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下文字资料是由(历史认知网 www.lishirenzhi.com)小编为大家搜集整理后发布的内容,让我们赶快一起来看一下吧!
摘要:当阳峪窑―――两宋陶瓷的神话在当阳峪窑的陶瓷制品,被越来越多的民间古陶瓷收藏者研究者用心关注的今天,关于当阳峪这个宋代的古陶瓷窑口,作者却每每感到要谈的话太多,太沉重,也太复杂。但是,当阳峪窑应得的名分,在如今有关中国古陶瓷史的书籍上丝毫没有得以体现。这是当阳峪窑的第一次神秘灭亡。最后说几句“神话”当阳峪窑用作者前述的“神秘”和“神奇”,共同创造出了一个两宋时期的制瓷“神话”。
当阳峪窑―――两宋陶瓷的神话
在当阳峪窑的陶瓷制品,被越来越多的民间古陶瓷收藏者研究者用心关注的今天,关于当阳峪这个宋代的古陶瓷窑口,作者却每每感到要谈的话太多,太沉重,也太复杂。每当提笔想写点什么的时候,又往往不知该从何处下笔为好。两宋时期是名窑倍出名品闪耀的时代,我们会毫不费力地如数家珍似的谈及每一个青史留名的窑口, ... 无限地描述每一种陶瓷名品。可是,又有哪一本古陶瓷专著真切地关注过论述过这个屈属于磁州窑系的“民间窑口”?偶有提及时,也只是一笔带过,语焉不详。历史文献中没有,现代资料里也极少,这就是当阳峪窑在号称“陶瓷”国度里陶瓷史著中的地位。假如这个窑口的制瓷成就很一般很平庸,这种被遗忘倒也有情可原。可是,事实上这个窑口不一般,不平庸,遭遇如此的不公正,实在是令人难以理解。
自1933年当阳峪窑被英国人司瓦洛和瑞典人卡尔贝克发现迄今,在我国古陶瓷理论界对当阳峪窑加以关注的有两个人:一个是现代古陶瓷田野考古与研究的泰斗陈万里先生。他于1951和1952年两次到当阳峪窑实地考察,并于1954年的《文物参考资料》第四期上,发表了《谈当阳峪窑》一文。另一位是终身致力于我国古陶瓷研究的专家叶喆民先生。叶先生于1962年和2006年两次来当阳峪窑考察,发表了两篇文章:《当阳峪窑考》和《焦作当阳峪窑浅识》。陈万里先生在《谈当阳峪窑》中的一段话,可看作是老一代古陶瓷专家对当阳峪窑较权威且基本公允的评价:
“当阳峪窑的作品向来是不为人们所重视的,因之如此重要的窑场是被忽略了。我以为在黄河以北的宋瓷,除了曲阳之定(窑),临汝之汝(窑)外,没有一处足与当阳相媲美。磁州的冶子窑以及安阳的观台窑终逊当阳一筹,而一切文献所列举的磁州窑或磁州窑系的瓷器,毫无疑问的有一部分是属于当阳峪,也就是说磁州窑的荣誉,应该有一部分归于当阳峪。”
但是,当阳峪窑应得的名分,在如今有关中国古陶瓷史的书籍上丝毫没有得以体现。是它真的不优秀吗?还是两宋时期可谈可论的窑口太多,轮不上当阳峪窑?每当看到当阳峪窑留下的精美丰富的古陶瓷器物或标本,再闭目浏览两宋时期所谓的“五大名窑”、“七大窑系”的种种作品,自觉还没有哪一个窑口的综合实力能与当阳峪窑比肩;没有哪一个窑口的精品名品陶瓷数量能超过名不见经传的当阳峪窑!经多年来对当阳峪窑这团“乱麻”的无数次梳理,作者只能用“三神”来高度概括它:神秘、神奇、神话!
先谈“神秘”
我们从能查到的北宋以后的古文献中,找不到关于当阳峪窑陶瓷烧造的蛛丝马迹。唯有立于北宋晚期的“德应候百灵翁之庙记”石碑碑文中(此碑至今尚在,保存在当阳峪窑遗址的一座小庙里),较详实地记载了这个窑场当年的辉煌,在地方志和正史上却再无记载。这又是为什么呢?最有可能的推测,也是与当地民间传说相照应的理由是:这个启始于唐末五代,极盛于北宋中后期的窑场,是被即将灭亡的北宋朝廷,派重兵于一夜之间给剿灭了。其剿 ... 的理由是,这个地方当时聚集着大约一二十万和陶瓷 ... 销售有关的民众,在当阳峪村头的山坡上,而且还竖着一面大大的“挡阳旗”,有聚众谋反之嫌。(另一种说法是,北宋末期的当阳峪地区属于宋金两国“拉锯”式的统治区。所以,当阳峪村民不得不 ... 两面旗帜:一面是金国的旗,一面是宋国的旗。当金兵来时就挂金国的旗,宋兵来时就挂宋国的旗)。
宋徽宗宣和七年(1125年)的真实历史背景是:当时金兵正分东、中、西三路气势汹汹向南面 ... 来,将实施对北宋皇都汴京城战略性的最后围剿。中路金兵从太原南来,南出太行进入当阳峪窑所在的怀庆地区渡河,迂回汴京西部(京畿西路)再东进,与进入山东的东路金兵对汴京实施东西合围。在北宋末期各地起义不断的形势下,在金军战略意图极其明确的时刻,北宋政权恐惧当阳峪这一二十万人起来造反,与志在必得的金兵汇合。此时此刻,剿 ... 他们成了朝廷唯一的选择。此推测决非无本之源:
当阳峪有一条山沟叫“死人沟”,其中屡屡发现成堆的白骨,是为例证之一;据村民讲解放后平整土地和建房时,经常发现许多烧好的瓷器未出窑,或装好窑的陶瓷坯尚未烧制,是为例证之二;一小部分侥幸逃脱的制瓷工匠去了景德镇,是为例证之三;延津县吴起城古黄河码头繁荣于金,也被黄河水毁灭于金中期,近年出土大量金代陶瓷制品,唯独不见相距匪遥的当阳峪窑与北宋相关联的陶瓷制品,是为例证之四。
这是当阳峪窑的第一次神秘灭亡。
———灭亡在一个垂死王朝的回光返照里。
也正是这个“树旗造反”的被剿 ... 的理由,才使得它青史无名———谁还敢在史书上记载一个“造反集团”的业绩呢!金不载,元不载,明不载,清只一句,还是含糊不清(其实指的也并非严格意义上的当阳峪窑)。金代后期当阳峪窑场的近边村落虽有小规模陶瓷烧制,但入元以后又因兵火战乱而终止了。至此,当阳峪窑走完了它的制瓷历程,永远的退出了陶瓷历史的大舞台。
再谈“神奇”
从现存陶瓷标本看,当阳峪窑从唐末开始已有陶瓷生产,直到北宋早期,应是它的探索期。约从北宋真宗(998 1022年)时开始,当阳峪窑进入了它的鼎盛期,直到北宋终结,这期间大约是一百年左右的时间。就是在这短短的一百年时间里,当阳峪窑创造了一个伟大的陶瓷奇迹。
我们从当阳峪窑遗留下来的陶瓷实物标本,可以十分清晰地看到它的经营战略思想:它集当时众窑之长,广泛学习吸收它们的优秀技术,相继生产出了一百五十多个陶瓷品种,可谓之应有尽有。凡当时人们所掌握的制瓷技艺,在当阳峪窑无不尽其极。单是最能代表当阳峪窑高超制瓷技艺的高温颜色釉,我们已知的就不下三十个品种,不仅“定汝耀钧”均有 ... ,而且还有诸多釉色品种的创烧。其中一些不仅代表当阳峪窑,也足以能代表北宋最高制瓷水平的高温颜色釉品种,是细白致密胎体的酱釉、紫釉、黑釉、绿釉、蓝釉、金属光釉、金釉等釉色,以及在这不同品种釉面基础上的斑块条纹的变化(即我们常说的“窑变”),令人目不暇接,眼花缭乱。凡是亲眼见到过亲手摸到过这类精美制品的人,包括叶喆民先生、汪庆正先生等这些陶瓷大家,都无不啧啧称奇,叹为观止。至于当时流行的“剔刻划印雕填塑”这些极普通的装饰手法,无一不是当阳峪窑 ... 的最为精致。当阳峪窑绞胎瓷纹饰的丰富多彩、红绿彩绘瓷的釉亮彩艳,在两宋时期更是无窑能出其右。更别说每个品种里变化无穷的器型,以及难以尽数的各类人物、动物、造像了。总之是,但凡北宋时期全国各大窑口所具有的陶瓷品种和器型,你都能在当阳峪窑这一百五十多个品种里,看到它们的身影。也就是说,凡是你能想得到的北宋陶瓷品种,在当阳峪窑都能找得到。这绝非是危言耸听!它们就默默无闻地静躺在民间收藏家的破箱烂柜里,等待着你前来验看。
当阳峪窑在不长的时间里,用当时最先进的技术和最优质的制瓷原料,近乎完美地利用柴、煤、风,烧制这么多陶瓷品种是为了什么?这么些精美的陶瓷制品又都哪里去了?精品的完整器物传下来的又为什么少之又少(比“定汝钧官”要少得多)?这少之又少的几件又为什么要被人标上其他窑的名字去哄骗世人?———我们在这种种无解的问题面前,只能说出两字:“神奇”!
最后说几句“神话”
当阳峪窑用作者前述的“神秘”和“神奇”,共同创造出了一个两宋时期的制瓷“神话”。它不清不楚的产生,不明不白的消亡,只落得个青史无名;它以极短暂的历史瞬间,集那个时代陶瓷技艺与品种之大成:釉色丰富多彩,装饰风格和手法应有尽有,陶瓷器型数不胜数。然而,现代陶瓷史著不仅将其遗忘,不屑一顾,还要张冠李戴,窃其名分———当阳峪窑自身以其卓越的陶瓷成就,创造了一段两宋时期的制瓷神话;现代研究者、爱好者、收藏者,又利用当阳峪窑的这些成就,继续在创造着一个又一个“攀龙附凤”的神话!
······留给真实的当阳峪窑的,只有哭泣!
以上内容由历史认知网整理发布(WWW.lishixinzhi.Com)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部分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特别申明:本文内容来源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立即与我们联系(devmax@126.com),我们将及时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