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下文字资料是由(历史认知网 www.lishirenzhi.com)小编为大家搜集整理后发布的内容,让我们赶快一起来看一下吧!
摘要:开封建城历史有2700年。

开封建城历史有2700年。 先后有战国的魏, 五代的后梁、后晋、后汉、后周, 北宋和金定都在这里, 素有「 ”七朝古都”的美誉。 很长一段时间里, 这些辉煌的都城历史, 仅存留于史书中, 缺少看得见摸得着的实证。 作为北宋国都长达168年, 历经九代帝王。 如果你想真切感受北宋的荣光时刻, 开封大地上的历史存留,恐怕会让你失望。 地面上,真正属于北宋的古迹, 屈指可数的不过是铁塔的开宝寺, 再有就是《清明上河图》 和《金明池争标图》。 至于旅游地标大相国寺、包公祠和御街等, 都是后来重修的,宋朝风韵已打了折扣。 因铺设褐色琉璃砖,混似铁铸,被称为 「 ”铁塔” 。在900多年中,历经了37次地震, 15次水患,依然巍然屹立。 然而,开封民间一直流传着这样的话: 「 ”开封城,城摞城,地下埋有几座城, 潘杨湖底深藏几座宫。” 这座古都地下,真有宝藏古城? 还是仅仅一个传说? 1981年,开封市区龙亭湖底清淤, 明代周王府遗址突然重现人间。 按照历史书的记载, 这座规模宏大的王府, 是在宋、金皇宫的遗址上修建。 当时人们充满好奇: 周王府的下面, 真的藏着一座皇城? 考古学家们拿起洛阳铲, 继续一层层挖下去, 掀开了开封「 ”城叠城”的神秘面纱。 龙亭大殿。当年的明代周王府,就在殿前的湖底发现。 大量考古勘探发现, 开封地下,叠压着6座城池, 犹如巨大的层层叠
玩具。 按年代早晚,自下而上分别是: 地下12米,战国时期魏国的大梁城、 地下10米,唐代的汴州城、 地下8米,五代及北宋时期的东京城、 地下6米,金代的汴京城、 地下5米,明代的开封城、 地下3米,清代的开封城。 城叠城示意图。 它们有的是国都,有的是省城, 面积大小会有不同, 但总有一些叠压方式, 能让强迫症患者极度舒适。 城叠城、墙叠墙、路叠路、 门叠门、马道叠马道…… 在这里,一座城的点线面, 全都能找到完美叠合的案例。 马道叠马道。 在开封新郑门遗址博物馆里, 从明清地面到宋代地层一目了然, 千年历史自带3D效果。 在西安、商丘、洛阳、徐州、扬州等地, 其实都有发现类似的城叠城现象。 对比这些古城的叠压层次和规模, 开封是最典型,最具代表性的。 新郑门博物馆内的展示。 从唐代以来, 开封的城市核心区没大变动, 仍然是龙亭公园一带。 老城中轴线「 ”御街—中山路”, 形成于唐代,历经五代、宋、元、明、清, 也没有过任何的改动。 中山路北段的州桥遗址, 是宋代东京城的水陆交通节点, 《水浒传》中杨志卖刀的故事就设在这。 桥的基础是宋代建的,桥面是明代的, 清代和今天的中山路就修在州桥上方。 这样看来,开封人民轴起来, 跨过山和大海,越过历朝历代。 开封御街。 「 ”城叠城”的奇观怎么形成的? 这跟一条河脱不开关系。 开封人两千多年来, 跟黄河相依相伴,也相爱相 ... 。 开封距离柳园口黄河大堤约10公里。 中学地理老师说, 黄河是一条地上悬河, 开封段水面比铁塔底部还高。 站在黄河堤上看两边, 河水比另一边田地还高, 你能直观感受黄河到底有多「 ”悬”。 悬河示意图。 穿过世界上最大的黄土高原后, 黄河进入平坦的华北平原, 放缓了水流的脚步。 把巨量泥沙当作旅行纪念品, 悄悄搁开封城边上。 每年3亿吨泥沙淤积, 河床每年平均升高10厘米。 一旦决堤,大洪水泛滥, 开封古城几乎注定被淹。 难得的是, 遇到这样货真价实的「 ”土豪”, 开封人并没有认怂。 利用黄河的水脉, 开封充分发展自己的优势。 早在战国时期, 一心称霸中原的魏惠王定都开封, 组织大量人力开凿了一条运河, 成功连通黄河、济水, 使大梁一跃成为水陆都会。 这条运河叫鸿沟,就是现在的汴河。 隋运河示意图。 自隋炀帝开通大运河, 汴河与黄河、淮河相连。 唐朝,汴州城占据漕运C位,迅速崛起。 到北宋,汴河成为东京城的大动脉, 源源不断为首都输送物资, 养活城内150多万人口。 作为当时全球最富庶国家的都城, 张择端一幅《清明上河图》的长卷, 凝固的不过是开封昔日繁华的一角。 这座都城的勃勃生机, 一天都离不开汴河。 北宋 ... 非常注重维护汴河航道, 每年都修水门、清淤泥。 只是北宋中后期,政治 ... , 运河管理随之瘫痪,开封发展也迷茫起来。 到明朝,都城不再,海运兴起, ... 花在汴河上面的心思近乎零, 河道不畅,繁华难续。 在中国江河圈里, 黄河是以任性闻名的「 ”土豪”。 两千五百年内, 黄河大的改道出现26次, 平均每百年一次。 一言不合,黄河就淹掉沿岸城市。 除了开封, 还有商丘、徐州等遭受过灭顶之灾。 公元1128年至1855的清咸丰年间, 黄河改道范围在现行河道以南, 一再吞灭开封,淤塞汴河。 失去了「 ”土豪”的撑腰, 开封的枢纽地位付诸东流, 迅速从世界都市,滑落至地方城市。 开封,兴也黄河,衰也黄河。 黄河下游改道示意图。 既然黄河这么不好相处, 开封人为什么还要死守? 为什么在同一地方屡淹屡建, 而不是另外选地方重建? 主要因为这里气候确实舒适。 地面平坦,四季分明,适宜耕种。 黄河偶然发大水,但大多数时候, 它是取之不竭的灌溉水源。 古代城池在水灾后, 通常不会片瓦无存。 像宫殿、城墙等建筑, 地基足够高,洗刷刷后还能继续用。 以「 ”城叠城”的方式搞重建, 也算是循环利用,大大节省成本。 开封北郊的水稻丰收。 除了环境和建筑因素外, 另一个原因在于古人的观念。 中国古人深信「 ”得中原者得天下”, 让开封成为「 ”帝都”选址的大热门。 明末华北平原发生特大水灾, 开封城几乎成平地。 有人提议将省会从开封迁到许昌, 但始终没有得到清 ... 的应允。 就因为开封的地位和名气, 当时没有一个中原城市能取代, 对清 ... 的维稳至关重要。 只是,此时的开封, 早已不是北宋的东京都了。 开封市中心鼓楼。图虫 那种舍我其谁的「 ”王气”, 在开封城里厚积千年, 如今在闹市街巷中仍能感受到。 尽管不再是叱吒风云的「 ”东京”, 但开封并没有自暴自弃。 这些年,她积极经营和黄河的关系, 加高加固河岸,积极清理淤泥, 在堤内、堤岸和堤外建防护林。 同时,努力发展周边旅游业, 当然重要的还有一样, 潜心把开(K)封(F)菜(C)发扬光大, 让大家都吃上鲜美的黄河鲤鱼焙面。 版权声明: 文中图片来自网络,如有侵权,请告知删除 编辑 / 城君 实习生 / Aki · END ·
本文标签:黄河中国古代史开封铁塔宋朝开封悬河
特别申明:本文内容来源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立即与我们联系(devmax@126.com),我们将及时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