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下文字资料是由(历史认知网 www.lishirenzhi.com)小编为大家搜集整理后发布的内容,让我们赶快一起来看一下吧!
摘要:)本文理论依据:《实用中医诊断学》、《中医症状治疗学》、《中医症状鉴别诊断学》论岐黄之道,谋苍生之福,欢迎各位读者。

(本文为原创文字,未经允许不得转载与应用!) 本文理论依据:《实用中医诊断学》、《中医症状治疗学》、《中医症状鉴别诊断学》 论岐黄之道,谋苍生之福,欢迎各位读者。 今天这篇文说,咱们来和您聊聊阳气不足的人,可能出现的一个现象,即身体的「 ”抖动”。 一般来说,阳气虚弱之人,身体会有三个地方不自觉地抖起来。此时的患者,往往还察觉不出来。 第一个,就是舌头的颤抖。 现在,您对着镜子,伸出舌头来,看着自己的舌头。有的人,舌头伸出来以后不会抖动,老老实实地摆在那里。但是有一些人就不同了,舌头伸出来之后会不停地小幅颤抖,想停都停不下来。后者,在一些老年人身上相对常见一些。 这个现象,在中医诊断学里面叫做「 ”颤动舌”。症状比较轻的人,伸出来以后颤抖。症状重一点的人,即便不伸出来,也会抖。 为什么会这样呢?我们要考虑血虚动风。就是说,当一个人阳气不足,气血化生无源,同时血液还难以被阳气鼓运到舌面上来,这个时候舌头失去濡养,就会无力平伸舌体。如果强行伸出来,舌体就动摇不宁了。这个时候,患者往往舌淡白,或者伴随四肢乏力、不温、精神倦怠等症状。 这里面,涉及到「 ”阳虚”和「 ”血虚”之间的关系。严格说,所谓血虚动风,就像没有雨水灌溉的荒田起了风沙一样,根本原因在于缺少阴血。而阴血的化生,恰恰由离不开阳气的支持。阴血化生的过程中,脾阳、心阳等都是必要条件。故而,阳虚日久,必然血虚。血虚日久,则可能血虚动风。 这种情况,多要先补心脾。药用白术、人参、黄芪、当归、甘草、茯苓、远志、酸枣仁、木香、龙眼肉、生姜、大枣等等。 第二个,就是脑袋抖动。 我们在生活中可能常会看见一类人,脑袋会不停地抖。但是其本人,似乎若无其事、习以为常。这样的人,多为老年人,而且你看其脸色,往往是淡白的,表情往往是木讷的,几乎没什么表情,甚至有些愁眉苦脸。 这是怎么回事啊?要考虑气血两虚、虚风内动了。说白了,就是体内的气血太少了,无以上达到头部。头部失去濡养,于是就开始抖动。有这类人普遍存在阳虚的问题。阳气不足,体内生血和运血的动力都不足,日久则气血两虚。当阳气不能养心,患者就表情淡漠,反应迟缓,感情冷漠。阳气不能载血充于四肢,患者就会乏力。心中阳气不足,于是气短、心悸、健忘,精神倦怠而且睡眠不好。由于头面没有气血的供应,所以面部颜色苍白。 这个时候,多要益气养血,温助肾阳。药用黄芪、当归、白芍、党参、熟地、白术、茯苓、陈皮、五味子、远志、肉桂、钩藤、天麻、石决明等等。 第三个,就是我们的手抖。 手抖和阳气不足有关系吗?在很多人看来,手抖,可能是脑卒中发生的前兆才对啊。 其实,手抖和脑卒中的发生确实有关系。清代医家王清任在总结中风前兆的时候,就提到过「 ”有手大指无故自动者”。这里面的因由,在于肝主筋,肝阴虚者肝风不能自已,于是发为颤抖。而肝风内动,恰就是脑卒中的发病基础。 但是呢,引发问题的不仅仅在于肝,还在于脾阳不足,使得脾虚动风。什么意思呢?我们你知道,脾是主运化的。脾阳虚弱、痰湿凝聚,于是身体里面就有了痰湿。痰湿这个东西,可以引动内风的。于是,我们就开始手抖了。 这样的人,和一般的手抖不太一样,主要表现是手的握力不够,使不上劲,这是脾虚肌肉失去濡养所致,同时四肢困倦,腹泻便溏,舌体胖大,舌质淡而苔薄白。平时可能比较微寒怕冷。这个现象在老年人身上也是多见的。这个时候,我们要健脾培土以定风,药用人参、白术、茯苓、甘草、陈皮、半夏、钩藤、当归、白芍、防风等。 全文完。您意下如何?请在评论区畅所欲言。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本文标签:阳气不足中医健康血虚手抖养生痰湿
特别申明:本文内容来源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立即与我们联系(devmax@126.com),我们将及时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