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下文字资料是由(历史认知网 www.lishirenzhi.com)小编为大家搜集整理后发布的内容,让我们赶快一起来看一下吧!
摘要:商鞅,姬姓,卫之公孙也。后因在秦变法有功,于周显王二十九年、秦孝公二十二年受封商于十五邑,号曰商君,世人所称商鞅正源于此。北宋杰出的政治家、改革家王安石有《商鞅》一诗,道出了他作为同样作为一名改革家对商鞅由衷的敬意和赞叹,也指出了诚信对于为政者的重要性:自古驱民在信诚,一言为重百金轻。今人未可非商鞅,商鞅能令政必行。

商鞅,姬姓,卫之公孙也。后因在秦变法有功,于周显王二十九年、秦孝公二十二年(公元前340年)受封商于十五邑,号曰商君,世人所称商鞅正源于此。北宋杰出的政治家、改革家王安石有《商鞅》一诗,道出了他作为同样作为一名改革家对商鞅由衷的敬意和赞叹,也指出了诚信对于为政者的重要性: 自古驱民在信诚,一言为重百金轻。 今人未可非商鞅,商鞅能令政必行。 商鞅能令政必行,立信固然重要,但也只是「 ”能令政必行”的其中一个原因,细细想来,其他的一些因素也不可忽视。 商鞅一出场,就表现出了非凡的胆识。魏相公叔痤先是向魏惠王举荐商鞅,希望魏王能「 ”举国而听之”,又说若不能用就一定 ... 了他。这种看似矛盾的态度魏王不能体会,却以为是他病得不轻,在说胡话。公叔痤先公后私,劝商鞅速去以避祸。商鞅却说「 ”君既不能用子之言任臣,又安能用子之言 ... 臣乎!”真是把魏惠王一眼看到了底,卒不去。 商鞅能令政必行,还在于他执法的严酷。「 ”尝临渭沦囚,渭水尽赤”,不可谓不严酷;变法十年,「 ”秦国道不拾遗,山无盗贼,民勇于公战,怯于私斗,乡邑大治。秦民初言令不便者,有来言令便。”作为一个改革者,应该很满意于这种成效了吧,可是商鞅却说:「 ”此皆乱法之民也!”尽迁之于边。其后民莫敢议令。总之不要议论好与不好,只管执行就是了。再次表现出了他的严酷,他的不近人情。 商鞅能令政必行,还在于他不避权贵,甚至敢拿公族开刀。变法之初,阻力重重,尤其是来自于公族以下的既得利益者。太子嬴驷受周围守旧贵族挑唆,因 ... 人也触犯了法令,这个时候对新法、对商鞅而言就是一个严峻的时刻了,放在其他的时间或地点结局很有可能是徇私枉法。商鞅毕竟是商鞅!前无古人后无来者的商鞅!他竟把太子的师傅公孙贾和嬴虔给施以刑罚:公孙贾是脸上刺字,嬴虔更惨,被割掉了鼻子。要知道嬴虔可是太子的大伯,当时秦国国君秦孝公的哥哥。商鞅此举令公子虔怀恨在心,也埋下了日后商鞅悲剧的种子。可是商鞅此举也震动了秦人,尤其是那些阻挠变法的守旧贵族们,有利于法令措施的顺利实施。 商鞅能令政必行,还在于他在对的时间遇到了对的人。战国之世,各国兼并正酣,任何一个国家要想在激烈的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最明智的选择就是变法图强。七国或早或晚都进行了变法,但只有商鞅在秦国的变法最为彻底,成效最大。即位之初,秦孝公在《求贤令》中既道出了穆公时代「 ”西霸戎翟,广地千里。天子致伯,诸侯毕贺”的辉煌、三晋乘秦五世之乱夺西河之地的耻辱,也发出了为强秦而求贤若渴的呼吁:「 ”宾客群臣有能出奇计强秦者,吾且尊官,与之分土”,其情不可谓不真,其意不可谓不诚。商鞅正是感受到了秦孝公的这份真诚,于是从魏国来到秦国,在秦孝公为他搭建的政治舞台上上演了一出波澜壮阔的大剧。终孝公之世,商鞅得到了来自国家最高统治者的始终信任和坚定支持,这种君臣际遇,千载之下依然让人感慨不已。 王安石的《商鞅》一诗着眼于诚信问题,但是对照他们各自所主持的变法结果,个中缘由不能不令人深思啊。 本文文字为原创,图片来源于网络。 如果觉得文章有价值,欢迎您点赞、评论、关注、转发哦。
本文标签:商鞅王安石历史秦孝公战国时期史记
特别申明:本文内容来源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立即与我们联系(devmax@126.com),我们将及时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