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下文字资料是由(历史认知网 www.lishirenzhi.com)小编为大家搜集整理后发布的内容,让我们赶快一起来看一下吧!

知识青年上山下乡:毛主席收到他的来信,立刻从稿费取出300寄出

1968年12月21日晚,中央人民广播电台播送了 ... 的最新指示:“知识青年到农村去,接受贫下中农再教育,很有必要。”随之而来的,知识青年上山下乡运动掀起了全国热潮。

知识青年上山下乡,是共和国历史上的一件大事,作为一场引发强烈震撼的大规模迁徙运动,它的产生有着深刻的历史原因和社会渊源。这场运动是从何时开始的?

“广阔天地,大有作为”

知识青年上山下乡源于50年代中期。当时党和国家号召和鼓励城市青年“下乡上山”,目的是为了解决城市青年学生就业,加强农业生产。

1955年9月, ... 一句“广阔天地,大有作为”的最高指示,标志着知识青年下乡上山在全国范围内启动,1956年那一年,全国有近20万名城市青年或志愿或被动员加入了垦荒队伍。

整个50年代,中央没有专门机构统筹管理,当时的城镇知识青年下乡上山,基本上由地方自行安排和组织进行。1962年国家农垦部成立了安置办公室,才开始在全国范围内有组织有计划地动员城镇知青下乡上山。

资料显示,至“文革”开始前,全国共有城镇知识青年和社会闲散劳动力196.9万人下乡上山。其中知识青年达到129.28万人,占全部下乡人数的65.6%。

在50年代中后期和60年代前期的回乡、下乡知识青年中间,最有影响的当属河北的邢燕子、侯隽和江苏的董加耕。1964年12月26日,董家耕、邢燕子受邀参加 ... 在人民大会堂设的小型生日宴。他们的座位紧靠毛的左右两侧。席间, ... 问他俩的文化程度,并多次给他俩夹菜劝餐。侯隽的成长也得到周恩来的关注。他们是那一代下乡知青中的幸运儿。

1969年,河南禹县神后人民公社,洛阳矿中插队知青“天天读”,学习 ... 思想。(视觉中国)

“知识青年到农村去,接受贫下中农再教育”

“文革”开始后,学校停课“闹革命”,工人停产“夺权”,高校不招生,工厂不生产。1966、1967、1968年三届中学毕业生没了出路。“老三届”学生大体有1100万人左右,其中城镇户口的初、高中毕业生约400万。大量青年学生呆在家里,在社会上游荡,既带来沉重的就业压力,又存在不安定隐患。

1968年12月21日晚,中央人民广播电台播送了 ... 的最新指示:“知识青年到农村去,接受贫下中农再教育,很有必要。”其后几天,全国各大新闻媒体连续不断大量报道全国各地热烈响应“毛主席号召”组织知识青年上山下乡的情况。知识青年上山下乡与“文革”相结合,逐步演变成为一场知识青年“改造思想”、“接受贫下中农再教育”和“反修防修”“培养千百万无产阶级革命事业接班人”的大规模群众运动。大批知识青年从城市涌向农村,全国掀起了知识青年上山下乡 ... 。

“文革”中最早要求下乡的红卫兵是北京的蔡立坚。

1966年蔡立坚18岁,是北京市长辛店铁路中学高二学生。红卫兵大串连时,她随该校一支 ... 队去延安串连,途经山西榆次县一个贫困山村——黄采公社杜家山。蔡立坚见到那里山地很多,大都没有开发,农民过的日子很苦。她觉得这是发挥知识青年作用的好地方,琢磨自己该不该留下来在这里插队。一直到 ... 队已离开杜家山280多里时,她毅然告别同学,只身返回杜家山,向乡亲们表示要扎根杜家山,同他们一起建设山区。办过一系列手续后,1968年3月,她正式成为这里的一名新社员。

1967年10月9日,北京市二十五中、二十二中、女八中、女十一中的10名毕业生,前往内蒙古西乌珠峰沁旗白音宝力格公社插队。起程的那天清晨,他们汇集到天安门前,面对毛主席巨幅画像,宣读了誓词,这是首都第一批奔赴内蒙大草原的红卫兵。1968年2月8日,北京市东城区中学红代会的55名红卫兵摘下袖章来到天安门毛主席像前宣誓辞行,成为首都第一批参加西双版纳建设的红卫兵。

首都红卫兵带头下乡,掀起了一个城镇知识青年与工农相结合的浪潮。这是一股奔腾不息的洪流。裹挟其中的,不仅仅有数以百万计的大学生、中专生、高中生、初中生、高小生和社会青年,而且还有成千上万的城市居民,大量医疗、文教工作者,国家干部及一些受运动冲击的“专政对象”⋯⋯从一望无际的北大荒原野到孔雀开屏的西双版纳,从天山南北的戈壁绿洲到南疆海岛的橡胶林场,从呼伦贝尔盟大草原到世界屋脊的 ... ⋯⋯到处都是知青的足迹和身影。

1973年马未都来到北京郊区插队,被知青们选为食堂“司务长”。图为马未都在食堂外的照片。(视觉中国)

知青政策调整 不再统一动员下乡

“文革”期间的知识青年上山下乡运动出了许多问题,比如,插队安置费标准太低,吃不饱饭,疾病医疗没有保障。更为严重的是一些干部依仗权势拉关系走后门,在招工、招干、返城中大行不正之风,还出现了一些 ... 迫害女知青的不法分子,这些问题在各地都存在,但没有引起各级领导的重视。

1973年4月初, ... 在中 ... 游泳池读了由在毛身边作翻译的王海容转来的一封人民来信,读到文字悲凉处, ... 潜然泪下。写信人是福建莆田县的小学教员李庆霖。他在长达2000多字的信中陈述了下乡知青们的生活困境,揭露了地方一些干部利用职权为下乡时间不长的子女开后门招工、参军、上大学的不正之风。作为知青家长,他沉重地诉说了一个父亲的困惑与悲苦。他在信的结尾处哭诉道:“毛主席,我深知你老人家工作是够忙的,是没有时间来处理我所说的事。可是,我在呼天天不灵,叫地地不应的困难窘境中,只好大胆、冒昧地写信来北京告御状了,真是不该之至!”

... 读罢来信,考虑了很长一段时间,直到4月25日才决定亲自给李庆霖复信。信的原文是:“李庆霖同志,寄上三百元,聊补无米之炊。全国此类事甚多,容当统筹解决。”后来,周恩来说, ... 将写好的复信,交给 ... ,并叮嘱从他的稿费中代他取300元,连同信一起直接送邮局寄走。其实 ... 对上山下乡运动中的积弊早有耳闻,李庆霖的信引起他对知青问题的高度关注。

1973年4月27日,周恩来主持召开中央高层会议,研究了有关统筹解决知识青年上山下乡工作中存在的问题。

这次会议对知青政策作出重要调整,明确了城镇中学毕业生中,病残不能参加劳动的、独生子女、中国籍的外国人子女等,不动员下乡。在保护下乡知青权益上,采取建知青点、青年队、集体农林场的办法改进插队方式;改善知青生活,保障知青享有招工、招生、征兵、提干权益;纠正知青工作中的不正之风;对残害女知青的不法分子坚决法办。

1973年8月4日,经 ... 审阅,中央转发了 ... 《关于全国知识青年上山下乡工作会议的报告》。

“文化大革命”10年间,全国城镇知识青年上山下乡人数达1402.66万人。加上“文革”结束后陆续下乡的有260.04万人,共1662.7万人。与1980年的全国城镇人口1.91亿相比,这是一个不小的数目。当时几乎所有城镇家庭都与“知青”有着直接或间接的关系。

1975年,浙江,人民公社社员喜迎知识青年插队落户,古老的大门上贴着革命对联 :听毛主席话 跟 ... 走。(视觉中国)

“能够做到不下乡的,可以不下”

“文革”期间的上山下乡运动,问题越来越多,已走到积重难返的地步。“文革”结束后,中央下决心从根本上解决知识青年上山下乡问题。

1978年3月28日, ... 在同胡乔木、邓力群谈话时指出:要研究如何使城镇容纳更多劳动力的问题。现在搞上山下乡,这种办法老百姓不欢迎。1978年10月31日至12月10日,全国知识青年上山下乡工作会议在北京召开。知识青年上山下乡工作面临着重大转折。

农场知青集体 ... 、 ... 、 ... ,尤其是1979年初出现的声势很大的“回城风”,全国为之震动。

农场知青“闹事”是从云南西双版纳垦区开始的。1978年10月下旬,景洪总场十分场学校教师、上海下乡知青丁惠民起草了“致邓副 ... 的公开联名信”,反映了农场知青所处的困境,要求返城。然后,北上赴京 ... 。云南垦区的这场风波,很快蔓延到各地,从1978年12月起,有21个省、市、自治区相继发生了下乡知青和支边青年要求回城的 ... 、 ... 活动,到次年年初形成一股很大声势的“回城风”,这股风来势猛,涉及面广,许多地方出现了越轨行为,如:四处串联、散发传单、 ... ... 、集体 ... ,甚至 ... 绝食、冲击领导、殴打干部等等。这场骤起的风波,中央决断及时,态度鲜明,经过一段艰苦细致的工作,在1979年3月中旬以后有所缓和,到5、6月份大部分地区已平静下来。

20世纪70年代,知青濮存昕在种马班与“阿尔登”合影。(视觉中国)

1980年, ... 知青办提出《关于当前知识青年上山下乡工作的几点意见》。其中最引人瞩目的一点是,明确宣布“能够做到不下乡的,可以不下”。即不再动员城镇知识青年下乡了。这是在全国范围内,宣告上山下乡即将终止的信号。

1981年底, ... 知青办并入国家劳动总局。各省、市、自治区也仿照办理。至此,历经20余年的城镇知识青年上山下乡已告结束。

上山下乡政策变更之后,知青陆续返城就业,但尚有大量的遗留问题需要解决。其中一个难题就是,如何安排20万与当地农民结婚的插队知青。各地经过3年努力,到1981年绝大部分已婚知青已经安排了有固定收入的工作。但由于各地经济发展不平衡,安置条件差异很大。据在4万多已婚插队知青中的调查,到1982年仍然有3600多人未安置落实。

另外,已在外地工作的老知青子女回原城市就学入户问题也比较突出。可以说,上山下乡政策不仅在知青一代身上烙上了历史的印痕,也深深影响了他们的下一代。

上山下乡知识青年经过艰苦的磨练,成为既不同于前辈又有别于后代的一个特殊群体。“知青”二字所包含的涵义,也许只有经历过那些岁月的人才可能真正体会。究竟如何评价这场持续四分之一世纪的上山下乡运动,人们一直在不断地探索和反思,相信历史终究会作出公正的结论。

知识青年上山下乡:毛主席收到他的来信,立刻从稿费取出300寄出的更多相关文章

  1. 北京雍和宫里的神奇佛像

    北京雍和宫的正殿,有一尊高大的弥勒佛像。经历“文革”的浩劫,佛像和雍和宫一起完好地保存了下来,没有毁于红卫兵的破坏,究其原因,还有一段令人深思的经历。当年雍和宫内一位70多岁的喇嘛曾神情肃穆地为一位虔诚来访的青年讲述了下面这个真实的故事:清朝乾隆年间,朝廷下令,从...运来了一株珍奇巨树,雕成这尊弥勒佛像,作为北京的镇城之宝。在走廊和佛像之间用铁索相连,扶住佛像。

  2. ... 号召知识青年上山下乡

    在48年前的今天,1968年12月22日,...发号召2000万知识青年上山下乡。在军垦农场锻炼的北京大学生红卫兵运动持续两年多,终于闹得革命领袖也头疼起来。尽管他们此前一再呼吁“复课闹革命”,震荡和混乱却无法制止。到1968年暑期、大学仍不招生,工厂仍不招工,六六、六七、六八3届高中毕业生共400多万人呆在城里无事可做,成为亟待解决的社会问题。但领袖的号召力仍然无限。

  3. 买荣禧阿訇的故事

    买荣禧是河南省武陟县圪当店有名的阿訇。担任阿訇一段时间,买荣禧感到自己的经学功底不扎实,还需深造。买荣禧阿訇在恶劣的情况下毅然肩负起...教育的重任,默默地为学生们讲学。买荣禧阿訇为...教育事业沤心沥血50年,鞠躬尽瘁,直到归真。他归真后,后辈遵照他的遗愿,以他的终身积蓄创办“买荣禧基金会”,奖励和资助那些家境贫寒的满拉和阿语学校的学生,使他们完成学业。

  4. 千年“肉身菩萨”一段鲜为人知的秘闻

    千年“肉身菩萨”一段鲜为人知的秘闻六祖惠能大师是中国佛教禅宗第六代传人,惠能大师一千多年前坐化圆寂后,他的遗体被其弟子塑制成“六祖真身”像,供奉在“禅宗祖庭”广东韶关南华禅寺,一直受到佛教徒的尊崇,认为是“肉身菩萨修炼出正果”。

  5. 赵树理对“造反派”

    赵树理也跟着振臂高呼。>赵树理淡然反问:“难道你不认为生活是这样的吗?”>红卫兵说不过他,就大声喊道:“赵树理罪该万死!”>赵树理非但面无惧色,反而出声笑了。>赵树理继续说:“我是‘一个有益于人民的人’,还是……”他们把...一伙强加给赵树理的种种罪名罗列在纸上,强迫赵树理签字承认,赵树理拿起笔来写道:“你说我是我就是?”

  6. 女知青遭干部 ... 哪位领导发怒要大开 ... 戒

    不久,他被誉为反潮流英雄;后任莆田县革委会教育组副组长、莆田县“知青办”副主任,第五届全国...、人大...会...、...知识青年领导小组成员。长期的身心损害,使李庆霖多病缠身,显得虚弱、苍老。2004年2月李庆霖逝世。

  7. 红卫兵领袖回忆文革:毛主席为人民鸣不平

    ...接见红卫兵(资料图)本文摘自《文史参考》2011年第2期口述人李东民:1947年12月出生,河北唐县人,父亲是一名老革命。忽然,毛主席会为人民鸣不平,告诉大家,你可以贴大字报,用大字报的形式诉说自己和身边的不平。我建立了北京市最大的红卫兵组织1966年7月29日,毛主席在人民大会堂接见了各校师生代表。那天下午,我们“...思想红卫兵首都兵团”的19个红卫兵,来到人民大会堂河北厅。

  8. 亲历:红卫兵运动的兴起 向毛主席告状的下场

    ...与红卫兵(资料图)本文原载于《炎黄春秋》2008年第5期,原标题为“红卫兵运动兴起亲历记”“红卫兵”最早起源于北京清华附中,当时我是清华附中的工作组长,我亲眼看到了红卫兵运动的兴起。因为保学校当局的是多数,所以“红卫兵”受压制,处境困难。他要我立即带人去清华附中建立工作组支持文化革命、支持红卫兵、支持全校师生起来揭批学校领导的资产阶级教育路线。因此,几十个同学组成的“红卫兵”组织处于孤立状态。

  9. 为什么“打倒胡乔木”大字报反而救了胡乔木?

    8月15日,胡乔木不得不就以上问题写了一份表态性的检查。9月5日,中央办公厅秘书局停止对胡乔木发送文件。9月7日,“中央文革小组”开会,专门听取胡乔木的检查,再次严厉批判胡乔木。1966年12月25日夜,一群红卫兵高喊着“打倒胡乔木”的口号,闯进了胡乔木的家中,先将胡乔木和谷羽夫妇俩“看管”起来,然后开始抄家。一时间,批判胡乔木的大字报、传单贴满了北京的大街小巷;“打倒胡乔木”的口号声此起彼伏。

  10. 抛出诬陷材料诬告贺龙至死的人最终受到怎样的制裁

    当时晏勋甫派出部下熊贡卿游说贺龙。林、江反革命集团如获至宝,将这份“检举材料”当作打倒贺龙元帅的“重磅炸弹”。他们立即派出心腹人员佯作“调查”,其实是大量搜集伪证。到当年9月13日,贺龙被正式批准“立案审查”了。1983年6月8日,晏章炎诬告贺龙元帅一案在武汉市中院开庭审理。最终,法院以诬告陷害罪判处晏章炎...七年。

随机推荐

  1. 建水陶壶

    建水陶壶的...,首先是遵循它的使用功效,在身筒容积、便于斟倒的壶嘴、把等使用性能方面有充分的设计要求,与此同时进行因人而异的形式追求,从而体现不同的审美要求。建水陶壶从...结构上亦可分:主体和附件。因此,合理的结构,完善无缺的艺术效果,才能构成建水陶壶的特殊造型语言,使其百看不厌。

  2. 【络子(làozi)】的意思是什么?【络子(làozi)】是什么意思?

    的意思是:方式查无词条,推荐使用或方式查找。

  3. 无尽无休的意思是什么?

    【拼音】wújìnwúxiū【解释】没完没了(含有厌恶的意思)。【出处】【例子】【近义词】没完没了【相关】百度“无尽无休”

  4. 梦见被人抚摸是什么意思 – 周公解梦

    被人抚摸象征著宠爱,象征着你良好的人际关系。梦见被喜欢的人抚摸,会得到爱情。梦见被敌人抚摸,会和敌对势力妥协,并赢得尊重。梦见被长辈抚摸,不用担心有任何人对你有意见。女人梦见被陌生男子抚摸,说明你渴望爱情和性,但小心滥交。梦见收到生日礼物是什么意思–周公解梦

  5. 关于桂林抗战新闻史研究的几点思考

       抗日战争时期,桂林新闻传达作业得到飞速展开。新的前史时期,有必要注重桂林抗战新闻史的研讨。一是要拓展视界、调整视点,以新的前史任务感来注重桂林抗战新闻史研讨。二是要深度发掘、抢救史料,以保证桂林抗战新闻史研讨的深化进行。三是要与时俱进。全部推动桂林抗战新...

  6. 吃花菜防空气污染

    据“亚洲科学家”网站6月18日报道,美国约翰·霍普金斯大学彭博公共卫生学院的研究人员发现,在日常饮食中,食用花菜有助于人体排出空气污染物 ,每天喝半杯花菜汁就能起到这样的排毒效果。为了验证花菜芽苗改善生活在重度空气污染环境中的人们的健康状况,研究团队选取了生活在长江三角洲地区的300名男女志愿者,要求他们参加一项临床试验。

  7. 梦见家人肚子痛

    周公解梦梦见家人肚子痛是什么意思,是怎么回事,意味着啥,代表什么。做梦梦到家人肚子痛是什么预兆,好不好呀,预示着未来会发生啥呢?会有啥征兆。

  8. 名不副实的意思 | 成语大全

    名声与事实不相符合。

  9. 君主:爱德华三世-五十年国王

    编者按:本文原载于2018年《英语报刊》杂志第10期。通过订阅英国英语杂志来支持关于英国历史、文化和旅游的大型长篇写作。每一个订阅都有助于保持英语国家的运转,并为我们提供了...此类文章的机会。您可以在这里订阅。爱德华三世是英国国王50年,在此期间,他把英国变成了欧洲最强大的...力量之一;开启了与法国百年战争的序幕,为英国议会带来了巨大的发展,带领国家度过了毁灭性的黑死病。最初,爱德华三世是一位

  10. 摩天碍日的成语意思及歇后语 | 成语大全

    形容山的高大成语出处:明–吴承恩《西游记》第40回:“忽又见一座高山,真是摩天碍日。”

返回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