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下文字资料是由(历史认知网 www.lishirenzhi.com)小编为大家搜集整理后发布的内容,让我们赶快一起来看一下吧!
摘要:宋人那些事儿(一):“四般闲事”头一桩瓷器,不同于金银器的华丽与贵重,作为中国传统的日常生活器皿,它已存在一千八百多年。都道宋人有“四般闲事”,灌圃耐得翁在《都城纪胜》中言:“故常谚曰:烧香点茶,挂画插花,四般闲事,不讦戾家。”这香事还是排在“四闲”之首。四川遂宁金鱼村一号窖藏出土的瓷香炉,正是那个时代香事活动常态化的印证。
宋人那些事儿(一):“四般闲事”头一桩
瓷器,不同于金银器的华丽与贵重,作为中国传统的日常生活器皿,它已存在一千八百多年。从诞生之日起,瓷器就具备了实用与美观的双重性,并且随着时代的推移,这一双重性更是被人类提升至精神文化的方方面面。宋代,是个对“文治”极为讲究的时代,瓷器被上层的文人阶层冠以“低调的奢华”,虽外观形色不艳,但本质考究细致,加上宋人日常生活的活色生香,瓷器的功能及审美被多方位的挖掘。我们试图通过对部分四川遂宁金鱼村窖藏出土的南宋瓷器的解读,再现七百多年前宋人的精致生活。
“永日向人妍,百合忘忧草。午枕梦初回,远柳蝉声杳。藓井出冰泉,洗瀹烦襟了。却挂小帘钩,一缕炉烟袅。”(宋晁补之《生查子·东皋寓居,夏日即事》)百合忘忧,午梦初醒。远处,柳树上蝉声杳然,从长满苔藓的井中打来冰泉,却不慎弄湿了衣襟。钩起竹帘,让一缕轻烟从炉中袅散。这是宋代士人再常见不过的一个夏日午后了。淡淡的闲适在远与近、动与静、内与外的空间中交汇融合,生活的细节在诗意的纷飞中慢慢展露,而诗人最后的心思亦随着熏香的细烟轻聚,香远韵清。
都道宋人有“四般闲事”,灌圃耐得翁在《都城纪胜》中言:“故常谚曰:烧香点茶,挂画插花,四般闲事,不讦戾家。”这香事还是排在“四闲”之首。可见,熏香在宋人的生活中真只能算作是平常的享受了。香事的频繁与日常化带动了香品器的发展,而香炉自然是最重要的香品器。宋人陈敬撰《陈氏香谱》,后人有所增益,形成《新纂香谱》,其中卷三有“香品器”条,云:“香炉不据银、铜、铁、锡、石,各取其便,用其形,或作狻猊、獬豸、凫鸭之类,随其人之意作。顶贵穹窿,可泄火气,置窍不用太多,使香气回薄则能耐久。”文中提到的香炉,多是金属质地的,可见从质地而言,瓷香炉并非最佳选择。这是由于除了金属质地的香炉,一般在使用其它质地的香炉时都需在炉底放置石英等隔热砂,以防止炉壁过热而炸裂。但这并不妨碍宋代瓷香炉的大量生产,因瓷香炉的烧制成本低于金属质地的香炉,故受到民间平民阶层的喜爱和推崇。
四川遂宁金鱼村一号窖藏出土的瓷香炉,正是那个时代香事活动常态化的印证。这批瓷香炉在造型上或是模仿三代至秦汉的青铜器,或是推陈出新,颇具创造力,在简约朴素中,显示出独特的古拙气质。
龙泉窑鬲式炉在金鱼村一号窖藏共出土5件,本次展出3件,分为大、中、小三类,最大一只口径达19.9厘米,高16.4厘米;中型的口径达16.3厘米,高12.6厘米;小型的口径12.9厘米,高10厘米。三只鬲式炉除尺寸上的差别,造型几乎一致。都是斜盘口,圆唇,短直颈,鼓腹较扁,腹径略大于口径,三锥形足。肩部有一周凸棱,腹部与三足相对处有三道明显的凸棱,从肩部延伸到足部。 ... 十分规整,釉的质感醇厚,呈亚光状。此外,在龙泉窑青瓷中还有几件形制较小的香炉。一件青釉弦纹樽式炉,高6.7厘米,口径8厘米。平沿,直腹,口沿下、腹中部和腹下端等距模印三道带状凸弦纹,平底。器底外沿附三只如意形足。通体施梅子青釉,釉面光洁滋润。樽式炉又称“奁式炉“,流行于南宋以后,其造型取汉代酒具筒形樽。此器形制特殊,独具三扁足,与同窖藏所出弦纹三足铜樽造型极为相似(见封面);
一件青釉兽耳衔环鼎式炉,高11厘米,口径11.1厘米。直口,口沿上附一对方形立耳,深直腹,下腹圆弧,平底,三兽足。上腹堆贴一对兽首衔环。胎骨略显厚重,白胎略泛灰,通体施粉青釉,釉面光洁莹润,遍布较大的褐色开片和细小的开片纹。虽有两足残断,但仿商周铜鼎的造型,具有浓厚的古韵。正所谓“琢瓷作鼎碧于水“(宋 杨庭秀《焚香诗》)。
与龙泉窑青瓷香炉素雅如玉的古朴感相比,景德镇窑的青白瓷香炉则是一类虽带有仿古意向,但更具创新风格的经典之作。由于青白瓷的釉面比较光亮,具玻璃质感,釉层又比较薄,故能在胎装饰上发挥工艺上的长处。这次展出的景德镇窑青白瓷香炉共6件,其中有4件在胎装饰上都采用了剔刻花工艺,在炉身上剔刻出各类花卉图案,让纹饰呈现出凸雕的立体效果。如此件青白釉凸雕莲荷纹炉,高16.2厘米,口径14.3厘米,足径10.2厘米。主题纹样位于外壁腹部,分别为牡丹、束莲、折枝月季花卉图案,采用减地剔刻的胎装饰手法,立体感很强。
而这件青白釉凸雕花卉纹鬲式炉,高14.5厘米,口径16.5厘米。直口,圆唇,外折沿,沿上附两立耳,短直颈,圆肩,三鬲状实心足。颈部饰剔刻回纹,肩、足部分别饰剔地莲花、兰草,折枝牡丹纹。此炉造型似铜鼎,三袋状足又似鬲,因此又被称为“鬲鼎式炉”。
还有两件炉的造型也相当别致。一件青白釉素面兽足鼎式炉,高20.6厘米,口径17.2厘米。为仿青铜器造型的香炉,直口,圆唇,外折沿,口沿上两立耳,短直颈,圆腹,下腹内收成平底,三兽足,兽足均为模印,上端为兽面,下端为爪趾,手法细腻, ... 考究。炉外壁为素面,仅在接近炉底处饰弦纹一周,与前两件的琢器相比,显得大气质朴;另一件青白釉八棱鼎式炉,高14.7厘米,口径9.5厘米。器物从口部到炉身均呈内圆外八棱形的形态。平沿,沿上附一对方形立耳,直颈,鼓腹,上腹附一对铺首衔环。最独特的是它的三足,足端外卷,足上堆贴兽头及发毛,发毛卷曲,可辨兽头之圆瞪的双眼。此炉造型极为罕见,整体炉形体小略显瘦长,已近似元代鼎式炉。
闭阁垂帷,在炉中预置特为焚香而精制的香灰,香炭一饼,烧透入炉,轻拨香灰,浅埋香炭……这是陆游在《焚香赋》中描写的场景。宋人就是这样,开始了一天的生活。
来源:四川宋瓷博物馆
以上内容由历史认知网整理发布(WWW.lishixinzhi.Com)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部分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特别申明:本文内容来源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立即与我们联系(devmax@126.com),我们将及时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