往生论注

再读《往生论注》(冯巧英)

再读《往生论注》冯巧英昙鸾大师的《往生论注》是净土宗基本经典之一。初始的加工改造者就是昙鸾,集中体现者就是《往生论注》。《论注》是从「究竟畅佛普度众生之本怀」做起。昙鸾在《往生论注》中发挥了弥陀经典的精神,称西方净土超越三界之上,往生净土即是菩萨。

《大乘起信论》的往生思想(姚长寿)

《大乘起信论》的往生思想姚长寿一、问题的所在>《大乘起信论》是一部对中国佛教有着重大影响的论着。>我们知道《大乘起信论》现存有两个译本,一为梁真谛所译,通称“旧译”;一为唐实叉难陀所译,通称“新译”。但是极乐净土的往生,并不意味着就是立即成佛。>三、《往生论注》与《大乘起信论》>上述《大乘起信论》修行信心分中一段的劝归净土思想,与龙树《十住毗婆沙论》第九《易行品》有关系。

《往生论注讲解》往生论注讲解第三集

往生论注讲解慈法法师第三集内容提示往生论注跋《往生论注》上卷难易二道自力他力何谓优婆提舍简单介绍九十六句偈原文:此净土一法,为一切诸法之所归趣。往生论注跋《无量寿经优婆提舍愿生偈注》的学习我们今天继续进行。

《往生论注讲解》往生论注讲解第四集

往生论注讲解慈法法师第四集内容提示下卷此论二重愿生之义难易二道自力他力解义分中十重义其一愿偈大意原文:无量寿经优婆提舍愿生偈注卷下婆薮盘头菩萨造魏永宁寺北天竺沙门菩提流支译论魏西河石壁谷玄中寺沙门昙鸾注解〖论曰:〗“论曰”已下,此是解义分。此论二重那么在昙鸾法师所着的《往生论注》中,对九十六句偈子乃至后面的长行呢,作了两种说法。《无量寿经优婆提舍愿生偈》这个“愿生”是意乐。

《往生论注》讲记八

讲记八佛慧明净日,除世痴暗冥。大体上说,人间的日光照在身上,既不会生善心,也不会引恶念,这就是作无记的事。国土名声上成就的功德就是深远、微妙、能发起众生觉悟。因此发愿兴起国土妙声的庄严。彼国贵重梵天,多以梵为赞。】古印度把清净行称为梵行,把微妙的言辞称为梵言。这是名能开悟众生的证明。】(“释论”就是《大智度论》,这是一部解释般若经的大论,简称为释论。三德具足,称为“梵声”。

《往生论注》讲记九

讲记九永离身心恼,受乐常无间。心恼者,是非得失三毒等也。“心恼”,指由计较是非得失引起的贪、嗔、痴等心上的苦恼。《法华经》上说,如果有女人闻到这部经如说修行,就在命终时往生安乐世界,从此不再被贪欲所恼,不被嗔恚、愚痴所恼,不被骄慢、嫉妒所恼。就像这样,往生之后心上的烦恼就彻底远离了。

《往生论注》讲记十

讲记十【△次观众生世间清净。今名佛菩萨为众生,是义云何。如以受众多生死故名为众生者,此是小乘家释三界中众生名义。大乘家说的众生,是像《不增不减经》所说:所谓“众生”,即是不生不灭。对于这一点,以下分三段证明:一、生即无生;二、无生则无灭;三、结论。若有生,生已复生,有无穷过故。这跟“众生即不生不灭”是同类的讲法,都是说实相义。于人身光,不甚超绝。

《往生论注》讲记十一

讲记十一如来微妙声,梵响闻十方。见有如来,名似不尊。如外道軵人,称瞿昙姓。成道日声,唯彻梵天。是见到有的佛名称似乎不被人尊重。佛在菩提树下初成正觉时,天人欢喜,辗转相告,也只上传到梵天。由这些情况就发愿说:我成佛时,要使微妙名声远播十方世界,众生闻到我的名字,都能证得无生法忍等功德。这里发愿的缘起和内容有两方面:第一是因为见到有佛的名声只传到梵天,因此就发愿自己成佛的名号远播十方世界。

《往生论注》讲记一

讲记一无量寿经优婆提舍愿生偈注卷上婆薮盘头菩萨造魏永宁寺北天竺沙门菩提流支译论魏西河石壁谷玄中寺沙门昙鸾注解益西彭措法师讲授首先介绍本论的造者和注者:论主婆薮盘头菩萨译为天亲,北印度人,出生在佛灭度后900年左右。

《往生论注》讲记十二

讲记十二【△次观安乐国诸大菩萨四种庄严功德成就。尧舜之称无为,是其比也。若使但有如来法王,而无大菩萨法臣。尧舜称为“无为而治”就是很好的例子。所以这里是要表明极乐世界不仅有圆满的佛功德,圆满的国土功德,还有圆满的眷属菩萨功德。这三方面都好,就是得到增上生的圆满。若人称名忆念者,归依者,观察者,如法华经普门品说,无愿不满。尔时失明比丘暗闻佛语声,惊喜交集,白佛言,世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