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下文字资料是由(历史认知网 www.lishirenzhi.com)小编为大家搜集整理后发布的内容,让我们赶快一起来看一下吧!
摘要:研究历史,人们大多倾向于关注「”大人物”,认为他们才是推动历史发展、进步之主要力量,而对一些「”小人物”则往往一笔带过,不舍得下笔墨。殊不知,「”小人物”往往在不轻易间改变了历史走向,也改变了很多人之生活轨迹。例如,捻军小兵张皮绠,就是他在麦田里砍下去的那一刀,...死满蒙集团最后一员统兵大将科尔沁郡王僧格林沁,才让曾国藩、李鸿章、左宗棠等汉族督抚势力之触角延伸到北方各省,进而改变了晚清军政格局。

研究历史,人们大多倾向于关注「 ”大人物”,认为他们才是推动历史发展、进步之主要力量,而对一些「 ”小人物”则往往一笔带过,不舍得下笔墨。殊不知,「 ”小人物”往往在不轻易间改变了历史走向,也改变了很多人之生活轨迹。例如,捻军小兵张皮绠,就是他在麦田里砍下去的那一刀, ... 死满蒙集团最后一员统兵大将科尔沁郡王僧格林沁,才让曾国藩、李鸿章、左宗棠等汉族督抚势力之触角延伸到北方各省,进而改变了晚清军政格局。所以,我们研究历史,不能忽视这些所谓的「 ”小人物”,他们没有「 ”大人物出名”,可影响力却非常大。在此,笔者就来说说一位湘系集团的「 ”小人物”——章寿麟,他两次将中兴名臣曾国藩从水里捞起来,并背回长沙,结果他过得怎样呢? 1853年3月,太平军 ... 进南京,进而东下夺取镇江、扬州,威胁大清东南财税重地江苏、浙江、上海。此时,昔日「 ”女真不满万,满万则不可战”的八旗劲旅已经沦为「 ”弱鸡”,从「 ”谁都打得赢”到「 ”谁也打不赢”转变;绿营军也早已腐朽没落,不堪一击,1000绿营被7位太平军吊打至局面都能出现。没办法,咸丰皇帝只能采纳开明大臣肃顺之建议,冒着汉族地方势力崛起,乃至军阀割据之危险,下令各省在籍官员、绅士、地主等协助督抚办理团练,协助官军镇压太平天国运动。此时,曾国藩在长沙编练「 ”湘勇”,(后改称「 ”湘军”),家境贫苦的章寿麟来到曾国藩幕府,希望能出谋划策,顺便混口饭吃。曾国藩兴办「 ”湘勇”之初,处境艰难,有人主动上门投靠,自然很高兴。由此,章寿麟开始了长达十余年的幕府生涯,并在不轻易间改变了晚清历史走向。 1854年4月,林绍璋、曾天养、石祥贞等率西征军两万六千人攻入湖南,准备分两路攻取长沙,实现预期战略目标。太平军进攻湖南,曾国藩决定让塔齐布等率主力前往湘潭拦截林绍璋,待胜利之后再一起进攻靖港太平军偏师,一举消灭入侵之敌。也许是曾国藩过于自信,塔齐布出发后不久,他便亲率剩下湘军水陆两师全部兵马3000余人北上,与石祥贞、曾天养等交战。此时,幕僚李元度看出情况不妙,曾国藩从未亲自带兵打仗,此时却要和「 ”铁公鸡”石祥贞、悍将曾天养等久经沙场之猛人过招,岂不是找死吗?为此,李元度找来力大无穷,且水性较好的章寿麟,让他躲在曾国藩坐船后舱,以防不测。就是这一决定,让章寿麟有了立功表现之机会,并在某种程度上改变了晚清乃至近代历史之走势。 曾国藩来到靖港后,仗着水师装备精良,主动对太平军「 ”水营”力量发起猛烈进攻,并一路追 ... 。谁知,此时东南风大起,湘军水师战船因处在上游顺风处,失去了控制,直接在浅滩处搁浅,没了行动能力。这时,太平军出动轻便战船,在岸基炮火之支持下,冲 ... 而来,湘军水师兵勇纷纷逃窜。没办法,曾国藩只好命令陆师去增援,试图挽回局势,可陆师还未见到太平军就先溃散,个个都是「 ”长跑英雄”,纷纷往后方逃难。眼看太平军就要 ... 过来,曾国藩吓坏了,他直接往水里一跳,准备 ... 殉国,报效咸丰皇帝,以成名节。此时,章寿麟突然从后舱跑出来,纵身一跃,跳进水里将曾国藩捞上来。可是,曾国藩觉得很羞愧,首次大战就被吊打,实在无法向父老乡亲交待。为此,曾国藩趁着章寿麟不注意,再次投入水中,准备一死了算了,可结果还是被章寿麟捞起来,并拉着回到长沙。 章寿麟两次将投水自尽的曾国藩救起来,从而挽救了湘军之命运,也挽救了岌岌可危之大清统治,后人称其「 ”救一人而援天下”,说的是没有他就没曾国藩,没曾国藩就没大清后面50年,对其贡献之评价很高。1860年夏,曾国藩再次出山主持军务,并得到朝廷授予节制皖、赣、苏、浙等军政之大权,终于有了一展才华之良机。此时,曾国藩湘系幕僚中大多人都担任总督、巡抚、提督、总兵、副将等要职,「 ”湘系王国”之雏形一览无余。1864年7月,湘军攻入天京,灭亡了太平天国。为了奖励湘系集团,朝廷大力封赏,只要是曾国藩推荐、保举,一般都授予四品以上职务,以显示皇恩浩荡。可惜,曾国藩就是没有推荐大恩人章寿麟,而是一直让他在七品县令之位置待着。如此,章寿麟成了湘系幕僚中贡献最大,却得到好处最少的人。 至于章寿麟为何不得推荐,据说是他谦虚,不主动向曾国藩暗示。那么,事实果真如此吗?答案是否定的。1872年3月,中兴名臣曾国藩病逝,章寿麟感觉自己不再可能有升迁之机会,便从县令职位上退休,准备回家养老。回家路上,章寿麟故意经过靖港铜官渚(曾国藩投水自尽处),还画了一幅画,取名《铜官感旧图》,并写下序言:「 ”以见公非偶然而生,即不能忽然而死。”意思是,曾国藩天生就是作大事的料,在未完成大业之前是不会死的,即使自己不从水里将其捞起来,也会有人救起来;曾国藩是「 ”大人物”,是注定的大英雄,自己只是沾光而已。章寿麟表面赞扬曾国藩,实则说他不懂得「 ”报恩”,亏待了自己。为何这么说呢?章寿麟死后,他家属拿着《铜官感旧图》去找湘系元老题跋,左宗棠、陈世杰、李元度、郑孝胥等均榜上有名,并批评曾不地道。 这些湘系元老中,要数李元度最直接、最犀利,他直接讽刺曾国藩,说他忘恩负义:「 ”不言禄,禄亦弗及。”啥意思呢?李元度拿着「 ”介子推与晋文”之故事影射曾国藩,别人不说要报恩,你还真的就不报了,岂能如此呢?介子推,在晋文公落难之际「 ”割肉侍君”,晋文公回国登基后,大伙都得封赏,可介子推因「 ”谦虚”而一无所得,还被烧死在山中。那么,介子推真的是不求报答吗?答案是否定,当晋文公进山寻找时,在一棵大树下发现介子推之衣襟遗言:「 ”割肉奉君尽丹心,但愿主公常清明。柳下作鬼终不见,强似伴君作谏臣。倘若主公心有我,忆我之时常自省。臣在九泉心无愧,勤政清明复清明。”看到了吧,介子推并不是不求报恩,而是不好意思说出来而已。当然,介子推不说,晋文公还真的不给,这就不对了,别人只是「 ”谦虚”而已。 章寿麟混得不好,就七品小官而已,这与其贡献值不符。从中也可以看出,曾国藩并非如后世所说的那么神圣,是「 ”半个圣人”,道德情操很高尚,这在章寿麟与李元度两位幕僚之政治生涯中可看出,李元度更惨,后面再说。当然了,章寿麟之故事还告诉我们一个道理:凡事要主动,要善于抓住机会,表现自我,否则就真的没戏了。对此,各位又是如何看? 参考书目:《湘军志》
本文标签:曾国藩中国近代史历史介子推太平军长沙太平天国史记
特别申明:本文内容来源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立即与我们联系(devmax@126.com),我们将及时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