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下文字资料是由(历史认知网 www.lishirenzhi.com)小编为大家搜集整理后发布的内容,让我们赶快一起来看一下吧!
摘要:[名家名品]“平生最爱构思苦”——李骆公篆书艺术近现代李骆公鲁迅诗句近现代李骆公千里之行始于足下近现代李骆公山川异域近现代李骆公无量寿近现代李骆公雪近现代李骆公篆刻近现代李骆公篆刻桂林八景近现代李骆公篆刻鲁迅赠画师近现代李骆公篆刻毛主席满江红词1940年8月1日,上海大新公司承办了年仅23岁的上海美专毕业生李英的“黑沙骆洋画作品展”。李先生有方“平生最爱构思苦”的闲章,正是表现了这方面的心迹。
[名家名品] “平生最爱构思苦”——李骆公篆书艺术
近现代李骆公 鲁迅诗句(篆书轴一)
近现代李骆公 千里之行始于足下
近现代李骆公 山川异域
近现代李骆公 无量寿
近现代李骆公 雪
近现代李骆公 篆刻
近现代李骆公 篆刻桂林八景
近现代李骆公 篆刻鲁迅赠画师
近现代李骆公 篆刻毛主席满江红词
1940年8月1日,上海大新公司承办了年仅23岁的上海美专毕业生李英的“黑沙骆洋画作品展”。李英在回答访客问为什么起这么一个怪诞的笔名时说:“我就是有意让它怪诞一点。我认为,一个人起个什么名字,其目的无非是让别人比较容易认识这个人……取这个名字,人家一下子就把我这个外表特征抓住了。”而在同一天同一座建筑中,邓散木的“粪翁书法篆刻作品展览”正在另一个展厅中举行,这对外人来说可能纯属巧合,但对李英来说,是否冥冥之中有种天意的安排?因为李英在个人以后几十年的生涯中,与书法篆刻结下了不解之缘,并以此享名艺坛。这位李英就是著名书法篆刻家李骆公先生。“当骆公后来从事书法篆刻的创作时,邓散木先生给了他极大的支持和鼓励”(《驼踪》)。
李骆公擅长篆刻及篆书,篆刻享誉较早,在天津工作时已从事此项创作,并得到了艺坛诸多前辈的好评和鼓励。1973年李骆公在桂林时写了一幅篆书《蝶恋花》,由广西选送中国国际贸易促进会赴日的一个展出。但这件作品给李骆公带来的不是荣誉而是厄运,曾被“中央文革小组”大肆批判,罪名是“以象形文字歪曲丑化毛主席诗词”。当时被称为“蝶恋花书法事件”。经过这次事件后,李骆公并未放弃他的事业,而是继续他充满个人风格的亦书亦画、追求墨趣的“草篆”探索和实践。终在七、八十年代驰誉书坛。实际上,李骆公的篆书在当时也是充满非议的。事实上“草篆”并非李骆公发明的专利,如明代赵宦光的篆书即被目为“草篆”,邓散木写的一些篆书作品也同样可目为“草篆”,但他们走的并不远,只是在字形上略加夸张,在笔法上注入随意天然的情调。李骆公的“草篆”则在金文的基础上,加入了许多象形文字的因素,即图画因素,是所谓的“返祖实验”。并在墨色的过度上拉开了很大的距离。褒之者认为是极大的创新,贬之者认为是“非驴非马”。现在李骆公先生已逝,当年的是非纷争也告一段落,而我们则应以现在的眼光和思考来分析李骆公先生的艺术得失,这或许对艺术的继承与发展不无裨益。
首先应肯定李骆公的探索是有积极意义的,如在挖掘汉字的可塑性、形式美、墨法运用等方面,同时也取得了一定的成果。尤其是在墨法上,许多作品的线条呈两边浓中间淡,如同水墨画竹的竹竿,在这方面李骆公先生运用的得心应手。喜欢他书法的人或许正是激赏这一方面。但同时,中国书法的精髓——笔法,也因这些花里胡哨的线条而消失了不少。由此我想,在金文中,毛公鼎、虢季子白盘、散氏盘等永远是主流。而其它一些变异之作如鸟虫篆等,也因不乏喜爱者,自有它的生存空间。如果将书法历史比做江河湖泊溪流,上述鸟虫篆等及李先生的作品只能是一条小溪,这小溪也可以是曲折通幽,也不乏有探寻者在哪里找到自己欣赏的风景。
读李骆公先生作品,不由人想起当年曾轰动一时的“现代书法”展来,读作品集,许多人正是在篆书上大做文章,也正是利用了篆书具有的象形因素,可谓“英雄所见略同”了。过了二十年再看,当时不少人的幼稚是不言而喻的。
李骆公“录鲁迅诗句轴”纸本,书于1981年,排成对联式。此作出乎意料地只用浓墨来书写。笔者另见作者书同一内容的作品,用浓淡墨来书写,立轴式。在字的造型上则同出一辙。这件作品中“眉”字不仅有眉毛,还有瞪圆的眼睛;“牛”字有一对巨大的牛角,有鼻子,鼻子下一竖忽散锋并弯起来,作者刻意表现牛下颌毛的意图显而易见。两件作品均如此,便排除了偶然性。象形则象形了,但恐难免有画字之嫌吧。这里,还得提一下宁斧成先生,宁、李两人为友人,或在师友之间。他们在艺术上有共同的语言,只不过一写篆书一写隶书而已。不仅在书法上,在篆刻方面亦如是。而李骆公带有隶意及美术化倾向的落款,实际上便是“借”自于宁斧成先生。
最近,王镛先生提出了“艺术书法”说,前阶段亦有书法创作主题说,因我对这些兴趣不大且理解不深,不知他们是否就是说在创作一件作品前先预构思?如是这般,那么,李骆公先生倒是这方面的先驱了。李先生有方“平生最爱构思苦”的闲章,正是表现了这方面的心迹。其实所谓的“创新”与“守旧”,大多数皆在得失之间徘徊。即有传统又有新意的作品,当然是比较理想的了,然而谈何容易。
李骆公(1917—1992)原名李英,学名李立。福州市人。1936年考入上海美专,1941年考入日本大学艺术专攻科。1947年应聘东北大学讲师、辽东学院教授。1948年迁北京,同年应聘津沽大学教授、天津河北女子师院副教授。1949年后组建河北师院美术系,任系主任。后任河北艺术师院教授、天津美协 ... 。1979年参加全国文代会,提议筹建中国书协,遂与朱丹等人筹建中国书协,成立后任理事。
以上内容由历史认知网整理发布(WWW.lishixinzhi.Com)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部分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特别申明:本文内容来源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立即与我们联系(devmax@126.com),我们将及时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