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下文字资料是由(历史认知网 www.lishirenzhi.com)小编为大家搜集整理后发布的内容,让我们赶快一起来看一下吧!
摘要:诗言志,这批遗民不免会作诗表达内心的情感。大势已去,衣冠变化,他们不能力挽狂澜,又不甘出仕夷狄之朝,或许还带着家仇国恨,他们遂托之于诗,抒发内心。这种情况下,按照清朝的标准,是最容易出文字狱大案的。南宋遗民这批遗民中有个叫梁栋的,号隆吉先生,他就写了不少诗,小有名气。

一、一则免于文字狱的故事 南宋灭亡,留下了一大批遗民。 诗言志,这批遗民不免会作诗表达内心的情感。 大势已去,衣冠变化,他们不能力挽狂澜,又不甘出仕夷狄之朝,或许还带着家仇国恨,他们遂托之于诗,抒发内心。 这种情况下,按照清朝的标准,是最容易出文字狱大案的。 南宋遗民 这批遗民中有个叫梁栋的,号隆吉先生,他就写了不少诗,小有名气。 其中《雪中见山茶一株》有这样一句: 「 ”千株守红死,一点反魂归。” 又《暴雨》诗云: 「 ”痴儿娇勿啼,不久须晴霁。” 又有诗《蔬》: 「 ”家贫忽暴富,菜种二十七。痴儿不解事,问我何从得?于义苟有违,吾宁饥不食。” 看起来好像也没什么,但是若是追究,以清朝文字狱的标准,也够罗织一些罪名的。 果不其然,梁栋后来被人告发了。 被告发是因为另外一首诗。 梁栋有个弟弟出家为道士,修道于三茅山,梁栋时常去探望弟弟。 某日梁栋去三茅山,登大茅峰,见景色瑰丽,灵感迸发,便题壁赋诗一首: 大君上天宝剑化,小龙入海明珠沉。安得长松撑日月,华阳世界收层阴。 诗人嘛,见景吟咏很正常不过。 今日茅山 文人嘛,又难免恃才傲物。 梁栋就是这样的人,他「 ”每恃己才,藐忽众人”,得罪了不少人,包括三茅山上的一些清心寡欲的道士。 而且这首诗被他视为佳作,经常拿出来炫一炫。 结果他被人告发了。 一黄冠者(道士)与隆吉有隙,诉此诗于句容县,以为谤讪朝廷,有思宋之心。 梁栋被一个道士告了,说他这首诗「 ”谤讪朝廷,有思宋之心”。 句容县令接到诉状,丝毫不敢马虎,层层上报,最终直达大都。 县上于郡,郡达于行省,行省闻之都省,直毁屋壁,函致京师,捄梁公系于狱。 就这样,梁栋被逮捕送至大都审问。 似乎一场文字狱大案即将到来。 在狱中,梁栋不服,自辩道:「 ”吾自赋诗耳,非谤讪也。” 案子拖了很久,梁栋也被关了很久,直到礼部给本案定性: 诗人吟咏情性,不可诬以谤讪。倘使是谤讪,亦非堂堂天朝所不能容者。 礼部认为,梁栋只是个诗人,吟咏情性,不是诽谤朝廷。就算是谤讪,也不是我堂堂天朝不能包容的。 真真是好大的气魄! 一场文字狱化为无形。 最终梁栋被无罪释放,「 ”于是免罪放还江南”。 二、元与清对待文字狱大不同 这个故事出自元末文人孔克齐的《至正直记》,除了那些因果报应之类的怪诞事迹外,这本笔记对于了解元代的社会掌故还是极有意义的。 在故事的结尾,孔克齐感慨道: 我朝八十余年,深仁厚德,非不及于士民也。 孔克齐感慨元朝的「 ”深仁厚德”,而且对元朝极有认同感。 的确,不单是文化上,元朝在很多方面的管理都是「 ”宽仁”的。 以致于元朝灭亡后,朱元璋总结前朝灭亡教训时也得出了得出这一结论。 「 ”朕观元朝之失天下,失在太宽。 「 ”元以宽失天下,不足法也。” 在中国文字狱的历史上,元朝基本上没有文字狱。 有的一起文字狱也是一场疑案:南宋宋恭帝之死。 据说宋恭帝于元英宗时曾有诗云:寄语林和靖。梅花几度开。黄金台下客,应是不归来。 结果,「 ”谍者以其意在讽动江南人心,闻之于上,收斩之。” 但是这个说法出自明初的文人笔记,可信度不高。 一般认为宋恭帝降元后,剃度出家,五十四岁时病亡。 所以有关宋恭帝之死的那首诗只能说是疑似文字狱。 宋恭帝 以同样的少数民族入主中原政权的大背景来看,梁栋一案若是发生在清朝,会怎样呢? 历史告诉我们,这无疑会被制造成一场文字狱。 「 ”千株守红死,一点反魂归。” 「 ”痴儿娇勿啼,不久须晴霁。” 「 ”安得长松撑日月,华阳世界收层阴。” 这几句都有语带双关之嫌,有嫌疑那就意味着是了。 梁栋的那几句诗和「 ”清风不识字,何必乱翻书?”相比,要附会出歧义来也不难。 朝廷能从诗中「 ”品”出所需要的味道。 「 ”恣意谤讪” 「 ”暗肆底讥,谬妄悖逆” 「 ”多有悖逆之词,隐藏抑郁不平之气” 「 ”抗愤不平之语甚多,其论封建之利,言辞更属狂悖,显系排议时政” 以上几句都是清代文字狱皇帝钦定的「 ”罪名评语”。 有了皇帝这样的「 ”认证”,那「 ”革其职,夺其名,扑其碑,毁其祠,碎其尸”的结局也就注定了。 我们回过来再看元代统治者对梁栋案的结论: 诗人吟咏情性,不可诬以谤讪。倘使是谤讪,亦非堂堂天朝所不能容者。 与清朝文字狱的那些定案罪名相比,两个朝代统治者的气度,一目了然。 同样是骑射民族,也许蒙古人多了一份草原民族赋予的浩瀚胸襟,正是这份胸襟,使得蒙古人成为「 ”世界征服者”,也拥有了匹配「 ”世界征服者”的无上气度。 三、没有文化政策的文化政策 多元并生是元代文化的一大特点,疆域的空前辽阔,民族的众多使得元代人有一种超越往昔的豪迈心态,形成了一种开阔正大,浩大磅礴的文化精神。 而绝大多数汉族知识分子,也突破了华夷大妨,出现华夷一体的认知,更有睥睨古今的时代自信。 面对庞各种族群的百姓已经各种文化,元代统治者也是极为自信包容,「 ”无为而治”,采取了近乎没有文化政策的文化政策。 元代疆域 元代没有北魏崔浩的国史之狱,也没有清朝那样各类文字狱,屠戮文人。 除了上面的那个故事外,元代文化的宽容,言论的自由,还有很多例子。 ... 人萨都刺曾写有《纪事》诗,简直石破天惊,言他人之不敢言,抨击当朝皇帝元文宗弑兄篡位之事,而他并未被朝廷打击迫害。 对于,清朝人曾评论道:「 ”史氏多忌讳,纪事只大抵。独有萨经历,讽刺中肯棨。” 这既是对萨都刺的赞美,更是羨慕,更是对自身的无奈。 元代的散曲戏剧十分流行,成为元代的文化符号。很多元曲更能见元人笔锋的大胆、辛辣。 「 ”夫我国一切韵文之内容,其驳杂广大,殆无逾于曲者。剧曲不论,只就散曲以观:上而时会盛衰,政事兴废;下而里巷琐故,帏闼秘闻。其间形形式式,或议或叙,举无不可于此体中发挥之者。” 这是对元曲内容的经典评论,元曲创造者可以将一切入题,毫不避讳顾忌。 这是其他朝代所没有的。 明代人朱权总结古代的十余种乐府体例时,称元代的为「 ”盛元体”,他将之解释为: 字句皆无忌惮,又曰「 ”不讳体”。 可见元时直抒胸臆、无所顾忌、自由狂放的文化风气。 这也正是元朝开阔正大,堂堂正正大气象、大气度的体现。 作为征服者,蒙古人带有无比的自信与包容,尽管这份自信与包容带有一定民族优越感。而作为游牧民族的某些粗犷管理,如在文化政策上实行的没有文化政策的文化政策,也使得各民族文化得以自由发展,产生了元代特殊的大气磅礴的文化气象。
本文标签:梁栋中国古代史清朝历史宋朝文字狱
特别申明:本文内容来源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立即与我们联系(devmax@126.com),我们将及时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