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下文字资料是由(历史认知网 www.lishirenzhi.com)小编为大家搜集整理后发布的内容,让我们赶快一起来看一下吧!

 英国工党:改良主义的退却与合流

  苏联解体东欧剧变以来,社会民主党似乎一夜之间身价倍增,成了某些人眼里的“替代”。国内的某些人也把社会民主党吹上了天,比如有些人甚至不惜对恩格斯的观点断章取义以证明社会民主党的“正统”。还有人告诉我们,社会民主党在多少个国家“上台执政”,似乎社会民主党正在“从胜利走向胜利”。这些观点一时间甚嚣尘上,大有“咸与维新”之势。不过,斯蒂芬·哈塞勒(Stephen Haseler)通过《工党的悲剧》(The Tragedy of Labour)告诉我们,情况并非如此。

  本书第一章描述的是英国工党的“过去”,在本章中,作者用一切手段证明,工党的“过去”和社会主义无关,和左翼无关。尤其要指出的是,这里的社会主义不仅是指马克思主义的科学社会主义,也包括了各种“欧陆”思潮,如社会民主主义,或者乌托邦社会主义,也就是说,一切越出自由主义范围的思潮。作者的目的很明显,就是要用工党“与社会主义无关”的“过去”作为“规训”工党“现在”,更准确地说是工党“现在”的左翼的武器。毫不奇怪,作者开宗明义地将英国工党放在“西方自由传统”中。这个传统内容究竟是什么呢?虽然从字面上说,这可以理解为自由主义民主或曰资产阶级民主,但是哈塞勒自己在指责英国工党表现得“好像智利代表着对英国国家利益和自由更强大的、更紧迫的威胁(Haseler, 1980:12)的时候露出了马脚。

  哈塞勒写作本书的时候,智利正处于皮诺切特军 *** 的统治之下,而且正在强力推进新自由主义的“市场化”改革。很显然,只有在一个前提下这样一个政权对“西方自由传统”不构成威胁,也就是这个所谓的“西方自由传统”中,“民主”不是关键,“自由”即市场关系才是最关键的。很明显,这样的所谓“西方自由传统”,除了资产阶级统治的代名词外,不可能有第二个解释了。事实上,从这个角度理解,皮诺切特的军事政变确实可以看作这个所谓“西方自由传统”对不服从这个“传统”的人们,尤其是企图超出这个“传统”的范围主张自身要求的行为进行的“规训”。比较讽刺的是,哈塞勒这样做的时候甚至不惜运用 *** 主义式的“出身论”、“血统论”,以切断社会主义的思想家们和工人群众之间的联系,不过他在指责了一通社会主义思想家们如何如何“脱离群众”之后,又不得不承认,英国工人运动内的确有一些人持有更为激进的主张(Haseler, Ibid: 32),自相矛盾显而易见,并不断发生。

  众所周知,在欧洲国家中,英国的工人运动组织性和力量都较弱,英国工党尤其在二战之前比欧洲大陆的各个社会民主党更加倾向右翼,更加倾向维护资本主义关系,用作者自己的话说就是英国工党“至今为止在公众思想中从未与任何超出最温和的社会民主党思想联系”(Haseler, Ibid: 58)。哈塞勒自己也承认,不仅马克思主义的科学社会主义,而且“布尔什维克以前的,列宁主义以前的社会主义传统在英国工党传统中也没有稳固基础”(Ibid:13)。但是,就是这样一个政党,也被哈塞勒认为太过“激进”而忧心忡忡,那么哈塞勒要求的是什么呢?哈塞勒很快就承认了:“工党主义(Labouri *** )仅仅是更普遍的英国自由传统的一个方面,这种传统经过修饰,以表达英国这快土地上新出现的利益,并应对工业化英国的后果”(Haseler, Ibid:14)。也就是说。在哈塞勒眼里,英国工党的任务只有一个,那就是维护并再生产英国的资本主义秩序,任何超出这个范围的行为都属于“背叛”。这样的“工党”,与其说是“工党”,不如说是美国民主党的翻版,或者英国老式自由党的继承人。

  接下来,哈塞勒在第二章里对英国工党内他认为的“不良倾向”进行了批判。他首先指责工党右翼“脱离群众”,成了一小撮“寡头”,但是他没有意识到,这种状况并不是什么偏离,而正是他提倡的那一种原则的结果。首先,既然群众被设定为只有物质利益的个体,或个体的 *** ,而且哈塞勒奉行的学说恰恰否认群众可以通过政治活动获得物质利益,那么,群众为什么要参与这些表面上看起来与自身物质利益无关的政治活动呢?其次,哈塞勒支持的这一种政治制度无论制度设计上还是理念上都是对群众的“过度”参与畏之如虎,极力限制的。更何况,这种“自由主义民主”在保障群众的一般否定性权利时,也将群众限制在了这种否定性状态中。

  也就是说,哈塞勒抱怨的“问题”即官僚化并不是因为“自由主义民主”的理念和原则被破坏或者被违反,恰恰相反,这正是“自由主义民主”本身的固有缺陷——毋庸赘言,在“自由主义民主”拥趸们的眼里,这不是“缺陷”,而恰好是“理性”的象征。不用说,这种“理性”实际上是工具理性,这种狭隘的“理性”在哈塞勒的著作出版时已经开始了的新自由主义进攻面前也就毫无还手之力。当然,哈塞勒不可能做出这样的批判,这并不是因为他的学识不够,而是因为他正是从捍卫资本主义市场秩序的角度对工党右翼的“官僚化”进行批判的,这从他引用并赞成欧文·克里斯托(Irving Kristol)的观点,即“科学家、教师、教育管理人员、记者以及其他通讯行业从业人员、心理学家、社会工作者、在日益扩张的 *** 部门就业的律师和医生、城市规划者、大基金会职员、以及 *** 部门上层人士”(Haseler, Ibid:46)构成了一个威胁资本主义的“新阶级”就看出来了。

  在哈塞勒看来,工党右翼的“官僚化”之所以应该受到批判,不是因为这种官僚化阻碍了包括工人在内的普通群众进入公共空间,乃至采取进一步行动,而是恰好相反,是因为这种官僚化阻挡了包括工人在内的群众接受“自然”、 “自发”的市场秩序的规训,享受这种“自然”的、“自发”的自由——这也正是世界各地新自由主义拥趸们的“逻辑”。在这个意义上,哈塞勒对工党右翼官僚化 “转变为空洞的犬儒”(Haseler, Ibid: 52)的批判就显得无比滑稽,因为这个结果正是哈塞勒所支持的那一种政治的结果,甚至是这种政治的要求。在当时的英国政治中,这种担心具体地说就是工党右翼“在迅猛前进的左翼面前毫不设防”(Haseler, Ibid: 53)。从他把工党内左翼崛起归咎于哈罗德·威尔逊(Harold Wilson)和詹姆斯·卡拉汉(James Callaghan)的“领导手段”看,哈塞勒需要的是一个有能力捍卫资本主义秩序的右翼领袖——在现实中,这样的人物就是撒切尔。

  从上述立场出发,哈塞勒在批评完工党右翼的“寡头倾向”之后很快就转而“批判”工党内部的所谓“ *** 一代”即工党左翼。这主要是以安德鲁·贝文(Andrew Bevan)为代表的等所谓“工党青年社会主义者”(Labor Party Young Socialists),这些人主张的不仅不是工党传统的改良主义,甚至不是欧陆社会民主主义,而是哈塞勒感到无比恐惧的马克思主义、列宁主义和托洛茨基主义。哈塞勒甚至认为“(工党左翼)对混合经济造成的威胁要比意大利 *** 大得多”(Haseler, Ibid: 65)。哈塞勒指责的其它问题还包括了工党左翼和英国 *** 以及苏联改善关系。以上种种让哈塞勒忧心忡忡的状况首先正是前面哈塞勒说过的工党右翼日益官僚化、日益空洞化、日益“脱离群众”的结果。当一个政党日益脱离其社会基础,至少是名义上的社会基础的时候,必然会有一部分群众对这种状况表示不满。除非这些群众天真到像哈塞勒先生那样以为自由资本主义能够促进其“利益”,他们必然转向英共、托洛茨基主义等政治思潮和运动以寻求支援。

  其次,正如学者彼得·泰勒-古比(Peter Taylor-Gooby)指出的,“对(英国)福利国家数量上的攻击是由威尔逊和卡拉汉 *** 发动的”,换言之,英国工党不仅——与其它社会民主党一样——社会基础发生了变化,具体政策也发生了根本改变。在这种状况下,英国工党内产生不满是对威尔逊和卡拉汉 *** 背叛行为的反击,这不仅是“正常”的,而且是非常正当的,恰恰是维护工人阶级的措施。相反,哈塞勒不惜一切代价维护英国资本主义秩序的主张并不能如他认为的那样获得群众的“普遍支持”。虽然哈塞勒在本章其余部分长篇大论地论证苏联如何“邪恶”,社会主义如何与英国不相干,但是这显然不能消除英国工人的要求,而这种要求必然和英国资本主义秩序发生冲突。哈塞勒自己就不得不反复承认他反对的工党左翼乃至英共还是有着相当的社会基础。也就是说,哈塞勒自己也承认,他主张的所谓“英国传统”至少对于英国的一部分人来说并不是什么“传统”,这种“传统”决没有哈塞勒们认为的那种神奇魔力,这种“传统”决不能让英国工人愿意不惜一切代价维护资本主义秩序——尤其是存在英共等“选择”的情况下。

  虽然哈塞勒还认可工党的某些改良措施,似乎不能算是哈耶克式的新自由主义者。但是必须指出的是,正如科尔皮(Walter Korpi)对瑞典的分析揭橥的,没有更“激进”的力量至少牵制,社会民主党自己的纲领是不可能坚持、维持下去的。较之瑞典,哈塞勒主张的退却已经更进一步。更何况,正如前面说过的,哈塞勒以资本主义社会、资本主义秩序的要求为唯一目的,以维护资本主义秩序为惟一任务,一旦改良措施和凯恩斯主义出现危机,新自由主义就是他唯一的结论。熟悉历史的人们都知道,这种退却在社会民主党的历史上已经不是第一次发生了,但是,同样正如历史进程告诉我们的,社会民主党的单方面退却换来的从来不是资本主义的让步,而是资本主义的更凶猛进攻,比如一次世界大战,比如新自由主义,而社会民主党就只能对资本主义社会的“主流”亦步亦趋,至多通过改良稍为减轻这种进攻的最“坏”后果,自身也就一而再、再而三地成为资本利润祭坛上的牺牲——并且让整个工人阶级成为这样的牺牲。不过,大家都知道,对于欧洲大陆各个社会民主党来说,这是从考茨基和伯恩施坦以来,尤其是二战之后一脉相承的,对于英国工党来说,则是从其成立以来的一贯路数。

  在这样做的时候,哈塞勒并没有直接主张某种 *** 裸的寡头制——虽然他主张的正是强化寡头制和所谓“精英”,而是反复诉诸所谓的“工作的人民”(working people)。这些人具体指的是谁呢?他们是“生活在和平的、遵纪守法的社区中的普通人及其家庭”(Haseler, Ibid:167),也就是中产阶级……进入近代以来,尤其是由于自由主义民主体制的建立,包括工人阶级在内的群众第一次大规模进入了原先由国王和贵族们垄断的政治公共空间,尽管这个空间并不那么“公共”,尽管资产阶级仍然拥有实际上的“结构性权力”,但是这个空间毕竟不再能够由一小撮寡头们绝对垄断。同时,尽管资产阶级仍然行使着权力、以及“霸权”,但是相对于封建主义,这种权力和“霸权”总是不那么完整。在这种情况下,保守主义者就必须发生转变,不能再像过去一样高高在上,而是转而从事政治动员活动。不仅英国保守党等“传统”的、一度是地主利益集团政治代表的政党不得不开始动员群众(的选票),而且出现了一批“右翼民粹主义”政治力量——新老法西斯主义,尤其纳粹正是其初期形式之一。哈塞勒不过是重复了上述这些手法

  毫无疑问,这些政治力量在动员群众的时候,总是在动员群众的野蛮、落后和保守——对于他们来说,这些都属于自然的“人性”。他们虽然许诺给予群众一定的“福利”,但是首先这些“福利”是以维持,乃至强化群众在现有社会结构中的屈从地位为前提的,尤其是这类 “福利”在数量上是以不影响“市场机制的正常作用”为前提的。其次,这些“福利”总是把群众的不满和愤怒从造成他们痛苦的根源转移开,寻找替罪羊因而扭曲这种不满和愤怒,比如种族主义就是其结果之一。哈塞勒也未能免俗,他在捍卫“工作的人民”的时候甚至不惜为臭名昭著的种族主义者伊诺克·鲍威尔(Enoch Powell)辩护(Haseler, Ibid: 165),这恰好与英国保守主义者们达到了一致。

  不仅内容,哈塞勒的叙事手法也完全是保守主义的。在这种叙事中,群众永远不能摆脱他们目前所处的境况,而只能像西西弗斯那样永远挣扎在痛苦中(虽然这显然不排除个别“个人”实现“向上流动”)。更重要的是,在这种叙事中,群众不可能认识到这种状况有什么“反常”,而是将这种状况视为理所当然、天经地义。底层群众源源不断再生产出的野蛮反过来又成了与这种“野蛮”不可分割的“文明”,更准确地说,作为“文明”化身的上层阶级的护身符。这正是哈塞勒的目的。

  不难发现,这样一种叙事手法背后就是一种碎片化的认识论,正如前贤们反复指出的,这正是为了维护一个“自然”的社会秩序。比如前述英国工人运动与欧洲大陆的工人运动相比力量和组织性相对较弱,这是1848年之后的一系列社会政治经济状况,尤其是英国统治阶级的直接或间接镇压措施造成的。不过,在哈塞勒的叙事中,这样一种状况就成了所谓“特殊性”,比如“文化”,或者 “传统”。在本书中,他不断地使用“英国例外论”进行论证,不厌其烦地表明英国所谓的“自由传统”——毋庸置疑,在这样做的时候,和一切“传统”、“文化”的卫道士们一样,他一定要选择性地记忆和遗忘历史,具体地说就是遗忘英国激进主义的历史、英国人民抗争的历史,英国群众力图摆脱野蛮而不是欣赏甚至享受野蛮的历史。

  与此同时,哈塞勒还忘记了一点,他诉诸的是中产阶级,这个阶级要求的是一种“保护性”制度,“参与”只是茶余饭后的休闲。比如很典型的智利中产以上阶级支持皮诺切特,以及英国的中产以上阶级支持撒切尔。换言之,哈塞勒陷入了一个无法摆脱的悖论,他越是诉诸这些“群众”,工党的“精英化”、官僚化就越是严重。在哈塞勒们眼里,要摆脱这种“精英化”和“官僚化”,还不能扩大包括工人在内的普通群众的参与,而是期待一个捍卫市场体制的卡里斯玛式领袖。不难发现,也正是在撒切尔夫人等新自由主义“领袖”身上,韦伯期望的卡里斯玛,卡尔•施米特期望的“决断力”,还有哈耶克期望的那些集中起来了。当然正如哈塞勒自己在本书中承认的,这也是以“民族”、“国家”的“普遍”名义对放弃了“普遍”追求而属于“部分”的工人阶级采取强制措施。明乎此,哈塞勒在本书开头对智利皮诺切特政权的暧昧态度就顺理成章了。

  到了这里,我们可以解释书名《工党的悲剧》了,哈塞勒认为的悲剧就是工党不再能够成为资本主义秩序即所谓“西方自由传统”的卫道士,而保守党在他看来“不可能变成群众性(政党)”(Haseler, Ibid: 195),在他看来只有英国工党“拥有超越英国可怕的心理和文化分化的潜力”(Haseler, Ibid:26),亦即在资本主义秩序的范围内争取某种程度的“普遍性”。换言之,哈塞勒眼里英国工党的“悲剧”也是英国资本主义秩序的悲剧,亦即这个秩序在他看来不能继续保证获得群众哪怕形式上的支持——的确,撒切尔时期的确发生了这种状况,恰恰是新自由主义诉诸各种破坏自由主义民主自身规范的措施。毫无疑问,从1970年代末期以来英国政治的实际发展来看,哈塞勒过于“悲观”了,他过度低估了保守党的能力,而且在布莱尔时代亦即所谓“第三条道路”时代,英国工党终于结束了“悲剧”,变成了哈塞勒期望的那一种政党。毫无疑问,哈塞勒“不是一个人在战斗”,而是一种思潮。

 

  正如前面说过的,社会民主党自身的社会基础发生了很大变化,如莫斯科纳斯(Gerassimos Moschonas)指出的,社会民主党中“工人阶级……的核心地位显著弱化……这个演化趋势的逻辑是使领薪中产阶级处于社会民主党联盟的中心”,在这种情况下,社会民主党发生偏向自由主义的进一步“位移”并不难理解。不过,虽然自由主义致力于将社会切碎,尤其是将工人阶级打散,但是哈塞勒们期待的稳定并未到来,也永远不可能到来。

英国工党:改良主义的退却与合流的更多相关文章

  1. 读《全球通史》:浅谈希腊民主和印度的种姓等级制

    古典希腊的民主体制,最早可以追溯到公元前7世纪开始出现的「”僭主政权”,「”‘僭主’一词就是指那些没有合法权力而进行统治,并且不感觉到受道德谴责的人。实际上,僭主通常是支持平民反对特权阶级的,而且常常加速了民主政治的到来,不过并非总是如此。”「”公元前5世纪中期,雅典民主政制进入高度发展的时代”,至「”雅典于公元前4O4年因受到围困、饥饿逼迫,只好宣布投降。雅典仅保留了一个城邦的地位,舰队和帝国统

  2. 和珅摔珍宝:从历史角度看职场政治,办公室里要不要结盟?

    在《铁齿铜牙纪晓岚》里,有一个很有趣的小故事,是讲述贪官和珅的。和珅得到了两件宝物,是两个一模一样的宋朝汝窑的三足笔洗,共花了一万两银子,全天下都没人拥有第三个。而和珅,却直接摔碎了其中一个三足笔洗,而且摔碎的正是完美无缺的那个。其实和珅的做法,是对职场政治的精准理解。

  3. 克林顿家族:政治家族侵害美国民主制度?言重了

    比尔·克林顿1946年8月19日,比尔·克林顿在阿肯色州出生。生下克林顿后,他的母亲将他留在外祖父母身边抚养,自己外出赚钱。在克林顿14岁时,他才正式改名为威廉·杰斐逊·克林顿。1962年,克林顿作为阿肯色州的学生代表,到华盛顿出席青少年团体代表大会。此时,16岁的克林顿作为优秀学生代表与时任美国总统约翰·肯尼迪握手。1964年,高中毕业的克林顿考入入乔治敦大学,曾担任该大学学生会主席。

  4. 欧洲土豪皇后:二十年败光法国国库,最终悔之晚矣

    如果说起现代社会的奢侈消费之都,那么大家一定会想到迪拜这个挥金如土的城市。

  5. 政治学到底是干什么的呢?解读政治学的学科内容!

    我之前为大家概略的解读过「”政治”。政治作为人类活动的制高点,那么政治学这门学科到底又讲的是什么呢?这门学科又是做什么的呢?本文就主要解读政治学的学科内容。(本文首先讲一下政治学的发展概况,其次就是政治学的基本框架,最后讲一下政治学和其他学科及交叉学科。)政治学的发展概况前几天刚刚去世的,美国社会学家、历史学家、经济学家和政治学家,「”世界体系理论”的主要代表人物和当代社会科学多学科综合研究的倡导

  6. 傅斯年为什么在巴黎对胡适说,回国第一件事就是 ... 掉丁文江

    胡适在《丁在君这个人》这篇文章中写道,在君曾对我说:「”许子将说曹孟德可以做‘治世之能臣,乱世之奸雄’;我们这班人恐怕只可以做‘治世之能臣,乱世之饭桶’罢!”这个自嘲是「”治世之能臣,乱世之饭桶”的,就是民国著名学者丁文江。丁文江可不是饭桶,是中国地质学的奠基人,不仅在科学上卓有成就,而且喜欢政治和实业。蔡元培称"精于科学而又长于办事,如在君先生,实为我国现在稀有的人物",胡适评价他为「”最有光彩

  7. 铁血宰相的垮台:俾斯麦与威廉二世的对峙

    奥托·爱德华·利奥波德·冯·俾斯麦(1815年4月1日-1898年7月30日),劳恩堡公爵,普鲁士王国首相(1862年-1871年),德意志帝国首任宰相(1871-1890年),人称「”铁血宰相”威廉二世开始统治德意志和普鲁士时还不到30岁。作为一个大帝国的统治者,这很难说是成熟的年龄。不幸的是,威廉的精神比他的年龄更不成熟。他的父亲十分清楚地看透了这一点,因此当老皇帝和俾斯麦试图让小威廉过早地掌

  8. 寒门与士族通婚就要坐牢的门阀制度,被他三招轻松搞定,就此瓦解

    所谓门阀制度,就是魏晋南北朝时期,以国家的名义对门阀士族的政治经济地位给予确认的一种特权制度!曹丕是九品中正制的创始人一、门阀制度的诞生门阀制度脱胎于两汉的察举制度,所谓察举制度,就是通过地方官推荐的方式来选拔人才,分为岁科和特科,具体又有孝廉、茂才、贤良、方正等等,比起先秦时期的世卿世禄制,军功爵制度,察举制扩大了选材范围,丰富了选人标准,可谓官员选拔机制的一大进步。

  9. 张卜天:为什么创新在古代属于违法行为?

    文/张卜天(清华大学科学史系教授)「”创新”现在是一个特别时髦的词。作为一个不太懂高科技的人,我常常思考这样一个问题:普通人应该如何面对当今人人追求创新、追求前沿的浪潮。我之前也不是完全不懂科技,我是学物理出身的,后来转到哲学。做哲学本能地就希望退后一步,作为一个旁观者来审视一下事情的来源是什么,是怎样从无到有的。我天然比较喜欢古代的东西,但不是因为不关心现代,而恰恰是因为关心现代——我想知道现代

  10. 社会上人际交往的规范—礼乐制度,浅析西周礼乐对社会发展之影响

    中国奴隶社会在东周结束,在西周时已经发展到了顶盛。西周社会与夏商在很多制度上存在不同,例如分封制、宗法制、井田制和礼乐制等等。礼乐制度常常作为社会上人际交往的规范,而西周时所创立的礼乐制对后世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随机推荐

  1. 山村全体村民自称李渊后代,还拿出6本族谱证明,专家鉴定是真的

    在几年前,江西省上饶县茶亭镇下裴村占家源村,他们全体村民居然自称是大唐开朝皇帝李渊的后代,还拿出了6本族谱证明,并且上交给国家鉴定,专家鉴定后,这6本族谱是真的,他们确实就是李渊的后人,突然发现自己是皇族后代了,真是可喜可贺!基于此,在村民的共同商议下,占家源村将这六本族谱上交给了国家,以作历史研究材料。因此,这个李家村是大唐王朝开国皇帝李渊的后代确认无疑。

  2. 为什么武则天两次嫁人,却只和李治有了孩子呢?

    >>但是不知道大家注意到没有,武则天曾经嫁给...,然后又嫁给了李治,自己做皇帝的时候,还有很多男宠,那么为什么只有嫁给李治的时候怀孕生子了呢?难道武则天有先进的避孕知识?>>武则天和李治能够生育那么多儿女的原因想必不用多说,武则天能够如此巧妙的只给李治生孩子或许也只是机缘巧合吧。

  3. 拜年祝福语_狗年初一拜年祝福语短信_拜年祝福

    狗年初一拜年祝福语短信(三)1.新年的爆竹很给力,绽开对你的点点思绪,缤纷的祝福洒进你的世界里;春节的问候满满地,包裹我沉甸甸的心意,委托手机里的短信传递给你;春节如意!

  4. 梦到奖金,梦见奖金,奖金相关的周公解梦

    梦到奖金,梦见奖金,奖金相关的周公解梦奖金主名奖金是一种荣誉,在梦中就代表了名誉。男人梦见得奖,意味着凡事顾全面子,反而会遭受损失。女人梦见得奖,意味着在家庭中忍受了不少委屈,受到了街坊邻居的交口称赞。官员梦见发奖金,意味着善于激励别人,并因此而成为所在部门的负责人。

  5. 终于知道我越来越笨的原因了

    终于知道我越来越笨的原因了我从小就很聪明学习很好,但是大型考试却总是不尽人意,成绩总是出入很大。看了净空法师讲的讲解,我终于知道原因了,原来要得财富要修财布施,得聪明智慧要修法布施,偏偏我就没修法布施!这种自私的性格伴随我走向社会,遇到了很多不顺,更可怕的是我发觉我越来越笨了,反应慢,对学习产生了一种奇怪的恐惧,总是有一种无论怎么学到考试都不会通过的预感,越恐惧越回避,越回避越不动脑子。

  6. 血气方刚的意思是什么?

    【拼音】xuèqìfānggāng【解释】血气:精力;方:正;刚:强劲。形容年青人精力正旺盛。【出处】《论语·季氏》:“及其壮也,血气方刚,戒之在斗。”【例子】公子杨干,乃悼公之同母弟,年方一十九岁,新拜中军戎御之职,血气方刚,未经战阵。(明·冯梦龙《东周列国志》第六十回)【近义词】年富力强【反义词】老态龙钟,暮气沉沉【相关】百度“血气方刚”

  7. 武则天一生心狠手辣,唯独对此人的死心生愧疚,还为其 ...

    而这样一个有恩于李治的大臣,最后却被武则天逼迫而死,一切还是因为他挡了武则天的路。武媚娘生下第一个女儿安定公主,结果王皇后来看了一次后,安定公主就窒息而死。所以,武则天开始通过各种手段来为自己清楚业障,这其中就包括诸遂良。当时诸遂良完全是被冤枉一步步走向死亡的,自己造就的悲剧,武则天内心也是很受折磨,害怕死后诸遂良来找自己算账,于是在死前留下口谕,为诸遂良...,让自己也好顺利到达极乐世界。

  8. 情话大全浪漫情话

    下面是share4提供的情话大全浪漫情话,欢迎阅读。身边没你,好怪,陪我一生一世好吗?

  9. 梦见长生不老

    周公解梦梦见长生不老是什么意思,是怎么回事,意味着啥,代表什么。做梦梦到长生不老是什么预兆,好不好呀,预示着未来会发生啥呢?会有啥征兆。

  10. 用竹篓接雨

    以下这一则故事,是有关日本廉仓时代一位禅师的轶闻。“赶快拿东西来接雨!”慧玄禅师大声斥令道。然而,会到漏雨这般程度的,想必是穷得连水桶都没有的寺庙。众弟子们拼死命地翻箱倒柜,就是找不出可以接雨的东西。正当大伙儿慌得团团转时,忽然间有个小和尚抓了威望的竹篓就往外跑。当然,根本无济于是。

返回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