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下文字资料是由(历史认知网 www.lishirenzhi.com)小编为大家搜集整理后发布的内容,让我们赶快一起来看一下吧!

西汉,第一部完整的国家财政史

秦灭亡后,项羽由于没有财政实力的支撑,不得不复辟分封制; 西汉建立后,伴随着国家命运,西汉为我们呈现了第一部完整的国家财政制度史。 二、西汉,一部完整的国家财政史 西汉建立后,开始重建秦国的国家财政制度,经过休养生息及削藩,西汉财政实力达到顶峰,汉武帝的穷兵黩武耗尽财力,重新搬出国营政策以快速弥补财政开支,形成了土地税、国有企业、金融垄断的财政铁三角,国营政策掏空民间经济,国家财政在官僚集团和地主阶级的双重挤压下不断收缩,西汉就此衰退直至灭亡。 1、汉初的诸侯制 汉初与西周很相似。刘邦依靠秦国旧地的粮仓,击败项羽取而代之,但对这些诸侯而言,天下只是换了个霸主而已,本国的人事和经济维持不变,也就是,诸侯对诸侯国国内的税收和自然资源依然拥有控制权,中央 ... 只能在狭小的直属领地征税。 以天下郡县的数量来论,西汉立国的时候,全国一共有57个郡,其中由诸侯控制的,竟然达到了42个,作为中央 ... 的汉帝国,却仅仅掌握着15个郡。西汉中央 ... 实际掌控的地盘,也就仅仅包括秦国时期的关中地区、四川地区,以及河南和河北的部分地区。 也就是说,所谓的西汉中央 ... ,只不过是一个实力比较强大的诸侯国而已。 2、汉初的「 ”单身税”与牛车 秦朝建立时,全国人口2000万,汉朝建立时,全国人口1600万,减少20%,而且壮丁严重不足。 汉高祖就出了个「 ”阴招”:如果国内女子到15岁还未出嫁的就要交120钱的税。相当于平民百姓四五个月的日常开支。吕后专政时期,「 ”单身税”提高到600钱,涨了整整5倍。为了避税老百姓纷纷将女儿匆匆嫁出,全国人人蹭蹭上涨,20年不到就恢复至3000万,汉武帝时接近5000万。 楚汉之争耗费不小,天下疲敝,中央没钱,汉高祖想找四匹纯色的马来拉车都凑不齐。所以汉初有个奇怪的现象:王侯将相出门都坐牛车。这并非出于时髦,都是因为穷啊。 3、休养生息,实属无奈 后人推崇的「 ”文景之治”,并非统治者大慈大悲,有意为之,而是确实百姓无积蓄,无税可征,无奈之举。 文帝时期,休养生息主要有两方面: 1、降低或减免土地税和人头税。西汉仿秦制,实行土地私有制,税率调低为1/30,而且有11年是免税的。 2、减税之后,压缩财政开支,不修宫殿,压缩军队,精简 ... ,以维持财政平衡。文帝力行节俭,给后世立下楷模,其实皇帝也不想节俭,但没办法啊,确实没钱。 因此文帝在位23年,汉朝基本没有战争,并非天下太平,而是皇帝主动避免战争。有时为了应对临时性大额支出,比如军粮, ... 便通过买卖爵位应对,一度卖官收入成为中央财政收入的主要来源。 应该说,文帝的休养生息,也带有很大的赌博成分,北方的匈奴和内部的诸侯,只要一个暴雷,就会造成 ... 收支失衡,摧毁中央财政系统,但好在文帝是幸运的。 国库依然空虚 尽管文帝实行休养生息,但国库一直空虚,因为税基扩大带来的收入基本被诸侯截留了。 当时诸侯国内的老百姓缴纳的农业赋税,通常只有1成是交给中央的,其他的9成是交给诸侯王。也就是说,诸侯国境内的老百姓,仅仅在农业税上,其负担就是西汉中央控制区域的10倍。 另外诸侯境内的老百姓,还必须承担诸如盐铁税、渔税、市租等,这些都是属于诸侯王的专利赋税,作为诸侯王个人财政的「 ”私奉养”。 换句话说,西汉开国几十年的休养生息,国家得到的好处很有限,老百姓负担的减轻也很有限,最发家致富的,就是中间这群诸侯们。 4、七国之乱,关键转折点 终于在景帝三年(公元前154年),不可避免地爆发了「 ”七国之乱”,「 ”七国之乱”以富有的吴楚两国为首。 吴王坐拥江浙53县,拥有两项暴利资源:一是盐,最重要的生活必需品和战略资源;二是铜,铸币的主要材料。这份家底,好比今天,一个国家有丰富的石油和美元,那腰杆子绝对硬。 楚国虽然没有吴国富庶,但地盘广大,人口众多,其作战潜力极其巨大。 吴楚两国就占有天下1/3财富。吴楚联合其他五国,组成50万大军。而中央 ... 只有10万军队,财力更是不及,为了筹借军费, ... 不得不向关中富商借钱。 中央处于非常不利位置,汉景帝一开始就被吓晕了(是真的晕过去了,史书有记载),并腰斩晁错,寄希望于诸侯退兵,然并卵。最后天佑汉朝,中央3个月即平定叛乱,分析个中原因,有将领策略得当、有民心所向、也有七国各怀心思,但过程的惊险,我想也有天数吧。 后来,汉武帝颁发《推恩令》,强行诸侯分封诸子为候,单个诸侯封地不断自我缩减,武帝趁势削弱其政治权力,彻底解决了诸侯这个问题。 七国战败后,景帝趁机进行财政改革。首先剥夺诸侯的矿产资源征税权,其次不再免除土地税,而是定在1/30。没有了中间层诸侯的隔离,中央 ... 的利端真正覆蓋全国,财政收入激增至70亿钱,以此为开端,中央财政年年盈余,为中央集权的稳固奠定了物质基础。 5、汉武帝,财政扩张与敛财之术 平定七国后,至汉武帝登基之时,财政连续盈余13年,形成了「 ”京师之钱累百巨万,贯朽而不可校。太仓之粟陈陈相因,充溢露积于外, ... 不可食。”的财政盛况。有了钱,就变得任性,汉武帝开疆拓土,大搞基建,欲成就个人伟业。家底败光了,就从民间抽取大量财富。 在桑弘羊的建议下,汉武帝重拾国营政策。 (1)盐铁专营。与管仲不同的是,西汉直接进入了铁的制造环节, ... 控制了铁业的全流程,类似现在的石油。汉武帝后来对酒业也实行了统购统销。 (2)均输与平淮。均输是对向朝廷呈贡的土特产进行统购统销,高额收益归于 ... ;平淮是物价管制,由国家控制全国的物资买卖。二者配合,全国重要物资的流通收益都进了 ... 腰包。这也是师从管仲及商鞅。 (3)算缗告缗,征收财产税。「 ”算缗令”要求全国有产者如实申报财产,并交纳10%财产税;「 ”告缗令”鼓励民众告发有产者的财产, ... 赏给告发者一半的没收财产。一举摧毁了全国的富人阶层。这个「 ”损招”是武帝时的创新。 (4)铸币。以前,民间和诸侯也可以铸币,武帝把铸币权收归国有,形成货币垄断。只需统一往货币里掺假,就能神不知鬼不觉地从民间抽取大量财富。武帝先后五次实施货币贬值,填补财政赤字。货币贬值被后来的封建王朝屡试不爽,通货膨胀真正的威力我们将在两宋时看到。 汉武帝的敛财术大都能在《”变法狂潮”的春秋战国,如何通过财政改革进行争霸的?》找到影子,至于其他敛财 ... ,如卖官、花钱赎罪、向富人借(抢)钱(劫)、向3岁小孩征人头税,五花八门,为扩张财政收入,汉武帝穷尽 ... ,可以说是无所不用其极。 西汉农业税税率维持在三十分之一的低水平,但农民的税负并不低,因为 ... 通过国企收入、流通收入等灵活方式征税了。通过这种隐性税收,达到所谓的「 ”民不益赋而天下用饶”。 据统计, ... 的这种隐性税收占到了财政总收入的一半。当时农业占国民经济的90%以上,工商业占比不到10%,却承担近一半的财政负担,可见 ... 对民间经济压榨到了何种程度,老百姓的实际税负得有多高。 汉武帝于在位53年,共发动战争达26次之多。包括对匈奴的数十次战争和对 ... 、东瓯、闽越、南越、西南诸国和西域诸国等一系列战争,消耗了大量的财力,举个简单的例子,人们津津乐道的漠北战役,仅赏赐一项就超过20亿钱,财政收入是83亿钱左右,可见战争消耗之大。武帝初期全国人口5000万,几十年征战,致使「 ”国内虚耗,户口减半”,全国人口降至3000万。 不仅仅是打仗,还有大规模基建,修建宫殿园地,兴修水利,耗费同样巨大。 武帝的财政改革给民间带来了巨大的负面效应,利益都被 ... 拿走了,民间得到的实惠少之又少。国营企业办大事的同时,严重挤压了民间经济的生长空间,而且效率低下,生产的产品质量低劣,市场怨声载道。这些压榨导致中国的民间商业一直无法得到持续的发展,商品经济趋于枯竭。 国家财政收入的下限取决于农业,而上限取决于工商业,而工商业的发展与中央集权要求的大一统和稳定有着内在逻辑的矛盾,历史一次次证明,在中央集权的政策下,国强容易,民富难求,中国中央集权在财政魔咒的束缚下,一次次重复着自己的命运。 6、千年大辩论,财政何去何从 公元前87年,汉武帝去世,汉昭帝继位。公元前81年,朝堂上发生了中国历史上最有名的关于国进民退还是国退民进的大争论,并形成了《盐铁论》一书。 辩论的一方是反对与民争利的儒生们,另一方的武帝的财政大臣桑弘羊。 儒生们将民间的问题和盘托出,认为 ... 的做法是 ... 抽取民间财富,扰乱了市场,提出了罢黜盐铁专卖、还利于民的建议;桑弘羊坚决不同意,认为 ... 必须在商业上获得收入,否则 ... 会财政失衡并破产。 桑弘羊问到:如果不执行国营化政策,从商业上获利, ... 的财政收入从哪里来?如何维持国家的大一统?战争的开支从哪里来?地方割据如何化解?儒生们无法正面回答,认为 ... 应该施行仁政,避免战争,减少支出,并以为问题出在工商业上面,反而要求重农抑商,走向了另一个极端。 应该说,桑弘羊看到了工商业的巨大好处,但无法调和专营政策内在的与民争利的本质;儒生们看到了专营政策在民间造成的弊端,找不到解决之法,反而要求抑制商业以回归小农经济。 统治者取两派所长,采纳儒家的重农抑商,但桑弘羊的国有政策也被完整地保存了下来。 国有企业之所以存在,是因为它给了 ... 足够的控制权,既能获取大量财源,也能防止下层人士的反抗。特别是当财政收入下滑时,国有企业的作用更加明显。 然而,如何才能既让民间富足,又可以增加财政收入,如何才能避免国家机器对民间经济的负面作用,成为中国封建社会直到现在的一个无解问题。由此,中国封建社会形成了「 ”放松管制-民间发展- ... 介入-民间衰退”的循环怪圈。 7、西汉后期,不断衰退的财政 国家承平已久,官僚集团悄然膨胀,如同癌细胞一样,它是人性的自私与权力的化身,无法避免。即使过了盛世末年,经济增长变缓,官僚集团的膨胀速度却不减反增,因为经济不好时,人们更想挤进官僚集团吃空饷。养官支出不断增加。 西汉实行的土地私有制有个弊端,由于可以自由买卖,就容易形成土地兼并,「 ”富者连田阡陌,贫者无立锥之地”。汉昭帝时,西汉政权已存续110年之久,土地兼并形成的地主阶级已然成型,人数依然在膨胀。地主阶级越多,意味着国家财政的税基不断减少,因为人口和土地都在地主手里。 汉昭帝与汉宣帝通过整顿吏治、轻徭薄赋等财政收缩措施,意图复制「 ”文景之治”的经济盛况,将王朝拉回正常轨道,但以失败告终。所谓的「 ”昭宣中兴”,是2001年的现代学者杜撰出来的,这一时期的财政收缩只是对汉武帝时期的矫枉,没有制度上的建设。昭宣之后,西汉不到50年就灭亡。 汉元帝尝试过废除盐铁专营,但由于财政收入不足,3年后又恢复了专营政策。 即使中央 ... 选择放权让利,这一部分利益也难以进入老百姓口袋,而是被既得利益者侵吞,西汉一直实行1/30的土地税,但后期佃农的实际土地税达到50%,差额都被中间的既得利益者搜刮了。而且佃农的人数越来越多。 到了西汉末年,农业税已经锐减,于是汉哀帝推出董仲舒当年提出的限田令,对全国土地进行整改与调查,但由于官僚集团的敷衍,最后也不了了之。官僚集团继续膨胀,土地兼并更加严重,越来越多的农民依附地主, ... 收入紧张,财政收支逐渐失衡到无法弥补的境地,帝国的命运也就快结束了。 三、小结 集权财政制度在秦朝夭折,错过了楚汉之争,最终在西汉得以重建,为我们完整演绎了一遍王朝兴衰的命运。 国家「 ”成长-盛世-巅峰-衰退-灭亡”的周期演变,其背后是财政「 ”收入增长-财政盈余-支出猛增-财政赤字-财政崩溃”的路径依赖。 西汉末年,逐渐形成了官僚集团和地主阶级这样的既得利益者,然后他们利用制度形成了世袭特权,世家大族就此形成。此后的近600年,就是国家 ... 与世家大族在税收领域和政治领域的斗争史。 东汉不复西汉雄风,三国以降是乱世,西晋崛起遗憾失败,具体分析请看下篇《财政眼中的帝国兴衰(二)—乱世》。

西汉,第一部完整的国家财政史的更多相关文章

  1. 从杨广兴建大运河入手,分析南北朝时期经济重心南移的原因

    中华文化的起源地一般认为在黄河流域,在东汉末年孙权建业称帝之前,江东往往被称作蛮荒之地,那时中国的经济中心也一直在中原一代。

  2. 一个兵卒为何要劝说刘邦定都长安

    娄敬在历史上出现得着实奇怪,出场也堪称意外。他可谓乱世奇才,却生卒年不详。

  3. 袁绍麾下三大名将,曹操刘备各得一人,最后那位才最厉害

    袁绍给人的印象,其实非常裂变。

  4. 命中注定要当皇帝?一代明君汉文帝的传说

    皇帝是我国古代封建王朝的最高统治者,作为万民的领袖,皇帝理所当然地被赋予神秘的色彩,像刘邦的母亲就据说是在睡觉时有条龙在她的上方,杨坚出生时也传闻头顶生角,紫气冲天。但有一位皇帝,关于他的传说,却是相当得可信,他就是汉文帝刘恒,汉武帝的爷爷,文景之治的开创者。

  5. 一辈子都在抗击匈奴的汉武帝,为什么最后将江山托付给一个匈奴人

    汉武帝而金日磾当时不过是一个匈奴战俘,一次偶然相遇中,将两个地位悬殊的男人联系在了一起。让疑惑的是,这个匈奴人究竟有多大的才能,让汉武帝如此重用,打了一辈子匈奴的刘彻最后把江山交给一个匈奴人来辅佐,在这背后是不是又另有玄机?古代骑兵一手策划匈奴征讨之战的汉武帝,他深知骑兵是战胜匈奴的关键,而马匹就是骑兵的重中之重,想要战胜敌人,就要知己知彼方能百战不殆。

  6. 如果刘邦代替刘备统治蜀汉,能否打败曹操和孙权,最终统一三国?

    刘备一直打着「”中山靖王之后”的旗帜混迹于东汉末年,若是按他说法来算,他也就是汉高祖刘邦的后裔。虽然他并没有取得先祖那样的成就,不过还算没给刘邦丢脸,凭着自己的努力最终还是在汉末占据了一席之地。不过刘邦似乎比刘备要给力一些,从一介乡间小混混到开国皇帝,期间仅花费了7年时间而已,可以说他创造了一个传奇。若是让刘邦来替代刘备统治蜀国,有没有可能让蜀汉焕然一新,最终击败曹操和孙权,进而完成统一呢?首先我

  7. 乱世谋生专家,极品毒士,他才是三国中活得最精明的人

    在三国历史上,有一位非常神秘的人物,他被后世称为毒士,由于他的计策,三国的形势多次发生大变,他也可以说是东汉政权的掘墓人。在乱世里面他这么一个文人,想要谋生并不容易,尤其是贾诩还背负这样的恶名。贾诩在乱世中这一通谋生操作,实在是非常出色,可这都是被逼出来的,没有人愿意到处去投靠别人。

  8. 鸿门宴上出现的三个「 ”二百五”让刘邦360度无死角完美逃脱

    《鸿门宴》的故事大家都知道,大意是:项羽在鸿门宴请刘邦,原本是想做局...了他,即历史出名的「”项庄舞剑意在沛公”,可是项羽这边出了个头号「”二百五”,非上去客串「”英雄救美”,最后刘邦在张良、樊哙的掩护下成功逃跑的故事。#我要上头条##月薪万元---新作者扶植计划开启##历史冷知识#头号人物项伯最出名的「”二百五”到底是谁呢?那就是项伯。项伯和项梁虽然都是项羽的叔叔,可是智商绝对不在一个leve

  9. 羊舌大墓扑朔迷离,墓主是晋文侯吗?答案可能在墓地

    曲沃羊舌墓出土的大师氏姜匜在晋国公侯墓发掘中,晋文侯在曲村的墓葬一直存在争议。后来发掘出羊舌大墓后,这个争论愈争愈烈,至今未搞清雄才大略的晋文侯墓葬,自然成为晋国考古的一大缺憾。两墓遗留的历史碎片在曲村—天马的九侯十九墓墓地,有着严格的昭穆之序。按序排列,m93/m102位置,应是殇叔和他的夫人。

  10. 大臣睡懒觉不想上早朝,朱元璋怒斥:回家种地去,爱睡几时睡几时

    所谓「”朝仪”,指的是皇上上朝时,大臣们必须遵守的各种礼仪。比如大臣们什么时候进宫、什么时候整队、在大殿上应按照什么样的顺序站位,行什么样的礼仪、口中呼唤什么样的敬语等等,都是非常有讲究的。类似这样的日常上朝礼仪就是「”常朝仪”,也叫「”朝礼”,而在重大节日或是需要接待远道而来的外国使节、各地诸侯的时候,大臣们还要遵循「”大朝仪”,也叫「”朝贺之礼”。顾名思义,「”大朝仪”的规格要比「”常朝仪”高

随机推荐

  1. 清朝军队从不敢和这三省耍威风,当初几乎被这三省打残

    为什么当年威风凛凛的清军会怕这三个省的军队呢?

  2. 平等的才是美丽的

    平等的才是美丽的光束异样耀眼,出现在屏幕上的是一个身材并不标準,肚子有点突出、年纪也偏大的妇女鼓手,她一直走在镜头当中,与别的鼓手一边行进,一边敲打着背在身体前面的鼓。每个人都有参加比赛或表演的权利,而雅典奥运会的开幕式,就充分体现了这种人人平等的精神。而更重要的是平等的态度,给任何不同年龄、不同形象的人以同样的机会。

  3. 祝福语_新年祝福语(很实用)汇总

    值此新年来临之际,恭祝你身体健康,工作顺利,生活美满,阖家欢乐!新的一年里,心想事成,万事如意!

  4. 欧阳修谈治病秘方

    有一天欧阳修和一些同僚文友聚会,有一文友大病初愈,欧阳修问他生何病?文友称,大夫系以船上船家手持摇橹部分之木头刮屑,混参一些丹药、茯神给我服用,病便好了。诚想,欧阳修所讲的药方意旨是正确的,但它却是一帖心药,非可据以服用;所谓心病还须心药医,尤其是患了贪病者啊!

  5. 周六祝福短信

    周末祝福短信11、周末问候最神奇,无敌祝福,至强开心。

  6. 【马尾】的意思是什么?【马尾】是什么意思?

    的意思是:马尾mǎyǐ1.马的尾巴。●《孽海花》第二四回:「我也想我国自法越战争以来,究竟镇南的小胜,不敌马尾的大败。」★「马尾」在《汉语大词典》第17569页第12卷768参见:马尾马尾的拼音mǎyǐ马尾是什么意思马尾mǎyǐ1.马的尾巴。

  7. 梦见被男孩儿强吻

    梦见被男孩儿强吻是什么意思梦中我正和几个要好朋友逛街购物,大家都玩得特别开心,不知为何突然在远处我发现了他,而且他正在向我走来。还未等我反应过来,他竟已吻了我。梦见脚陷泥沼此梦表明你对他还有一丝丝的留恋,但是你却处在被动地位,和他接吻只是一种愿望而已。碰到自己喜欢的对象,要抓住机会,好好把握!

  8. 梦见吃鸡冠

    周公解梦梦见吃鸡冠是什么意思,是怎么回事,意味着啥,代表什么。做梦梦到吃鸡冠是什么预兆,好不好呀,预示着未来会发生啥呢?会有啥征兆。

  9. 能降 ... 的食物

    现代实验医学证实,莲子心有平静人的...的作用。丈夫身体不好而自己体格健壮的女性可常服;寡居女性亦可常食莲子心茶。其味甘,性凉,能降...、清心热。现代医学证实,常食冬瓜可清解狂躁症状,除烦解躁。其味甘,性寒,有养神强志之功效,可平息男女之...。其味甘,性辛,除有利水化痰、解毒祛风作用外,还有耗人真气的副作用。久食芥蓝,有抑制性激素分泌的作用。

  10. 梦见头发长在脸上 梦见头发长在脸上什么意思

    梦见头发长在脸上有现实的影响和反应,也有梦者的主观想象,请看下面由小编帮你整理的梦见头发长在脸上的详细解说吧。在梦中,头发就意味着厄运。梦见头发长在脸上,将有预期不到的灾难降临在您身上。梦见自己长了白头发,意味着忧愁,会忧伤悲哀。梦见自己秃头,表示生力衰退,会发生令人讨厌的事。因此,女人梦见头发长了,意味着夫妇恩爱,幸福长久。周公股市梦见头发长在脸上,股市暗示不要异想天开了,快卖了吧!

返回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