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下文字资料是由(历史认知网 www.lishirenzhi.com)小编为大家搜集整理后发布的内容,让我们赶快一起来看一下吧!
摘要:目前文物鉴定还没有一个规范的体系,也没有专门的机构对业内人士进行职称等级的评定。文物鉴定有很强的学术性和技术性,所以,对于鉴定师个人而言,知识和实践缺一不可。买到后,若想得到鉴定,还可去广东省文物鉴定站、广州市文物总店、博物馆、拍卖行或广东省收藏家协会等机构找专人鉴定。传统鉴定文物的手段是靠“眼学”,也就是靠目测来鉴定。
文物鉴定:凭谁识得百年宝
“乱世黄金,盛世收藏”。收藏,既是雅玩之趣又是生财之道。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人们生活水平和文化素质的提高,文物藏品开始越来越多地“飞入寻常百姓家”。收藏市场的日益庞大也使“鉴定需求”越来越旺盛。在此背景下,身怀“鉴宝”技艺的文物鉴定师就显得格外重要。
火爆:目击“鉴宝”现场
2005年11月12日,记者在广州芳村广东一号国际文化广场目睹了一场火爆的现场“鉴宝”会。据承办方广东一号国际文化广场许建平副总介绍,他们已经承办了十几场这样的免费“鉴宝”会,每次人都爆满,由于每次只派50个号,不少人从其他城市披星戴月地赶来排队拿号。
14:15:离本次“鉴宝”会开场还有15分钟时,会场早已挤满了人。
14:30:由广东收藏鉴定名家梁戊年、伊有成、舒浩光、何国均、林标荣等人组成鉴定小组现身台上,台下立刻爆发出热烈的掌声。不管是紧紧抱着“宝贝”丝毫不敢放松的持宝人还是特意前来学知识长见识的旁观者,都目不转睛地盯着他们。
14:35:持宝人开始逐一持宝上场给专家鉴定。宝物五花八门,有陶俑、香炉、花瓶、字画、木桶、钱币……持宝人小心翼翼地打开里三层外三层的包装,全神贯注地盯着专家的嘴,生怕听漏一个字。结果自然是有人欢喜有人愁,有人的藏品得到专家的肯定,立刻兴奋地要为藏品留影;有的人一听到专家吐出“烫手”(意为新品)二字,满面期待立刻成灰。一位先生的一连几件瓷器竟无一是真,强自欢笑着,拿出最后一件木雕,正黯然神伤时,忽然听到专家鉴定为真的结果,狂喜之色立刻爬满眉宇。
17:00:鉴定会结束,人们还依依不舍。
专家小组成员伊有成先生说本次鉴定会真品约有五成,算是同类别鉴定会中真品率高的。“很多时候,大约只有一到两成的真品。”收藏有多热,仅从本次“鉴宝”会就可以看出一斑。据《收藏》杂志统计表明,中国现有各类收藏协会、收藏品市场近万家,有3千万收藏者热衷此道。收藏品市场交易额庞大,仅北京文物收藏品市场交易额一年就有11亿元人民币;全国每年文物艺术品拍卖成交额大约为10亿元人民币。
尴尬:文物鉴定师缺乏认证
收藏为什么越来越热呢?“因为文物升值潜力巨大。1980年一件10多厘米高的珐琅彩藏品在香港拍卖会上以32万港币流拍了,但今年10月份,这件东西在香港再度拍卖,以1亿1千万元港币成交。”广州市文物总店总经理兼广州艺术品拍卖公司董事长曾波强先生说道:“文物升值空间简直不可想象,自然而然吸引有钱人投向这个领域。”相较于股票、期货,收藏文物的风险相对较小,唯一的风险就是看走了眼,买了假货。文物市场如此火热,作为疏通文物收藏渠道的首要环节———“鉴定需求”也随之浮出水面。但尴尬的是,目前,我国人事和劳动部门还没有设置古玩鉴定师的岗位职称系列,也没有专门机构对此进行考核发证。目前,除了极少数大学考古系开设有文物鉴定专业外,这个行业缺乏系统的“科班”学习。人们日常所指的“鉴定师”,只是社会上一种约定俗成的习惯称呼。有此称呼者,是指对某项古玩有所研究、并掌握鉴别专业知识的人。现在的鉴定人群主要由四大类构成:博物馆的保管员;文物商店的资深人员;学者;民间有声誉的收藏家。
改革开放前,文物鉴定仅仅限于博物馆、文物店等机构,改革开放后,艺术品交易行业一路高歌猛进,市场也迅速膨胀。炙手可热的市场和高额的回报率使许多人都“染指”于此,鱼龙混杂、良莠不齐的不仅仅是藏品本身,还有“鉴定师”队伍。目前文物鉴定还没有一个规范的体系,也没有专门的机构对业内人士进行职称等级的评定。由于在行业资格的管理上目前也尚未有明确规定,所以开一家鉴定工作室从事文物鉴定,可能只要到工商部门登记或在民政部门注册一个民间团体就可以了。不同团体所出示的鉴定证书五花八门,对于鉴定结果也缺乏专业的仲裁机构。少数钻空子的人乘机扰乱市场,这种情况让人忧虑。
“不管找谁鉴定,这个人必须见多识广。如果是收藏家,他的藏品一定要丰富且档次高,要有大量的准确的东西作为标本;他同时还要阅‘品’无数,要充分了解艺术品市场,还不能只拘泥于本地市场,一定要走南闯北,融会贯通,见识越丰富越好。此外,由于个人的眼光难免有局限,合格的鉴定师应该能随时给持宝人提供一个鉴定小组。”曾波强先生说。
文物鉴定有很强的学术性和技术性,所以,对于鉴定师个人而言,知识和实践缺一不可。曾波强先生强调要多走多看多接触市场,因为“纸上谈兵”不可能练就“火眼金睛”。作为广州市文物总店总经理,他对文物市场目前的混乱状况比较担忧。拥有30多万件藏品的广州市文物总店会不定期地举办一些藏品展、组织一些鉴定培训班,为的就是给公众提供一个“标本”平台,同时也普及鉴定知识,“也算为规范艺术品交易市场尽一点绵薄之力”。
识别:作假与作旧
由于文物交易利润丰厚,所以,文物作伪也成为某些人牟取暴利的一种手段。中国曾出现过四次作伪 ... ,第一次在宋代,以仿造商、周青铜器为主;第二次是清乾隆时期,主要是名人字画造伪、作假;第三次是晚清到民国时期,无所不造、无所不仿;第四个 ... 是改革开放后,随着收藏热的兴起,作伪手段层出不穷,科技含量也越来越高。“现在有的人运用高科技扫描技术,做出的东西和原物一模一样,像硅橡胶翻模技术的运用,使仿品上的花纹与原物没有任何差别。”收藏者黄天先生说道。最让人难以辨别的就是半真半假品。例如把一些旧的、残破文物上的部件、皮壳,粘贴到新品上面,然后粘上土、上色,仅仅把真的那一部分露出来。还有用古代的材料,通过新的工艺进行仿造,把破碎的文物磨碎,重新作样、烘干。
除了作假外还有诸多“作旧”之法。例如用化学溶液对仿品进行浸泡,慢的3天,快的几分钟就能使器物变样。高明的作旧者还将经过浸泡的仿品同原墓中的墓土,一起埋到地下,再在其上种些有根系的植物,这就叫“养”,经过三到五年,植物的毛细管就长到了仿品上,这时再拿出来出售,很能乱真。据北京一位玩家楚言女士介绍,上世纪初曾有人造古玉,将活狗或羊的腿割开,将玉放入其中缝合,玉在动物体内“生长”数年后取出,再埋到地里若干年,然后还要接受自然的烟熏火燎,或者放在手中把玩几年,使其慢慢旧掉,这样“养”了几年之后,就和真品非常接近了。
贴心提示:收藏者切忌急于求成,也不要抱着一夜暴富的投机心理。一定要沉得住气,反复鉴别、思量,千万不要听信诸如“家道中落,不得不变卖家传”之类的话。最好找懂行的人一起去买。买到后,若想得到鉴定,还可去广东省文物鉴定站、广州市文物总店、博物馆、拍卖行或广东省收藏家协会等机构找专人鉴定。
传统目鉴Vs科学仪器
文物鉴定是一门综合科学,文学、哲学、历史、民俗、艺术、物理、化学无所不包。传统鉴定文物的手段是靠“眼学”,也就是靠目测来鉴定。“眼学”历经数百年的口传心授,历久而弥坚,一凝一视一抚一摸间天文地理历史民俗尽在鉴定师的胸中。面对一个青花瓷瓶,一个合格的鉴定师能一眼分出它是永宣、是成弘还是康雍。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自上世纪80年代开始,不少高科技的鉴定技术也开始应用于文物年代的断源断代和真伪识别之中。譬如电子自旋共振谱记年法、同位素记年法等,利用测定碳14、热释光等手段都可以对文物进行年代测定。
对于文物鉴定来说,传统眼学和现代科技究竟哪种手段更为精确呢?对此,业内人士莫衷一是。传统派认为,许多科学仪器做鉴定,首先要依赖建立标本数据库,但数据的采集和输入则都是人为的,这就存在着偏差。如果数据库都存在着偏差,又如何能作为评判标准呢?例如同样出自某窑的瓷器保护条件不同,其最终呈现的面貌自然不同,甚至元素也有可能改变,那么主要依靠成分分析作为判断标准的科学仪器又如何能够做到精确呢?甚至一件瓷器,底部是真的,上半面是伪造的,做工十分精美,几无瑕疵。这样真中有假假中有真的文物,如果拿仪器检测的话,取样又正好是其中真的部分,那么检测结果为真,可事实并非如此。
而科技派观点迥异。中国古陶瓷研究中心的楼钢先生认为随着科学的发展,鉴定手段已经有了进一步的提高,有些 ... 如成分分析法鉴定出来的结果由于找不到对比样本可能不可靠,但热释光鉴定法则不存在这样的问题。而科学仪器鉴定除了经年累月地建立数据库外,还会建立一套适合的分析 ... ,以保证分析结果的稳定性和准确性。每个人的眼毕竟是有限的,而科学仪器则是多角度透视,在其中寻找一个能反映所需要信息的最佳角度,归纳提取而得出结论。有些文物用肉眼和经验难以判断其产地,但高能物理所通过元素组成的分析界定产地的初步结果。当然,他也认为,文物鉴定并不是简单的鉴定真伪而已,热释光鉴定也只是对文物的年代负责,而文物的历史、工艺、审美等价值还是需要目鉴。
古董之友副会长兼副秘书长彭乃贤先生认为,科学仪器的分析鉴定有眼睛所不具备的优势。运用自然科学的 ... 一定要考虑其可行性和实用性。对文物的鉴定,最好是将传统的“火眼金睛”和现代的科技手段紧密结合在一起,以达到“双保险”的效果。
——摘编自《广州日报》2005.12.9
以上内容由历史认知网整理发布(WWW.lishixinzhi.Com)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部分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特别申明:本文内容来源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立即与我们联系(devmax@126.com),我们将及时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