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下文字资料是由(历史认知网 www.lishirenzhi.com)小编为大家搜集整理后发布的内容,让我们赶快一起来看一下吧!
摘要:《孙子兵法》被誉为“兵学圣典”和“古代第一兵书”。汉魏时期,《孙子兵法》传播得更广。到中国隋唐时期,《孙子兵法》成为科举制度的主要内容。宋神宗更是将《孙子兵法》列为《武学七书》之首。时隔300年后,日本学者和武人兴起研读中国兵书之风,尤其对《孙子兵法》最为崇拜,认为是中国古代兵法的“不朽之作”,把孙武称为“东方兵圣”。《孙子兵法》传入西方以法国为最早。
《孙子兵法》是一部具有两千多年的历史的兵书,是春秋时期著名的军事家孙武的著作,同时,《孙子兵法》也是中国至今现存历史最为悠久、世界上流传时间最长、传播范围最广、历史影响最大的兵学圣典,享有“东方兵学鼻祖”、“世界古代第一兵书”等美誉。全书共有十三篇。是我国军事史上一份珍贵的历史遗产。现在,就让我们一起来看看《孙子兵法》的广泛影响与传播吧。
《孙子兵法》全书主要归纳为十三篇
《孙子兵法》包括计篇、作战、谋攻、形篇、势篇、虚实、军争、九变、行军、地形、九地、火攻、用间等,揭示了战争的一般规律,并提出了一系列指导战争的具体方法。书中探讨了敌我、主客、众寡、强弱、攻守、胜败、利害等种种矛盾的对立和转化,以朴素的哲学辩证思维研究战争的战略和战术,逻辑缜密,常读常新。
据《汉书·艺文志》记载“吴孙子兵法”八十二篇, 司马迁《史记》有记载,(孙武)以兵法见于吴王阖闾。阖闾曰:“子之十三篇,吾尽观之矣,可以小试勒兵乎?”《孙子兵法》被誉为“兵学圣典”和“古代第一兵书”。它在我国古代汉族军事学术和战争实践中,都起过极其重要的指导作用。
《孙子兵法》的影响
受孙子思想的影响,中国春秋战国时期产生了三位著名的军事家:以《孙膑兵法》传世的孙膑;以《吴起兵法》传世的吴起和著有《兵法二十九篇》的尉缭子。
汉魏时期,《孙子兵法》传播得更广。1972年,在山东临沂出土的银雀山汉墓就发现了大量的《孙子兵法》竹简。汉代名将韩信以孙子"死地则战"的军事原则,背水列阵,诱敌出营,结果大败敌军,在历史上留下了“背水一战”的典故。
到三国时期,魏武帝曹操是最早为《孙子兵法》作注的人,他成功运用孙子“上下同欲者胜;以虞待不虞者胜”的思想,在官渡以不足2万的军队打败了远师而来的10余万袁绍军,创造了中国历史上以少胜多的光辉战例。到中国隋唐时期,《孙子兵法》成为科举制度的主要内容。宋元时期,其流传和影响达到了高峰。当时朝廷设立武学,与太学、律学并重。
宋神宗更是将《孙子兵法》列为《武学七书》之首。
推荐阅读:
改变人类格局的世界十大兵书:《孙子兵法》称霸天下
《孙子兵法》的传播
《孙子兵法》不仅在国内广泛传播,而且流传于世界各国,在军事、哲学等思想领域对世界作出了突出贡献。公元6世纪,《孙子兵法》最早传入日本,然后是朝鲜。716年,日本学者吉备真备首次来到中国,在攻读经史诸学19年后,带了《孙子兵法》等古籍归国,成为朝廷的秘藏。时隔300年后,日本学者和武人兴起研读中国兵书之风,尤其对《孙子兵法》最为崇拜,认为是中国古代兵法的“不朽之作”,把孙武称为“东方兵圣”。1992年4月,“马来西亚孙子兵法学会”在吉隆坡正式成立,成为东南亚地区第一个从事《孙子兵法》研究的外国民间学术团体。
《孙子兵法》传入西方以法国为最早。公元1772年,法国神父约瑟夫·丁·阿米欧在巴黎翻译出版的《中国军事艺术》丛书,其中就有《孙子十三篇》。当时一家理论刊物说:“如果统率法国军队的将领能读到像《孙子兵法》这样优秀的著作,那是法兰西王国之福。”拿破仑失败后被放逐到圣赫勒拿岛上,在读到《孙子兵法》后感叹地说:“倘若早日能读到这部兵法,我是不会失败的。”1889年,俄国就翻译出版了《孙子兵法》。1955年,前苏联国防部军事出版社的《军事艺术史》说:《孙子兵法》是世界上“最早的军事理论著作”。1905年,《孙子兵法》被英国翻译出版后,成为在西方世界中影响最大的版本。德国也相继出版《孙子兵法》,并易名为《中国古典兵家论战争的书》。如今,《孙子兵法》在海外流传甚广,据《传世藏书》(华艺出版 社1997年出版)资料记载,《孙子兵法》在世界上已有20多种文字的译本。
在《孙子兵法》中孙武强调战争的胜负不取决于鬼神,而是与政治清明、经济以展、外交努力、军事实力、自然条件诸因素有联系,预测战争胜负主要就是分析以上这些条件如何。孙武不仅相信世界是客观存在的,而且认为世界上的事物都在不停地运动变化著,强调在战争中应积极创造条件,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促成对立面朝着有利于自己的方向转化。
特别申明:本文内容来源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立即与我们联系(devmax@126.com),我们将及时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