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下文字资料是由(历史认知网 www.lishirenzhi.com)小编为大家搜集整理后发布的内容,让我们赶快一起来看一下吧!
摘要:捻军起义简介 中国人的英勇顽强之精神 捻军起义是爆发在太平天国革命时期北方的农民起义。 捻军是19世纪初开始活动于皖、鲁、豫一带的农民秘密组织。所谓「捻」,即农村 迎神赛会时要搓捻子燃油,因此得名。他们活动分散,每一股称为一捻,少则几人、几 十人;多者不过二三...
捻军起义简介
中国人的英勇顽强之精神
捻军起义是爆发在太平天国革命时期北方的农民起义。
捻军是19世纪初开始活动于皖、鲁、豫一带的农民秘密组织。所谓「捻」,即农村
迎神赛会时要搓捻子燃油,因此得名。他们活动分散,每一股称为一捻,少则几人、几
十人;多者不过二三百人。越是荒年,人数越多,「居者为民,出者为捻」,多是一些
生路艰难的农民群众。清 *** 虽然一直严禁结捻,但是由于捻党是分散零星的武装活动,
所以还没有把它视为大患。
1853年太平军北伐时,淮河两岸的捻党纷纷响应。可惜太平军没有很好地发动和组
织他们,捻党仍然是半农半兵、各自活动的战斗力量。1855年黄河大决口(开封以东铜
瓦厢),下游改道北流,入大清河。鲁西南以及皖北、苏北灾害十分严重,农民更加饥
寒交迫。同年,捻党首领们在安徽雉河集(涡阳)会盟,推举张洛行(张乐行)为盟主,
号「大汉盟主」,有几十万捻党承认他是领袖。从此,张洛行统一指挥下的捻军,成为
太平天国在北方的友军。捻军的活动使清朝十分忧虑,因为他们的活动地区不是太平军
的长江沿岸,更不是天地会的南方各省,而是活跃在淮河南北,直至山东、河南,迫近
清朝心脏地区。因此清朝常把捻军和太平军并列,称之为「发捻」。但捻军在各方面的
水平都远不如太平军:第一,仍然分散,各自为战,很难统一指挥;第二,以骑兵为主,
流动作战,很少和清军打硬仗、大仗;第三,缺乏明确的奋斗目标和纲领,连曾国藩都
说:www.lishirenzhi.com「捻匪之人多志大远不如粤匪」;
第四,领导成份复杂。尽管这样,太平军以捻军为友军,还是取得了不小的战绩。
1862年,太平天国封张洛行为沃王、征北主将。1863年,张洛行牺牲,他的侄子张宗禹
收复雉河集,继续斗争。
1866年秋,捻军在河南许州(许昌)分成两支:东捻和西捻。东捻军由赖文光、任
化邦领导,转战于中原地区;西捻军由张宗禹领导,进军陕西,同东捻军呼应。
曾国藩和后来的李鸿章看出了捻军的弱点,改变了尾随追打的方法,改为「画河圈
地」的新战术,即利用河流等自然地形,紧缩防线,将农民军挤堵到难以驰骋的狭窄区
域,使之发挥不出流动奔袭的特长。东捻军就是这样被逼到山东半岛登州(蓬莱)、莱
州(掖县)一带狭小的地区。此时的捻军已是孤军作战;捻军的敌人又是中外反动派的
联合势力。1867年底,东捻军战败,在转向苏州时,任化邦先被部将(潘贵升)杀害;
赖文光又在扬州被俘(1868年1月)牺牲。
西捻军的主要对手是左宗棠。他们粉碎了左宗棠的包围,回援东捻军,进入山西,
打到直隶,兵锋直指北京。清廷震动,下令京师 *** 。西捻军这时(1868年2月)更是
孤军作战。他们在冀、鲁、豫三省平原的作战,削弱了力量。他们的敌人又是李鸿章、
左宗棠以及英法侵略者的联军,力量对比悬殊。1868年8月,西捻军被围困在黄河、运
河、徒骇河之间,结果全军覆没,张宗禹投徒骇河而死。
捻军的斗争自1853年开始,坚持了16年的英勇斗争,在北方大地沉重打击了清朝腐
朽统治,体现了中国人民英勇战斗的革命精神。
特别申明:本文内容来源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立即与我们联系(devmax@126.com),我们将及时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