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下文字资料是由(历史认知网 www.lishirenzhi.com)小编为大家搜集整理后发布的内容,让我们赶快一起来看一下吧!
摘要:在电视剧《潜伏》中,有这样一段剧情:看到作为接头暗号的《师陀文集》被挂出后,余则成心里的一块石头终于落下,因为他知道叛徒袁佩林身份已确认。《潜伏》剧照然而就是作为街头暗号的《师陀文集》,却是作者犯下的一个历史错误。

在电视剧《潜伏》中,有这样一段剧情:看到作为接头暗号的《师陀文集》被挂出后,余则成心里的一块石头终于落下,因为他知道叛徒袁佩林身份已确认。 《潜伏》剧照 然而就是作为街头暗号的《师陀文集》,却是作者犯下的一个历史错误。尽管师陀在新中国成立以前已经在文坛享有盛名,但当时所用的并非「 ”师陀”这个笔名,更没有出过文集。 师陀,1910年出生于河南省杞县化寨一个破落的封建家庭,原名王长简。师陀5岁开始入私塾读书,整日背诵四书五经。而童年时期对他影响最大的,是他的祖母。 师陀 他的祖母总是给他讲一些民间传说故事,不过师陀却能听出不同的感悟:故事中不管有生命没生命的东西,到时候都会出来救助苦难的人。某种程度上,师陀从小就具有了一种正义感:同情弱者,憎恶欺凌者。并且,师陀小时候还经常挨打,据他回忆:「 ”哥哥打我,母亲打我,比我大的孩子也打我。”童年时期的师陀,便已具备了作家的潜质。 民国老照片(与内文人物无关) 1931年秋,高中毕业的师陀去北平谋生路。「 ”九▪一八”事变发生,他与同学一起参加了当时的「 ”反帝大同盟”组织,进行抗日救亡宣传工作。同年11月,他在丁玲主编的《北斗》杂志上发表了《 ... 正篇》,歌颂学生的抗日爱国热情。 九▪一八事变 1932年7月,师陀因父亲去世,回到老家河南办理丧事。之后,又辗转流离山东等地。最难的时候,师陀身上只有一块钱,每天两碗米粉,肚子饿得咕咕叫,愣是撑了三天。但依然想着自己的文学创作。 1936年5月,师陀的第一部短篇小说集《谷》写就,作品深切地表现了北方农村的衰微,收入巴金主编的文学丛刊。 北方农村 同年夏,师陀到达上海,由于住在小旅馆里房租太贵,朋友就建议他到虹口公园后面的体育会支路,那里有许多的空房子。因难以忍受给日本人行脱帽礼,师陀住了一段时日便搬出。这一年的10月份,师陀还参加了鲁迅的守灵和送殡活动。看着几万人的送行队伍将鲁迅安置在万国公墓,师陀更多体会到的,是一个作家身上沉重的使命感和责任感。 鲁迅葬礼 随后的日子里,师陀不间断的写作,出版了散文集《黄花苔》《江湖集》,短篇小说集《落日光》《无名氏》等。 1940年至1947年,师陀任苏联上海广播电台文学编辑。《果园城记》的大部分写于这个期间,这部以凄凉而温暖的回忆笔调,写一个小城的历史及各种小人物的命运的小说,成了师陀最为重要的作品之一。师陀虽身在「 ”孤岛”,却心系全国。 抗战时期的上海 同时,这里需要指出的是,《果园城记》1946年5月上海出版公司出版时,署名「 ”师陀”,而之前,师陀一直是以「 ”芦焚”笔名行世,《潜伏》的故事背景则设定在1945年。另一方面,从师陀在1945年前的作品来看,他有小说集、散文集,并没有「 ”文集”。关于师陀的「 ”集”,较为系统的是2004年刘增杰编校的《师陀全集》。 《师陀全集》 《师陀文集》可能只是《潜伏》作者的美好虚构,除了出于对师陀于那个时代影响的敬重外,对我们来说,更是得以了解到那个一度曾被人遗忘的伟大作家。 《潜伏》剧照 说回师陀,新中国成立后,他历任上海出版公司总编辑、上海电影剧本创作所编剧。60年代初期,他又专注于历史小说和历史剧的创作。1988年,见证和书写了中国岁月的师陀与世长辞。
本文标签:潜伏师陀文学认识错误小说读书
特别申明:本文内容来源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立即与我们联系(devmax@126.com),我们将及时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