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下文字资料是由(历史认知网 www.lishirenzhi.com)小编为大家搜集整理后发布的内容,让我们赶快一起来看一下吧!

南史

《南史》书影 明万历十八年(1591)南京國子監刻明清遞修本

  《南史》(汉语拼音:Nan Shi;英语:Nan Dynasty Historical records),二十四史之一,汇合并删节记载南朝历史的《宋书》、《南齐书》、《梁书》和《陈书》而编成的纪传体史书。唐李延寿撰。含宋本纪3卷、齐本纪2卷、梁本纪3卷、陈本纪2卷、列传70卷,共80卷。上起宋永初元年(420年),下迄陈祯明三年(589年)。记南朝宋、齐、梁、陈四国一百七十年史事。

  李延寿撰写《南史》与《北史》这两部书是为了“追终先志”,继承父亲李大师(570-628年)未完成的事业。李大师鉴于南北朝各朝历史,记事重复,详于本国而略于他国,“常以宋、齐、梁、陈、魏、齐、周、隋南北分隔,南书谓北为‘索虏’,北书指南为‘岛夷’。又各以其本国周悉,书别国并不能备,亦往往失实。常欲改正”。于是发奋成就《南史》与《北史》。李大师卒于唐太宗贞观二年(628年),当时《南史》、《北史》皆未能成书,最后由在史局工作的李延寿继续撰述。显庆四年(659年)《南史》成书。自有南北二史之后,《宋书》、《南齐书》、《魏书》、《梁书》、《陈书》、《北齐书》、《周书》、《隋书》被称为八书,史称“二史八书”。

  《南史》没有采取编年体,而是把南朝各史的纪传汇合起来,删烦就简,以便阅读。列传中不同朝代的父子祖孙,以家族为单位合为一卷,对于了解门阀制度盛行的南北朝社会,有一定的方便。对各朝正史以删节为主,但不少地方存在删削不当的问题。《南史》中也有沈约《宋书》、萧子显《南齐书》等书中所未载的材料。李延寿撰写《南史》、《北史》的体制是汇集正史的纪传,因而拘泥于原书,没有达到李延寿之父李太师横则沟通南北,纵则贯串几代,综合成为新著的意图。

  《南史》文字简明,事增文省,在史学上占有重要地位。其不足处在于作者突出门阀士族地位,过多采用家传形式。例如将不同朝代的一族一姓人物不分年代,集中于一篇中叙述,实际成为大族族谱。《南史》《北史》中某些传文亦有重复现象。

  《南史》阅读:gt;gt;gt; 南史·目录

目录

成书经过

  李延寿之父李大师是一位有志于编著南北朝史的学者,当李大师开始编纂南北史的时候,沈约的宋书、萧子显的齐书、魏收的魏书已经流传很久,魏澹的魏书和王劭的齐志等也已成书。而当李延寿继续编纂南北史的时候,梁、东、北齐、周、隋五代史的编纂工作也正在进行或定稿。既然关于南北朝的史书已有多种,那么,李氏父子为什么还要另外编写这一时期的历史着作呢?李延寿的自序回答了这个问题。他说他的父亲“常以宋、齐、梁、陈、魏、齐、周、隋南北分隔,南书谓北为‘索虏’,北书指南为‘岛夷’。又各以其本国周悉,书别国并不能备,亦往往失实。常欲改正”。显然,在隋、唐全国统一的局面形成后,人们很需要综合叙述南北各朝历史的新着。同时,分裂的封建政权互相敌视的用语如“索虏”、“岛夷”之类,已与全国统一后南北各民族大融合的形势不相适应比李延寿时代稍后的刘知几也强烈反对这种称谓。但李大师著述之事仅仅进行了两年左右的时间,即于唐太宗贞观二年(628年)去世了。

  李延寿是李大师的第四子,深受父亲的影响和家学的熏陶。贞观年间,做过太子典膳丞、崇贤馆学士,后任御台史主簿,兼直国史,累官至符玺郎,兼修国史。他没做过高官,倾其毕生精力从事于官修和私修史书的编撰。

  贞观三年(629年),唐太宗命大臣组织修撰梁、陈、北齐、北周、隋五代史。魏征主修其中的《隋书》,年轻的李延寿和其他一些知名学者参加了该书的修撰。贞观五年(631年),母亲又接着去世,他辞去了修史的职务,回家守丧。服阕,被派往蜀中(今四川境内)去做官。公事之余,“以所得者编次之”,对前几年搜集的一些史料进行初步的编排。

  李延寿从任史官之始,就着手搜集资料,决心完成父亲的遗愿。

  李延寿在《北史·序传》谈到,在父亲旧稿中,齐、梁、陈、周、隋五代的事“所未见”。可见李大师编撰的是南朝宋、南齐和北朝魏这三代史事。大师在世时,这三代已有较完整系统的史书可供参考,即沈约所著的《宋书》,萧子显所著的《南齐书》,魏收所著的《魏书》。恰好,李延寿在贞观年间所参与撰修的梁、陈、齐、周、隋五代史,正是大师旧稿中所没有的内容,延寿正可以凭借修史的有利条件续补。所以延寿除了完成史局规定的任务,“因于编辑之暇,昼夜抄录之”,工作极为辛苦。过了两年,延寿因事离开史局,资料远未抄录完,“以所得者编次之,然尚多阙,未得及终”。

  贞观十五年(641年),李延寿调回北京长安任太子典膳丞。由于令狐德棻的推荐,他再次进入史馆。当时,五代史早已在贞观十年(636年)写成。但这部史书只有纪、传,而无志书,因此,唐太宗于贞观十七年(643年)又命褚遂良等人修撰梁、陈、北齐、北周、隋五朝典章制度的《五代史志》,李延寿也参加了该书的编撰。于是他进一步“遍得披寻”,继续全面搜集史料。延寿还利用自己能够接触官藏史书的有利条件,对父亲旧稿内容加以完备,“因兹复得勘究宋、齐、魏三代之事所未得者”。由于五代史修成后,暂时未予公开流布,只是藏于秘阁,延寿“不敢使人抄录”,只能自己以史官身份去翻阅抄写,又因“家素贫罄”,无钱雇人誊写,所需各种史书不得不自己动手去抄。延寿从八部正史之外,更勘杂史于正史所无者1000余卷,皆以编入,其烦冗者,即削去之。八代正史共566卷,加上杂史1000余卷,延寿在抄录、勘究这么巨大数量史书的基础上,才写成《南史》、《北史》180卷,史料准备和最后成书的比例大约是十比一左右。

  延寿自述“始末修撰,凡十六载”,指的是具体编写过程所费的时间。他从贞观十七年(643)着手编纂,“本纪依司马迁体,以次连缀之”,到显庆四年(659)成书上进,时间为十六年。李延寿早年即怀有“思欲追终先志”之抱负,他要继承父亲的遗志,完成先人的未竟事业。《南史》和《北史》是李延寿以其大半生的时间写成的历史著作,这两部史书的编撰,李延寿说是“始末修撰,凡十六载”,这里说的16年,是从他贞观十七年(643年)参加修撰《五代史志》这一年作为开始时间的。其实,在此很久以前,亦即从贞观三年参加修撰《隋书》时,他就开始了“二史”编撰的准备工作。那时,他利用“编辑之暇”,“昼夜抄录”“五代旧事所未见”者,为将来编撰“二史”积累资料。如果从搜集史料之时来计算,“二史”的完成则经历了整整30年的时间。

主要内容

  《南史》以《宋书》、《南齐书》、《梁书》及《陈书》为本,删繁就简,重新编纂,成为史林新着,成书于唐高宗显庆四年(公元659年)。《南史》有本纪和列传,无表、志。本纪十卷,列传七十卷,共八十卷。其编撰 ... 按朝代顺序、帝王在位先后,排列各朝帝王、宗室、诸王、大臣等纪传。

  本纪中有《宋本纪》三卷,《齐本纪》二卷,《梁本纪》三卷,《陈本纪》二卷。列传中除专传外,列“类传”九种。

  《南史》没有采取编年体,而是把南朝各史的纪传汇合起来,删烦就简,以便阅读。列传中不同朝代的父子祖孙,以家族为单位合为一卷,对于了解门阀制度盛行的南北朝社会,有一定的方便。对各朝正史以删节为主,但有应删而未删的,如宋、齐、梁、陈四朝受禅前后的九锡文和告天之词等官样文章;有过求简练以致混乱不确切的,如把都督某某几州诸 ... 、某州刺史的官衔,一律省成某某州刺史加都督;也有由于对原书史文未能很好领会而把重要字句删去的。《南史》中也有沈约《宋书》、萧子显《南齐书》等书中所未载的材料。虽然细微琐事较多,而且杂以神怪迷信,但也不乏有意义的史料。《宋书》未立文学传,《南史》以因袭为主,因而文学传不包括宋而从南齐丘灵鞠开始。这说明李延寿撰写《南史》、《北史》的体制是汇集正史的纪传,因而拘泥于原书,没有达到李太师横则沟通南北,纵则贯串几代,综合成为新着的意图。《新唐书》李延寿传的评语说,“其书颇有条理,删落酿辞,过本书远甚”。

特色

编次别代,共为部秩

  李延寿采用纪传体通史的体例,对南朝史事做贯通的叙述。把南朝宋、南齐、梁、陈四代史事编成《南史》,起宋武帝刘裕永初元年(420),至陈后主陈叔宝祯明三年(589),共一百六十九年。

  正因为李延寿用通史体例叙述南、北朝史事,所以打破了朝代的断限,分别对北朝、南朝的人物、史事作归纳集中,两史的帝纪、后妃、宗室均依照朝代先后顺序排列。以下的诸臣列传则大体有先后顺序,对一些高门大户则其子孙附其父祖传中,连缀书之。《南史》以王、谢二大姓为主,家族体系分明。其他类传更进一步打破了朝代的断限。这种作法,引起后世某些学者不满。清代修《四库全书总目》的学者认为延寿叙例为家传之体,不应用于国史。著名考据家王鸣盛批评延寿使国史变成家谱,最为谬妄。《南史》为数代之通史,正为断代正史之变例,是从实际情况出发的。南北朝各代统治时间都不长,往往一人历经数朝,有时很难恰当把某人归入某朝,所以延寿把断代之体变为通史之体;其次,南北朝时门第之风大盛,王、谢、崔、卢等高门大族与南北朝相终始,在社会政治、经济、文化、 ... 等方面举足轻重,延寿注重谱牒世系是对历史的如实反映,而且世族牵连附传,便于读者检寻。

鸠聚遗逸,以广异闻

  李延寿之《南史》并非简单将旧史删节、离合而成,而是尽量充实了一些新的史料。针对旧史作者重视官方资料而忽于私人记载,延寿有意把自己补充史料的重点放在“易为湮落”的“小说短书”上,他认为这些材料具有较高的史料价值。在延寿之后的著名史评家刘知幾也持同样观点:“大抵偏记小录之书,皆记即日当时之事,求诸国史,最为实录。”这两位史家的看法是很有道理的,因为官方记载受种种牵制,往往不能据事直书,隐讳必多,而私家记载多记亲历之事,没有审查之类的控制,较能求其真。南史和《南齐书》、《梁书》、《北齐书》、《北周书》比较,增加了不少重要的史实。就梁代史来说,《南史》比《梁书》多立了王琳等十余传,对原有的某些传也充实了内容,如《范缜传》。延寿所增内容固然有关于“人之善恶,事之成败者”,但由于延寿对奇闻异事兴趣较浓,导致所增内容中有不少神怪荒诞之事和无关宏旨的琐言碎事。如阴子春传中,《南史》就比《梁书》增:青州有神庙,刺史王神念毁之,栋上一大蛇,长丈余,遂入海。子春夜梦一人乞地安置,乃办牲醴,请召安置一处。夜梦前人来谢曰:“当以一州相报。”后果因破魏兵,授南青州刺史。此类怪诞事入史,显然失当。

除其冗长,捃其菁华

  宋、齐、梁、陈、魏、北齐、周、隋八史共566 卷,而经延寿改作为南、北二史,减至180 卷,可见删掉了相当多的文字。总的看,延寿删《魏书》、《宋书》最多,原因是这两部书在八史中原来卷帙就最多,《宋书》100 卷,《魏书》更达130 卷,延寿欲省减南、北史篇幅,宋、魏二书必为砍削重点。另外,宋、魏二书为前朝人所修,南、北朝相互攻击之辞甚多,延寿作史目的之一即是纠正此弊,斧削起来又不必有得罪本朝史官的顾忌。

  延寿所删多为诏诰、符檄、章表,认为重要者则以简略语言概括之,意图简净。另一删削重点为南、北征战攻伐之事,这是因为延寿深知,原来各史关于战争记载多不实,夸胜讳败已为作史者惯例,延寿在此时一一核定战争胜败之迹实非易事,所以多删去。

若文之所安,则因而不改

  对原有八史中相当一部分内容,延寿并不随意改动,只要是他认为合适的内容,则或全抄旧文,或离合编排。特别是对《陈书》、《隋书》,延寿基本上无大的增删改动。南史和八史各有千秋,相辅相成,对于后人了解这一历史时期来说都各自具有不可替代的长处,所以后世学者大都把南、北史和八史对照起来读,互为补充。

  李延寿修史思想的核心即是“以史为鉴”,这同唐初官修史书的主导思想是相一致的,但延寿的特点在于,他善于选择一些细小而又富有典型性的事件、情节来表达出自己的思想,这当然得益于他重视“小说短书”的独特眼光和更勘杂史一千余卷的勤奋劳动,史书因此也增加了趣味性。对于某人行为不单靠直接叙述,而是通过他人的谈话来显示,也易于给读者新鲜深刻印象。

  两史比较,《北史》比《南史》写得更好,因为李延寿和父亲李大师均为北方人,因此,对北朝的历史、掌故、风俗、人情都较熟悉,所能见到的史料也较多;另外,李唐起源于北朝,官方对北朝各代史的研究格外重视,客观上给创造了有利条件。所以,《北史》的记载比《南史》详明。

贡献、影响

  《南史》文字简明,事增文省,在史学上占有重要地位。其不足处在于作者突出门阀士族地位,过多采用家传形式。例如将不同朝代的一族一姓人物不分年代,集中于一篇中叙述,实际成为大族族谱。《南史》《北史》中,某些传文亦有重复现象。

  南史在普及历史知识上颇有功绩。由于卷帙不繁,易于抄写,所以得到较广泛流传,清代学者梁章钜在《退庵随笔》中就指出:自《南史》、《北史》行世以来,原有的八部正史就变得不重要了,很少有人诵习,所以时间愈久,八史阙佚愈严重。这说明南、北二史比八史更受到社会重视,更有效地传播了历史知识。后代史家对延寿曾有较高的评价,后晋人所作《旧唐书》中赞道:“李延寿研考史学,修撰删补,克成大典,方之班、马,何代无人?”宋代杰出史家司马光精研史学,博览历代史书,他在给刘道原信中感叹道:“乃知李延寿之书,亦近世之佳史也。虽于祥诙嘲小事,无所不载,然叙事简径,比于南北正史,无烦冗芜秽之辞。窃谓陈寿之后,惟延寿可以亚之也。

作者

  李大师(570-628年),相州(今河南安阳)人,南朝末期由隋入唐的历史学家。他认为南北朝时期各朝的断代史,彼此孤立,记事重复,又缺乏联系,打算采用编年体,撰写《南史》与《北史》,使南朝与北国各代的历史,分别统编于这两部史著之中。隋末,李大师曾参加农民起义领袖窦建德建立的夏政权,任尚书礼部侍郎。因此,在唐初流放到西会州(今甘肃境内),后遇赦放回,死于唐太宗贞观二年(公元628年),所撰《南史》与《北史》未能成书。此后,由李延寿继续撰成,合称为《南北史》。

  李延寿,唐代史学家。安阳市人。贞观年间,做过太子典膳丞、崇贤馆学士,后任御史台主簿,官至符玺郎,兼修国史。他曾参加过官修的《隋书》、《五代史志》(即《经籍志》)、《晋书》及当朝国史的修撰,还独力撰成《南史》、《北史》和《太宗政典》(已佚)。《南史》和《北史》所依据的历史文献,主要是宋、齐、梁、陈、魏、齐、周、隋八代“正史”,但并未拘泥于此,另外还参考了各种“杂史”千余卷。从搜集史料到完成,用了长达30年的时间。“二史”后来被列入“二十四史”中,在我国史学上占有重要的地位。

目录

 本纪

  卷一 宋本纪上第一 - 武帝・少帝

  卷二 宋本纪中第二 - 文帝・孝武帝・前废帝

  卷三 宋本纪下第三 - 明帝・后废帝・顺帝

  卷四 齐本纪上第四 - 高帝・武帝

  卷五 齐本纪下第五 - 废帝郁林王・废帝海陵恭王・高宗明皇帝・废帝东昏侯・和帝

  卷六 梁本纪上第六 - 武帝上

  卷七 梁本纪中第七 - 武帝下

  卷八 梁本纪下第八 - 简文帝・元帝・敬帝

  卷九 陈本纪上第九 - 武帝・文帝・废帝

  卷十 陈本纪下第十 - 宣帝・后主

 列传

  卷十一 列传第一 - 后妃上 - 宋孝穆赵皇后・孝懿萧皇后・武敬臧皇后・武张夫人・文章胡太后・少帝司马皇后・文元袁皇后(潘淑妃)・孝武昭路太后・明宣沈太后・孝武文穆王皇后・宣贵妃・前废帝何皇后・明恭王皇后・后废帝陈太妃・后废帝江皇后・顺陈太妃・顺谢皇后・齐宣孝陈皇后・高昭刘皇后・武穆裴皇后・文安王皇后・郁林王何妃・海陵王王妃・明敬刘皇后・东昏褚皇后・和王皇后

  卷十二 列传第二 - 后妃下 - 梁文献张皇后・武德郗皇后・武丁贵嫔・武阮修容・简文王皇后・元徐妃・敬夏太后・敬王皇后・陈武宣章皇后・文沈皇后・废帝王皇后・宣柳皇后・后主沈皇后・张贵妃

  卷十三 列传第三 - 宋宗室及诸王上 - 刘道怜・刘道规・刘义庆・刘遵考・刘义真・刘义康・刘义恭・刘义宣・刘义季

  卷十四 列传第四 - 宋宗室及诸王下 -

  卷十五 列传第五 - 刘穆之・徐羡之・傅亮・檀道济

  卷十六 列传第六 - 王镇恶・朱龄石・毛修之・傅弘之・朱修之・王玄谟

  卷十七 列传第七 - 刘敬宣・刘怀肃・刘粹・孙处・蒯恩・向靖・刘钟・虞丘进・孟怀玉・胡藩・刘康祖

  卷十八 列传第八 - 赵伦之・萧思话・臧焘

  卷十九 列传第九 - 谢晦・谢裕・谢方明・谢灵运

  卷二十 列传第十 - 谢弘微

  卷二十一 列传第十一 - 王弘

  卷二十二 列传第十二 - 王昙首

  卷二十三 列传第十三 - 王诞・王华・王惠・王彧

  卷二十四 列传第十四 - 王裕之・王镇之・王韶之・王悦之・王准之

  卷二十五 列传第十五 - 王懿・到彦之・垣护之・张兴世

晋书

  卷二十六 列传第十六 - 袁湛

  卷二十七 列传第十 - 孔靖・孔琳之・殷景仁

  卷二十八 列传第十八 - 褚裕之

  卷二十九 列传第十九 - 蔡廓

  卷三十  列传第二十 - 何尚之

  卷三十一 列传第二十一 - 张裕

  卷三十二 列传第二十二 - 张邵

  卷三十三 列传第二十三 - 范泰・荀伯子・徐广・郑鲜之・裴松之・何承天

  卷三十四 列传第二十四 - 顔延之・沈怀文・周朗

  卷三十五 列传第二十五 - 刘湛・庾悦・顾琛・顾恺之

  卷三十六 列传第二十六 - 羊欣・羊玄保・沈演之・江夷・江秉之

  卷三十七 列传第二十七 - 沈庆之・宗悫

  卷三十八 列传第二十八 - 柳元景

  卷三十九 列传第二十九 - 殷孝祖・刘勔

  卷四十  列传第三十 - 鲁爽・薛安都・邓琬・宗越・吴喜・黄回

  卷四十一 列传第三十一 - 齐宗室 - 萧道度・萧道生・萧遥光・萧遥欣・萧缅・萧景先・萧赤斧・萧谌・萧诞・萧坦之

  卷四十二 列传第三十二 - 齐高帝诸子上 - 萧嶷

  卷四十三 列传第三十三 - 齐高帝诸子下 - 萧映・萧晃・萧晔・萧皓・萧锵・萧铄・萧鉴・萧锋・萧鋭・萧铿・萧?・萧铉

  卷四十四 列传第三十四 - 齐武帝诸子・文惠诸子・明帝诸子 -

  卷四十五 列传第三十五 - 王敬则・陈显达・张敬儿・崔慧景

  卷四十六 列传第三十 - 李安人・戴僧静・桓康・焦度・曹武・吕安国・周山图・周盘龙・王广之

  卷四十七 列传第三十七 - 荀伯玉・崔祖思・苏侃・虞悰・胡谐之・虞玩之・刘休・江祏

  卷四十八 列传第三十八 - 陆澄・陆慧晓・陆杲

  卷四十九 列传第三十九 - 庾杲之・王谌・孔圭・刘怀珍

  卷五十  列传第四十 - 刘瓛・明僧绍・庾易・刘虬

  卷五十一 列传第四十一 - 梁宗室上 - 萧景・萧懿・萧敷・萧畅・萧融・萧宏

  卷五十二 列传第四十二 - 梁宗室下 - 萧秀・萧伟・萧恢・萧憺

  卷五十三 列传第四十三 - 梁武帝诸子 - 昭明太子・萧综・萧绩・萧续・萧纶・萧纪

  卷五十四 列传第四十四 - 梁简文帝诸子・元帝诸子 -

  卷五十五 列传第四十五 - 王茂・曹景宗・曹义宗・席阐文・夏侯详・吉士瞻・蔡道恭・杨公则・邓元起・张惠绍・张澄・冯道根・康绚・昌义之

  卷五十六 列传第四十六 - 张弘策・庾域・郑绍叔・吕僧珍・乐蔼

  卷五十七 列传第四十七 - 沈约・范云

  卷五十八 列传第四十八 - 韦睿・裴邃

  卷五十九 列传第四十九 - 江淹・任昉・王僧孺

  卷六十  列传第五十 - 范岫・傅昭・孔休源・江革・徐勉・许懋・殷钧

  卷六十一 列传第五十一 - 陈伯之・陈庆之・兰钦

  卷六十二 列传第五十二 - 贺玚・司马褧・朱异・顾协・徐摛・鲍泉

  卷六十三 列传第五十三 - 王神念・羊侃・羊鸦仁

  卷六十四 列传第五十四 - 江子一・胡僧祐・徐文盛・阴子春・杜崱・王琳・张彪

  卷六十五 列传第五十五 - 陈宗室诸王 - 陈拟・陈详・陈慧纪・陈昌・陈昙朗・陈伯茂・陈伯山・陈伯固・陈伯恭・陈伯仁・陈伯义・陈伯礼・陈伯智・陈伯谋

  卷六十六 列传第五十六 - 杜僧明・周文育・侯瑱・侯安都・欧阳頠・黄法?・淳于量・章昭达・吴明彻

  卷六十七 列传第五十七 - 胡颖・徐度・杜棱・周铁武・程灵洗・沈恪・陆子隆・钱道戢・骆文牙・孙玚・徐世谱・周敷・荀朗・周炅・鲁悉达・萧摩诃・任忠・樊毅

  卷六十八 列传第五十八 - 赵知礼・蔡景历・宗元饶・韩子高・华皎・刘师知・谢岐・毛喜・沈君理・陆山才

  卷六十九 列传第五十九 - 沈炯・虞荔・傅縡・顾野王・姚察

  卷七十  列传第六十 - 循吏 -

  卷七十一 列传第六十一 - 儒林 -

  卷七十二 列传第六十二 - 文学 -

  卷七十三 列传第六十三 - 孝义上 -

  卷七十四 列传第六十四 - 孝义下 -

  卷七十五 列传第六十五 - 隐逸上 - 陶渊明

  卷七十六 列传第六十六 - 隐逸下 - 陶弘景

  卷七十七 列传第六十七 - 恩幸 -

  卷七十八 列传第六十八 - 夷貊上 - 林邑国・扶南国・中天竺国・师子国

  卷七十九 列传第六十九 - 夷貊下 - 高句丽・百济・新罗・倭国・扶桑国・河南王・宕昌国・邓至国・武兴国・荆雍州蛮・豫州蛮・高昌国・龟兹・于阗・波斯国・蠕蠕

  卷八十  列传第七十 - 贼臣 - 侯景・熊昙朗・周迪・留异・陈宝应

参见条目

“南史691999” 24以上内容由(历史认知网)整理发布,部分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南史的更多相关文章

  1. 梦见康熙皇帝

    周公解梦梦见康熙皇帝是什么意思,是怎么回事,意味着啥,代表什么。做梦梦到康熙皇帝是什么预兆,好不好呀,预示着未来会发生啥呢?会有啥征兆。

  2. 朱元璋画像的脸型为什么这么奇怪,是真长这样还是被人丑化

    朱元璋的样貌一直是比较受人关注的,主要有两种说法。一是他长得十分臭猫,鞋拔子脸型,面露凶光,而且脸上还麻子密集,另一种说法则是他长得十分端正,面相沉稳,给人威严的感觉。那么这两种说法究竟哪种更加准确呢?在史书中有着关于他相貌的记载,比如《太祖实录》和《明史》等书都夸他相貌英武。不过前一本书是在朱允炆时期撰写的,上面对于外貌就是夸他魁梧,主要还是在描写他的气质。

  3. 隋朝并非二世而亡,陏共有八位皇帝,有一位活得时间比 ... 长

    众所周知,秦朝和隋朝是历史上短命的大一统朝代,秦朝历秦始皇、秦二世,隋朝历隋文帝、隋炀帝,都只延续了两位君主,称之为「”二世而亡”。但是如果严格来说,秦朝和隋朝都不算是二世而亡,因为秦朝还有秦三世子婴,但子婴不称帝而称王,最后也是惨死项羽手中。至于隋朝,今天小编给读者们介绍「”隋三世”,从知名度上,隋三世没有秦三世高,但秦三世已经降为王,隋三世还是如假包换的皇帝,他就是隋恭帝杨侑。公元605年(大

  4. 清朝有一位官员,只因为太清廉节俭,被贬谪回老家,后郁郁而终

    南朝齐丹徒县令沈赞之不愿意跟周围的同僚吃吃喝喝,因为总要花钱。他不愿意花公款,而自己的工资又经不起应酬往来,就干脆不跟人来往,也不请客送礼,公务之暇,就当宅男。这种人在官员队伍里太碍眼,也碍事儿。终于有一回,被人找了个茬儿,构陷入狱。

  5. 唐朝中期发生的一场藩镇叛乱,比「 ”安史之乱”更加严重

    唐朝中期曾爆发过一场险些导致大唐亡国的叛乱事件,那就是历史上赫赫有名的「”安史之乱”。不过,就在「”安史之乱”结束二十年后,另一场后果更严重的叛乱事件又险些终结了唐王朝的统治,历史上将这次叛乱称为「”奉天之难”。公元779年,唐代宗李豫驾崩,时年37岁的皇太子李适继承皇位,是为唐德宗。唐德宗出生于公元742年(唐玄宗天宝元年),当时唐朝正处于鼎盛阶段,可后来的「”安史之乱”却彻底改变了唐朝的命运。

  6. 宋朝偷偷地「 ”使坏”,使契丹和西夏打起来,这就是「 ”以夷制夷”

    以夷制夷,利用强者和强者之间的矛盾,使其相互冲突,削弱其力量。用敌人来制服敌人,以期望坐享其成的思想。宋仁宗时期,在外交上就成功运用过这一策略,使得辽夏开战,两败俱伤。不过,这一切还得先从西夏建国说起。

  7. 此地是中国最早失去四百多年后又回归祖国的地方,历经曲折

    明朝最早来自欧洲的入侵者是葡萄牙。十五世纪未,葡萄牙殖民者经好望角到达印度西海岸,进而向东亚扩张。明代时借用...人对欧洲人的称谓,称他们为佛朗机国。

  8. 明太祖如何拼命打造拖垮帝国的藩王制度,后世帝王却怎么改不了?

    相关阅读:满清入主中原的关键时刻——1643年那场会议的多尔衮满清入主中原的关键时刻——顺治帝四次恭迎的背后有一个大家很熟悉的成语「”乱七八糟”。听惯了以为就是个乱糟糟的成语,然而这个成语却深刻体现了中国文化对于历史认识的智慧!乱七指的就是西汉景帝时,七王之乱,弄得汉帝国差点分崩离析,又引出了一个「”清君侧”的好借口,居然为此...害了一位忠臣——晁错。当然,最后七王之乱平定,把个汉帝国给吓得不得

  9. 因错 ... 一名将,秦昭襄王将一统天下的名头,拱手让给了秦始皇

    秦朝在历史上是尽人皆知的,秦朝之所以能够尽人皆知,主要原因就是秦朝出了一个千古一帝——秦始皇。这位皇帝想必是小孩子也会知道,他创造了历史上多项第一。

  10. 考古队挖出一具清朝干尸,留着明朝长发穿着龙袍,专家:不是皇帝

    我国曾经挖出过一具非常奇怪的干尸。首先,这具棺木的棺头写明了,这是清朝时被授予中宪大夫一职的黄拙吾的陵墓,而棺木里还有一枚康熙通宝,由此可见,此人应该是在康熙年间死去并埋葬起来的。这还不是最奇怪的,当考古队扒开干尸的官服后,却发现他里面竟然穿着两件龙袍,一件是四爪蟒袍,一件是五爪龙袍。其中五爪龙袍是清朝皇帝上朝的时候才会穿的朝服。

随机推荐

  1. 姓蒲男孩名字大全_姓名测试

    蒲书贤蒲长安蒲锐蒲涞秋蒲磐若蒲文仃蒲祺雯蒲琼维蒲芷毓蒲洪生蒲珈添蒲诗蒲焕杰蒲坤礼蒲阿多蒲子萱蒲行蒲子龙蒲俊杰蒲昕蒲紫涵蒲喜凌蒲圣容蒲缇缇蒲宸杰蒲飞冰蒲嘉仪蒲依杰蒲平安蒲炎蒲鹏飞蒲剑丘蒲晟浩蒲钥海蒲世炅蒲涵阳蒲冠锰蒲友民蒲先螟蒲漫蒲京生蒲鸿樊蒲洋芋蒲汀蒲柄阳蒲茂景蒲泽睿蒲君东蒲仪远蒲秀慧蒲伟成蒲国博蒲林蒲宜芸蒲登福蒲俊干蒲绍青蒲强元蒲容见蒲世云蒲伯笑蒲淑仪蒲沛轩蒲垠乐蒲伯楦蒲汇权蒲南意蒲正蒲宜厶蒲择

  2. 一颗红红的果子

    几片叶子中间,长着一颗红红的果子。清澈的河里,鱼儿们挤来挤去,抢占位置,等着接树上那颗红果子。小灰鱼的身子小,它总是被大家挤到外围。>小灰鱼一声不答,静静地在外围等着。>小灰鱼带着鱼儿们来到一个块大石头后面,“看,红果子在这里,我一口也没吃,我们大家一人吃一口。”>这以后,鱼儿们谁找到了好吃的,都忘不了小灰鱼,尤其是那条红鲤鱼:“我宁愿自己不吃,也要给小灰鱼留着!”

  3. 关于美好的说说-感人的情话

    然而,挫折对于强者来说是一块块垫脚石,是通向成功的一级级阶梯;对于弱者则是一道道绊脚石,会把弱者跌得鼻青脸肿。美好的一天短句子,说说6.爱情是灯,友情是影子,当灯灭了,你会发现你的周围都是影子。

  4. 梦见祖先尸骨说话

    周公解梦梦见祖先尸骨说话是什么意思,是怎么回事,意味着啥,代表什么。做梦梦到祖先尸骨说话是什么预兆,好不好呀,预示着未来会发生啥呢?会有啥征兆。

  5. 汉景帝的唐姬 唐姬与汉景帝的子女

    唐姬姓名不详、生卒年不详、生平事迹不详,她原为汉景帝刘启的妃子程姬的侍女,后得幸于景帝,生下刘发。然而,唐姬身份低微,母子二人都不受宠。一晚景帝喝酒后召程姬侍寝,程姬正逢月事,不愿进去,于是把侍女唐姬打扮一番,再送进去。景帝因酒醉而以为是程姬,于是照样临幸她,唐姬因此怀孕,后生下长沙王刘发。>唐姬的子女>儿子刘发,字文信,东汉皇帝直系祖先,光武帝刘秀与更始帝刘玄五世祖。

  6. 周易起名的构思法_姓名测试

    构思的基础和起点是姓氏分析,姓氏分析包括语义分析和结构分析两方面。语义分析主要是分析姓氏的语义特点和类型,并不是考察其内容。姓氏的语义特点不同,其构词能力和构词方式也就不同。结构分析,是...名字的构思基础。结构分析的原则是:通过分析所产生的每个单字,组合产生其他可供选择的字。"杨柳风"的含义为:春光明媚,风摆杨柳,轻柔舒展,舞姿翩翩。

  7. 蝙蝠如何帮助科学家在埃博拉爆发之前阻止它的爆发

    ,但如果科学家能够预测埃博拉疫情,并在疫情开始前阻止疫情,那又会怎样呢这是一组研究人员的目标,他们希望在开始追踪埃博拉病毒主要宿主之一蝙蝠的迁移模式之前预测埃博拉病毒的爆发。事实上,当研究人员分析同一时期村里的埃博拉疫情报告时,发现他们预测的峰值与疫情开始的月份相吻合。

  8. 梦见放鞭炮_周公解梦梦到放鞭炮是什么意思_做梦梦见放鞭炮好不好

    做梦梦见放鞭炮好不好?梦见放鞭炮有现实的影响和反应,也有梦者的主观想象,请看下面由小编帮你整理的梦见放鞭炮的详细解说吧。未婚男女梦到放鞭炮,预示著感情会升温,或男生会得到女生的芳心。梦见打铁_周公解梦梦到打铁是什么意思_做梦梦见打铁好不好已婚男女梦到放鞭炮,预示家庭和睦,生活幸福,还可能有预示会有升迁之喜。小孩子梦到放鞭炮,表示天资聪颖,成绩提高很快。病人梦到放鞭炮,预示著病情加重。

  9. 比较伤感的说说-感人的情话

    写一段没有对白的寄语,人已醉卧红尘。原来,爱情竟是含笑饮砒霜。往事是冰封在记忆中的梦,而你是我唯一的记忆。

  10. 进退失据的意思是什么?

    【拼音】jìntuìshījù【解释】前进和后退都失去了依据。形容无处容身。也指进退两难。【出处】《后汉书·樊英传》:“而子始以不訾之身,怒万乘之主;及其享受爵禄,又不闻匡救之术,进退无所据矣。”【例子】进退失据,两无所容,此可谓调和者之戒矣。(章炳麟《诸子学略说》)【近义词】无所适从,骑虎难下【反义词】进退中绳,进退有常【相关】百度“进退失据”

返回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