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下文字资料是由(历史认知网 www.lishirenzhi.com)小编为大家搜集整理后发布的内容,让我们赶快一起来看一下吧!
摘要:往生论注讲解慈法法师第四集内容提示下卷此论二重愿生之义难易二道自力他力解义分中十重义其一愿偈大意原文:无量寿经优婆提舍愿生偈注卷下婆薮盘头菩萨造魏永宁寺北天竺沙门菩提流支译论魏西河石壁谷玄中寺沙门昙鸾注解〖论曰:〗“论曰”已下,此是解义分。此论二重那么在昙鸾法师所着的《往生论注》中,对九十六句偈子乃至后面的长行呢,作了两种说法。《无量寿经优婆提舍愿生偈》这个“愿生”是意乐。
往生论注讲解慈法法师第四集内容提示下卷 此论二重愿生之义难易二道自力他力解义分中十重义其一愿偈大意原文:无 量 寿 经 优 婆 提 舍 愿 生 偈 注 卷下婆薮盘头菩萨 造魏永宁寺北天竺沙门菩提流支 译论魏西河石壁谷玄中寺沙门昙鸾 注解〖论曰:〗“论曰”已下,此是解义分。此分中义有十重:一者愿偈大意,二者起观生信,三者观行体相,四者净入愿心,五者善巧摄化,六者离菩提障,七者顺菩提门,八者名义摄对,九者愿事成就,十者利行满足。“论”者,议也。言议偈所以也。“曰”者,词也。指下诸句,是议释偈词也。故言:“论曰”。▲愿偈大意者〖此愿偈明何义?示现观彼安乐世界,见阿弥陀如来,愿生彼国故。〗讲解:《无量寿经优婆提舍愿生偈》的学习我们今天继续。净土一法所依止的是《五经一论》或者《三经一论》,那么这一论的学习,对学习净土法门的人来说,无疑是一个十分重要的大事情。那么这一论的学习依止的是什么呢?我们只能依止传承。这个传承就不是说我假设一种 ... ,或者说一种说法,那不能假设,要有来由、有出处。现在我依止的是昙鸾法师所注释的《无量寿经优婆提舍愿生偈》的注。他这个注呢,依止他的讲法来给大家作提示,作一个提示的纲宗。提示呢,可能把他这个语言用我们现代人易解的话作一个传达罢了,不敢离开他所提示的要点,或者说法的主体机制。―――――――――――――――――――――――――――――――(编注:下面为法师讲解《往生论注》上卷内容原文:《往生论注》上卷此《论》始终凡有二重:一是总说分,二是解义分。总说分者,前五言偈尽是。解义分者,“论曰”以下长行尽是。所以为二重者,有二义:偈以颂经,为总摄故;论以释偈,为解义故。“无量寿”者,言无量寿如来,寿命长远不可思量也。“经”者,常也。言安乐国土佛及菩萨清净庄严功德、国土清净庄严功德,能与众生作大饶益,可常行于世,故名曰“经”。“优婆提舍”,是佛论议经名。“愿”,是欲乐义。“生”者,天亲菩萨愿生彼安乐净土如来净华中生,故曰“愿生”。“偈”,是句数义,以五言句略颂佛经,故名为“偈”。译“婆薮”云“天”,译“盘头”言“亲”。此人字“天亲”,事在《付法藏经》。“菩萨”者,若具存梵音,应言“菩提萨埵”。“菩提”者,是佛道名。“萨埵”,或云众生,或云勇健。求佛道众生,有勇猛健志,故名“菩提萨埵”。今但言“菩萨”,译者略耳。“造”,亦作也。庶因人重法,故云“某造”。是故言:“《无量寿经优婆提舍愿生偈》,婆薮盘头菩萨造”。解论名目竟。
此论二重那么在昙鸾法师所着的《往生论注》中,对九十六句偈子乃至后面的长行呢,作了两种说法。他说此《优婆提舍愿生偈》此论始终,凡有二重:一者,是总说分,就是所谓的偈分,前五言偈总释地对《无量寿经》、《观无量寿经》、《阿弥陀经》做了一个总说,总说分。他把它分成两大分。《无量寿经优婆提舍愿生偈》这个文字有这两分:一是总说分,二是解义分。昨天我们把总说分读了一遍,我感觉先从解义分下手比较方便,因为解义分直接顺着天亲菩萨《往生论》的长行作解,来剖析,让我们一切有缘借助这个教义,而深入净土一法,条理的、清晰的、可以实践的这样来学习。要是我们所学到的东西不能去实践,或者说无有实践的意义,那就徒增口舌,多增加一些所谓的谈资,反而给我们带来新的烦恼。因为人能说会道,不见得是个方便;那我们有正确的知见,解如眼目,能踏踏实实地依解而行,就多得方便。有解有行啊,人不生邪见。所以依止这样的说法,我们来顺着昙鸾法师这个解,我们来作解。他是这样讲,总分啊,最主要是来摄《无量寿经》之义,他对《无量寿经》作个一个开经题。
愿生之义“无量寿”者,言无量寿如来,寿命长远不可思量也。我们一切数量中,有可思量、不可思量分。举一个简单的例子说,好比说佛说一恒河沙、二恒河沙,乃至说如恒河沙之恒河沙数,乃至说一切刹微尘数,诸佛如来悉知悉晓。那一恒河沙,对我们来说都是不可说分。可能很多人都见过恒河沙,我那房间有一袋子恒河沙,恒河沙是很细很细的,细到什么程度?可能抓一把我们数一年我感觉到也不太好数,细细的把每一粒数清楚是很难的,况且一恒河沙呢?诸佛如来悉知其数。那对我们来说,对凡夫有情来说,就是不可说、不可思议、不可思量之说。在教典上有这样的记载,象阿罗汉在一大千世界中,所有的雨滴数他都可以知晓的,因为他可以以他无碍的通力来知晓,那么雨滴的头数对我们凡夫有情来说,那又是不可知的、不可思议的、不可思量的。所以无量寿佛的寿命长远不可思量,那是对比而说。对凡夫、对诸菩萨来说,是不可思量的;对诸佛如来来说,可思量而不可言说,就是言说我们不能理解了,这个数量我们不可理解,所以说不可思量也。“经”者,常也。言安乐国土佛及菩萨清净庄严功德、国土清净庄严功德,能与众生作大饶益,可常行于世,故名曰“经”。就是利于世界,令众生可以遵循。那么《无量寿经优婆提舍愿生偈》这个经题第一天作了一个简单的提示,也没有离开这些善知识他们所提示的内容,只是说希望大家剖析的角度、 ... 有一个比较广泛的因缘。“愿”,是欲乐义。《无量寿经优婆提舍愿生偈》这个“愿生”是意乐。在我们学佛的菩提分中,慈悲喜舍、对法的守护,意乐是特别重要的。尤其是喜乐于法则,那你必然远离诸习气粗重。习气烦恼之苦,人人可知可见,只是我们往往在习气中以为有所乐,以为有所快乐,所以说多存侥幸心,多有侥幸的心智罢了,一旦我们能把侥幸的心去除掉,那么这个乐就是佛法之乐、离烦恼业习之乐,可以令我们生起正念的感知与善巧。所以对法的欲乐,是佛所愿乐,也是佛所回施。那么在这个地方,愿生安乐国这个“愿”是意乐之愿,就是心的意乐。所以我们说欢喜念佛啊。有一次,在一个寺院,我跟出家师父讲欢喜念佛,因为我看念佛的许多出家师父、包括居士念得很苦啊。为什么苦呢?他有两种顾虑:一个是不能往生,再一个是功夫上不去,再一个就是烦恼业 ... 牵制,认为我这念佛不如出去玩一玩,去做一些闲杂事情,所以会产生这种相对的不可思议的烦恼业 ... 牵制,就是业力不可思议啊!所以意乐佛法十分重要!那么意乐往生呢,愿意往生也是十分重要的!现在念佛人中,对愿往生的感知不是十分的清晰,总认为自己不能往生,相互交流的也多是不能往生的因缘,那么净土一法的存在又有什么意义呢?要是都不能往生,你传播它干什么呢?那给众生带不来乐趣、离苦得乐的意义,那我们学习这个法则又来干什么呢?所以这个问题我也希望诸位在座的善知识,细细的来思维、审观这个事情,不可草草。就是我们要是不意乐往生,不意乐令一切众生往生,佛要没有这种意乐,这个法门怎么来住世呢?我们又怎么来修行呢?经常会听闻到这样的说法,所谓的不能往生的说法,经常听闻这样说,尤其是念佛人中要是这样说,那修法就失去了依止,失去了愿往生的愿望与动力,那目标不清晰了,就会彷徨、迷惑在业力之中了,那对修法就不爱乐,就不能真正地证到佛法的乐趣与喜悦。所以说愿是十分重要的,愿是欲乐之义。“生”者,天亲菩萨愿生彼安乐净土。实际说天亲菩萨愿生是一切众生愿往生,代表一样的。如来净华中生,故曰“愿生”。前面的五言句,先把它带过去,我们从论,从后面的长行来直接看看解释分,也就是说所谓的解义分。昙鸾法师把这分成两个分是十分明确的,实际这篇文字的题目十分的清晰,前面是偈颂,后面是长行。
难易二道自力他力《往生论注》上卷谨案龙树菩萨《十住毗婆沙》云:“菩萨求阿毗跋致,有二种道:一者难行道,二者易行道。”“难行道”者,谓于五浊之世,于无佛时,求阿毗跋致为难。此难乃有多途。粗言五三,以示义意:一者外道相善,乱菩萨法;二者声闻自利,障大慈悲;三者无赖恶人,破他胜德;四者颠倒善果,能坏梵行;五者唯是自力,无他力持。如斯等事,触目皆是。譬如陆路,步行则苦。“易行道”者,谓但以信佛因缘,愿生净土。乘佛愿力,便得往生彼清净土。佛力住持,即入大乘正定之聚,正定即是阿毗跋致。譬如水路,乘船则乐。在这个地方还不得不再重新叙述一下龙树菩萨在《十住毗婆沙论》中对阿毗跋致的二种道的提示,这也是净土判教的一个重要的地方。因为任何法门的住世,都要有判教,若无判教是无力修持的,是很笼统的。天台的判教和华严的判教是绝对不一样的,律宗的判教和禅宗的判教是不一样的,密乘的判教和显教的判教是不一样的,你要是把它混淆到一起,看似你很博学,到时间你个个都用不上力,那是用不上力的。就象我们讲一个最简单的例子,要是我们什么都学会了,什么都学了一点,象这一条运河,从南到北,一直到北京,河里面都是有水的,但你要是每动一步,你必须得有纤夫来拉纤,在过去,现在有机动船了,你不能顺流而下;但你不管是长江也好,海河也好,黄河也好,包括很多支流也好,那么要顺着一个河流,顺流而下,直归大海,无阻无碍,这个力量是很省力的。那我在运河里行不行呢?也可以走动,但你每一步都要用力。因为啥呢?因为不是顺水而行的。它是参差不齐的一个状态,一段一段的,一段一个状态,水的流向不一样,也不安稳。象我们现在学佛呢,要是在一个法门中不能顺流而下,就是这一个教言的机制不清晰。现在我遇到许许多多学佛人,就把许多的水都聚到一起了,象那条运河一样,不能说它不好,但你要达到大海,直归大海,是没有机会的,只能说是迎水而上。我到北京去了,因为中国有条运河,我们大家都是知道的,南粮北调,有这么一个机制。那要我们所修学的不是直归大海的 ... ,不是一生成办的法则,那你可以不顺着这个法则来学习,就是我今天借助长江到黄河这一段,明天黄河到海河这一段,我这一段一段的走,行不行呢?也行。但你这样只是进趣、了解种种法门,并不知道归大海之究竟方便之义。这样就比较可惜,会丢失学习佛法的大利,只能说你见识很广,了解很多,但不得佛法方便,你不能趣进大海。我为什么要举这个例子?因为这个事情在我们汉传佛教极为广泛,若在藏传是不允许的,在藏传是决定不允许的,这样的学教,他肯定不会收你这个徒弟的,要真正成就的善知识,他不会教你这么修行的,因为他知道这会容易迷失的,哎,走了一段了,说水是清的;再往前走,水是红的;再走一段,水是黄色的,他会迷失的,这个方向对不对呢?能不能达到目的地呢?哪个水是对的呢?会混淆很多说法。那龙树菩萨判教怎么判呢?他把一代时教判作难行与易行,后人就把他延续出来,说净土与圣道,后人延续啊,这个延续在净土法门逐渐成立了,分成圣道门与净土门。圣道者以自力修持,或者说以佛陀三宝加持力、自力修持而成就菩提的一种修持 ... ,断除见思惑以成就无上菩提,这是圣道。再一个净土道与果地教二种差别,果地教也有说法,但净土与果地教是相应的,虽然相应,但它又别开其途径,途径不一。这个途径不一,真是不能混淆,要是混淆,真会迷失啊。我遇见这样的事情太多太多了,包括我自己,我稍微的一往其他道上混了,不是说不了解这个法则了,是没法实践了,它会乱你心智,除非你证得见思二惑断除了,于一切法得方便自在,那是另外一说。龙树菩萨断除烦恼见思二惑之后登欢喜地,亦抉择于西方阿弥陀佛极乐国土,他作了一个往生阿弥陀佛国土赞,作了这样一个赞偈。为什么作了这样一个赞偈呢?他认为我们这个时代的有情,就是他那个时代的有情修其他法则的利益已经开始模糊了,许多是相似法则了。何以故呢?因为无有佛住世故,外道乱善故。你学的法则是相似的法则,是自己处理过的佛法,就是自己把佛法通过自己的意识处理了一遍,然后说这就是佛法,结果你修持的整个过程不得相应。这是一个很让人为难的事情,也希望各位善知识一定要注意。象律宗道宣律师判教是制化二教,说一切毗奈耶(戒律)教言,这个律宗的教言呢,称为制教,不容许改动,不允许改动,皆金口所宣;化教者,经论所摄。(编注:太虚大师著《佛教各宗派源流》一书提及:道宣律师建立“化制二教”,亦名“化行二教”。谓化教者,经论所诠定慧法门,四阿含等大小乘经论是也。制教者,律教所诠戒学法门,四分律等大小乘律教是也。另:《大乘义章》卷一说:“化教所说,名修多罗;行教所说,名曰毘尼。泛宣理事因果是非,是化教也;辨彰行仪,是行教也。”)天亲菩萨写了一个《摄大乘论释》,是无著菩萨所着的论(《摄大乘论》),他作的注,《摄大乘论》有时间可以看一看,他对三藏所立有九种说,建了一个九种说。为什么允许立三藏?那你净土法门为什么允许你立出来呢?就因为所谓的圣道门与净土门的一个判立,或者说难行道与易行道的判立。要是不了解难行道与易行道呢?那么就很难把佛法的这种与我们有缘的法则去实践,这样机会会模糊掉,你会徘徊在佛法之外。这几年,通过这么多年的沉沦啊、苦难的摸索啊,回头看一看,还是一个法则修持十分的方便。因为我也经常接触许多法门啊,经常去接触。我不敢说自己是个净土行人,因为什么?我没有致力于净土的修持,只是说头一两年专门念过几天佛,也是很短暂的。现在也是一年中,某一段的念几天佛,没有认真去修持过。但这个判教的东西是十分严肃的。净土门与圣道门,一个是难行道,一个是易行道。难行道者,断除见思二惑,成就圣谛圣法义(编注:四圣谛,即苦谛、集谛、灭谛和道谛),这样的出离生死;再一个就是依佛愿力,所谓的乘佛愿力,往生彼清净国土。佛力住持,即入大乘正定之聚,正定即是阿毗跋致。譬如水路,乘船则乐。那么这个就是不退的风帆,是仗佛力住持而得到的这种清净因缘,佛愿力的住持令我们得不退转,而不是我们自己的修持与业相。所以直接令众生出离业相、烦恼业 ... 沉沦,乘坐着诸佛如来的大愿船,而度脱生死之海。过去的祖师举了个例子啊,就说圣道说啊,你的见思二惑象针一样那么大一点点了,其他的业都消尽了,但你的见思二惑象针一样很细很微,但放到海里还会沉到海底。我们具足烦恼的凡夫有情呢,你很粗重的烦恼,但是放在大船上,可以摆渡到彼岸。为什么要举这个例子呢?乘佛愿力,未断见思二惑有情,乘佛愿力的住持,一样可以出生死苦海。这个乘佛愿力是十分重要的。那么要是乘自己的力量,就象徒步,他举这个例子,譬如陆路,步行则苦。这是所谓的难行道者,所谓的断除见思二惑出生死苦海,是为圣道之行,这是通途之说。通途呢,我们任何人都不能反对,也不能说他有什么其他因缘,只是说你具足这样的因缘了,可以断除见思二惑而出生死苦海。再一个就是仰仗佛力,称念佛号,透视心源,在证与不证之间都可以往生彼国,在证与不证之间都可以出离生死苦海。这个实在是有意思的,就是开悟与不开悟、断惑不断惑,咸能成就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这个地方的机制问题是十分重要的。我们在学习这个长行之前呢,这一点还需要提示,不做提示怕大家有其他的误解。尤其这个法则,自力与仰仗佛力的修持,仰仗佛力就是靠倒信顺,持佛名号,愿生彼国,现世无挂无碍。无明业习,自然消除,在无意之中就消除了。但是我们要是仗借自力修持,断除见思二惑这种修持来出生死行不行呢?你的确要有清晰的法门与善知识的摄化。若不如是,仰仗弥陀,是为方便。弥陀是一切法门的住持者,何以故呢?我们知道他没有人的习气过患。 >
以上内容由历史认知网整理发布(www.lishirenzhi.com)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部分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特别申明:本文内容来源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立即与我们联系(devmax@126.com),我们将及时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