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下文字资料是由(历史认知网 www.lishirenzhi.com)小编为大家搜集整理后发布的内容,让我们赶快一起来看一下吧!

作为陆王心学集大成者、儒家代表人物,王阳明集立功、立德、立言于一身,对后世产生了深远影响。龙场悟道所悟何道?阳明心学对当下有何可资借鉴的思想价值?如何认识阳明学与中国文化复兴的关系?记者就此专访浙江大学哲学系教授何善蒙。

构建“心即理”的基础体系

当代贵州:龙场悟道是中国思想史上的一件大事。在龙场悟道期间,王阳明究竟悟到了什么?

何善蒙:从王阳明一生的际遇来看,龙场悟道是他实现自我突破的人生转机。通过龙场悟道,王阳明明白了“圣人之道,吾性自足,向之求理于事物者误也”的道理。从龙场悟道开始,王阳明就确立了与朱熹完全不一样风格的思想。这个不一样的风格具体表现在:王阳明当年在学习朱子学时遇到的最大困难是心和理是析而为二,难以获得一个圆融的解释,而在龙场悟道期间,王阳明实现的第一个重大的突破就是心和理的一致化,就是我们通常讲的“心即理”。

“知行合一”是王阳明研究心学得出的第二个结论,源头也是在龙场悟道。回到在龙场艰苦生活的境遇,王阳明只有依靠自身行为方式才能改变当时的处境。王阳明的生活经验极大程度就是知行合一的具体实践。总结来看,龙场悟道关于“心即理”“知行合一”的重大发现,使王阳明实现了自我的突破,其思想风格也因此得以确立。

当代贵州:有人将“心即理”当作阳明思想的基石,对此您怎样看?

何善蒙:“心即理”是王阳明学说的基础性理论,也是“致良知”和“知行合一”思想的基础。

“心即理”是王阳明在龙场时实现的对朱熹思想的突破。需要注意的是,朱熹也讲“心即理”,但二者是有所差别的。朱熹的“心即理”是指,心和理虽然是不同的,当我们的心不断去学习的时候,我们的心可以达到与“理”的一致,这中间是需要一个学习即格物的过程。而王阳明讲的“心即理”是指心就是理,人心本具众理,无需向外格物致知。

换句话说,我们每一个人都具有“本心”,这一本心实际上也就是我们生命的本原或本质。我们之所以具有各种各样的生命活动,不仅能够视听言动,而且能够分辨善恶、能够感知外物,能够就事物之间的关系进行判断、推理,根本原因即在于我们具有这样一个“本心”,如果没有这一“本心”,那么我们的全部生命活动基本都是不可能的了。所以,从“心即理”的思想出发,王阳明确立的是整个心学思想传统的基础、意义及他与朱熹的分离。

“心之良知是谓圣”

当代贵州:“良知”是阳明学最具代表性的思想,也是王阳明思想最终格局的确定。有人说,王阳明只有讲“良知”的时候,阳明学才能称之为“阳明学”,你怎样理解?

何善蒙:王阳明的思想被概括为心学,心学最重要的指向就是人心。孟子曾提到“正人心,息邪说”,对王阳明思想有深远影响,因此阳明心学的首要目的就是改变世道人心。王阳明提出“良知”实际上是改变世道人心最具代表性的想法。其中“知”就是道德,“良知”之所以重要,在于它是作为一种道德价值的判断而普遍存在的。

《传习录》中记载了王阳明与弟子之间关于“满街都是圣人”的两个故事:一天,王阳明的弟子王艮出游回来,王阳明问他:“你出游看见了什么?”王艮回答:“见满街都是圣人。”王阳明听了不是很高兴,便说:“你看满街是圣人,满街人倒看你是圣人在。”又一天,王阳明的另一个弟子董�V出游回来,对王阳明说:“今日在街上看到一件奇怪的事情,见满街都是圣人。”王阳明听后说:“此亦常事耳,何足为异。”两个故事道出了同一个主题,即王阳明对圣人的看法――“心之良知是谓圣。圣人之学,惟是致此良知而已。”在王阳明看来,虽然良知人人本具,也就是说每个人都具备成为圣人的可能性,但这种可能性并不是现实性,从可能性到现实性之间重要的方式就是“致”――扩充本具的良知,所以,我们才可以看到阳明对于弟子关于“满街都是圣人”的同样说法有不同的回应。

当然,如果王阳明的思想一直是停留在圣人的基础上,那么他的意义很大程度上会被削弱。圣人作为最崇高的理想,对普通人来讲难以实现。王阳明认为,每个人都有良知,并且良知的意义完全可以被实现。也就是说,普通人对于自我的意义就是存在于良知,在良知的意义上,普通人具有了对其平凡生活超越的可能。然而,如果人在生活中不按照自己的良知去做事,就是对自我的一种放弃。

当代贵州:程朱理学提倡“知先行后”说,一定程度上造成了重知轻行、知行分离的学风,王阳明提倡“知行合一”,有何现实意义?

何善蒙:传统当中关于“知”和“行”的关系有很多的论述,理解的角度也不尽相同。如果将“知”理解成朱熹经验性的知识,知行就很容易产生分离的结果。王阳明却认为,“知之真切笃实处即是行,行之明觉精察处即是知”(《答顾东桥书》),知行分离的原因在于“今人学问,只因知行分作两事,故有一念发动虽有不善,然却未曾行,便不去禁止”,“外心以求理,此知行之所以二也”(《传习录》)。

很多人谈“知行合一”,仅仅是从知识经验的意思来谈,而不是从德行道德的意思来讲,王阳明的知行合一说,不得不说留给了我们很重要的启示。今天我们学习传统文化的时候,必须要有一个重要的观念,那就是不能把传统文化仅仅当作一种知识来学,而是要将对传统文化的学习与我们的日常生活联系在一起,在我们的日程生活中实现出来,这才叫“知行合一”,这也是中国传统思想的重要特质,唯有如此,才会对当下复兴传统文化产生切实的利益和效果。

文化复兴需借助阳明学

当代贵州:王阳明首度提出“心学”两字,心学作为儒学的一个流派,长期被误读为“主观唯心主义”。如何看待心学传统对当下的作用和影响?

何善蒙:人心的问题古今大体相同,都是源于人心的欲望与功利。从某种意义上讲,人类历史的过程就是人与欲望不断斗争的过程。因此,在今天看来,王阳明提的“心”不仅仅是理论上的意义,更具有现实的意义。其揭示出现代社会存在的根本问题就在于人心,或者说是人心被欲望所蛊惑的结果。我们在追求各种美好事物的时候,追求各种欲望满足的时候,时常忘记一点:我是谁?我想要什么?我们容易忘记自我的意义在哪里。今天的我们可能关心了很多事情,但恰恰忘记了什么才是自己真正想要的。因此,心学还能帮助个体确立自我。

因此,人生的意义不是由外在的东西决定,而是由内心的根本所决定,由人本身来实现。心有多大,世界就有多大。所有的意义都是由“心”赋予的,而意义实际上由“我”这个主体构建的。从这个角度来说,人总是在不断地成为我想成为的那个人,其实就是自我赋义的过程。而对今天的每个人来说,大体上都需要一个寻找本心的过程。所以心学的力量、心学的说法在今天有着极为重要的力量和影响。

当代贵州:阳明学对当下中国文化复兴有何意义?

何善蒙:所有的复兴都必须找到一个扎实的点,如果我们的传统的价值不能真正在现代人的生活上得以实现,那么对于传统的复兴很大意义上讲就是一句口号。因此,我们不能够把传统仅仅当作一种知识来学习,而应当作与我们生活有密切相关的智慧来领会。从阳明学的角度出发,可以给当今文化的复兴找到一条有效的路径:回归到人的生活世界本身去寻找意义,而不是抽象世界中寻找意义。只有在这个基础上,人才能安定心性,儒学对人的现实生活也就具有了重要的意义。由此可见,阳明学代表着心性儒学的巅峰,有其至关重要的影响。

阳明学当代意义 阳明学与中国文化复兴的更多相关文章

  1. 名人启示录:老子原创《道德经》,为何孔子修订《六经》名声更响

    撰文:郭珣;图片:网络老子姓李名耳,又称老聃,是我国古代思想家、道家学派创始人。

  2. 批判孔子、干翻朱熹,76岁用剃刀自尽,大明第一狂人真不简单​

    我们大家都生过病,也都治过病。不知道大家寻思过没有,诊断与治疗的差别?诊断是摸清楚你得了什么病,治疗是对症下药。

  3. 王阳明一出山就把刁民横行的地方治理得井井有条!可见心学的强大

    从贵州到江西,这一路王阳明足足行了一个多月。而我们的主角王阳明便是在这样的情况下接管了庐陵。不出所料,王阳明第一天上班,在县衙外面击鼓鸣冤的百姓便有黑压压的一大群。但实际上,他们对于王阳明的承诺丝毫不抱希望。做出承诺以后,王阳明派人把庐陵的各种税收单子调了出来,发现这里的杂税多如牛毛,而且大多来历不明。

  4. 读史明智:从《史记·鲁周公世家》入手,看西周姬姓诸侯的兴衰史

    提到春秋时期的鲁国,我们知道孔子,名丘,字仲尼,春秋时期鲁国人。但是不要忘了还有一位比孔子更早的牛人也是鲁国人,他就是鲁国的建立者周公旦。

  5. 历代王朝虽是以儒为政,但杂家才是整个古代社会正常运转的基础

    坊间五千年:来自四邻八坊、涵盖上下五千年的奇谈史趣及文化话题当代各行各业都有自己的规章制度,这些制度自然都基于统一的国家制度框架,不过当中的具体执行者却来自五湖四海、他们也都各具其能、各安其职。

  6. 中国人为什么不应该 ... 孔子和商鞅?

    一些中国人经常...孔子,说孔子的思想虚伪、腐朽、落后,看不起女人和劳动人民,为统治者服务等。我们可以...思想落后的当代人,却不能...孔子和商鞅,为什么呢?孔子和商鞅是2300多年前的人物,他们生前是风云人物,改变了当时的历史。今天的人凭什么...家?孔子、商鞅的时代,是中国的婴幼儿时期或者小学阶段。

  7. 孔子最喜欢的年青人是什么样子?

    长者喜欢一个年青人,无过于把他收为女婿。

  8. 涂山之会是华夏民族形成与华夏文化发展的里程碑

    华夏民族如何形成以及华夏文化如何成为中华全民族共同信仰?长期以来都是困扰中华民族历史与文化的历史之谜。众所周知,尧、舜、禹是华夏民族的三位圣人,在中华正统儒家思想中,尧舜禹是儒家思想的精神内涵;在民间,尧、舜、禹三位华夏民族先人化身为天官、地官、水官三位圣灵,保佑着天下华夏百姓,是三官庙中的三位神仙。尧舜禹之间形成的禅让制度开启了华夏文明的先河,是华夏民族仁义思想的来源。

  9. 日本最敬畏的中国人,受日本军神一生参拜,却在中国不温不火

    我们都知道,古今往来,我们跟日本向来都是恩恩怨怨,就在一百多年里,日本多次向中国发起战争,使得中国百姓民不聊生。但是日本人却对中国一个人物非常尊敬,并且是已经到了敬畏的地步了。1997年,日本早稻田大学在日本做了一个调研,目的是为了了解日本人心中最敬畏的中国人。

  10. 且看「 ”坏人”孟子是如何给齐宣王「 ”下套”的

    孟子学有大成后,一直周游列国想要实现自己用「”仁爱「”治国的抱负。但是苦于当时礼崩乐坏,一直都未能如愿。虽然周游的国君一直都认为他说的话是没有错的,但是没有一个君主愿意采用他的政治思想。孟子说话总是很赋有技巧性,下面来看一下孟子这个”坏人「”是如何给齐宣王”下套「”的。一、你可以是这样的人齐宣王问孟子说:"老先生,你能给我讲讲齐桓公和晋文公的故事吗?"孟子回答说:”孔子的弟子没有讲齐桓公和晋文公的

随机推荐

  1. 诵经功德

    一位信徒问大珠慧海禅师:“在所有经典中,听说持诵《般若心经》的功德最大、灵验最多,不知禅师的看法如何?”信徒满脸迷惑问道:“如此一说,有关于记载持诵《般若心经》,可以得最大功德、灵验最多的说法就不足为信了。”>诵念经典的功德并不在你诵读了多少本经典,而在你是否能体会每一本经典中的涵意。

  2. 情人节祝福语_七夕节个性祝福语_情人节语录

    节假日栏目为您提供七夕节的相关资讯。七夕节个性祝福语七夕夜,喜鹊飞,牛郎织女来相会;银河水,未枯竭,滔滔情话诉无悔;金诚心,磐石情,一生相伴永相随。提前祝你过一个幸福美满的七夕佳节!七夕节,祝我们姻缘圆满。

  3. 昭华公主的原型 昭华公主嫁给了谁

    昭华公主历史上的乾隆帝和孝仪纯皇后生了四子二女,其中电视剧《延禧攻略》里的昭华公主原型就来自他们的女儿“七公主”固伦和静公主。固伦和静公主15岁嫁给了拉旺多尔济,但年仅20岁时就去世了。昭华公主的原型>《延禧攻略》中昭华公主的原型是乾隆皇帝第七女固伦和静公主,生母为孝仪纯皇后。>昭华公主嫁给了谁>昭华公主的额驸拉旺多尔济,博尔济吉特氏,额驸超勇亲王策凌之孙,是成吉思汗嫡裔,乾隆二十九年封为世子。

  4. 姓伟女孩起名大全_姓名测试

    伟朦莹伟润怡伟奕冉伟侨婧伟秀珊伟世琳伟婉娅伟仿梅伟妤倩伟涵萍伟佳瑛伟露玉伟蔚莉伟悦冉伟丹梅伟昕媛伟可嫣伟熙倩伟莹娥伟爱丽伟瑶艾伟新悦伟喻艳伟庆冉伟苏婷伟明莉伟婧娴伟海红伟贵玲伟丽伟胜芬伟涵瑛伟秀芬伟加美伟德芳伟语琴伟心妍伟云芳伟熠瑶伟钟玉伟芋莹伟燕雨伟似玉伟慧英伟佳文伟辞洁伟里芳伟茹池伟烷婷伟雅娟伟国娟伟颖洁伟健雪伟璐娜伟慧洁伟媛妍伟炼琼伟芷莹伟灿芳伟爱红伟慧茹伟玲娟伟思秀伟丽琼伟婉芬伟奕文伟琴娟

  5. 新年贺词英文

    祝新年快乐,并致以良好的祝福。献上节日的问候与祝福,愿你拥有一个充满生机和欢乐的新年。24、Wishingyoupeace,joyandhappinessthroughtheingyear.在新年来临之际,祝福你平安、快乐、幸福!

  6. 什么是神经根型颈椎病?艾灸治疗神经根型颈椎病

    艾灸治疗神经根型颈椎病神经根型颈椎病:因单侧或双侧脊神经根受...或受压导致,其表现为与脊神经根分布区相一致的感觉、运动及反射障碍。跟颈型颈椎病不同的是,神经根型颈椎病X线平片可显示颈椎曲度改变、椎节不稳及骨刺形成等异常。而MRI检查可见髓核的突出与脱出、脊神经根受累的部位与程度。而较为严重者视手术指征行手术治疗。如何使用艾灸缓解神经根型颈椎病的疼痛?

  7. 唐朝第四个皇帝———中宗皇帝李显的悲剧人生

    李显,中国唐王朝的第四任皇帝,唐太宗...的孙子,唐高宗李治和武则天的第三个儿子。唐中宗李显有一个外号「”六位帝皇丸”,什么意思呢,李显的爸爸唐高宗李治是皇帝,妈妈武则天是皇帝,弟弟是唐睿宗李旦,侄子是唐玄宗李隆基,李显本人更是两度当上皇帝。围绕着李显,一共出现了六位皇帝,因此人送外号「”六位帝皇丸”。李显的人生悲剧开始于他的母亲—中国第一女强人武则天。武则天是唐高宗李治的皇后,但她天资聪敏,通晓

  8. 桂枝片玉是什么意思?

    【拼音】guìzhīpiànyù【解释】“桂林一枝、昆山片玉”的省言。指登科及第。【出处】唐·柳宗元《送苑论登第后归觐》诗序:“桂枝片玉,光生于家。”参见:“桂林一枝”。【例子】无【相关】百度“桂枝片玉”

  9. 梦见开车没路 开车无路

    周公解梦梦见开车没路 开车无路是什么意思,是怎么回事,意味着啥,代表什么。做梦梦到开车没路 开车无路是什么预兆,好不好呀,预示着未来会发生啥呢?会有啥征兆。

  10. 杰斐逊名言名句中英文赏析

    杰斐逊名言名句中英文赏析  杰斐逊  托马斯·杰斐逊(1743-1826),美国政治家、思想家、哲学家、科学家、教育家,第三任美国总统。以下是杰斐逊名言盘点:  杰斐逊名言一  It is conflict and not unquestioning agreement...

返回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