盐铁论 《盐铁论》,西汉时期的一本政论性散文集。桓宽根据当时的会议记录,并加上与会儒生朱子伯的介绍,将其整理改编,撰成《盐铁论》。《盐铁论》是研究西汉经济史、政治史的重要史料。《盐铁论》因有桑弘羊的对话,可补此不足。会议结果,废除了全国的酒类专卖和关内铁官,事过30年,桓宽根据这次会议的官方记录,加以“推衍”整理,增广条目,把双方互相责难的问题详尽地记述出来,写成《盐铁论》。
汉纪 《汉纪》,记载中国西汉历史的编年体史书。共30卷,东汉荀悦撰。汉献帝认为班固所著《汉书》文繁难读,建安三年命荀悦根据《左传》编年记事的编纂体例撰写《汉纪》,建安五年书成。全书约18万字,不到《汉书》字数的1/4。盐铁论《汉纪》的贡献,在于它继《春秋》和《左传》之后,再次采用编年体,使这种修史...渐臻成熟,成为与纪传体并重的两种基本的史书体裁。
后汉纪 《后汉纪》,东晋袁宏撰。《后汉纪》的撰写,经历了近十年的时间。《后汉纪》继《汉纪》而作,但袁宏面临的写作条件却比荀悦困难一些。特点袁宏在《后汉纪》里表现了综铨史事的才能。这个要求为《后汉纪》带来了笔下传神的气氛。汉纪《后汉纪》成书于范晔《后汉书》之前。《后汉纪》卷十,专有一段记述佛教,对佛教教义作了宣扬。四库提要《后汉纪》·三十
秦简 秦简,中国战国时代秦国和秦代所遗留下来的简牍。在战国和秦代,简是主要的书写材料,但是秦简的实物直到20世纪70年代才第一次发现。秦律制定于战国时代,秦亡以后全部亡佚,新发现的秦律是中国现存的最古法律。秦简的发现对汉字发展史的研究,也提供了重要史料。现在发现的秦简,所用的字体同小篆有相当明显的区别。通过秦简,不但可以认识秦隶的真面目,还可以知道隶书实际上在战国时代,至少在战国晚期的秦国,就已经初步形成。
汉简 一类是在汉代西北边塞地区遗址里发现的,可简称为边塞汉简。这是敦煌汉简数量最多的一次发现。1976年,甘肃省博物馆文物队等单位组织调查组,沿额济纳河下游,在居延地区进行了广泛调查,获汉简164枚。这批简的出土地点接近所谓楼兰遗址,也有人称之为楼兰汉简。已发现的边塞汉简绝大多数是木简。边塞汉简所反映的并不仅仅是边塞地区的情况。
氾胜之书 《氾胜之书》,汉代农书。作者氾胜之,本姓凡氏,遭秦乱,避地氾水,故改姓氾。汉简书原名《氾胜之》,《汉书·艺文志》著录为18篇;《隋书·经籍志》始称《氾胜之书》,为以后所通用。原书约在北宋初期亡佚,现存的《氾胜之书》是从《齐民要术》等古书中摘录的原文辑集而成,约3,500字。
四民月令 《四民月令》成书以来,曾于魏晋南北朝到唐初流传。这两个辑佚本均以《玉烛宝典》为主要根据,广泛汲取《齐民要术》和各种类书中的有关资料,参考各种辑本,书中对《四民月令》的资料颇有点评。内容《四民月令》所反映的正是东汉晚期一个拥有相当数量田产的世族地主庄园,一年十二个月的家庭事务的安排。尽管如此,《四民月令》在中国农学史上有着不可替代的重要地位。
三国志 《三国志》为曹操写了本纪,而《蜀书》和《吴书》则记刘备为《先主传》,记孙权称《吴主传》,只有传,没有纪。《三国志》不仅是一部史学巨著,更是一部文学巨著。《三国志》与《史记》、《汉书》、《后汉书》合称“前四史”。《三国志》是记载这六十年历史的比较完整的史书。《三国志》继承《史记》、《汉书》而作,成书远在后汉书以前。裴松之作注所根据的史料,可考者多达二百四十余种,较《三国志》原书多出三倍。
晋书 《晋书》体例结构合理,资料采集宏富,对后世正史多有影响。为区别诸家晋史,书成之后称《新晋书》,玄宗开元初年整理图书时,不再用“新”字。唐太宗在修晋书诏中对各家史著逐一进行了批评。众人撰写《晋书》,从受命到成书,仅历时两三年。与《晋书》的巨大成就相比,这当然是白璧微疵,瑕不掩瑜。编写过程唐太宗重视修史,中国自唐代开始设馆修史,《晋书》是其中的第一部。
南史 于是发奋成就《南史》与《北史》。自有南北二史之后,《宋书》、《南齐书》、《魏书》、《梁书》、《陈书》、《北齐书》、《周书》、《隋书》被称为八书,史称“二史八书”。《南史》中也有沈约《宋书》、萧子显《南齐书》等书中所未载的材料。《南史》文字简明,事增文省,在史学上占有重要地位。《南史》《北史》中某些传文亦有重复现象。可见李大师编撰的是南朝宋、南齐和北朝魏这三代史事。《南史》有本纪和列传,无表、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