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女以花散佛化成華蓋緣

過去,舍衛國有一個女子,在節日時出城去採阿恕伽花。剎那間,這些鮮花聚於佛的上空,形成了一頂華蓋,為佛遮擋了烈日。女子見了歡喜不已,生起了敬信之心。當這位女子命終之後,即投生到忉利天,從莊嚴華麗的宮殿,前往善法堂與諸天集會。佛為其開示佛法,天女歡喜信受,當下便證得須陀洹果,隨後返回忉利天宮。如天女以敬信供養,獲得真金殊妙的報身,享天福妙樂之餘,又能請法不懈,斷除見惑,得證初果,入解脫之聖流。

捨身護戒之旃陀羅

佛陀於是進一步宣說此故事:從前有一位罪犯即將被處決行刑,當時輪到執刑的旃陀羅種姓的人民,是一名受過五戒之優婆塞男子,由於修學及持戒清淨,已得見諦、初入道果,故堅持不肯造殺生之業。繼而召來此旃陀羅的父親及兄弟七人,逼他們代替死者行刑。沒想到,父子們同樣因為學佛不肯殺人,前六位一一捨身護戒了。

四種人的苦與樂

佛陀在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弘化時為比丘們開示:世間之人可歸納成四種,是哪四種人呢?這就是先苦而後樂的人。譬如有人出生在豪門貴族,或是剎帝利、婆羅門、長者等高貴種姓,或是衣食豐足的富貴人家。若見出家沙門、修道之人,必定恭敬問訊,盡其所能供養所需的衣服、飲食、臥具與醫藥等。

佛陀宣說成道妙法

行者當如法精進修行,破除煩惱;進一步發菩提心,弘揚佛法,普度有情同登覺岸。

梵天請佛住世

悉達多太子在菩提樹下夜睹明星徹悟佛果,其後七日仍於樹下靜坐思惟。眾天王們如願以償的頂禮世尊,然後歡喜地離去。今日得遇正法,亦當效法諸天王,勸請佛法宣流,令佛法得以長久住世,令眾生皆因佛法得脫苦輪,方能報三寶、父母師長、眾生、國家恩。

五百釋迦子隨佛出家

釋尊成道後,依出家前與其父淨飯王之約定,回到迦毘羅衛國。於是,速速召集釋迦王族中,行儀端正、相貌莊嚴者五百人,隨佛出家而為沙門,常侍左右,認為這樣才能相映生輝。佛陀的胞弟──難陀亦在發心出家之列。

佛受周那最後供養

佛陀為周那說法,使其歡喜、獲大法益。周那聞法生起正信,法喜充滿,隨即請求世尊明日至其居處接受供養,佛默然受請。大眾隨侍世尊來到周那的舍宅,並依次就坐,此時周那已準備好齋飯,供養佛及僧眾們。入涅前色身示疾,仍為周那開示、受其供養,令生正信。

四法供養為最上

典故摘自:《增壹阿含經.卷第二十三.增上品第三十一(二)》省思故事中,佛言:「法之供養三尊,最尊、最上,無能及者。」如理修行,為法供養;隨緣化度眾生,使其歸信三寶,修行正法,離苦得樂,亦是以法供養三寶;事上修行、理上契悟,終能圓融事理,契合佛心。

賢哲比丘具足九法

孔雀鳥具足此九法,賢哲比丘也同樣具足成就九法。賢善比丘相貌端正,音聲響徹,行步威儀庠序,知時節而行,飲食知節度,常念知足,意念不散亂,不貪著睡眠,少欲且知所進退。這樣的賢善比丘可謂相貌端正。比丘奉事三寶、尊敬師長。賢善比丘成就此九法,對於這九法,你們應當經常憶念並依此修行。故事中,世尊以孔雀為譬喻,教示諸比丘們,除了嚴持淨戒之外,還須具足佛所開示之九法,以成為賢哲比丘自許。

佛說三觀想

凡夫與諸佛同具佛性,差別就在迷與悟之間。修行當要時時保持覺性,隨處作主,遇境界時,心不起貪瞋癡等惡念,依四正勤之法,精進不懈,時時轉念、提念,持之以恆,修戒定慧,發菩提心。方不辜負自己的靈知靈覺,也不辜負師長教化恩德,更不辜負佛陀法乳深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