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下文字资料是由(历史认知网 www.lishirenzhi.com)小编为大家搜集整理后发布的内容,让我们赶快一起来看一下吧!

唐朝名将杜伏威的人物简介,杜伏威的人物事迹

杜伏威是齐郡章丘县人,自幼与辅公祏交好,二人为刎颈之交,江淮军就是他俩一同创立的。>与前二者相比,杜伏威的出身最为贫苦,翟让是小公务员,李密是世袭蒲山公,窦建德也算是个小土豪,杜伏威不同,他无财无势,是彻底的贫农出身。杜伏威的起义与贫穷直接有关,杜家贫无以唯生,他的好朋友辅公祏挺身而出,偷了人家的羊送给杜伏威。杜伏威不是圣人,虽然知道是贼赃,但为了生存,也就笑纳了。后来这事泄露出去,官府追查得很严,当时正是天下大乱,老百姓纷纷造反,隋炀帝杨广情急之下,采用恐怖手段镇压,允许地方官对这些盗贼“生 ... 任情”,偷羊不是什么大事,但如果碰到酷吏,偷一文钱就能 ... 头,何况是偷羊?二人惧怕之下,干脆就不当良民,扯旗造反了。隋炀帝大业九年(613年)逃窜到长白山(今山东章丘东北)地区,组织山贼,与辅公祏率众起义。那是大业九年十二月,当时杜伏威年仅十六岁。>>两人就近参加了一只小起义军,刚加入时只是小卒,但杜伏威十分勇猛,出则居前,入则殿后,很快就取得了大家的尊敬和信任,被推为首领,这是杜伏威势力的开始。江淮一带隋朝的力量比较强大,杜伏威意识到自己的小部队实力太弱,如果不尽快壮大就根本无法生存,于是努力寻找机会去联合和吞并附近的其他起义军。比较典型的例子有两个,其一是下邳苗海潮,杜伏威派了辅公祏送信给苗,说力分则弱力合则强,如果你认为能力足够,我就投靠你;如果你认为不如我,就来加入我。苗收信后,帅所部归降杜伏威。另一个例子是海陵赵破阵,赵的实力强过杜,派人到杜处招降,杜假意同意,只带了十几人去赵处投诚并献上礼物,赵一向轻视杜伏威,认为他必然投降,因此毫无防备,结果被杜当场刺 ... ,辅公祏同时率领大队人马前来接应,赵部群龙无首,当场全部归降。实力大增后,杜伏威自称将军,纵横淮南,江淮杜伏威的名字逐渐传扬开去。>大业十一年十月,东海李子通率所部万余人来淮南投靠杜伏威。这个李子通也是隋末一家反王,起兵时是依附在长白山(是山东的,不是东北那个)左才相手下,后来因为太得人心,被左才相嫉恨,只得离开长白山,这次到淮南其实有些逃难的意味。李子通部的加入使杜伏威实力大增,杜当然高兴,不料李子通也是个胸有大志不肯屈居人下的人,竟然突然兵变,妄图吞并杜伏威的地盘。杜伏威措手不及,全军大乱,杜本人在李部追 ... 下身负重伤,关键时刻,杜的养子(杜在军中挑选壮士收为养子,共有三十余人)兼大将王雄涎背负他藏匿到芦苇丛中,侥幸躲过了追 ... 。这次兵变,杜伏威的势力受到很大打击,从此与李子通结仇。>祸不单行,趁杜伏威兵败,隋军也前来进攻,杜此时正在养伤,无法指挥,结果全军大败,其部将西门君仪的妻子勇而多力,背了杜伏威夺路而逃,王雄涎领着敢死队拼命断后,杜这才逃得一命。要靠女人背着逃命,其狼狈可想而知,这实在是杜伏威一生中最 ... 的一幕了。唯一值得安慰的是,兵变的罪魁祸首李子通也没好结果,隋军在进攻杜伏威的同时也进攻了李子通,李部也大败,李领着残部逃往海陵去了,到底也没能抢走杜伏威的地盘。对杜、李二人来说,这次火并简直就是鹬蚌相争渔翁得利的绝妙注解,尤其李子通更是损人不利己,平白结下了杜伏威这个可怕的大仇家,为以后杜伏威大举进攻李子通埋下了伏笔。>>连续两次死里逃生,杜部伤亡很大,失去了称霸的实力,只好四处游击,不断吸收流民加入以扩充势力。经过半年的恢复,杜伏威又有了数万人的实力,并控制了江都附近的六合县作为根据地。与此同时,左才相往来淮北,李子通占据海陵,都有数万兵力,江淮一带即以这三家起义军为首。大业十二年七月,杨广因北方多事,不顾群臣反对,离开长安前往江都巡幸。杜伏威部正好就在江都眼皮底下,为了保障皇帝巡幸的安全,隋派出大将陈陵带八千精锐讨伐杜,陈、杜多次交手,毕竟陈部的训练和器械远强于杜,杜部连连失利。好在陈陵兵力不多,想剿灭杜伏威也不容易,双方打成僵持。>十二月,隋炀帝车驾到达江都,护驾骁果十余万人,声威赫赫。按理隋军应该军心大振,杜伏威难逃灭亡,不料正是杨广的到达给了杜伏威崛起的机会。杨广是皇帝,到了江都自然要考察地方官的政绩,他的考察手段非常简单,专看谁的礼品珍奇,满意的立即升官,不满意的统统没好下场,至于地方官真正的政绩如何,皇帝是没心情去理会的。有这么个皇帝,地方官们自然拼命地刮地三尺,敲诈百姓,所得之金银财宝除了孝敬皇帝,自己的腰包当然也落了实惠。正巧当年是荒年,老百姓本来就已无以为生,再被官府如此压榨,终于造成了一场大饥谨。据记载,老百姓先是吃树皮树叶,后煮土为食,“诸物皆尽,乃自相食”。“自相食”这三个字在中国历史上其实是多次出现,但象江都这样原本富庶之地,又是天子脚下,居然也会如此,那实在是少见的。其实当时 ... 的粮仓里有足够的粮食可以救灾,杨广的爸爸杨坚一直很重视国家的粮食储备,就是为了防备万一。如今万一出现了,可皇帝自己正在享受财富和美女,根本不知道城外饿死人,地方官没得到命令,又有谁敢擅自开仓赈济灾民?既然无法从国家那里得到赈济,老百姓就只有自己动手了,杜伏威乘机吸收了大批手下,势力迅速膨胀。这时杜伏威与陈陵强弱之势已经倒转,于是主动向陈挑战。陈也知道战局不利,因此龟缩不出,任由杜伏威自己去耀武扬威。杜于是派使者给陈送了一套妇女衣裳(三国时诸葛亮也给司马懿送过),并送了陈一个外号叫陈姥(就是陈老太太的意思)。是可忍孰不可忍,陈大将军怒火中烧,全军出战。这一仗打得十分激烈,杜伏威亲自上阵,不小心被一员隋将暗箭射中,杜怒吼说“不 ... 汝,矢不拔!”,然后就象夏侯惇一样直冲过去,把那吓呆了的射手斩于马下。陈部士气大挫,被打了个全军覆没,“陈姥”单骑逃回江都去了。杜伏威趁势扩大战果,占据了高邮、历阳等重镇,并在历阳自称总管,封辅公祏为长史。>>这时的杜伏威吸取了以前的教训,从部队中挑选最精锐的成员组成自己的卫队,称为“上募”,兵力为五千人。杜把上募作为自己的子弟兵,平时非常宠爱,但要求也非常严酷,每作战必以上募为先锋,战后检查每人身上的伤痕,如伤在背后,即刻处斩,因为那表示其临阵退后。每次战胜,杜伏威都把抢掠到的资财赏给全军,如果手下战死,就以死者的财产甚至妻妾殉葬,因此杜所部皆为杜尽死力,人自为战,所向无敌。[1]杜伏威号令所到之处,江淮间各路小起义军争相归附,郡县纷纷投降,杜的声望和势力不断扩张。>经略江淮>随着势力和地盘的增长,始有士人(今称知识分子)投靠杜伏威,依靠这些士人,杜放弃了以前的流寇式战术,开始努力建设自己的地盘。由于本身就深受赋税之苦,杜对领地内只收很低的赋税,同时,可能是出于贫苦农民对贪官污吏的先天仇恨,杜伏威下令凡官吏 ... 者无论轻重一律处死,这当然是不太合理,但却使杜得到了人民的支持。>大业十四年(618年),杜伏威向东都(今河南洛阳)越王杨侗称臣,被封为楚王,拜东道大总管。唐高祖武德二年(619年),由于唐朝实力的强大,便归安于唐朝。>武德二年九月,李子通先下手为强,率主力围攻江都。陈棱兵微将寡,只得分别向杜、沈求救。二人均不愿李子通占领江都,于是都派出援军,杜是亲自领兵,沈则派出自己的儿子沈纶。如果只有一方派出援军,也许事情就简单得多,但既然双方都来了,结果就是谁也不动手,大家互相观望。李子通抓住杜、沈双方互不信任的弱点,派出小部队化装成沈部夜袭杜伏威,杜果然上当,怒火中烧下立刻突袭沈部,两路援军先打成一团。李子通于是得以全力进攻江都,陈陵势不能支,弃城而逃,投奔杜伏威去了。李子通占领江都后,以得胜之师进攻沈纶,沈兵败逃走。三大势力中本以杜伏威兵力最强,结果反而让李子通取巧占领了江都,杜对此深恶痛绝,但大局已定,也只好愤愤收兵。李子通随即自称皇帝,国号吴。这时李渊已经自称皇帝,建立唐朝,消灭了关西的割据势力薛举、李轨,开始谋求关东。李渊派出使者向杜伏威招降,杜就于武德二年九月十二日(619年10月24日)宣布归降唐朝,受封为淮南安抚大使,后来又逐步升官到东南道行台、尚书令、楚王,最后在武德三年升级为总管江淮以南诸军事、吴王,赐姓李。当然,这种归降只是名义上的,李渊此时不可能来干涉杜伏威的事务,所以杜伏威仍然是一家独立势力。杜伏威为何在此时降唐,其理由历史中没有明确记载,当时李唐的势力还远未达到一统天下之势,比杜自己也强不了多少,其老巢太原正被刘武周猛攻,河北窦建德、河南王世充也正在蚕食唐朝的地盘,别说统一,连李渊自己的生死都还是未知之数。杜伏威居然在此时降唐,应该说实在是眼光独到。不过由此可见,杜伏威此人并无天下大志,其起义只是形式所迫,所图的和翟让一样,在乱世中保全一方而已。>武德三年是乱世的 ... ,天下局势已经明朗,李渊、王世充、窦建德三足鼎立之势已基本形成,三巨头之间摩擦不断,时刻准备决战。其他中小势力为求生存,也加剧了彼此的兼并,都力图在短期内壮大自己以增加自保的能力或归降的筹码。在这种背景下,李子通全力进攻沈法兴,渡江攻克了沈的重镇京口,又击 ... 了沈派来迎击的大将蒋元超,沈主力丧失殆尽,只得放弃丹阳、毗陵,逃回吴郡老家。趁李、沈交战,杜伏威以辅公佑为主将,阚陵、王雄涎为副将(这二人是杜的养子,军中号称大将军、小将军),领数千精锐进攻李刚夺取的丹阳。可能是时机没掌握好,沈法兴也败得太快,李子通得以亲率主力数万迎战,军容极盛。辅公佑眼看众寡不敌,情急之下活用了杜伏威对上募的那套手段,辅挑选千人持长刀为前锋,又以千人紧随其后,自己领其余兵力再紧随其后,宣言说,前阵有退后者,后阵斩之。江淮军本就剽悍,再有如此严酷的军法,自然人人奋勇向前,尤其前锋的长刀阵更是有进无退。双方一接战,李子通部气为之夺,当即败退。辅公佑忘记了自己兵力过少,下令追击,结果反而被逼急了的李部击败,从追击者沦为逃跑者。当夜,李子通因取胜而轻敌,扎营不设防备,王雄涎力劝辅公佑夜袭,辅过于谨慎不敢出击,王干脆擅自领了几百人自行出击。王部在李子通营中大肆纵火,李部促不及防,大败溃散,几万人一夜间散个干净。这一仗是杜伏威与李子通的决战,关系到江淮的霸业,杜先胜后败最后全胜,戏剧性地击破十倍于己的李子通主力,着实狠狠出了当年被李子通袭击几乎丧命的恶气武德三年六月初一(620年7月5日),徙封为吴王,赐姓李氏,加授东南道行台尚书令。同年,击败李子通,将根据地迁至江南的丹阳(今江苏南京)。战败后,李子通守不住江都,只得主动撤往京口,又逃往太湖,江西之地尽为杜伏威所有。>李子通随即收集余部,又聚集了二万余人,这时李的地盘已归杜所有,势力又远不如杜,因此只好向比自己更倒霉的沈法兴下手。李部突袭沈法兴的老巢吴郡,沈根本没来得及恢复元气,自然不是李的对手,结果只剩几百人逃了出来,打算投奔同乡闻人遂安(闻人是复姓),不料又和闻人所部起了冲突,沈落水溺死,江淮三大势力之一的沈法兴就此了帐,从起兵到灭亡仅三年时间。>李子通灭沈法兴后势力又有所恢复,为永绝后患,杜于武德四年十一月派王雄涎进攻李子通。李领精兵据守独松岭与王相持,王看出李色厉内荏,派人多造旗鼓,夜间则虚设灯火,尽力制造数十万大军的假象。可能是上次被夜袭留下了严重的心理阴影,李子通草木皆兵之下,居然自行烧了营帐,连夜全军撤退。王追击到杭州城下,李部崩溃,李子通穷蹙投降,被杜伏威献俘给李渊,就此被软禁在长安。可怜李子通辛辛苦苦灭了沈法兴,最后居然是为杜伏威做了嫁衣裳。李子通此人善于收拾人心,抚慰士卒,因此能多次败而复振,成一番事业,但可惜碰上了杜伏威这样的大敌,只好怨生不逢时了。而且推究起来,还是李子通先去找杜伏威麻烦。>消灭李子通后,杜伏威又派王雄涎进攻江淮间其他独立势力。这时杜已是江淮霸主,其老板李渊更已经消灭大敌王世充、窦建德,天下大势已定,因此各势力如汪华、闻人遂安等纷纷投降,杜伏威完成了江淮的统一,尽有淮南江东之地。>晚景凄凉>武德五年夏, ... 率部平定窦建德余部刘黑闼和徐元朗,徐的地盘与杜伏威接壤, ... 借攻击徐圆朗之机,陈兵杜伏威境上耀武扬威。当此之时,隋末蜂起的各路反王大多已经烟消云散,梁师都、高开道、徐圆朗之辈或僻处边疆,或灭亡在即,唯一还能对李唐构成威胁的就是杜伏威了。杜自然明白 ... 的用意,心中十分不安,担心成为李唐下一个进攻目标。为免嫌疑,杜索性上书李渊,请求入朝。所谓入朝就是地方诸侯进京朝见天子,这一招是地方诸侯表白自己绝无反意的惯用伎俩,等于以身为质,一般来说,皇帝也就相信这诸侯的一片忠心。当然这一招也是皇帝检测诸侯忠心的重要手段,历史上有不少的诸侯反叛就是因为皇帝强征诸侯入朝,诸侯怕皇帝加害才惧而反叛。李渊收到报告后自然高兴,批准杜伏威入朝,于是杜将江淮军交给义子王雄涎,自己带了少数亲信于当年七月到长安朝见李渊。>其实如果杜不肯主动入朝,只怕李渊下一步就是下旨要杜伏威进京聊天了,如果杜敢抗命,那不臣之心就昭然若揭, ... 的大军就可以名正言顺地长驱直入。杜的主动献忠心让李渊很是满意,同时也是为了在天下人面前做个样子,李渊加封杜为太子太保,位在齐王元吉之上(那应该就是仅次于李渊、李建成、 ... 三人,为大唐第四号人物,果然地位够高)。不过江淮是不让杜伏威回了,就这样把杜留在长安养尊处优,说是软禁应该也不过分,只不知杜伏威本人是否满意。>这时在长安受到软禁的还有一个人,那就是当年的吴国皇帝李子通。李于武德四年年底被杜伏威所擒后就被送到长安向李渊献俘,李渊也没难为他,在长安给了他套房子,还安排几个佣人照顾他起居,就让他过着平民的小康生活。这种待遇比起窦建德、萧铣、李轨那几位被当即处斩的,简直就是天上人间,但人是不知足的,尤其政治家更是如此。李密当年就是不满李渊给的待遇太低而反出关外,李子通如今也对现状大大不满,一直等机会去走李密的老路。如今看到杜伏威为羁縻于长安,李子通料想江淮军没了首领,江淮的局势一定不稳,自己正可趁此良机回去混水摸鱼, ... 旧部东山再起。李子通此人待下宽厚,能得士卒之心,如果让他逃回去,也许真能东山再起。可惜的是李逃到蓝田关时不幸被守关士兵发现,束手就擒后又被押回长安。李渊这次没再手下留情,给了李子通与李密相同的下场。>果然如李子通所料,杜伏威离开后,江淮军出了大乱子。当年创立江淮军时,最高领袖是杜伏威和辅公祏两个人,二人自幼为友,长大后又共同起义打天下,号称刎颈之交,辅比杜年长,杜就称辅为兄,军中称辅公佑为“辅伯”,辅的地位与杜相当。但随着势力的壮大,在权力的引诱下两人的友谊终于出现了裂痕,杜伏威认为辅公祏的地位过高影响了他的领导权,因此杜夺了辅的兵权,只让他担任位高而无权的仆射一职。辅公祏对此心中不平,于是借口与故友左游仙学神仙术,主动退出权力之争,平时不理政务。杜伏威临去长安时,将政务交给辅公祏,而将军务交给了自己的心腹义子王雄涎,同时秘令王监视辅。当年的好友如今竟成了提防的对象,个人的感情在政治面前真是脆弱不堪。>辅公祏毕竟不是甘心雌伏的人,杜伏威一走,他就和左游仙密谋发动兵变。辅唯一的障碍就是王雄涎,王是杜伏威的义子和最宠爱的大将,绝对忠于杜伏威,王手握江淮军军权,不除掉他兵变就不可能成功。辅于是使出反间计,伪造了杜伏威的笔迹写信给王雄涎,信中无缘无故地责备王有贰心。王雄涎在战场上是有勇有谋的良将,但讲到政治斗争就不是对手了,收信后王非常伤心,就此托病在家不再沾手军务,大概是想以实际行动向杜证明自己的忠心耿耿绝无贰心。王的行为正中辅公祏下怀,辅就势接管了江淮军,又伪造了杜伏威密令,说在长安受到虐待,要辅公祏起兵造反(果然是自小的朋友,摹仿起笔迹来毫无破绽)。以辅公祏在江淮军中的号召力,加上又有杜伏威的密令(大家当然不知道那是假的),兵变非常顺利,江淮军于武德六年八月宣布脱离李唐重新独立,辅公祏自称皇帝,国号宋,以左游仙为兵部尚书。>直到辅公祏派人到王雄涎家中劝王归顺,王才终于明白自己上当受骗,但大势已去,已无法阻止。王尽忠于杜伏威,严词拒绝了辅公祏的劝降,终于被辅 ... 害。后来李渊和 ... 感于王雄涎的忠心(其实是对杜伏威的,但李家父子误以为是对他们的),封了王的儿子为郡公,其子后来做到安西大都护。>自己的旧部造反,杜伏威在长安的日子自然可以想象,历史中倒也没有记载李渊是否因此而怪罪或处分杜伏威,但寄人篱下如坐针毡的滋味恐怕是免不了的。武德七年二月,杜伏威在长安暴卒,死因不明。据《新唐书》记载是杜伏威好长生药,误服云母中毒而死,只怕中毒是有的,但如何中的毒就很难说了。>武德七年春,唐军以赵郡王李孝恭为帅,李靖、李世绩、阚陵为将对辅公祏发起总攻。这个阚陵也是杜伏威的义子,与王雄涎并称双雄,杜伏威入朝时与杜同去长安,因而逃过辅公祏的兵变。阚陵在江淮军中以勇武著称,平时负责军纪,有违反者无论亲疏一律法办,因此在江淮军内威望极高。两军对垒时,阚陵直接冲过去,摘掉头盔向对方大喝,“汝不识我邪?何敢来战!”江淮军军心散乱,甚至有就此投降的,这一段应该可以媲美三国演义里张飞在当阳桥的表现了。>唐军兵强将勇,辅公祏连吃败仗,终于在武德七年三月投降,随后被处以 ... 。大概是不甘心一个人上路,辅公祏向唐军主帅李孝恭揭发杜伏威才是谋反主谋,有密令为证(就是假造的那个),就是这回来的阚陵也是谋反中人,相信如果不是王雄涎已死,连王也会列如同谋名单。正好此前李孝恭在没收反贼家产时把杜伏威和阚陵的私产一并没收了(不知道是故意还是弄错),阚陵刚为此和李孝恭吵了一架,李孝恭趁此良机,就以谋反罪将阚陵处死,可怜阚陵被捕前还以为自己破辅公祏有功等着论功行赏呢。阚陵是江淮军最后一员大将,随着他的死亡,江淮军从此烟消云散。李孝恭随即禀报李渊,说发现杜伏威才是谋反的幕后主谋,人证物证俱全,于是李渊动手剥夺了杜伏威的官职爵位,抄了杜伏威的家(不知道有没有满门抄斩)。直到 ... 即位,才“发现”杜伏威和阚陵惨遭诬陷,为二人 ... 恢复名誉。以上内容由(历史认知网)整理发布,部分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唐朝名将杜伏威的人物简介,杜伏威的人物事迹的更多相关文章

  1. 隋朝并非二世而亡,陏共有八位皇帝,有一位活得时间比 ... 长

    众所周知,秦朝和隋朝是历史上短命的大一统朝代,秦朝历秦始皇、秦二世,隋朝历隋文帝、隋炀帝,都只延续了两位君主,称之为「”二世而亡”。但是如果严格来说,秦朝和隋朝都不算是二世而亡,因为秦朝还有秦三世子婴,但子婴不称帝而称王,最后也是惨死项羽手中。至于隋朝,今天小编给读者们介绍「”隋三世”,从知名度上,隋三世没有秦三世高,但秦三世已经降为王,隋三世还是如假包换的皇帝,他就是隋恭帝杨侑。公元605年(大

  2. 隋炀帝杨广与唐太宗 ... 的名声好坏之辨

    写在前面隋炀帝与唐太宗这两位相继出现的皇帝,两人的身世、经历、理想都有着惊人的相似,这可能因为两人有着割舍不断的血亲联系。隋炀帝杨广与唐太宗...的惊人相似。隋炀帝帝和唐太宗这对中国历史上相继出现的两个封建帝王,二者的出身、身世、经历以及个人喜好等方面,有着惊人的相似之处,在谈二者的身后名之前有必要看看两人的相似之处:两人均出身望族,年少位高。

  3. 历史上悲催的王朝,皇帝逃跑9次,被破城6次,却还存在了289年

    今天,我们要说的这个王朝,大家再熟悉不过了,但是却不知道这个王朝的九个皇帝都出逃过,而且都城被破了六次,这个王朝是哪一个王朝呢、原来,就是大名鼎鼎的唐朝。但是人们却很少知道唐朝有如此不堪的历史,就像我们前面说的,皇帝逃跑多达9次,西安这个首都别别人攻破那么多次,可以说不比宋朝强太多啊,但是人们记住的,就是贞观之治,武则天,治理之下的天下安定等等,最多记住的不堪历史也仅仅是李隆基带着杨玉环逃走。

  4. 人的命天注定,不!看 ... 是如何把握命运的?

    我国古代皇帝颇多,但有一位皇帝的功绩却名列前茅!他就是开创大唐贞观之治的皇帝...。提起...的事迹那简直太多了,今天我们就简单聊一聊这位非凡的天子。...是李渊与窦皇后的第二个儿子。大哥建成,三弟玄霸、四弟元吉。相传...出生时,天空中有二龙嬉戏,。他四岁时,有位善相的看到他说:龙凤之姿,天日之表,年将二十,必能济世安民矣。唐太宗...在位23年,使唐朝经济发展,社会安定,政治清明,人民富裕安康,出现了空前的繁荣。

  5. 唐朝开国皇帝李渊真的向突厥称臣 并为去世突厥可汗服丧?

    有朋友问,唐朝开国时,李渊真的向突厥称臣,每年上贡金钱美女吗?李渊这样做算不算卖国?这个问题,从定义上说,不能算称臣。我们先从史书记载上来看。

  6. 李轨有十万大军,李渊想打又怕打不过,一小卒说:我一人就能灭他

    李轨有十万大军,李渊想打又怕打不过,一小卒说:我一人就能灭他文|武品文史人生在世千万不要随意的取笑别人,正所谓三十年河东三十年河西,更何况有些人看似没有本事,其实深藏不露,一鸣惊人,往往可以做出常人所不能及的事情。

  7. 唐朝开国皇帝李渊真的向突厥称臣,并为去世的突厥可汗服丧吗?

    有朋友问,唐朝开国时,李渊真的向突厥称臣,每年上贡金钱美女吗?李渊这样做算不算卖国?这个问题,从定义上说,不能算称臣。我们先从史书记载上来看。

  8. 为什么古代的皇帝要等到驾崩才传位?分析当中遗留的历史因素

    大家发现一个奇怪的现象没有?不管在现有古装剧还是古代历史长河中,我们经常能看到或作妖或慈祥的皇太后、太皇太后,但就是没怎么见到过太上皇的身影。大家应该清楚,中国历史上的皇位都是世袭制,父亲把皇位传给儿子,儿子即位后,退位的父亲就成了太上皇。

  9. 张耕华 | 陈寅恪、吕思勉治史风格的异同

    陈寅恪、吕思勉陈寅恪和吕思勉是中国现代著名的史学大家,他们的治史都以研读传统典籍为基础,也都继承了中国历史上的史学传统。陈寅恪、吕思勉两位都是纯粹的历史学者,但都非常关心社会现场,其著述之命意,常希望在历史中寻求经验教训,而非纯粹为史实而考证史实。论者常常关注陈、吕两位治史上的前一方面成就,而对后者则有所忽视,其实,这是他们治史的重要特色,也是中国史学史上珍贵的学术遗产。

  10. 厚而无形,黑而无色的 ... ,绝而无情,阴险无敌的萧裕

    引用厚黑学来说,就是"厚而无形,黑而无色","绝而无情,智而无敌"的一种境界。萧裕,金朝政权统治时期有名的奸臣,也是一位心狠毒辣、阴险狡猾、诡计多端的人物。"《金史列传.67》完颜亮谋划的这个...政变,萧裕极力赞成,并表示支持。可是,尚在就任途中的完颜亮接到命令,令其返回另有任用。在这场黄袍加身的政变中,萧裕因驻守于外地任职,故没能直接参与到这场弑君篡权的战斗。

随机推荐

  1. 林林总总的意思是什么?

    【拼音】línlínzǒngzǒng【解释】形容众多。【出处】唐·柳宗元《贞符》:“惟人之初,总总而生,林林而群。”【例子】在林林总总的这类故事中,也有一个是说鲁班学习海龙王宫殿的建筑艺术。(秦牧《鲁班的妙手》)【近义词】丰富多彩,形形...【相关】百度“林林总总”

  2. 梦见看书报:少年读报成绩好,商人看书获成功

    如果是青少年梦见看书报,那预示著做梦人非常聪慧,并且足够努力,学习成绩会逐渐提高:如果是成年男子梦见看书报,那就预示著做梦人可以收获爱情;如果是女人梦见看书报,那就预示著丈夫会更加疼爱做梦人;如果是商人梦见看书报,那就意味着做梦人的生意能够成功,如果梦见看书报时字迹模糊不清,或者书包掉落在地,那就是在暗示做梦人会有人对自己搞小动作。

  3. 孕妇梦见百合

    周公解梦孕妇梦见百合是什么意思,是怎么回事,意味着啥,代表什么。做梦孕妇梦到百合是什么预兆,好不好呀,预示着未来会发生啥呢?会有啥征兆。

  4. 梦见菜羹一杯羹 梦见菜羹一杯羹什么意思

    梦见菜羹一杯羹是什么意思?梦见菜羹一杯羹有现实的影响和反应,也有梦者的主观想象,请看下面由小编帮你整理的梦见菜羹一杯羹的详细解说吧。梦一杯羹并全部喝下,感觉很甜,预兆著即将富贵。男人梦见菜汤,很快会有好消息。女人梦见菜汤,不久就会应邀参加婚礼。梦见喝汤,是祥瑞,不久的将来能得到贵重的礼物。已婚女人梦见喝汤,要怀孕。病人梦见喝汤,病情会有好转。旅行者梦见喝汤,途中会生病。《梦林玄解》梦一杯羹,吉。

  5. 孝顺的哥哥

    继母看到自己的儿子关心地问:「受伤了没有?吃水了没有?」又...前妻之子:「哥哥怎能带弟弟去跳水?」非常不谅解那孩子。有些人不重视家庭伦理,因为人性在贪欲的诱引之下,容易迷失本性,反而是纯真的孩子能表现出孝顺、善良的可贵情操。现在社会风气沉沦低迷,我们应该好好地宣扬孝道,恢复优良的传统,让人心回归纯朴,重视家庭道德伦理,社会自然就能安定祥和。

  6. 古代最惨的四个太子,他们都是一个共同的特性

    翻开中国历史,就会发现一个有趣之处,即:几个被誉为千古一帝的皇帝,在选择继承人上,都是问题重重,导致中国了出现四个最惨的皇太子。>有人认为千古一帝的身边,人才济济,大家都是人精。接下来,就和大家聊聊中国古代最惨的四个皇太子,看看是不是如以上所述的这般。但按照中国一贯的观点,扶苏应该是皇太子。然而,造化弄人,仁义的扶苏死了,残暴的胡亥上台了。实际上,李承乾还在政变的筹备期,就被人揭发了,人赃并获。

  7. 预防抑郁症复发需警惕这三点,四步走改善抑郁症复发症状

    服药依从性抑郁症患者需要长期坚持服药,通过这种方式实现对抑郁症复发的有效预防,这与患者服药依从性存在十分密切联系。服药依从性很重要,所以不仅仅抑郁症患者本身要重视,家属同样要做好监督工作!存在家族史的抑郁症患者病情复发率明显比未存在家族制抑郁症患者高。抑郁症家族史患者中抑郁症复发率明显更高,尤其是精神障碍家族史,是抑郁症复发的一项重要危险因素。

  8. 左宗棠与郭嵩焘的恩怨

    张善亮同是湘阴人的左宗棠和郭嵩焘,不仅曾经是密友,还是姻亲(左的侄子是郭的女婿)。而且,郭于左有救命之恩。他们同为清朝重臣。左宗棠是著名湘军将领,官至东阁大学士、军机大臣,封二等恪靖侯,与曾国藩、李鸿章、张之洞并称“晚清四大名臣”。 郭嵩焘也是湘军创建者之一,曾经行走于...

  9. 曾国藩、李鸿章培养了很多响当当的人物,为何左宗棠却没有?

    《清史稿》中对左宗棠的评价,完全是与曾国藩对比进行的。只有左宗棠特立独行,与曾国藩相抗衡,不肯甘居人下,两人趋向时合时不合。曾国藩以学问自敛抑,外交上主张和,而左宗棠却锋芒毕露,对外主张战,所以世人的舆论都站在左宗棠一边。这样说吧,曾国藩、李鸿章培养出来的人才叫得上来的至少有数十人,而左宗棠培养出来的人才则寥寥无几,这一点估计不认同的是少数吧。

  10. 多少次前世的回眸,才能换来今世的相牵

    多少次前世的回眸,才能换来今世的相牵,你如花的笑靥掠过我的眼帘,席卷了我心中苦涩的情感,终于盼到了执手相约百年,那么就让我们共同演绎爱的经典。心在岁月中沉浮,你在我的耳畔低语,你这样执著,究竟为哪般,我说,你是我今生的唯一,想要忘记你,真的好难。

返回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