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下文字资料是由(历史认知网 www.lishirenzhi.com)小编为大家搜集整理后发布的内容,让我们赶快一起来看一下吧!
摘要:吴质是三国时期著名的文学家和谋略家,他为曹丕提供过很多有用的计策,和司马懿,陈群,朱铄被并称为曹丕的“四友”。那么吴质最后是怎么死的?吴质简介是什么呢?下面一起来看看吧三国吴质是怎么死的吴质,出生于公元177年,死于公元230年,他的字为季重,是兖州的济阴人,也就是在现今的山东省定陶西北部。吴质是三国时期著名的文学家。他的官做到了振威大将军,任职假节都督在河北,是诸...的人才,还被封为了列侯。起
吴质是三国时期著名的文学家和谋略家,他为曹丕提供过很多有用的计策,和司马懿,陈群,朱铄被并称为曹丕的“四友”。那么吴质最后是怎么死的?吴质简介是什么呢?下面一起来看看吧
三国吴质是怎么死的
吴质,出生于公元177年,死于公元230年,他的字为季重,是兖州的济阴人,也就是在现今的山东省定陶西北部。吴质是三国时期著名的文学家。他的官做到了振威大将军,任职假节都督在河北,是诸 ... 的人才,还被封为了列侯。
起初因为吴质文才出众而被曹丕所重视和喜爱。在后来,魏文帝曹丕,他在立为太子的艰难的过程中,吴质一直出谋划策,提出自己的想法和办法,可以说是立下了大功。
吴质和司马懿、陈群,还有朱铄,四人一起被人们称作为曹丕的“四友”。他的为人是十分放诞不羁,也是很怙威肆行的。吴质死以后被人们谥称为“丑侯”。经过吴质的儿子吴应多次上疏,进行申辩,表示这个名称不符合父亲生前的行为总结,所以在正元年间的时候才改谥称为“威侯”。
吴质,当时在朝歌当一个县长,他是曹丕的心腹和亲信。他在三国演义中的第七十二回的时候登场。此时的曹操是想要立曹植作为世子,去继承自己的位置。曹丕深感为患,于是用车载了一个废簏,在里面藏了吴质,以此带他进入府内,一起共谋对策。杨修是曹植的心腹,知道这个消息就告诉了曹操。曹丕十分恐慌,把这些告诉吴质,吴质说这有什么好担心的,明天可以放置绢布在簏中,用车运送,以此迷惑他们。曹丕用了这个计谋,用车载了大簏,并且装绢布进入,杨修看到又去曹操那里告状,但是查了之后发现没有人,曹丕因此没有罪责。可见吴质是一个很有智慧的人。
至于吴质是怎么死的,史料上并没有太多资料,不过他是在曹丕去世之后才死的,在曹睿继位后,吴质并没有得到重用,大抵能推断出吴质是郁郁寡欢而死的。
吴质简介
中文名:吴质
国 籍:曹魏
民 族:汉族
出生日期:公元177年
逝世日期:公元230年
职 业:文学家、振威将军、侍中
主要成就:辅佐曹丕登基
代表作品:《思慕诗》
籍 贯:兖州济阴郡(今山东定陶西北)
谥 号:威侯
字 号:季重
吴质——三国时著名文学家
吴质(177—230),字季重,兖州济阴(今山东定陶西北)人,三国时著名文学家。官至振威将军,假节都督河北诸 ... ,封列侯。起初因文才而被曹丕所喜爱。在魏文帝曹丕被立为太子的过程中,吴质出谋划策,立下大功。与司马懿、陈群、朱铄一起被称做曹丕的“四友”。为人放诞不羁,怙威肆行,卒后被谥为“丑侯”。其子吴应数次上疏申辩称枉,正元年间方改谥为“威侯”。
吴质出身“单家”,又不能取“与乡里相浮沉”的态度,所以不能跻身汉末的名士派之列,得以在政治领域大显头脚;纵然后来曹丕征吴质到洛阳,亦“不为乡里所饶”(《三国志》裴松之注引《典略》)。当然还有另外的一个重要原因,就其文学才力不能与建安七子相匹敌,所以不能以文学实绩显名于建安文坛。《三国志·魏志·吴质传》曾称:吴质“以文才为文帝所善,官至振威将军”,究其实,其中当有更复杂的政治原因。
曹操喜欢延纳文学之士,曹丕、曹植亦有乃父之风,除交结建安七子之外,身边还集结着一批年轻的文士,曹操立嗣问题不明朗时,曹丕、曹植以及他们身边的文士还能相得以处;当曹操立嗣问题突出来后,双方就各自施展方略尖锐对立起来。《三国志·魏志·曹植传》裴松之注引《世说新语》:杨修“年二十五,以名公子有才能,为太祖所器。丁仪兄弟,皆欲以植为嗣。太子患之,以车载废簏,内朝歌长吴质与谋。修以白太祖,未及推验。太子惧,告质,质曰:‘何患,明日复以簏受绢车内以惑之,修必复重白,重白必推,而无验,则彼受罪矣。’世子从之,修果白,而无人,太祖由是疑。”《三国志·魏志·吴质传》裴松之注引《魏略》:“魏王尝出征,世子及临淄侯植并送路侧。植称颂功德,发言有章,左右属目,王亦悦焉。世子怅然自失,吴质耳曰:‘王当行,流涕可也。’及行,世子泣而拜,王及左右皆歔欷,于是皆以植辞多华,而诚心不及也。’”可以说,吴质当是曹丕的智囊人物,使曹丕对他刮目相看。
不过,吴质并非不沾文学的边缘。《三国志·魏志·吴质传》裴松之注引《魏略》:“及河北平定,大将军(曹丕)为世子,质与刘桢升在坐席。桢坐谴之际,质为朝歌长,后迁元城令。”四年后,吴质回京述职,曹丕盛张宴席,款待久违的吴质,为之曹植曾写作《与吴季重书》,微言大义,期冀吴质能“为我张目”;当然其中也有提到吴质依仗曹丕的支撑所张扬的骄奢气焰。吴质即作《答东阿王书》,申明“至乃历玄阙,排金门,升玉堂,伏虚槛于前殿,临曲池而行觞”,只不过是“恃平原养士之懿”,实“愧无毛遂耀颖之才”,露出仗人以假威的心迹。至于“张目”一事,吴质则借“儒墨不同,固以文矣”,把曹植搪塞过去。这篇答书,词繁藻丽,典奥实密,假之以“愧无毛遂耀颖之才”相贯串,前后严密布成一体,亦可以说颇得建安文学“以气为主写文章”的风气。
特别申明:本文内容来源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立即与我们联系(devmax@126.com),我们将及时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