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下文字资料是由(历史认知网 www.lishirenzhi.com)小编为大家搜集整理后发布的内容,让我们赶快一起来看一下吧!

我所见的叶圣陶(名绍钧)

我第一次与圣陶见面是在民国十年的秋天。那时刘延陵兄介绍我到吴淞炮台湾省中国公学教书。到了那边,他就和我说:“叶圣陶也在这儿。”我们都念过圣陶的小说,所以他这样告我。我好奇地问道:“怎样一个人?”出乎我的意外,他回答我:“一位老先生哩。”但是延陵和我去访问圣陶的时候,我觉得他的年纪并不老,只那朴实的服色和沉默的风度与我们平日所想象的苏州少年文人叶圣陶不甚符合罢了。 记得见面的那一天是一个阴天。我见了生人照例说不出话;圣陶似乎也如此。我们只谈了几句关于作品的泛泛的意见,便告辞了。延陵告诉我每星期六圣陶总回角直去;他很爱他的家。他在校时常邀延陵出去散步;我因与他不熟,只独自坐在屋里。不久,中国公学忽然起了风潮。我向延陵说起一个强硬的办法;——实在是一个笨而无聊的办法!——我说只怕叶圣陶未必赞成。但是出乎我的意外,他居然赞成了!后来细想他许是有意优容我们吧;这真是老大哥的态度呢。我们的办法天然是失败了,风潮延宕下去;于是大家都住到上海来。我和圣陶差不多天天见面;同时又认识了西谛,予同诸兄。这样经过了一个月;这一个月实在是我的很好的日子。 >我看出圣陶始终是个寡言的人。大家聚谈的时候,他总是坐在那里听着。他却并不是喜欢孤独,他似乎老是那么有味地听着。至于与人独对的时候,自然多少要说些话;但辩论是不来的。他觉得辩论要开始了,往往微笑着说: “这个弄不大清楚了。”这样就过去了。他又是个极和易的人,轻易看不见他的怒色。他辛辛苦苦保存着的《晨报》副张,上面有他自己的文字的,特地从家里捎来给我看;让我随便放在一个书架上,给散失了。当他和我同时发见这件事时,他只略露惋惜的颜色,随即说:“由他去末哉,由他去末哉!” 我是至今惭愧着,因为我知道他作文是不留稿的。他的和易出于天性,并非阅历世故,矫揉造作而成。他对于世间妥协的精神是极厌恨的。在这一月中,我看见他发过一次怒;——始终我只看见他发过这一次怒——那便是对于风潮的妥协论者的蔑视。 >风潮结束了,我到杭州教书。那边学校当局要我约圣陶去。圣陶来信说: “我们要痛痛快快游西湖,不管这是冬天。”他来了,教我上车站去接。我知道他到了车站这一类地方,是会觉得寂寞的。他的家实在太好了,他的衣着,一向都是家里管。我常想,他好象一个小孩子;象小孩子的天真,也象小孩子的离不开家里人。必须离开家里人时,他也得找些熟朋友伴着;孤独在他简直是有些可怕的。所以他到校时,本来是独住一屋的,却愿意将那间屋做我们两人的卧室,而将我那间做书室。这样可以常常相伴;我自然也乐意。我们不时到西湖边去;有时下湖,有时只喝喝酒。在校时各据一桌,我只预备功课,他却老是写小说和童话。初到时,学校当局来看过他。第二天,我问他,“要不要去看看他们?”他皱眉道:“一定要去么?等一天吧。” 后来始终没有去。他是最反对 ... 的。 qqare >那时他小说的材料,是旧日的储积;童话的材料有时却是片刻的感兴。如《稻草人》中《大喉咙》一篇便是。那天早上,我们都醒在床上,听见工厂的气笛;他便说:“今天又有一篇了,我已经想好了,来的真快呵。”那篇的艺术很巧,谁想他只是片刻的构思呢!他写文字时,往往拈笔伸纸,便手不停挥地写下去;开始及中间,停笔踌躇时绝少。他的稿子极清楚,每页至多只有三五个涂改的字。他说他从来是这样的。每篇写毕,我自然先睹为快;他往往称述结尾的适宜,他说对于结尾是有些把握的。看完,他立即封寄《小说月报》;照例用平信寄。我总劝他挂号;但他说:“我老是这样的”。他在杭州不过两个月,写的真不少,教人羡慕不已。《火灾》里从《饭》起到《风潮》这七篇,还有《稻草人》中一部分,都是那时我亲眼看他写的。 >在杭州待了两个月,放寒假前,他便匆匆地回去了;他实在离不开家,临去时让我告诉学校当局,无论如何不回来了。但他却到北平住了半年,也是朋友拉去的。我前些日子偶翻十一年的《晨报副刊》,看见他那时途中思家的小诗,重念了两遍,觉得怪有意思。北平回去不久,便入了商务印书馆编译部,家也搬到上海。从此在上海待下去,直到现在——中间又被朋友拉到福州一次,有一篇《将离》抒写那回的别恨,是缠绵悱恻的文字。这些日子,我在浙江乱跑,有时到上海小住,他常请了假和我各处玩儿或喝酒。有一回,我便住在他家,但我到上海,总爱出门,因此他老说没有能畅谈;他写情给我,老说这回来要畅谈几天才行。 >十六年一月,我接眷北来,路过上海,许多熟朋友和我饯行,圣陶也在。那晚我们痛快地喝酒,发议论;他是照例地默着。酒喝完了,又去乱走,他也跟着。到了一处,朋友们和他开了个小玩笑;他脸上略露窘意,但仍微笑地默着。圣陶不是个浪漫的人;在一种意义上,他正是延陵所说的“老先生”。但他能了解别人,能谅解别人,他自己也能“作达”,所以仍然——也许格外——是可亲的。那晚快夜半了,走过爱多亚路,他向我诵周美成的词,“酒已都醒,如何消夜永!”我没有说什么;那时的心情,大约也不能说什么的。我们到一品香又消磨了半夜。这一回特别对不起圣陶;他是不能少睡觉的人。他家虽住在上海,而起居还依着乡居的日子;早七点起,晚九点睡。有一回我九点十分去,他家已熄了灯,关好门了。这种自然的,有秩序的生活是对的,那晚上伯祥说:“圣兄明天要不舒服了”。想起来真是不知要怎样感谢才好。 >第二天我便上船走了,一眨眼三年半,没有上南方去。信也很少,却全是我的懒。我只能从圣陶的小说里看出他心境的迁变;这个我要留在另一文中说。圣陶这几年里似乎到十字街头走过一趟,但现在怎么样呢?我却不甚了然。他从前晚饭时总喝点酒,“以半醺为度”;近来不大能喝酒了,却学了吹笛——前些日子说已会一出《八阳》,现在该又会了别的了吧。他本来喜欢看看电影。现在又喜欢听听昆曲了。但这些都不是“厌世”,如或人所说的;圣陶是不会厌世的,我知道。又,他虽会喝酒,加上吹笛,却不曾抽什么“上等的纸烟”,也不曾住过什么“小小别墅”,如或人所想的,这个我也知道。 >十年九七月北平清华园。以上内容由(历史认知网)整理发布,部分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所见的叶圣陶(名绍钧)的更多相关文章

  1. 一位民国数学家,他身边人全是大师,杨振宁:当年读他文章受教了

    民国时期的大师,多如繁星,每一位都是名满天下的人物,在皓月之光的照耀下,还有一些知名度不那么高的教育家,他们的实力非常强,只是知名度不高罢了,今天野哥的这篇文章,就是为了纪念一位名声传播不那么广泛,但是却一直未我国教育作出贡献的数学家,他的名字叫刘薰宇。杂志面世以来,得到了广大的师生好评,除了刘薰宇等人外,还吸引不少各个领域的大咖来为《中学生》杂志撰稿。

  2. 伯乐与千里马的故事

    唐代大文学家韩愈的名篇《马说》把伯乐与千里马的关系传诵为千古名句。古往今来,在人才成长方面留下许多伯乐与千里马的故事。伯乐真有其人我国古代传说天上管理马匹的神仙叫伯乐。第一个被称作伯乐的人本名孙阳,他是春秋时代的人。汉代韩婴《韩诗外传》卷七中有“使骥不得伯乐,安得千里之足”的记载。伯乐的家乡在山东伯乐去世后,葬于故里,墓地就在今山东成武县伯乐集镇驻地伯乐村。

  3. 印祖故事:师徒相见太平寺,叶氏记述两法师

    七月二十八到杭州各地说法,逗留近一个月。到了星期日,丰子恺、夏丐尊、叶圣陶等十几位教育、文学界的朋友们与弘一法师在功德林共进午餐。于是七八人与弘一法师同去见印光法师。弘一法师已于民国十三年正式拜入印光大师门下,是印光大师唯一的出家弟子。故可以说,印光法师乃是一般信徒用意想来装塑成功的偶像。弘一法师一生与印光大师见面并不多,这次在上海太平寺的见面,有着特殊的意义。

  4. 叶圣陶的佛教观

    叶圣陶与这些不同程度不同方式向往着西方极乐世界的文人,大都有着相当密切甚至可以说是极其亲密的关系。夏丐尊与他是儿女亲家,叶至善与夏满子的缔结秦晋,是叶圣陶在抗战八年辗转流离的辛劳生涯中堪称欣慰的一大乐事。这里赞美的是弘一大师的书法艺术,更是倡扬一种叶圣陶式的人格风范——他们在精神境界的最深层次,由理解而交融、升华、结晶。在叶圣陶的话语系统中,这样的几乎是全称肯定的赞誉,是极其少见的。

  5. 印祖故事:师徒相见太平寺,叶氏记述两法师(65)

    七月二十八到杭州各地说法,逗留近一个月。到了星期日,丰子恺、夏丐尊、叶圣陶等十几位教育、文学界的朋友们与弘一法师在功德林共进午餐。于是七八个人与弘一法师一同去见印光法师。弘一法师已于民国十三年正式拜入印光大师门下,是印光大师唯一的出家弟子。故可以说,印光法师乃是一般信徒用意想来装塑成功的偶像。>弘一法师一生与印光大师见面并不多,这次在上海太平寺的见面,有着特殊的意义。

  6. 叶圣陶儿子人物介绍,叶圣陶故居在哪里

    >>叶圣陶儿子叶至善>儿子年少时十分贪玩,但叶圣陶对于他的教育可谓宽松。叶圣陶儿子的成功告诉我们,学习...最为重要。叶圣陶出生在江苏苏州,家境贫寒。>叶圣陶的成就有哪些>叶圣陶在中国近现代史上功勋卓著,千古流芳。>>叶圣陶照片>叶圣陶的成就最早在文学事业上。叶圣陶满意而归。“叶圣陶”这三个字的存在早已超越了叶绍钧这个原名,甚至使叶圣陶原名的存在变得毫不重要,这也是一个笔名的魅力所在。

  7. 我所见的叶圣陶(名绍钧)

    我第一次与圣陶见面是在民国十年的秋天。但是延陵和我去访问圣陶的时候,我觉得他的年纪并不老,只那朴实的服色和沉默的风度与我们平日所想象的苏州少年文人叶圣陶不甚符合罢了。我见了生人照例说不出话;圣陶似乎也如此。延陵告诉我每星期六圣陶总回角直去;他很爱他的家。——我说只怕叶圣陶未必赞成。>我看出圣陶始终是个寡言的人。那边学校当局要我约圣陶去。但这些都不是“厌世”,如或人所说的;圣陶是不会厌世的,我知道。

  8. 做父亲——叶圣陶

    叶圣陶叶圣陶,又名叶绍钧。中国现代著名作家、教育象。著有长篇小说《倪焕之》,短篇小说《多收了三五斗》、《隔膜》等,主要作品收入多卷本《叶圣陶集》。>>做了父亲>假若至今还没儿女,是不是要同有些人一样,感着人生的缺憾,心头总是有这么一桩失望牵索着的?但是儿女早已出生了,这个设想无从证实。——这样想时,以前的忧虑尤见得我的浅陋了。父亲真欲帮助儿女,仅有一途,就是诱导他们。

  9. 【今日人物】10月28日,杨勇、叶圣陶,那些出生和去世的名人大家

    [生]106年前,1913年10月28日:data-filtered="filtered"杨勇上将出生于文家市清江一贫农家庭。叶圣陶中国著名教育家叶圣陶,原名叶绍钧、字秉臣、圣陶,1894年10月28日生于江苏苏州,现代作家、教育家、文学出版家和社会活动家,有“优秀的语言艺术家”之称。罗马人民的国王,神圣罗马帝国皇帝。亨利三世于1046年赴意大利,废黜了反对他的教皇格列高利六世。德国人克莱孟二世被选为新教皇,并为亨利三世加冕。亨利三世一直掌握了对德意志境内各主教的任免权。

  10. 叶圣陶学习名言

    培育能力的事必须继续不断地去做,又必须随时改善学习...,提高学习效率,才会成功。

随机推荐

  1. 意大利文化园

    1930年10月12日,在3000名当地意大利人庆祝哥伦布日和维吉尔诞辰2000周年之际,意大利文化园在诗人维吉尔半身像的奉献下开放。在接下来的十年里,意大利园林代表团增加了雕塑,并设计和建造了正式的景观空间。1941年9月14日,意大利文化园正式落成。建造这座花园花费了超过10万美元,城市贡献了大约1.8万美元,联邦...通过WPA基金贡献了超过9.4万美元,克利夫兰的意大利社区在内战期间开始慢

  2. 郑成功与田川七左卫门,他们竟是亲兄弟!郑氏家族后人何在?

    而郑成功的家族后来甚至成为了清朝的旗人,他弟弟的家族后来则完全变成了日本人。但郑芝龙和郑成功都没有忘记田川氏,所以也一直在想办法把他们母子接到中国。郑氏兄弟后代的不同命运不过后来,郑成功和田川七左卫门这两兄弟的后人却随着时代的变化而各自经历了沧海桑田式的变迁。1920年,被认为是郑成功九世孙的郑沂、郑泽兄弟还曾重修郑氏家谱。而田川家族在日本海禁之后则逐渐日本化,成为了日本人。

  3. 名缰利索的意思及近义词 | 成语大全

    比喻功名利禄如束缚人的缰绳和锁链成语出处:清–李汝珍《镜花缘》第40回:“岂非看破红尘,顿开名缰利索么?”

  4. 曾国藩为什么能被称为晚清一大名人 这一切归功于他的性格和态度上

    慈禧太后虽然一方面在防范曾国藩,另一方面也是在保全他。这一后果慈禧太后不得不考虑,因此只能选择安抚曾国藩,善待左宗棠等湘军将领,以换取他们对满清政权的支持。

  5. 梦见老师和小孩

    周公解梦梦见老师和小孩是什么意思,是怎么回事,意味着啥,代表什么。做梦梦到老师和小孩是什么预兆,好不好呀,预示着未来会发生啥呢?会有啥征兆。

  6. 彩票能 ... 人们寻找外星生命吗?

    雅各布哈克米斯拉,一位蓝色大理石空间科学研究所的研究科学家,建议人们购买彩票债券,这将给他们一个获得大笔现金的机会当SETI在宇宙其他地方发现生命的证据时获奖。与传统彩票不同的是,SETI彩票的功能就像一种债券,持票人每年都会收到其价值的一小部分,从而使彩票的价值增长。

  7. 盘点明朝宫女的7大凄惨结局 连死也无葬身之地

    故宫女争以香水洒于簪上,以待流萤。即使是一夕春风雨露,也难免被皇后嫔妃及其他宫女嫉妒陷害,甚至由此而伤了身体丢了性命。据史书记载,仅嘉靖皇帝虐待致死的宫女多达二百多人。当时,由于这些宫女缺乏经验误拴死结,并没有把嘉靖皇帝勒死。就这样,明朝的宫廷创造了历史上最为残酷绝杀宫女的又一千古悲剧。·明朝宫女死后葬在哪里·明朝宫女一生锁闭深宫,供帝王玩弄和役使,直到死亡。

  8. 秋高气爽造句_秋高气爽中英文解释和造句

    秋高气爽qiūgāoqìshuǎng秋高气爽的意思和解释:形容秋季晴空万里,天气清爽。秋高气爽的出处唐·杜甫《崔氏东山草堂》诗:“爱汝玉山草堂静,高秋爽气相鲜新。”秋高气爽的例子方拟~,遣将西征。秋高气爽造句秋高气爽造句相关汉语和英语中都有丰富的成语。英汉成语有惊人相似之处。但是由于不同的社会背景、风俗习惯和宗教信仰,在两种语言中也出现。

  9. 由《齐物论》谈庄子

    由《齐物论》谈庄子  面对战国百家争鸣的烦乱形势,庄子用道家超然的态度对待各个学派的争辩,庄子乃作《齐物论》,让世人们重新体会与自然为友的逍遥自适,旨在解开人们心灵的桎梏。庄子主张破除社会议论的绝对性,用自然齐一的态度看待人们的是非争辩,并以多元化的价值标准评价人世间的...

  10. 古人参加高考一般要考多久?

    江南乡试多于秋季举行,所以又叫“秋闱”,每闱三场,每场三昼夜。由于中间两次换场,因此实际是九天七夜。科考在当时是考生也是朝廷的大事,为确保考试顺利进行,开考后号舍就会上锁,其间无论发生什么事,即便是发生火灾烧死考生也不能开锁。

返回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