夹气板:明初第二任宰相汪广洋

也就是洪武元年十二月汪广洋被召入了宰相府,任中书省参政,这是汪广洋第一次“入政”中书省,但时间很短。洪武二年汪广洋又被“外放”为陕西参政。可能这是汪广洋一生享受到的朱元璋给予的最高评价。洪武四年正月,李善长以病去位,朱元璋就正式拜汪广洋为右丞相。

洪武朝平均每4年就有一次大运动、大清洗

4个月后的洪武二十五年八月庚申日,朱元璋下令“葬皇太子于孝陵之东”。对于这样一场又一场的大运动、大清洗,作为后代人,我们已经很难“复原”它们的原貌,但可以做些梳理。如果仔细比对和认真考量的话,就不难看出当年洪武皇帝主要搞了4类大清洗:即清洗政治危险分子、清洗经济腐败分子、清洗各级害民官员胥吏、清洗社会危险分子,我们不妨将其称为“四清”。

云谲波诡,大明新立雄主甄别天下官吏――洪武四年(1371)

洪武开国前后,大明帝国内外形势不容乐观。皇帝轮流做,明年到我家!>>第二,尽管洪武初年朱元璋采取了好多措施,赈灾减租,休养生息,使厚民生。但在普通民众看来,新王朝的赋役依然沉重,很多人忍受不了了。明宣宗时,苏州下属的太仓当地百姓逃得只剩下738户。据官方史书所载:苏州府纳粮2000石以上的富户就有554户,每年缴纳国家的税粮达150184石,约占当时苏州民户纳粮总数1000000石的15%。

洪武帝突然造访,差一点把“老实罗”吓得从梯子上掉下来

洪武帝突然造访,差一点把“老实罗”吓得从梯子上掉下来>>有个大臣叫罗复仁,原本是陈友谅政权的编修,后来投奔了。洪武皇帝微服私访时,他刚巧正趴在梯子上粉刷墙壁呐。洪武十九年,浙江处州丽水县发生一起上告谋反案,皇帝朱元璋闻讯后十分重视,派了锦衣卫千户周原率领人马火速赶往丽水,准备捕人。洪武二十六年,朱元璋“申明其禁,诏内外狱毋得上锦衣卫,大小咸经法司”。

参酌唐宋立纲陈纪 损益元制构建新体

而明代从开始建立起更加普遍使用的廷杖制度。譬如洪武二十八年八月,温州府乐清县有个人被一个锦衣卫给诬告了,此人给逮到了南京,他向有关部门申诉了自己的冤情,最终事情给弄清楚,确系冤枉。朱元璋知道后毫不含糊地下令处死那个锦衣卫诬告者。嘉靖帝可能继承了祖上的偏执型心格,就是不认错,反将200来号大臣处以集体杖刑,这下可是创造了大明帝国廷杖之最了。

朱元璋在琢磨:袁凯这个“滑头”真的疯了吗?

批好后,他把袁凯叫来,叫他将朱批名单送往皇太子朱标处复审。正想退去,朱元璋开口问了:“太子与我各有各的主张。袁凯,你看哪个正确?”谁知,朱元璋一听到这话马上就发火,大骂袁凯是个滑头,首鼠两端,随即下令,将袁凯关进大牢里去!袁凯的家人也传出话来,说他家老爷疯了。朱元璋还是不信袁凯真的疯了,想检验检验其真假。据说,后来朱元璋也派了锦衣卫特务前来偷偷看,结果发现袁凯确实“疯得不像样”。

南京常府(街)主人常遇春爱美女但不能碰――“性骚扰”悲剧

南京常府(街)主人常遇春爱美女但不能碰——“性骚扰”悲剧>>常遇春是大明帝国开国功臣中仅次于的军界第二号人物,他参加的起义军要比徐达晚一点,但在渡江战役中崭露头角并迅速崛起。徐达以稳出名,常遇春以猛和快为人所熟知,有人甚至说常遇春的部队是快速反应部队,似乎并不为过。常遇春与徐达优势互补,常常协同作战,一正一副率军攻伐,人称“徐常”。可没坚持多久,常遇春“偷腥”了。

有一天朱元璋惦记起:“人事部长”吴琳退休回老家了在干什么?

>>朱元璋对在职官员不放心,要派锦衣卫去盯梢,那么对于已经退了休的官员呢?有一天,他想起了老的吏部尚书吴琳在干什么?>>再说吏部老尚书吴琳告老后,就回了他的湖北老家,闭门谢客,干起祖上的老本行——务农。问路者回到南京后如实向皇帝做了汇报,朱元璋这才对吴琳放了心。

洪武皇帝居然有顺风耳:“钱宰,我并没有‘嫌’你迟啊!”

可谁也没有想到,第二天在文华殿宴毕时,朱元璋突然问起了钱宰:“听说你昨天做了首好诗,但我可以告诉你,我可并没有‘嫌’你迟啊,为什么不把那个‘嫌’字改为‘忧’字呀?”钱宰一听到皇帝这样发问,顿时吓得魂飞魄散,自己一个人自言自语的打油诗,居然全被皇帝的耳目听到了,麻烦大了,赶紧趴在地上拼命地磕头谢罪。朱元璋这回可没多大在意,派人送钱宰回老家去,说:“朕今放汝去,好放心熟睡矣。”

太子的老师、出了名的老实人宋濂究竟请了哪些客?

>>宋濂是东南名儒,尤以他的文采为世人称誉。宋濂身为太子的老师,长期居官于朝廷,也算得上政权舞台上的重要人物,但因他处事谨慎,待人接物温和,所以从未有什么人攻击过他。宋濂将自己的居室命名为“温树”。有一次,家里来了个客人,问起了他有关宫中的事情,宋濂没有直接回答,而是指着居室名“温树”,委婉地拒绝了客人的提问。宋濂就将好的几个大臣说了,朱元璋听了半天,正想听“下文”,可宋濂不说了。宋濂一一如实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