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下文字资料是由(历史认知网 www.lishirenzhi.com)小编为大家搜集整理后发布的内容,让我们赶快一起来看一下吧!

印光大师曾对虎说三皈

所言张某之虎,乃从小养的,岂是有道以伏之乎? 彼善画虎,故屡养虎。前养一虎已死,前年又买得一始生小虎。日须以牛肉喂之,一年当吃二只多牛。乃玩物丧志,又令虎吃牛。实造 ... 业,何足称述?光谓其友曰:“宜劝彼以素食喂之,勿令吃牛。又彼日日画虎抚虎,恐来生托质虎身,则可怜矣。”是日其人与其儿女并一狗同来,狗尚欺虎,其儿女均可抚虎。去年来时,尚不及一岁,已很不小。来时提一洋铁罐,有时不听招呼,则将洋铁罐口向之,则便顺从。盖以其口大,恐吃他故。 光一向不喜瞎张罗,故于从小养之虎完全不介意。若是以道德所伏者,尚可称述。此绝无称述之价值,何得无事生事?(民廿六五月十六日) 案王薳居士《予与印光大师因缘》篇曰:“亡友张善子,畜一虎,在网师园,予偶言于师,师以野性难驯,终恐 ... 人。予以皈依请,师首肯,乃偕善子曳虎师前,为说三皈,并赐法名格心。自是虎遂柔伏,未几化去,亦一异缘也。”陈海量居士于此文加以案语,有云:“善子擅画虎,畜一虎自娱,师见之曰:‘此虎凶心尚在,当慎之。’皈依未久虎毙,殆仗大师慈力加被,已脱畜生道欤?”大约当日焕文居士远道亦闻有此说,故具书大师而询之。而大师之答书老实开示,丝毫无自矜之意。大师一生,以不要学大派头为主旨,观于此书而益信。 民卅二年十一月十六日罗鸿涛敬记 节选自印光大师:“复许焕文居士书二’ >以上内容由历史认知网整理发布(www.lishirenzhi.com)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部分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印光大师曾对虎说三皈的更多相关文章

  1. 印光大师为女性慈悲开示(含经期、怀孕、临产、哺乳期的念佛修行事项)(图文)

    印光大师为女性慈悲开示1.当月经时。若平日不知念佛之女人.临产极苦.倘肯志诚念南无观世音菩萨.决定立刻安然而生。凡女子于幼时.即当念佛.及念观世音.以期消除业障.增长福寿。或一受孕即念.或将产三四月前即念.或临产始念.均得安然而生。以年轻女人,无自由权,此外随便均好念。此事古今医书均未发明。凡儿女小时死病,多一半是其母生气之故。其媳亦因喂乳死一子。因西妇为发起,至此老太婆,方为大明其故。

  2. 上海黑社会老大皈依印光大师

    他一个人打定了主意,也不对妻子打招呼,一早就到上海北站,准备到苏州报国寺去皈依印光法师,如果皈依了,便是优婆塞,就可以达到自己从内部毁灭佛教的目的。由于此前他曾经多次帮助过...,成为昔日上海黑社会流氓大亨中唯一未被镇压,得以善终者。

  3. 我和大势至菩萨的缘分

    有了很大的心理障碍。我当时也有了皈依苏州灵岩山寺的想法,但是因为要在观音菩萨的生日才有这样的仪式,所以也没有很认真。大约一周后,我真的梦到了菩萨。不用介绍,我通过感应已知道他们是菩萨。我的印象里,站在我右边的菩萨说:“无量七”。回话的应该是观世音菩萨。醒来后,我只隐约记得站在最前面的一位菩萨的相貌,大约40多岁的样子。

  4. 印光大师说佛教感应故事

    遇大水灾,佛像无损江都扬善坝,当明末时,觉根和尚,开一净土道场,专修念佛三昧。去年洪水为灾,殿堂寮舍,同付东流,大殿墙壁,一无所遗。水淹佛膝,八尺金身之西方三圣像,系香樟所雕,及与莲座,经此撞击,一毫无损。足见大水乃众生恶业所感,而佛像值此极大之冲激,仍旧巍然。幸江都县及江都绅耆,各见如此奇异,同为出资赞助,令其恢复古道场,为地方人祈福之所。由是智定求予疏其源委,以便恳祈十方檀越。

  5. 佛学说:印光大师痛斥男带观音女带佛

    “男戴观音女戴佛”实际上是民间的一种祈愿,一种民间的风俗。更有传言所谓‘男带观音女带佛’之说!

  6. 印祖故事:中华出版增广本,圆净选编嘉言录

    《增广印光法师文钞》经历一个不断增广直到定稿的过程,并于民国十六年夏在中华书局出版了永久流通本。内容增加140篇,共234篇。民国十四年冬,大师又令中华书局排增广本,亦作四册,比先增百余页。二月初三,大师为《印光法师嘉言录》报纸版撰写了题词。加上其他任印的数量,将近二万册。其纸板拟留本狱署一付,以作上海流通之备。《印光法师嘉言录》给学佛者带来很大的方便。

  7. 印祖故事:大醒拜访请开示,唯示念佛最要紧

    大醒法师请求大师开示,作为一个青年僧,因为参学不合自己所需要,打算闭关自修,以阅读藏经为主,以朝暮二时念佛加持为辅,可不可以。大师赞成大醒法师闭关自修,但认为阅读藏经不需要,还是以念佛为最要紧,因为一个修道的佛教徒不以求生西方为信愿,则简直是自寻苦恼,喜堕三涂,是很糊涂的。大师听了还是恳恳切切的谆谆开示,不念佛的人太苦,念佛求生净土的法门才是最直捷最了当的。

  8. 印祖故事:师徒相见太平寺,叶氏记述两法师

    七月二十八到杭州各地说法,逗留近一个月。到了星期日,丰子恺、夏丐尊、叶圣陶等十几位教育、文学界的朋友们与弘一法师在功德林共进午餐。于是七八人与弘一法师同去见印光法师。弘一法师已于民国十三年正式拜入印光大师门下,是印光大师唯一的出家弟子。故可以说,印光法师乃是一般信徒用意想来装塑成功的偶像。弘一法师一生与印光大师见面并不多,这次在上海太平寺的见面,有着特殊的意义。

  9. 印祖故事:不务虚名安本分,反对为己写传记

    印光大师有一位皈依弟子叫马契西,性格好交游,好张罗。这当然是大师所不允许的,因此大师信中十分决裂,马居士如果不改的话,就要断绝师徒关系。又令上海居士林,净业社,各于《世界佛教居士林林刊》、《净业月刊》发表声明,免致不知者以为马居士是按照印光大师的意思而作的传记。从这个故事,我们可以看到印光大师是多么实事求是,反对好名恶实啊!善导和尚为浚其源。间因事至南五台。斯为第一之经训。法华一称悉证诸法实相。

  10. 印祖故事:弘一喜入大师门,朝礼普陀瞻盛德

    总之,弘一法师虽未与印光大师见面,但已开始饱受法乳之恩。弘一法师参礼普陀的愿望很快就实现了。民国十四年阴历五月,弘一法师得到旅金三十元,从温州启程,乘船赴普陀山。周居士是弘一法师的护法,弘一法师在温州期间的饮食所需由周居士供养。让我们来随喜弘一法师所说的印光大师四盛德。师每日晨食仅粥一大碗,无菜。这次参拜印公,恰好王大同居士朝礼普陀,与两位高僧见了面,并记下了印光大师对弘一法师的赞语。

随机推荐

  1. 舞衫歌扇造句_舞衫歌扇中英文解释和造句

    舞衫歌扇wǔshāngēshàn舞衫歌扇的意思和解释:舞衫:跳舞的人所穿的衣服;歌扇:唱歌的人所拿的扇子。舞衫歌扇的出处南朝陈·徐陵《杂曲》:“舞衫回袖胜春风,歌扇当窗似秋月。”舞衫歌扇的例子方俊官乃作此状,谁信曾~,倾倒一时耶?舞衫歌扇造句舞衫歌扇造句相关从古至今的生活和书籍作品中流传了许多脍炙人口的成语,它是我们的一笔宝贵财富,丰富了汉语言文化,成语在句子中的语法功能也是丰富多种。

  2. 餐松饮涧是什么意思?

    【拼音】cānsōngyǐnjiàn【解释】食松实,饮涧水。指过隐居生活。【出处】南朝·梁·沈约《善馆碑》:“达人独往之事,志非易立,餐松饮涧之情,理难轻树。”【例子】无【相关】百度“餐松饮涧”

  3. 关于恋爱的句子

    关键是看在这段感情中你是否完成了两件重要的恋爱心理任务。

  4. 闷字开头的成语

    第一个字是以“闷”字开头的全部成语及解释:闷闷不乐——闷闷:心情不舒畅,心烦。形容心事放不下,心里不快活。闷葫芦——比喻很难猜透而令人纳闷的话或事情。闷海愁山——忧愁如山,苦闷似海。形容愁闷象山一样大,象海一样深,无法排遣。

  5. 歌姬出身代替贵族陈皇后地位38年之久,汉武帝第二任妻子有何能耐

    母仪天下,心胸宽广一般是指皇后的以母亲的爱来关爱全天下的人民,得民心者得天下。而汉武帝的第一任妻子,因为脾气暴躁而错失...之位。公元前140年,年仅16岁的刘彻登基,史称汉武帝。在刘彻的继位大典上,长公主刘嫖激动不已,因为刘彻继位后,立刻加封刘嫖为大长公主,又将刘嫖的女儿立为皇后,人称"陈皇后"。刘嫖一家由此迎来家族的全盛时代。然而,青梅竹马的爱情也经不起时间的考验。公元前130年,汉武帝废除了

  6. 欲成收藏 先修己心,虚心

    欲成收藏先修己心,虚心

  7. 带有巴的成语

    包含有“巴”字的全部成语及解释:妄口巴舌——比喻胡言乱语。正儿巴经——①正经的;严肃认真的。狐貍尾巴——古时传说狐貍能够变成人形来迷惑人,但它的尾巴却始终变不了,成为妖的标志。巴巴劫劫——指心情急切的样子。一个巴掌拍不响——比喻事情不会是单方面引起的。下里巴人——原指战国时代楚国民间流行的一种歌曲。巴山夜雨——指客居异地又逢夜雨缠绵的孤寂情景。巴高望上——指与社会地位高于自己的人结交或联姻。

  8. 【鑪鞴】的意思是什么?【鑪鞴】是什么意思?

    的意思是:1.火炉鼓风的皮囊。明唐顺之《古镜歌》:「埋没土中几何年,大块为工再鑪鞴。」清冯桂芬《吴县学礼器记》:「百材既集,聚众工于一室而课之。斵者、削者、鑪鞴者、绘画者、刮摩抟埴者,左右指挥,按图求合。」★「鑪鞴」在《汉语大词典》第16789页第11卷1430鑪鞴是什么意思1.火炉鼓风的皮囊。

  9. 百年仇 ... 的人类代价

    数以千计的阿尔巴尼亚人目前生活在与世隔绝的环境中,因为害怕在血仇中被...害而被关在家里。这一传统植根于15世纪的行为准则“卡农”,在1990年共产主义垮台后重新复兴。一位名叫纪尧姆·赫尔巴特的法国摄影师前往阿尔巴尼亚北部,记录了藏身者的生活。“对他们来说,时间停止了。”

  10. 清朝的花翎

    清朝的花翎  随着社会的发展,人类服饰也在不断地变化发展着。到清朝时,服饰从无到有,经过了很漫长的演变,变得更为系统了,尤其是对官员的服饰有极其严格的规定,依照品质、数量、颜色的不同,对官位的大小加以区分,滥用不得。甚至,对帽子上的一颗小小的顶珠也有了各种规定。被赐三眼...

返回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