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语典故_嫂溺叔援的故事

  【典故】男女授受不亲,礼与;嫂溺,援之以手者,权也。战国·邹·孟轲《孟子·离娄上》   【解释】比喻视实际情况而变通做法。   【用法】作宾语、定语;用于书面语   【成语故事】战国时期,齐国雄辩家淳于髡问孟子男女之间不用手递受物品是礼,那么...

成语典故_各自为政的故事

  郑国与宋国一直不合,两个国家之间常常战争发生。有一次,郑国又准备出兵攻打宋国,于是宋国派出大元帅华元为主将,率领军队迎战敌人。在两批人马交战前,华元为了鼓舞士气,于是下令宰杀牛羊,准备好好犒赏将士们,忙乱中,华元一时大意忘了分给他的马夫一份,马夫心想自己做牛做...

成语典故_事半功倍的故事

  事半功倍的成语故事   【成语故事】战国时期,孟子问公孙丑如何看待统一中国,他说周文王施行仁政,使国家富强而最终消灭昏庸残暴的商纣王。现在拥有万辆兵车泱泱大国的齐国,如果能施行仁政,老百姓就会安居乐业,外面的人会来归顺,只做一半的事收到成倍的效果。...

成语典故_拔帜易帜的故事

  “拔帜易帜”这则成语的意思是比喻取而代之。来自成语大全   这个成语来源于《史记.淮阴侯列传》,夜半传发,选轻骑二千人,人持一赤帜,从间道草山而望赵军,诫曰:“赵见我走,必空壁逐我,若疾入赵壁拔赵帜,立汉赤帜。”   韩信被刘邦拜为大将后,率领汉军攻占了魏...

成语典故_恃才傲物的故事

  恃才傲物的故事   【成语故事】南朝时期,齐武帝的侄子萧子显从小聪慧过人,文思敏捷。在任梁国国子博士时,把梁武帝写的《经义》作太学的教材授课。他写成《后汉书》100卷,《齐史》60卷。他深得梁武帝的信任。梁武帝认为他恃才傲物,在他死后赐他谥号“骄”。...

成语典故_嗟来之食的故事

【拼音】jiē lái zhī shí 【典故】予唯不食嗟来之食,以至于斯也!  《礼记·檀弓下》 【释义】指带有侮辱性的施舍。 【用法】作主语、宾语、定语;指带有侮辱性的 【相近词】盗泉之水、残羹冷炙 【押韵词】詈夷为蹠、砥平绳直、溢...

成语典故_无功受禄的故事

  无功受禄   释义:“无功受禄”是指没有功劳而得到优厚的待遇。   故事:   战国时期,各诸侯国之间经常互相攻伐,赵国凭借武力不断侵犯楚国。此时楚国人杜赫来见怀王,声言他能说服赵国跟楚国和好。楚怀王非常高兴,准备把杜赫封五大夫,然后派他前往...

成语典故_万寿无疆的故事

  万寿无疆:   【出处】君曰卜尔,万寿无疆。 《诗经·小雅·天保》   【释义】疆:界限。万年长寿,永远生存。用于祝人长寿。   【用法】作谓语、定语;用于祝人长寿   【结构】补充式   【相近词】寿比南山、极寿无疆   【同...

成语典故_呆若木鸡的故事

战国时,斗鸡是贵族们寻欢作乐的一项活动,齐王便是当时的一位斗鸡迷。为了能在斗鸡场上取胜,齐王特地请专家纪?? (shěng)子帮他训鸡。成语故事 齐王求胜心切,没过几天,便派人来催问,纪??子说:“鸡没训好,它一见对手,就跃跃欲试,沉不住气。” 过了几天,齐王...

成语典故_贪生怕死的故事

  【出处】今立自知贼杀中郎曹将,冬月迫促,贪生畏死,即诈僵仆阳(佯)病,徼幸得逾于须臾。《汉书·文三王传》chengyu.itlearner   【解释】贪:舍不得。贪恋生存,畏惧死亡。指对敌作战畏缩不前。   【用法】作谓语、定语、宾语;指人没有骨气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