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下文字资料是由(历史认知网 www.lishirenzhi.com)小编为大家搜集整理后发布的内容,让我们赶快一起来看一下吧!
摘要:从元青花瓷龙凤纹谈起考察中国古代纹饰的传统,特别是秦汉以后,纹饰的典范往往肇始于织绣而延伸到其他材质,但是由于织绣类不易保存的属性,现在可供研究的纹饰多得益于金、银、铜、铁、玉石、陶瓷器物,特别是陶瓷器,可供研究的材料很多。以上9件青花瓷器纹饰构图法度严谨,描绘细致生动,其主题纹饰均是元代禁止民间私造的纹饰。据此推论,9件瓷器中饰有龙凤主题纹饰,不应是出自民间,而应为元代官府作坊烧造。
从元青花瓷龙凤纹谈起
考察中国古代纹饰的传统,特别是秦汉以后,纹饰的典范往往肇始于织绣而延伸到其他材质,但是由于织绣类不易保存的属性,现在可供研究的纹饰多得益于金、银、铜、铁、玉石、陶瓷器物,特别是陶瓷器,可供研究的材料很多。在参观《青花的记忆——元代青花瓷文化展》的时候,几件展品,应该说几件展品的纹饰引起了笔者的注意。
1.1988年江西省景德镇市珠山北麓风景路出土的青花龙纹桶式盖罐。
2.1988年江西省景德镇市珠山北麓风景路出土的青花双龙戏珠纹盖罐。
3.1988年江西省景德镇市珠山北麓风景路出土的青花龙纹瓷砚。
以上3件虽出土时已残碎,但仍可辨其主题纹饰是五爪双角龙纹。
4.原藏阿迪比尔陵寺后于1935年入藏伊朗国家博物馆的青花杂宝双凤纹大盘。
5.1976年新疆伊犁地区霍城县阿力麻里古城出土的青花双凤纹高足碗。
6.1970年北京旧鼓楼大街豁口元代窖藏出土的青花风首扁壶。
7.1998年新疆伊犁哈萨克自治州霍城县芦草沟镇西宁庄村(属阿力麻里古城)出土的青花凤首扁壶。
8.原藏阿迪比尔陵寺后于1935年入藏伊朗国家博物馆的青花云肩凤纹大盘。
以上5件主题纹饰均是凤纹。伊朗国家博物馆藏青花杂宝双凤纹大盘和新疆伊犁出土的青花双凤纹高足碗均饰双凤纹,尾羽不同,一为飘羽状三尾,一为卷草状两尾,应为一凤一凰或一鸾一凤;北京旧鼓楼大街豁口元代窖藏出土的青花凤首扁壶和新疆伊犁出土的青花凤首扁壶器型相同,纹饰相似,风纹的区别也在尾羽,前者为卷草或者火焰状尾,后者为飘羽尾;伊朗国家博物馆藏青花云肩凤纹大盘,云肩内的凤纹均为卷草状两尾。
9.1964年河北省保定市永华南路小学出土的青花海水龙纹八棱带盖梅瓶。
主题纹饰为海水龙纹,云肩内描绘有飞凤和麒麟。其龙纹为四爪双角龙,麒麟形似鹿,云肩内凤纹为飘羽尾,恰与图七云肩内的凤纹可组成凤凰或鸾凤之制。
以上9件青花瓷器纹饰构图法度严谨,描绘细致生动,其主题纹饰均是元代禁止民间私造的纹饰。元代统治者对龙凤等纹饰的应用,有着严格的规定,尤其是对织绣纹饰,规定更详,例如:
《元典章》卷58《工部一·段匹·禁织龙凤段匹》记载:“至元七年,尚书刑部承奉尚书省札付,议得,除随路局院系官段匹外,街市诸色人等不得织造日、月、龙、凤段匹。若有已织下见卖段匹,即于各处管民官司使讫印记,许令货卖。如有违反之人,所在官司究治施行。”
《通制条格》卷9《衣服·服色》记载:“大德元年三月十二日,中书省奏:街市卖的段子,似上位穿的御用大龙,则少壹个爪儿,肆个爪儿的织着卖有。奏呵,暗都剌右丞相、道兴尚书两个钦奉圣旨:胸背龙儿的段子织呵,不碍事,教织者。似咱每穿的段子织缠身大龙的,完泽根底说了,随处遍行文书禁约,休教织者。”
《元典章》卷58《工部一·段匹·禁军民段匹服色等第》记载: “大德十一年正月十六日,……今后合将禁治事理开坐前去,仰多出榜文遍行合属,依上禁治施行。……五爪双角缠身龙、五爪双角云袖裥、五爪双角答子等、五爪双角六花裥。”
《元史》卷39《顺帝纪二》记载:“(至元二年四月)……禁民间私造格例。……丁亥,禁麒麟、鸾凤、白兔、灵芝、双角五爪龙、八龙、九龙、万寿、福寿字、赭黄等服。”
从以上元代织绣纹饰的禁限记载可知,龙纹特别是五爪双角龙和风纹自至元七年(1270年)始屡屡下诏禁止民间私造,大德元年(1297年)禁织造四爪双角的缠身大龙,至元二年(1336年)禁麒麟、鸾凤。据此推论,9件瓷器中饰有龙凤主题纹饰,不应是出自民间,而应为元代官府作坊烧造。
有学者统计文献记载中,元代产品明确或比较明确的官府作坊共156所,而其中陶瓷作坊只有两处,即《元史· 百官志》中的大都四窑厂和浮梁磁局。大都四窑场“秩从六品?? 营造素白琉璃砖瓦,隶少府监。至元十三年(1276)置”。浮梁磁局“秩正九品,至元十五年(1278年)立,掌烧造磁器,并漆造马尾棕藤笠帽等事”。据刘新园先生考证,不晚于至顺二年(1331年)的朝廷派员督造则应是浮梁磁局常规性官派烧造的开始。
《元史·百官志》记载与浮梁磁局同年设置“画局”。正是这个“秩正八品” 的画局,“掌描造诸色样制”,也就是说画局的作用在于设计各类图样。本文所提及的9件青花瓷的主题纹饰构图严谨,龙凤图案主要特征保持高度的一致性,隐约可见它们来自同一范本,不论是借鉴于宫廷的织绣图案还是来源于“上命”都可见画局的作用,同时也符合元代官府作坊“不许辄自变移” 的规定。
既是官府作坊烧造,又均是御用纹饰,本文前述的青花瓷特别是非景德镇出土的那几件又是如何散佚至民间的呢?笔者认为:其一,可能缘于赏赐,因为在延佑元年订立的服色等第中明确“御赐之物,不在禁限”;其二,可能为贸易,甚至有的御赐之物可以货于市,并且给付免禁证明。例如《元氏掖庭记》曾记载顺帝时期的稗史:“淑妃龙瑞娇贪而且妒,……帝尝赏赐金帛比他妃有加,麒麟、鸾风、白兔、灵芝、双角五爪龙、万寿、福寿字、赭黄等段以巨万数。娇乃开市于左掖门内,发买诸色锦缎。如有买者,仍给一帖,令不相禁。宦官牛大辅掌之。由是,京师官族、富民及四方商贾争相来买,其价增倍,岁得银数万。时呼为绣市,又号丽色多春之市。”虽是稗史,但并非空穴来风。也正因其散佚,未随元王朝的倾覆而泯灭,今日我们才有幸得见这些元青花精品。
来源:《中原文物》 编辑:古语
以上内容由历史认知网整理发布(WWW.lishixinzhi.Com)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部分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特别申明:本文内容来源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立即与我们联系(devmax@126.com),我们将及时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