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下文字资料是由(历史认知网 www.lishirenzhi.com)小编为大家搜集整理后发布的内容,让我们赶快一起来看一下吧!
摘要:湖北地区的六朝青瓷湖北在考古中所发掘出的六朝青瓷,主要在鄂州,其次在长江中游沿江一线,西起秭归、宜昌、枝江,中经江陵、夏口(今汉口)、蒲圻(赤壁古战场所在嘉鱼,东至当阳、浔阳(黄梅),直连柴桑(九江)通下游。
湖北地区的六朝青瓷
湖北在考古中所发掘出的六朝青瓷,主要在鄂州,其次在长江中游沿江一线,西起秭归、宜昌、枝江,中经江陵、夏口(今汉口)、蒲圻(赤壁古战场所在嘉鱼,东至当阳、浔阳(黄梅),直连柴桑(九江)通下游。吴初,孙权在武昌郡称王,武昌便是孙吴的王部,继而孙权称帝遂迁往下游的建业(南京),武昌亦是吴的陪部。在北方战乱纷扰的情况下,孙吴利用南方的和平环境和肥沃的土地,大面积进行屯垦开发,兴水利、植农桑,同时大力发展手工业,有丝棉织造、造船航运,有采矿冶炼、烧制陶瓷等,使长江中游地区的经济得到发展和繁荣,鄂州及其沿江一线出的青瓷,从一个侧面反映出这一时期长江中游地区经济和文化发展的概貌,以及两晋以后在这一地区的继续。
孙吴时期南方实行的是庄园经济,鄂州孙吴墓中,相继出土了多座青瓷 ... 的大型院落住宅,正好反映出庄园经济的形态,这种深宅大院的建筑,呈长方形,院墙头盖坡脊排水瓦,前有正门,后有小门;墙头上前建双层门楼,后建双层望楼,四角上建有四个双层角楼。院中建有厅堂和套房,前后建有四个厢房,两侧各有两个谷仓,所有这些建筑均盖五脊四阿庑殿式房顶,整个建筑显得既高楼耸立,错落有致,又豪华整齐,气势宏大,在其中一座院落的主房顶盖下面,赫然刻写着“孙将军门楼也”的文字,确凿地标明了该宅院主人的显要身份,这样建筑形式的门楼在武汉市黄陂滠口也有出土。
同时期,还有专为屯粮 ... 的青瓷粮仓,其形制和宅院中的粮仓基本一致,主体为一长腹圆筒缩颈罐,肩部竖立四柱,盖五脊四阿庑殿式仓顶,这种结构,既讲究实用又给人以美感,这种仓廪,堪称中游风格。
盛产水稻的长江流域,豪门士族们除以仓廪大量屯积水稻外,还必须将水稻加工成大米。加工的主要工具是“磐”和“碓”。
磐和碓是配套使用的工具,磐的外观,类似石磨,而形体较石磨大,分上下两扁,上扁凿有两个半月形的赘谷漏斗,另外还有一个用以推拉带动磐转动的形似“上”字的工具,称为“砻带”,实际上就是杠杆。磐的功能是将稻谷破壳脱粒,去掉谷壳而现出大米。但是稻谷在经过了磐加工之后,仍有少量谷壳末被脱尽,且米的外层尚裹有一层内囊,也必须去掉。碓的功能就是要对这些“糙米”进行第二次加工。碓是由一杵一臼组合而成的,杵形如榔头,装一长形木柄,在木柄中间稍近尾端横装一轴心,将轴心架于两个凿有窝臼的石礅上,搁住后,尾端稍翘,经人力踩动尾端,杵则—上—下地捣在臼中,人们利用杠杆的力量,实现舂米的目的,鄂州西山、武昌莲溪寺和长春观出的磐和碓,形制基本一致,尤其鄂州出土的碓,在杵之尾部还设一扶手架,供舂米者俯扶上肢,可以使人平稳操作,减轻劳动强度,更能反映出生产的实际。
青瓷制品既反映生产,更反映生活,厨房应是反映生活最主要的一个方面,在鄂州西山出土的—套明器厨房设备,有灶台,灶台上前有甑,后有釜和烟囱,灶台沿上还摆放着揉好的面团、刷帚、切菜刀、水瓢、锅铲等,另外,还有许多实用的生活器皿,诸如碗、盘、盏、钵、杯、多格食品套盒、盘口壶等。这些生活实用器皿除鄂州出土外,沿江一线均有出土。
在江河湖泊星罗棋布的江南地区,虽水源充足,但一般讲究的还是打井饮水,武昌出土的青瓷水井,可以说明,井大体与青瓷谷仓外观相仿,不同的是井边立一汲水人,正俯身在井口向井下汲水,井栏上面搭着挽起的汲绠,这一简练的艺术雕塑,生动地刻画出农村井边汲水的生活小景。
青瓷作品反映生活的另一个侧面,就是实用于室内的青瓷艺术品,其中有文房用品、照明灯具、卫生器皿等等。
文房用品有各种瓷砚,蛙形水盂、狮形水滴和羊形水注,鄂州出土的一副大型瓷砚,其结构和风格都独具特色。这副砚呈圆形,由一盖一底组合而成,上下由子母口相扣,平底下周边按三兽蹄足,盖呈穹隆顶,盖顶有一蛙形钮,蛙为圆鼓腹、扁嘴、双目凸起,作蹲伏状背有一短颈小圆口,中空,可盛水,实为一蛙形水盂,足见此蛙一身而兼两任,一作瓷砚的盖钮,二作盛水磨墨的水盂,是一件“砚”“盂”合一的成功之作。它在文房中既是实用器,又是一件艺术陈设品。
照明灯具,有烛台、油灯台座、灯盏等,其中较为别致的是鄂州出土的青瓷虎形烛台,一只昂首俯卧的虎,尾翘于臀背之上,虎背正中直立—根多节插管,燃烛即插于管之顶端能高烛远照“夜之待烛火”实为时人所求。
宜昌出土的一座青瓷人顶灯,造型艺术颇费匠心,其结构可分为三层盘、两节柱,下有承盘,中有隔盘,上有油灯盘。以隔盘为界,承柱分为上下两节,上下承柱有两种风格不同的装饰,下节为一圆柱立于承盘中,圆柱上塑一扁圆形人头,阔脸宽鼻,眼窝凹陷,眼珠圆睁,双耳外张,上嘴唇有一溜髭须,双臂齐举撑着头顶的隔盘底沿。此公显得老年敦厚,勤于劳作。隔盘上节的承柱,以堆贴绳纹组合成菱形装饰。这种装饰使上半节形成一个独立的整体,成为一个完整的灯台,而下半节承盘中的人,只是起着顶灯台的作用,故称为“人顶灯”。以瓷作灯是六朝时期开始盛行的,在此之前的汉代乃多以铜作灯,这不能不说是一个进步,宋代著名诗人陆游曾对此评论说:“书灯勿用铜盏,惟瓷盎最省油”。
卫生器皿,包括洗涤用的青瓷盆、唾壶、虎子、溺器、薰炉等,其中薰炉较有特色,薰炉也叫香薰或香炉,是用以烧香薰烟的器具,武昌钵盂山出土的—个钵式青瓷香薰,腹部镂雕排列有序的大小圆孔,薰炉内不仅放有用以盛各种香料的若干小碗小碟,中门还竖立一个高出钵体一倍的空心镂孔圆柱(此为套装香笼),用以调节炉内空气和排放香烟,使薰烟能均匀散发,更好地起到薰衣、薰室内的效果。
鄂州出土的—套双叠式青瓷薰炉,是两个形制基本相同的钵式炉相叠而成。下面是—个双耳鼓腹撇圈足钵,是为香料燃烧炉。上面一个是罩在燃烧炉上的薰笼,有镂孔,有器盖,无器底,腹部还附加一个存放香料的圆筒。上下组合成一个整体,上节由于加盖封顶,香烟从镂孔散发,在薰衣服、薰室内时可起到安全保护作用。薰炉也可用作取暖,后人云:“斜倚薰箩坐到明”也可用于供佛、祀神,后人亦有咏:“香炉宿火减,兰灯宵影微”。更可用于室内陈设和薰染,有赋云:“燎薰炉兮,炳明烛,酌桂酒兮,扬清曲。”
青瓷人物塑像艺术,较早地兴起于南方,它既反映了南方雕塑艺术的发展水乎,其塑造内容又表现了社会人的各种活动:出土于武昌钵盂山的庖丁剖鱼俑,塑造一男庖丁身着交领衫,头裹方巾,跪于长案前,案上置一砧板,鱼置砧板上,庖丁右手持刀,左手掌鱼,神态自若地以熟练的动作在剖鱼。足见人们喜食武昌鱼已久有历史了。
鄂州出土的抚琴俑,表现一男艺俑,头戴艺人华帽,身着紧袖长衫,屈膝而跪,左膝斜置一张多弦琴,双手正飘然琴上,娴熟地抚琴弹奏,随着乐曲节奏的跌宕起伏,演奏者的面部表情也随之变化,此时抚琴者正张嘴鼓腮,表现了这位艺术家将全部感情都沉浸在乐曲的演奏中。右侧置一鼓,似应是为配合弹琴而击节所用。
占据北方的曹操为表白他招揽人才,曾声称“我有佳宾,鼓瑟吹笙”,而占据南方的孙权又何当不是如此呢?
杵臼俑和持盾俑均出于武汉市滠口镇。两具造像各具神态:杵臼俑头戴前折尖顶小圆帽,宽额圆脸,阔鼻大嘴,喜眉笑眼, ... 上身,膀粗腰圆,显示出一副劳动者的健壮体质。双膝跪地,杵臼置于双膝间,左手掌臼,右手握杵,正欢快地用杵捣臼中之物。
持盾俑,头戴盔,身着甲,左手持龟甲形盾挡于身前,右手握短矛扛于肩上,左腿跪,右腿蹲,表情严肃,双目圆睁,精神专注,正在进行 ... 操练。从这形象中,表现出江南军民健康欢乐的精神面貌。
在青瓷艺术中,也塑造出许多栩栩如生的动物形象,如大山羊、卧虎、睡狮、憨熊、穿山甲、人面兽身的镇墓兽、斗鸡、水鸭、蟾蜍、猪圈、鸡屋、羊栏等。其中尤以鄂州出土的大山羊、穿山甲、人面兽身镇墓兽、斗鸡等独具长江中游地区青瓷艺术的特色。这些青瓷艺术造像,无不表现出千古不朽匠人心。
以上内容由历史认知网整理发布(WWW.lishixinzhi.Com)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部分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特别申明:本文内容来源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立即与我们联系(devmax@126.com),我们将及时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