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下文字资料是由(历史认知网 www.lishirenzhi.com)小编为大家搜集整理后发布的内容,让我们赶快一起来看一下吧!
摘要:说锡器(下)锡器的...旧时好些地方的婚嫁,男方的聘礼,女方的陪奁,大都要凑上几件锡器。不过,经我们调查,锡器可能导致铅中毒的结论,并不是老锡器消亡的根本原因。当价格低廉的铝制品、锑制品及璃制品的大量面世,手工锡制品在失去价格优势的同时,也彻底丧失了生存空间,加之50年代锡作为国家稀缺工业物资,市面严格控管,这才是老锡器从人们生活中消失的最重要原因。锡器业因原材料匮乏而陷于疲软。
说锡器(下)
锡器的 ...
旧时好些地方的婚嫁,男方的聘礼,女方的陪奁,大都要凑上几件锡器。有钱的,作整套,钱少些的,选几样作,实在没钱,也得作个锡灯盏。川西好些地方,结婚行大礼,还有合灯的习俗。新娘子过门,拜天地,入洞房,事先得就近请个福气好的人撒帐、点灯,锡灯盏是最合用的。
明清时期,锡器业已是全国性的工匠大行。他们以师承关系延续技艺,有严格的行帮规矩,师徒关系有如父子,一经确认便终身不变,业内以行活切口来维护自身利益。
明、清以来的锡器,是怎样 ... 的呢?
锡匠先要辨别锡料的好坏。锡料表面的花纹,与现在一些白铁皮的花纹有些相似,因锡料的成分和 ... 不同,表面显现的结晶花纹也不同,锡匠往往以此判断锡的优劣与价值。上品锡料表面光亮如镜,看不出明显的结晶纹样,人们形象地称其为“镜面光”或“响锡”;次上品者名“乌斑花”,因其表面有乌斑花纹得名;再次一等表面花纹为竹叶状或芭蕉状,视叶之大小,又有“大竹叶”、“中竹叶”和“小竹叶”之分。又有花纹如芭蕉者,称“芭蕉花”,也属上品大锡,但价格远低于“镜面光”。中、下等锡名“金斑花”、“平面子”和“苍蝇翅”三种。金斑花呈粒状;平面子呈圆饼状,大小如豌豆;苍蝇翅呈细密网状。最劣等者表面有无数黑点,含杂质较多,色泽灰暗,坚硬而性脆,俗称“蛤蟆背”或“硬头黄”,价格也是最低的。蛤蟆背价廉品质差,外观有些像“脆铅”,为了牟利,常被人用作以次充好的添加成分。上等锡料被弯曲时,由于塑性变形引起挛晶作用往往会发出断裂般声响,人们因其扭曲有声,通常名之曰“响锡”。
锡有极好的展性,因而锡器大多数是打成的,但同时也需要借助少量的浇铸工艺。俗话说“打”,冶金工艺上叫“冷锻”。个别造型特异的锡器,浇铸的成分多,而冷锻的成分少或干脆就是整体浇铸。许多时候,打制锡器的原料往往是可以回炉重打的残旧锡器。锡匠手里有锡料,顾主也可以自己带料。有了原料,先得倒(熔铸)成锡板。锡铺在铺子里,游走的锡匠则在街边、人家门道里、房前屋后的空地上,支起担子,扯动风箱,把坩埚里的旧锡化成锡水,用两块平整的石板,各糊七八层水纸,将有纸面相对,中间根据所倒锡板的形状,以麻绳圈成一圈,两端留开口,锡料熔化后沿着石板缝隙与麻绳开口处倒进所圈定的透气空间,冷却成为厚几毫米的板材,便于随时取用。
倒锡选用麻绳与民间小作坊土制的米黄色水纸,是因为麻绳与这种纸都具有耐高温,不怕暗火的性能。锡板的厚薄也可以用麻绳的粗细来控制,要厚的用粗麻绳,要薄的用细麻绳。一般熔锡一次至多烧糊水纸表面一层,若用其它纸张衬底,则会几层纸一并烧糊,既浪费,又窝工。而当时水纸本身也是极为廉价普通的纸张,近数百年直到本世纪六七十年代,中国南方的城乡一直都有 ... 与销售,取用十分方便。时至今日,在一些比较偏僻的南方小场镇,这种纸张仍未绝迹。锡板倒好以后,接下来就可以 ... 器皿了。
作器皿的时候,剪下大小合度的板材,锤打成相应尺寸的锡片,并卷合成想要的形状,用焊锡将接缝处焊牢,这样主体就立了起来。有盖、执、流或耳、足等附属部分的器皿,则应把这些部分也作好。附属部分的 ... 与主体的 ... 是一个原理。比如锡壶上“流”的 ... ,是先将两块锡片分别在坫板上锤打成流的纵剖面的凹形,得到一个流的两半儿,然后再将这两半焊接起来,就得到了一个壶嘴的整体,这流就算作好了。而器皿盖子或别的部分的 ... ,同样是依照器物的不同形状与尺寸,如法炮制。也有好些器皿的附属部分由一次浇铸而成,比较常见的是一些器皿的耳、足和盖钮以及其它需要一次成型的部位。其 ... 手法通常是事先用石材雕好常用的模,把熔化的锡水倒进去,浇铸成想要的形状,冷却后打开,把多余的毛边剪去以备用。主体与附属部分既已成型,便可以根据具体器物的需要,把两者焊接起来,形成整体,便开始敲敲打打,直到器壁均匀,表面平整合度为止。
虽说俗话有“热打铁,冷打锡”,但打锡器也并非决不动火。由于锡的熔点不高,当时的锡匠在焊缝及连接器皿附属部分的时候,多半只需要用纸捻就足够了。用的时候把纸捻吹成明火,用过以后将纸捻恢复成暗火,既节省又便于随时取用。熟练的锡匠用一根一尺来长的纸捻,大概够焊三把锡壶。器皿焊奸、冷却,并锤打平整之后,便可以进行最后一道打磨工序了。
“三分做,七分磨”,打磨的时候,要用熬化的松香,将锡器粘固于脚踏驱动的转盘中心轴上,并使其旋转起来。根据器物的形状,选用适合的锡旋(修整锡器的特制刀具),修去锡器表面凸兀不平的地方,再用南方常见的一种纤维粗糙的蓆萁草反复打磨,除去锡器表面的焊迹和锤痕,最后用棉布抛光,直到锡器表面平整柔滑,光可鉴人。打磨完了之后,用微火略一烘烤,或轻轻敲击,锡器便会从松香上脱落下来,这时候,一件熠熠生辉的锡器就在锡匠又粗又黑的手上诞生了。
传统锡器业的消亡
现在人们对锡制品颇为忌惮,原因据说是锡中含铅,于人有害,而当时的人们却并不这么认为。相反,当时的一些茶客,对锡茶壶是情有独锤,觉出锡壶所沏之茶,别有一番滋味。锡壶盛茶,隔夜不馊,而其它如铜壶者,则不然。
无锡地处锡矿带,城西惠山,如盘龙九曲,多清泉,历史上有“九龙十三泉”的说法。惠山寺附近泉水甘美可口,水质尤佳。挹泉烹茗,汤色清明,滋味甘香重滑,乃水之上品。惠山山麓若冰洞有泉汩汩而出,洞前有池,广约方丈,蓄水常满,即茶圣陆羽品为“天下第二泉” 的“冰泉”(亦及《二泉映月》所指的“二泉”)。或许含锡的矿床与良好的水质之间,本身有着某种联系,亦未可知,这也算是无独有偶吧。
锡与铅,并不作为矿物形态共生。锡石分脉矿和砂矿两种,脉矿多与铜、铅、锌和钨矿伴生;砂矿则多含铅、钨、钽、钛等矿物。同时,由于传统冶炼工艺方面的原因,一些老锡器中确实常含有一定量的铅。锡制食具或饮具含铅量过高,就可能对人体造成危害。不过,锡本身是无毒的,锡器导致铅中毒除了含铅比例之外,还要依赖特定的水质等外在因素,并不是凡用锡器都可能中毒。有人认为老锡器的消亡,与锡器可能导致铅中毒有关。锡器盛水或食物是否会导致铅中毒的问题引起了人们的普遍关注,那时出版的《辞海》,认为锡器含铅,不宜超过10%。1978年,江苏如东县卫生防疫站专门就锡水壶致慢性铅中毒的情况作了深入的研究,结果发现用含铅量高的锡壶煮水,尤其是煮当地的酸性雨水,就会使碱式碳酸铅以脱落的方式进入茶水,进而被人体摄入,导致铅中毒。不过,经我们调查,锡器可能导致铅中毒的结论,并不是老锡器消亡的根本原因。
民国时期,一把质地好、做工精细、造型美观的锡壶,大约要价四个大洋。上世纪五六十年代,民间锡铺仍未完全歇业,此时到锡铺定做一把普通的锡茶壶,大约相当于一斗米的价钱,一只锡火锅,大约相当于两斗米的价钱,若想要加工精致的锡器,价钱则略高于一个普通工人的月工资。当价格低廉的铝制品、锑制品及璃制品的大量面世,手工锡制品在失去价格优势的同时,也彻底丧失了生存空间,加之50年代锡作为国家稀缺工业物资,市面严格控管,这才是老锡器从人们生活中消失的最重要原因(当然,那时候席卷所有旧金属器的狂热“ ... ”,无疑也起了推波助澜的作用)。
锡器业因原材料匮乏而陷于疲软。1953年,有传统锡器业的地方, ... 鼓励和帮助锡匠改行,城区仅剩极少的锡店勉强维持,老匠人亦不再收徒。此后,锡匠们纷纷转入白铁业,伴随人们上千年的民间锡器业也随之消亡了。
结语
虽然明清以来,文人锡器收藏就已盛行于世,目前,明、清名家锡壶也是炙手可热,动辄索价数万之巨,但另一方面,整个传统锡器的收藏又没能真正热闹起来,那些文化含量极其丰富的民间锡器,仍旧散落在古玩市场各个角落,等待人们去发现、收藏、整理与研究。这种格局,使传统锡器成为前景广阔的民间文物和收藏品种。
在清代,瓷器收藏大多言必官窑,古籍收藏大多言必官刻,近年随着大众历史观的变化,非官窑瓷器、非官刻古籍等代表民间物质与精神文化的珍贵遗物,正在引起越来越多的人们的好奇,受到越来越多的人们的喜爱。以往只重官方,轻视民间;只重帝王将相,轻视农工百业;只重政治变迁,轻视生活细节的观念,已经成为过去。
与此同时,古玩收藏正在逐渐接近古玩的本质,古玩固然有材质本身的价值,但更有折射历史,甚至直接呈现历史的价值,今天的古玩收藏正在由过去重视用料的倾向,悄悄向材质、工艺与历史文化并重的方向发展。
人们已不仅仅满足于古玩的材质所呈现的艺术享受,不满足于艺术品的一般性投资,还要籍此吹散迷雾,匡正原有的历史误读,探求本民族文化的真实过往。在中国人重新审视自己的今天,一些民间遗物必将越来越受重视,伴随人们一路走来的老锡器,当然也不能例外。
老锡器是历史的伴生物,它忠实地保留着农耕社会人们生活的某些细节记忆,寄托着人们自然流露的朴素情感。老锡器是传统民间工艺的重要构件,是中国传统工艺鉴往知来的鲜活实物,也是当今相关工艺设计的源头活水,是传统文化的物质载体,也是目前收藏领域中上升潜力最大、最值得期待的收藏品种之一。世上任何文化都不只是虚空的幻象,历史固然扑朔迷离,但好在时间并不总是卷走过往生活的每一件遗物。历史留给我们的老锡器,蕴涵了历史的宏富回声,它正在被时代从旁门端到子孙们面前,成为引领我们穿越时间隧道,去辨别依稀来路的通行证。它也让我们头一次有机会透过自己的瞳孔,审视史家们尚未抹去“标点”的遗存。有了这些古老的器物,逝去的过往,终于不再只是“一扇空廓的历史门廊”……
——摘编自《收藏家》2005.8
编辑:聪子
以上内容由历史认知网整理发布(WWW.lishixinzhi.Com)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部分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特别申明:本文内容来源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立即与我们联系(devmax@126.com),我们将及时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