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下文字资料是由(历史认知网 www.lishirenzhi.com)小编为大家搜集整理后发布的内容,让我们赶快一起来看一下吧!
摘要:1、电波:从赫兹到波波夫5月7日是苏联的「”无线电节”。俄罗斯「”无线电之父”波波夫,正是在1895年的这一天,展示了世界上的第一台无线电接收机。不到一年后,1896年的3月24日,波波夫在俄国物理化学协会年会上正式进行了无线电传播莫尔斯电报的表演。无线电接收机装设在物理学会会议大厅里,发射机则设在距大厅250米的森林学院化学馆里。大厅内的1000多人,都全神贯注的看着物理学会分会会长佩特罗司赫夫

1、电波:从赫兹到波波夫 5月7日是苏联的「 ”无线电节”。 俄罗斯「 ”无线电之父”波波夫,正是在1895年的这一天,展示了世界上的第一台无线电接收机。 不到一年后,1896年的3月24日,波波夫在俄国物理化学协会年会上正式进行了无线电传播莫尔斯电报的表演。 无线电接收机装设在物理学会会议大厅里,发射机则设在距大厅250米的森林学院化学馆里。大厅内的1000多人,都全神贯注的看着物理学会分会会长佩特罗司赫夫基,他会将从接收机中收到的文字,写在会议大厅的黑板上。 「 ”海因里希·赫兹。” 这是一个莫尔斯电码,保证不是俄文哦 黑板上,报文正是波波夫事先拟好的内容。它表示波波夫对这位电磁波发明者的崇敬。 这份电报虽然只有几个字,却是世界上第一份有明确内容的无线电报。 这次的成功试验,使波波夫得以借助海军的配合,于1899年实现了无线电50千米远通信的目标,这个距离意味着无线电完全可以运用到战争中了。1901年,他研发的无线电收发两用机,成功运用于陆军。无线电技术开始逐步在战争通讯中使用起来。 纪念波波夫邮票 等等 莫尔斯电码、无线电收发两用机、战争通讯…… 简直是谍战剧卧底标准套餐啊。 2、卧底:国家发的对象就是好 1958年,电影《永不消逝的电波》风靡全国,男主人公「 ”李侠”的原型,就是 15岁入党的红色谍报天才李白。 李白刚到上海时是单身汉,租房子容易引起怀疑,于是,组织安排女工出身的 ... 员裘慧英与李白假扮夫妻掩护电台,看来那个时候,国家真的可以发对象呢。 李白的儿子李恒胜回忆说:「 ”父母亲最初以夫妻名义作为掩护,一个人睡地上、一个人睡在床上。”这情景就和电视剧《潜伏》中一模一样。 电视剧《潜伏》剧照 1942年9月,日军在上海大量抓捕 ... 员,虽然李白把电台功率从75瓦降低到只有15瓦,但仍被日军侦测出来了。接到妻子提醒的李白在电报结尾连加三遍「 ”再见”、「 ”再见”、「 ”再见”。 同志们,永别了,我想念你们。 这是《永不消逝的电波》中,李侠最后一次发报时的遗言。感动了无数观众的这句台词,或许正是以这三句「 ”再见”为基础创作的。 《永不消逝的电波》李侠 《永不消逝的电波》人物原型李白 而故事的原型李白,也许当时也正是在和他远方的战友诀别,再见、再见、再见。他不知道,这一去还有没有再见。 李白被捕正是中秋前夜,阖家团圆的日子,妻子与他被日本宪兵分别关押审问。一个月后,敌人不得不放了裘慧英,1943年5月,经 ... 党组织的营救,被关押8个月之久的李白终于获释,没有吐露一点情报。 1943年李白出狱后,曾给父亲写信解释自己数月没能回信的原因:「 ”男前患病住院数月,于旧历四月初七日出院。” 「 ”当时因医院阻拦不准家属接见,使慧忠(李白妻子裘慧英的化名)为我奔波忧虑,使大人及合家均为我担心,实感激不尽!” 尘封于李白浏阳老家的信,是李白化名李静安写给父亲的。当时李白刚刚出狱,公开身份是良友糖果店的店员。李白在信中说,十分想念远在浏阳的父母、兄妹,自己上海做小生意。老家亲人直到他牺牲,都不知道他在从事秘密电台的危险工作。 李白为儿子取名李恒胜,他说,父亲给他取的这个名字寄托了希望和感情。李恒胜生前是位于上海虹口区黄渡路上李白故居纪念馆的名誉馆长。这里也是李恒胜与父亲共同生活过的最后一处居所。 上海 李白烈士故居 1948年12月29日深夜,李白在此发送一份重要情报时,被特务抓捕。这是他第三次被捕。 几经辗转,被关押的李白偷偷写了张字条,托出狱的同志带给了母亲: 「 ”你站在对面老百姓家的阳台上,对着监狱的窗子,就可以看到我。” 就这样,裘慧英偷偷地带着儿子李恒胜看了他几次。好几次都是狱友托扶,李白才能看到窗口。 李恒胜说:「 ”5月7日,父亲对我母亲说:‘以后你们不要来看我了。’母亲急忙问:‘为什么?是不是判决了?’父亲说:‘不是,天快亮了,我所希望的(指上海解放)也等于看到了。今后我回来当然最好,万一不能回来,你们和全国人民一样,能过上自由幸福的生活!’” 最后,父亲大声地对李恒胜说:「 ”爸爸过几天就回来抱你!” 那一年李恒胜4岁,李白39岁。烈士牺牲在黎明之前,5月7日,李白被押到浦东戚家庙秘密 ... 害。 这时,离上海解放仅有20天。 2009年9月14日,他被评为100位为新中国成立做出突出贡献的英雄模范之一。 3、喜讯:战场安静了 李白家中有一台收音机,平时放在家里就是一台普通的收音机,发报时,把它接上小线圈就成了收报机。在那个年代,守在收音机前的,不只是特工,很多振奋人心的喜讯,也都是从收音机中传来的。 比如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 法西斯德国的投降仪式分两次举行,第一次签署是1945年5月7日,在法国兰斯进行。斯大林于5月7日当天正式向英美两国发出了 ... ,他表示:「 ”今天,在兰斯,德国军队签署了预备性的无条件投降书。然而,这场战争胜利的主要原因,不是由西方盟国,而是靠苏联人民的流血牺牲换来的。不在柏林,不在法西斯侵略的中心签署投降书的做法,我是不同意的。我们已与各同盟国商定,把在兰斯签署投降书一事只当做投降仪式的预演。” 苏军元帅朱可夫 后来被视作德国正式投降的第二次签字仪式于5月8日在柏林郊外的一个庄园内举行,即莫斯科时间5月9日。驻德苏联 ... 管理 ... 会总部内,苏军元帅朱可夫接受了德国陆军元帅威廉·凯特尔提交的投降书。投降书从5月9日零时开始生效。由于时差原因,地处柏林以东的苏联当时已是5月9日凌晨,而在柏林以西的美、英、法等国还是5月8日的下午或晚上。因此,美、英、法等国把5月8日定为欧洲胜利日,苏联则确定5月9日为战胜德国法西斯纪念日。投降书第1条强调:「 ”德国控制下的一切陆、海、空军,向红军最高统帅部,同时向盟国远征军最高统帅部无条件投降。”朱可夫更是代表苏联在投降书上第一个签字。 5月7日,这个日子,意味着欧洲战场的战争结束了,世界距离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更近了一步。 消息传开后,伦敦的女兵庆贺胜利 电波、卧底和喜讯,这些都发生在5月7日,如今的和平是无数科学家、战士和人民用生命换来的,有些人留下了名字,有些人没有。这些历史终将成为一道永不消逝的电波,在某一个频道,击中人心,传承下去。
本文标签:永不消逝的电波李白父亲
特别申明:本文内容来源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立即与我们联系(devmax@126.com),我们将及时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