良知

阳明学当代意义 阳明学与中国文化复兴

作为陆王心学集大成者、儒家代表人物,王阳明集立功、立德、立言于一身,对后世产生了深远影响。龙场悟道所悟何道?阳明心学对当下有何可资借鉴的思想价值?如何认识阳明学与中国文化复兴的关系?记者就此专访浙江大学哲学系教授何善蒙。构建“心即理”的基础体系当代贵州:龙场悟道是中国思...

王守仁的历史影响与评价――创立心学的唯心思想家

由于王守仁的这种历史作用,故后人把他和陆九渊的学说并称为“陆王心学”。“心即理”是王守仁的“立言宗旨”,这一命题是针对朱熹“即物穷理”的思想提出来的。王守仁认为,程朱“析心与理而为二”,正是造成这种流弊的根源。王守仁把这种“致良知”的功夫称为“格物致知”,并做了与传统儒学迥然不同的解释。王守仁如此重视“致良知”,乃是想借助道德教化的力量,加强对人心的控制,以挽救明王朝的社会危机。

千古奇人王阳明,致良知,知行合一

阳明学派针对这种流弊而生。>>王守仁曾筑室阳明洞,研讨学问,人称阳明先生。他的学说被称为阳明学说,包括下列两个主题:>1、致良知>2、知行合一>致,即实行。良知,即心理上的自觉。王守仁的要求是,既然知道这个道理,就要去实行这个道理。>可是阳明学派思想比理学学派更近一步的接近佛教神秘主义的禅机,阳明学派的“良知”,不是靠科学...获得,而是跟得道的高僧一样,完全靠领悟获得。

王阳明心学有什么特别之处?何以被称为儒学“第一完人”?

王阳明是中国古代最有影响力的思想家之一,是心学的集大成者,他被称为儒学“第一完人”,他的心学是明代中期以后最有影响力的儒家学派。从理论渊源来看,王阳明的心学继承了先秦儒学和宋代理学思想,汲取了孟子的“心”思、禅宗的“心”境和陆九渊的“心”本思想。>2.姚才刚:《王阳明心学的理论缺失及其对中晚明儒学发展的影响》,《哲学研究》2010年第12期。

王守仁

嘉靖七年王守仁病重,上疏请求回乡养病,翌年初卒于回归途中。王守仁早年笃信朱学,后对朱学发生怀疑并走上与朱学分殊的道路。朱熹重视“格物致知”,把它置于“诚意”之先;王守仁则认为格致本于诚意,以诚意为主。朱熹从格物穷理出发,注重外在事物之事,要求对经典的一字一句细心理会;王守仁则认为朱熹的这种...是务外遗内、博而寡要。王守仁的心学思想是心学发展的顶峰,对于纠正程朱理学烦琐与僵化的流弊起到了重要作用。

阳明心学的核心:什么是「 ”致良知”?

明武宗正德十六年,王阳明刚刚平定宁王的叛乱,又收到罗钦顺的书信,彼此交流了对《大学》古本的看法。彼时,祖母离世,他未能送葬,又听闻父亲患病,顿感焦心如焚。于是阳明连续四次上奏朝廷,乞求还乡省亲,结果朝廷都以叛乱未定为由,拒绝了他。阳明日夜听闻父亲病危,寝食难安,甚至想要弃官逃归。但因武宗尚未归朝,只得继续镇守南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