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下文字资料是由(历史认知网 www.lishirenzhi.com)小编为大家搜集整理后发布的内容,让我们赶快一起来看一下吧!
摘要:阳和楼位于河北省正定县城中心至南城门的中段,横跨正定城南门内南大街上。梁思成在《正定调查纪略》中写道:"在大街上横阳和楼牌匾跨着拦住去路,庄严尤过于罗马君士坦丁的凯旋门。"阳和楼所在的南大街是正定城历史中轴线,人称"龙脉":龙头是阳和楼和关帝庙,龙尾在城北头的龙王堂。全城居民死亡无数,幸存者仅阳和楼左右数十家"。可见阳和楼是风水宝地,"龙脊"隆起处。梁思成曾四次到正定考察,对阳和楼有过深入的研究。

阳和楼位于河北省正定县城中心至南城门的中段,横跨正定城南门内南大街上。它始建于金末元初,元、明、清均有修葺。楼七楹、建立在高敞的砖台上,台下有圆拱洞门,左右各一,行人车马可以通行,其布局略似北京天安门端门,但南面正中还有关帝庙一所倚台建立。今人痛心的是阳和楼于二十世纪六十年代被拆毁。 梁思成先生(1901年4月20日---1972年1月9日) 阳和楼的平面极为简单,是七楹长方形。 阳和楼建在高敞的砖台上,南面为正面,正中悬挂写有"阳和楼"的楷书大字牌匾。东侧有阶梯可上下。砖台下穿左右两洞门,行人车马可以通行。两门之间,南有关帝庙,庙前有牌楼、旗杆和狮子,牌楼之内是大门,门内为平面呈丁字形殿宇。 砖台上便是阳和楼,高10米,面阔33米,通进深13.5米,单檐琉璃瓦宫室建筑。平面呈长方形,共七间,中间五间敞开着,两头各有好似钟鼓楼的单间,楼外东西各有碑亭一间。 梁思成在《正定调查纪略》中写道:"在大街上横阳和楼牌匾跨着拦住去路,庄严尤过于罗马君士坦丁的凯旋门。" 始建于元代的正定阳和楼(梁思成拍摄于上世纪30年代) 始建于元代的正定阳和楼(梁思成拍摄于上世纪30年代) 1280年(元至正十七年)《修阳和楼记》写道:"阳和楼者,镇府巨观也。横跨子午之逵"。"每登于斯,南瞰滹水,北瞻恒岳,右挹太行之晴岚,左观沧海之旭日,飘然若出尘世,御天风于九霄之上"。历代帝王官员、文人学士多登楼观景,赋诗题字。 元代诗人刘因在《登镇州阳和门》中写道:"北望云开岳,东行气犯星。凭阑天宇在,人事听浮萍。" 阳和楼所在的南大街是正定城历史中轴线,人称"龙脉":龙头是阳和楼和关帝庙,龙尾在城北头的龙王堂。龙的双眼是阳和楼的两个门洞,龙的前脸是关帝庙的平台,龙须是关帝庙的两根旗杆,龙的鼻子是关帝庙前向外鼓出的两处半圆形庙台。 始建于元代的正定阳和楼(梁思成拍摄于上世纪30年代) 正定阳和楼(梁思成拍摄于上世纪30年代) 阳和楼(梁思成拍摄于上世纪30年代) 《正定县志》载:1489年(明弘治二年),"滹沱河溢,冲坏城墙,大水从城西南角入,从东北角流出。全城居民死亡无数,幸存者仅阳和楼左右数十家"。可见阳和楼是风水宝地,"龙脊"隆起处。 梁思成曾四次到正定考察,对阳和楼有过深入的研究。在兵荒马乱的1933年,梁思成先生自北平来到正定。"有阳和楼及县文庙两处重要发现",梁先生对阳和楼则更是情有独钟:「 ”沿南大街北行,不久便被一座高大的建筑物拦住去路,很高的砖台,上有七楹殿,额曰阳和楼,下有两门洞,将街分左右……这就是《县志》里有多少篇重修记的名胜阳和楼”。当年梁思成先生登上阳和楼,写下了"凭槛送目,可抚四塔","北瞻恒岳,南瞰滹水,右挹太行之晴岚,左观沧海之旭日"的感慨。梁思成先生还为阳和楼照了很多照片,现在能见到的阳和楼照片,多数都是梁思成当年拍的。 2017年9月复建完工的正定阳和楼 中国历史上名楼众多,没有哪一座楼对文化的影响能够超越正定的阳和楼。在元代,阳和楼周边是正定最繁华的区域,可以毫不夸张地说,阳和楼就是元曲的摇篮,与唐诗宋词齐名的元曲,在阳和楼上成就了她在正定的辉煌。 但是,阳和楼这样一座具有里程碑意义的历史文化名楼,已经在战争和文革中被夷为平地。 第一次是1947年9月,正定第二次解放(1947年8月24日)后,为防止石门的 ... 军队再次反攻,占据阳和楼,便将正定阳和楼主楼被拆,仅剩城台(青砖大城台)及关帝庙。第二次是1966年(下半年),文化大革命"破四旧"运动中,正定阳和楼城台(青砖大城台)、关帝庙被毁坏,夷为平地,门前那两对石狮子被拉去修南关桥。 2017年9月2日,阳和楼复建工程完工,一座崭新的阳和楼出现在人们眼前。但它只是一座建筑,不是文物。
本文标签:正定梁思成历史军事历史历史学
特别申明:本文内容来源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立即与我们联系(devmax@126.com),我们将及时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