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下郡国利病书 明末清初顾炎武撰。顾炎武自崇祯十二年后,即开始搜集史籍、实录、方志及奏疏、文集中有关国计民生的资料,并对其中所载山川要塞、风土民情作实地考察,以正得失。约于康熙初年编定成书,后又不断增改,终未定稿。该书先叙舆地山川总论,永乐大典次叙南北直隶、十三布政使司。原稿旧为清代藏书家黄丕烈收藏,分34册,其中佚失第14册。现通行商务印书馆《四部丛刊》三编影印本。
明史稿 《明史稿》,记述中国明代历史的纪传体史书。又称横云山人明史稿。成书早于《明史》。清康熙十八年,史馆开始编纂明史。四十八年,王鸿绪解任回籍,天下郡国利病书继续删削改编成稿,在六十一年冬成《明史稿》310卷,于雍正元年进呈。乾隆初年,大学士张廷玉等奉诏刊定之《明史》,是以大多出于万斯同之手的《明史稿》为基础,增损编次而成的。两书瑕瑜互见,详略不一,是了解和研究明朝历史的基本史籍,可参照使用。
明史 《明史》,二十四史之一,二十四史中的最后一部。始纂于康熙十八年,乾隆四年保和殿大学士张廷玉等在康熙时所撰《明史稿》的基础上撰成。《明史》体例多有不同于前代正史或其他史书者。《明史》的记事有些过于简略,立传的人物也不够完备,且多回护之处。现通行的《明史》版本是乾隆四年的武英殿原刊本,1974年中华书局又据以校勘、标点出版。
满文老档 满文老档,,中国清代皇太极时期以满文撰写的官修史书(档册)。乾隆六年内阁大学士鄂尔泰、徐元梦奉命将无圈点字档册中难以辨识的无圈点老满文捡出,附注新满文,编成《无圈点字书》一部。照写本为老满文无圈点字档册;音写本为新满文加圈点字档册。满文老档史料原始,记事广泛,内容丰富,多为清入关以后官撰史书所不载,对《清实录》等书的校订补遗,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大清律例 乾隆五年更名为《大清律例》,通称《大清律》,直至宣统二年《大清现行刑律》颁行才予废止。满文老档内容《大清律例》共40卷,律文分为7篇,首篇是名例律,其主要内容除了确定五刑、十恶、八议等重要制度和罪名外,还规定了一些定罪量刑的基本原则。《大清律例》律文之后所附的条例,是其重要组成部分,条例即皇帝认可的叛例和皇帝根据某些具体案件的处理而发出的带有规范性的命令和规定,简称为例。
清史稿 《清史稿》在版本上有“关内本”及“关外本”之分。版本来历关外本:《清史稿》在刻印过程中,袁金铠因忙于他事,转托金梁协助校刻此书。大清律例重印本:后金梁坚持以“关外本”为基础,并根据当时学者对《清史稿》提出的批评和关内本所作的一些重要更正后出版发行。其次,当时清朝的档案尚未清理,修史者只能根据原国史馆中的稿件和有关史籍,不能直接利用原始档案,故价值较逊。
皇舆全图 《皇舆全图》,中国清康熙时绘制的全国地图。又名《皇舆全览图》、《清内府一统舆地秘图》。计全图一,离合凡32帧;别为分省图,省各一帧。全图比例尺约为1∶1400000,纵横各数丈,山川、府州县城及镇、堡等,无不毕载。该图是当时最详细的地图,清史稿也是研究中国清代康熙以来历史地理变化的重要资料。直到1921年,清理清朝遗物时,才在沈阳故宫发现该图图版,后在该地石印,题名《清内府一统舆地秘图》,始公诸于世。
古今图书集成 陈梦雷原集,初名《古今图书汇编》。光绪十年起设立“图书集成馆”,以三号扁体字铅印1500部,称“铅字本”或“扁字本”,四年后印齐。而相关书籍与研究论集亦随之出版,如2001年11月出版之《古今图书集成研究》、2006年11月出版之《古今图书集成图集》。2009年广西大学古籍所建成《古今图书集成》网络版供所有人士免费使用。
四库全书 后又作《四库全书总目提要》200卷。其编简本称《四库全书简明目录》,共20卷。在收入《四库全书》的图书中,也有不少删节或挖改。《四库全书总目》因为是全书纲领,采用代表中央的黄色。但这11部书虽然从《四库全书》中删除,但是依然存在宫中,没有销毁,这11部书中的9部还流传到今天。四库馆臣对以上各书提出应抄、应刻、应存的具体意见。应抄之书是认为合格的著作,可以抄入《四库全书》。
筹办夷务始末 筹办夷务始末,中国清...官修的对外关系档案资料汇编,又称《三朝筹办夷务始末》。综计三朝筹办夷务始末内容,凡中外关系史上的重要事件,如两次...战争、中外勾结镇压太平军情况、沙俄强占中国东北土地,以及教案问题、租界问题都有记载。出版《筹办夷务始末》于1929~1930年间由故宫博物院影印出版,但所录文件既无标题又缺目录,所记日期都用干支,使用非常不便。此外,近年台湾省也出版了《道光咸丰两朝筹办夷务始末补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