒了。因此,若没有佛法僧三宝,就不是正信的佛教。已经彻悟已得解脱的人,可以说一切皆无,一切皆空。

  6. 化解面相中“不富贵”_看相大全

    化解面相中“不富贵”一、发质粗枯美发改运头发浓密且又粗又硬的人,不论男女,都比较辛苦劳碌,古时称“贫贱之相”。郑博士:面相6细节预示你近来是否好运_看相大全

  7. 薄荷猪乘愿再来 以猪身度化众生(图文)

    辨聪看完大惊,赶忙把信再封起来。辨聪问赵姓主人:“这条猪为什么叫勃荷?”>辨聪听完,就叫一声:“勃荷!”大猪闻声前脚跃起来站着,辨聪将信投过去,猪一口吞下,保持像人站的姿势,随即就迁化过世了。>这个故事出自印光大师的清凉山志,勃荷猪原来是乘着悲愿来度众的大士啊!有幸接触佛法,深心信解佛陀的言教,如法去作,诸佛菩萨便会“应以何身得度者,即现何身而为说法”现种种身份,启发众生心中的无尽藏。

  8. 欧阳贞简介 元朝时期理学家文学家欧阳贞生平

    欧阳贞字元春,号贫乐,一号石户农。是理学家、文学家。大些,又外出拜揭奚斯、夏镇为师,发愤读书,以后工古文词,做了小官。开始参加江西乡试,中第一名解元。几年后,因年将花甲,便请求回乡。诗文有《余学初集》、《龙江丛稿》、《东斋寓录》、《贫乐集》。>欧阳贞的父名自强,字秀南,又字南翁。后将住宅改建为意山读书楼,揭奚斯为之书匾额,并作记,虞集为之赋诗,学者称他为意山先生。

  9. 目睫之论的意思是什么?

    【拼音】mùjiézhīlùn【解释】比喻肤浅的见解。【出处】无【例子】无【相关】百度“目睫之论”

  10. 去非洲缝合伤口是否菩萨行

    我不能说,那些去非洲给别人缝合伤口的欧美善心人士里面绝对没有真正的菩萨化现。但显然只是缝合伤口不是菩萨行的全部。假如只是缝合伤口而没有提供如何避免再次受伤的智慧,那不能被视为真正的,完整的菩萨行。大部分近乎佛教徒比较喜欢微笑的,来者不拒,缝合伤口的,这样的菩萨。所有鼓励自我的行为都无法被视为菩萨行。

返回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