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上老君内观经 太上老君内观经 老君曰:「天地媾精,阴阳布化,万物以生。承其宿业,分灵道一。父母和合,人受其生。始,一月为胞,精血凝也。二月成胎,形兆胚也。三月阳神为三魂,动而生也。四月阴灵为七魄,静镇形也。五月,五行分藏以安神也。六月,六律定腑用滋灵也。七月,七精开窍,通光明也。八...
佛陀的道路是要体验实相 你必须在当下所呈现出来的任何实相上用功,在你身体范围内所经验到的任何实相上用功。要修习佛陀的道路,我们就必须观察身心的实相,禅修者应该直接地体验身心的基本特质,从而导引出智能。佛陀发现,人虽然可以把玩各种智识或信仰的游戏,但若非亲身体验实相并藉由自身的经验开展智能,人是不可能解脱的。佛陀的教导,是要我们从粗糙的、表面的实相到微细的、究竟的实相,由olarika到sukhuma。
两位老友比丘的故事 两位老友比丘的故事「虽多诵经集,放逸而不行,如牧数他牛,自然沙门分。」「虽诵经典少,能依教实行,具足正知识,除减贫瞋痴,净解脱心,弃舍于世欲,此界或他界,彼得沙门分。【双品YAMAKA-VAGGO(第19;20偈)】在舍卫城,有两个感情甚笃的好朋友,分别都是积善之家的好儿子,有一天,两人相邀到寺庙听佛说法,受了佛陀威德神力的摄受,乃毅然摒弃世乐,舍俗出家,两人出家后非常精进,在道业上互相增上,二人
佛陀的教导 佛陀当时,以及其后,许多导师们都声称如果你们修习他们的教导,在死后你将得到这个或那个。热诚扮演一个重要的角色,因为经由热诚才使你有信心进入第二步:在理性上来了解佛陀的教导。每人应将(佛陀的)教导应用至自己的生活之中。但是,如果只有戒律和禅定的话,那么,佛陀的教导仍不完全。这就是为什么此时会将佛陀的教导认为是「生活的艺术」:不伤自己、不伤他人;不害自己、不害他人。
佛陀教导在发源国(印度)的复兴 尊贵的比丘、比丘尼、及各位朋友:我们在此讨论、了解、并寻求如何将佛陀的教导带回到它的起源地-印度。我相信在印度将很容易被一般知识分子所接受。由于来自同一个种族,我了解这个国家(印度)人民的观念,像这一类的争辩将永远得不到结论。那么佛陀这种教导即是普遍共通,而能被所有的人接受。这是一种普遍共通的疾病,就须要用普遍共通的药物来治疗,所以守戒、正定、智能,也就是八圣道,正是佛陀教导的精髓。
佛陀是悲观主义者? 如果佛陀的教导中,没有丝毫的快乐成分,那他一定是位悲观主义者!所以佛陀除了告诉我们悲观的佛法之外,完全没有其它的东西了。其实,佛陀是以有系统的方式来解说生命的四圣谛,而帮助我了解到这些意涵的就是内观。苦、苦的起因、灭苦及灭苦之道就称为苦的圣谛,而佛陀教导的最终目的就是灭除所有的痛苦。并且开始称之称为摩揭陀语,而此种语言所说的arya就是Ariya,意思是指已达成须陀含(预流果)至阿罗汉果位的所有圣者。
为什么要信仰佛教(图文) 今日可能还更需要他的教诲。大多数时候,盲目的信仰以及对个人观点的执迷,产生负面的情绪,导致今日的人类悲剧。我在我的家乡缅甸第一次学习内观课程时,首次接触到佛陀的教诲。当我们继续走在这条道路上,接受佛陀的教诲,我们会越来越清楚,内观的教诲不是想要使人改变宗教信仰。印度文字中的佛教是Bauddha,这个字在巴利文找不到对等的字眼。他称此为观息─发展对于吸气与呼气的觉知。
戒淫 ... 戒淫...,以下是一些小...,希望对您有用1不净观如一美色,淫人见之,以为净妙,心生染着;不净观人视之,种种恶露,无一净处;等妇见之,妒嗔憎恶,目不欲见,以为不净。抛开那些纵情欲事,探花折柳,窃玉偷香,灭理...,败家辱祖,恶名播于乡里。他发明出有史以来最伟大的...,也就是观照呼吸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