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下文字资料是由(历史认知网 www.lishirenzhi.com)小编为大家搜集整理后发布的内容,让我们赶快一起来看一下吧!

洛下书生咏:河南话的今夕——为什么在其他省份也有人讲河南话?

这里首先要说点儿有关我们汉语的基本发展历程吧。 早遥远的夏朝,连文字材料都没有,我们当然也没有办法去考察夏王朝的语言了!进入殷商王朝以后,商王朝统治的核心区域就在今天黄河中下游地区,在当时自然就以安阳为中心的这一带地区的方言为主。当然,当时人们的语言和今天安阳话之间肯定是不同的。这毫无疑问。 西周的建立者周人,来自关中平原,他们原来和商人之间的言语并不相同。西周初年周公在洛阳曾经颁布了一系列的文告,最具有代表性的就是《大诰》。《大诰》素称难读,后来顾颉刚先生曾经说,这是因为周公是在用当时的关中方言来发表文告。当然,那时候的关中话与今天的陕西话之间也千差万别。虽然,西周时期天子在宗周镐京,但作为西周王朝的重心却在东方,为此西周王朝还在东方建立了另外一座都城,就是成周洛邑。周人的语言是在关中方言的基础之上向中原地区靠拢。 平王东迁以后,春秋战国五六百年,天子之都在洛邑,春秋时期在王城(洛阳市西工区),战国时期在成周(今天洛阳城东,白马寺的东边)。天子肯定也将一些关中方言带到了中原,最终与中原原有的方言相结合,而形成了雅言。雅言就是当时的标准语言,通行于整个华夏地区。而在春秋以后关中地区就归秦国所有。秦国人驱逐了犬戎,但秦人在向西的发展过程中,大量的戎人进入到关中,融合进秦人之中。相应地,秦人的语言之中也有一些戎人的言语成分。在战国时期,东方各国的百姓不大看得起秦人,甚至把秦人当成蛮夷,我想秦人和东方人言语的不同也是导致秦人被歧视的一个原因。 春秋战国的五六百年,对于我们这个民族来说,非常重要。华夏族第一次融合为一个完整的群体。这五六百年间,洛阳始终是天下的中心。虽然周王室威权不再,甚至一落千丈,蜷缩在洛阳周围很小的区域之内。但是洛阳城毕竟是天子之都,具有很大的象征性。以洛阳为中心而形成的雅言,也成为华夏族的通行语言。就连孔子在来到洛阳向老子问礼,向苌弘问乐的时候,也学会了雅言,孔子后来教书的时候所使用的都是雅言。《论语》中说:「 ”子所雅言,诗书执礼,皆雅言也。” 到了秦始皇的时代里,秦始皇本人未必是说关中方言的,虽然整个秦国肯定是以关中语言为主的。我们要知道秦始皇本人小时候是在赵国长大的八九岁才回到了咸阳。不过,最终秦国完成了对天下的统一,秦人的语言虽然和雅言不同,和很多地区都不同,但这会儿的秦人完全可以自豪地把关中话大声地讲出来了。 可惜好景不长,秦始皇去世后,秦王朝轰然崩塌。接下来的西汉王朝,其首都也继承了秦朝在关中立国。而且,整个西汉一朝都是采取了「 ”以关中治关东”的策略,对整个东方都是防范的。西汉前期的君臣来自东方,比如刘邦、萧何等人肯定是讲彭城一带的方言。但是,几代人之后,他们也就完全接受了关中方言。这就好比开国之初的那些功勋,很多都是终身讲方言。而如今他们的后代都是一口京片儿。 不过,作为天下的整体,通行语言显然不是关中话。这还要从整个西汉时期关中与关东的二元对立来说。整个天下尚且没有完全融合在一起。这种东西对立,在整个西汉一朝始终存在着。关东地区的百姓并没有接受关中地区的方言。 进入东汉以后,来自南阳的土财主刘秀在洛阳登基称帝。整个东汉一朝,最终实现了东西方民众的融合。我们这个汉民族的最终形成也就是在东汉时期完成的。当时通行天下的汉语,也是在原来先秦时期的雅言基础之上发展而来。这会儿的汉语,肯定以洛阳地区的语言为主。之后曹魏、西晋莫不如此。西晋的时候,刚刚消灭了南方的孙吴,有一些孙吴的百姓来到洛阳,还因为他们的言语而受到嘲笑。 东晋十六国到南北朝,天下动荡分裂。但言语则是依然比较稳定,始终都是以洛阳一带的言语为主。比如南方地区,东晋到宋齐梁陈,三百年间,首都在建康,但贵族们却坚持说洛阳话。比如谢安就以他的洛阳话而自豪,《晋书·谢安传》对此有很传神的记载,谢安有鼻炎,说洛阳话的时候鼻音有点儿重,江南百姓也纷纷模仿。对于当时的江东贵族来说,说一口标准的洛阳话是他们身份和地位的象征。至于在北方,孝文帝迁都洛阳以后,下令「 ”断北语,一从正音”,这里所说的正音,就是当时的洛阳话。 当然,这几百年间,语言还是在朝前发展的。有大量的新鲜词汇被加入进来,也有一些少数民族的发音被中原民众所接受。 隋唐两代统一以后,首都在长安。长安是法定首都,洛阳是陪都。但是,由于几百年来所形成的惯例,标准语言却是洛阳一带的语言。唐朝人李涪曾说:「 ”凡中华音切,莫过东都,盖居天地之中,禀气特正。”甚至于唐朝的皇帝上朝的时候偶然说了句陕西话,还会被御史批评。进入北宋以后,北宋的寇准曾经说:「 ”惟西洛人得天下之中,语音最正。”南宋的陆游也说:「 ”中原惟洛阳得天地之中,语音最正。”元朝人周德清说:「 ”欲正语言,必宗中原之音。”到了清朝,学者潘耒说:「 ”河洛天地之中,雅音声韵之正。”甚至到了清朝中期,著名学者阎若璩还在说:「 ”洛下为天下之中,南北音词,于此取正。”当然我并不是说在古代的雅言等同于今天的河南话,他们之间也是有区别的。 今天我们的汉语普通话,是在清朝中期以后,受到满语的影响而形成的。 拐回头来再说今天河南话走出河南的问题。在河南省外河南话最流行的地方是陕西地区,河南陕西分处黄河的中游和下游,两省在历史时期始终有着极为密切的联系。近代以后依然如此。尤其是抗战期间,河南曾经遭遇大规模饥荒。大量的河南人外逃。在当时的情况之下,河南人只能往后方逃难。就这样,数百万河南人进入陕西。他们沿着铁路,分布在关中平原上,在西安、宝鸡等地更是行成了一些河南人的聚居区。这些河南人也把河南话带到了关中地区。今天不少陕西人不仅能听懂河南话,而且也能说一口标准的河南话。据说在今天的三四千万陕西人之中,有近八百万河南人的后代。当然,这个数字也没谁去认真统计过,我觉着也有些夸大。但过百万人是有的。我个人去关中地区很多地方都遇到过河南人,他们依然在讲河南话。 相反,在整个陕西省,我们一般意义上的陕西话并没有完全占据语言的优势。本善陕南地区,汉中、安康的百姓更接近于四川方言。陕北地区延安、榆林一带百姓也不说关中话。他们之间的区别也非常明显。 另外,在今天的湖北襄樊一带的口音和河南省南阳地区的口音也非常接近,如果不熟悉的话,很容易认为他们也在讲河南话呢!

洛下书生咏:河南话的今夕——为什么在其他省份也有人讲河南话?的更多相关文章

  1. 梦见康熙皇帝

    周公解梦梦见康熙皇帝是什么意思,是怎么回事,意味着啥,代表什么。做梦梦到康熙皇帝是什么预兆,好不好呀,预示着未来会发生啥呢?会有啥征兆。

  2. 朱元璋画像的脸型为什么这么奇怪,是真长这样还是被人丑化

    朱元璋的样貌一直是比较受人关注的,主要有两种说法。一是他长得十分臭猫,鞋拔子脸型,面露凶光,而且脸上还麻子密集,另一种说法则是他长得十分端正,面相沉稳,给人威严的感觉。那么这两种说法究竟哪种更加准确呢?在史书中有着关于他相貌的记载,比如《太祖实录》和《明史》等书都夸他相貌英武。不过前一本书是在朱允炆时期撰写的,上面对于外貌就是夸他魁梧,主要还是在描写他的气质。

  3. 清朝有一位官员,只因为太清廉节俭,被贬谪回老家,后郁郁而终

    南朝齐丹徒县令沈赞之不愿意跟周围的同僚吃吃喝喝,因为总要花钱。他不愿意花公款,而自己的工资又经不起应酬往来,就干脆不跟人来往,也不请客送礼,公务之暇,就当宅男。这种人在官员队伍里太碍眼,也碍事儿。终于有一回,被人找了个茬儿,构陷入狱。

  4. 宋朝偷偷地「 ”使坏”,使契丹和西夏打起来,这就是「 ”以夷制夷”

    以夷制夷,利用强者和强者之间的矛盾,使其相互冲突,削弱其力量。用敌人来制服敌人,以期望坐享其成的思想。宋仁宗时期,在外交上就成功运用过这一策略,使得辽夏开战,两败俱伤。不过,这一切还得先从西夏建国说起。

  5. 此地是中国最早失去四百多年后又回归祖国的地方,历经曲折

    明朝最早来自欧洲的入侵者是葡萄牙。十五世纪未,葡萄牙殖民者经好望角到达印度西海岸,进而向东亚扩张。明代时借用...人对欧洲人的称谓,称他们为佛朗机国。

  6. 从杨广兴建大运河入手,分析南北朝时期经济重心南移的原因

    中华文化的起源地一般认为在黄河流域,在东汉末年孙权建业称帝之前,江东往往被称作蛮荒之地,那时中国的经济中心也一直在中原一代。

  7. 一个兵卒为何要劝说刘邦定都长安

    娄敬在历史上出现得着实奇怪,出场也堪称意外。他可谓乱世奇才,却生卒年不详。

  8. 袁绍麾下三大名将,曹操刘备各得一人,最后那位才最厉害

    袁绍给人的印象,其实非常裂变。

  9. 明太祖如何拼命打造拖垮帝国的藩王制度,后世帝王却怎么改不了?

    相关阅读:满清入主中原的关键时刻——1643年那场会议的多尔衮满清入主中原的关键时刻——顺治帝四次恭迎的背后有一个大家很熟悉的成语「”乱七八糟”。听惯了以为就是个乱糟糟的成语,然而这个成语却深刻体现了中国文化对于历史认识的智慧!乱七指的就是西汉景帝时,七王之乱,弄得汉帝国差点分崩离析,又引出了一个「”清君侧”的好借口,居然为此...害了一位忠臣——晁错。当然,最后七王之乱平定,把个汉帝国给吓得不得

  10. 命中注定要当皇帝?一代明君汉文帝的传说

    皇帝是我国古代封建王朝的最高统治者,作为万民的领袖,皇帝理所当然地被赋予神秘的色彩,像刘邦的母亲就据说是在睡觉时有条龙在她的上方,杨坚出生时也传闻头顶生角,紫气冲天。但有一位皇帝,关于他的传说,却是相当得可信,他就是汉文帝刘恒,汉武帝的爷爷,文景之治的开创者。

随机推荐

  1. 撮盐入火造句_撮盐入火中英文解释和造句

    撮盐入火cuōyánrùhuǒ撮盐入火的意思和解释:撮:以指取物。盐一放在火里就爆裂。撮盐入火的出处元·王实甫《西厢记》三本二折:“待去呵,小姐性儿撮盐入火。”撮盐入火的例子为是他性急,~,为国家面上只要争气,当先厮杀,以此人都叫他做“急先锋”。撮盐入火造句撮盐入火造句相关从古至今的生活和书籍作品中流传了许多脍炙人口的成语,它是我们的一笔宝贵财富,丰富了汉语言文化,成语在句子中的语法功能也是丰富多种。

  2. 黄胄:他的笔下常有欢笑,因为他对生活爱得

    黄胄:他的笔下常有欢笑,因为他对生活爱得还记得“九藤书屋藏书画”专场在2015年崇正春拍掀起的那一把火吗?那么,黄胄真的独得生活的恩宠吗?1957年,黄胄创作的《洪荒风雪图》在世界青年联欢节上荣获金质奖章,32岁即成知名画家。“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泪水?因为我对这土地爱得深沉。”艾青的这两句诗稍微改动一下,变成“为什么他的笔下常有欢笑?因为他对生活爱得炽烈”,用来概括黄胄的作品,也应是恰如其分。

  3. 屡见不鲜是什么意思?

    【拼音】lǚjiànbùxiān【解释】屡:多次;鲜:新鲜,新奇。常常见到,并不新奇。【出处】《史记·郦生陆贾列传》:“一岁中往来过他客,率不过再三过,数见不鲜,天久慁公为也。”【例子】搜身的纠葛,在香港屡见不鲜。(鲁迅《而已集·略谈香港》)【近义词】数见不鲜【反义词】少见多怪,物以稀为贵【相关】百度“屡见不鲜”

  4. 不以文豪为标准

    为此,英格丽准备把贞德搬上银幕。当时,文豪肖伯纳寄来他的剧本。但英格丽为了塑造好这一角色,长期以来一直在研究贞德,最后根据贞德的真实历史文献和审讯记录塑造了一个真正的贞德。当英格丽来到肖伯纳门前时,这位闻名于世的文豪笑眯眯地站在门口等候,却并没有邀请她进门,而是问她:“你为什么不用我的剧本?”>唯因标准不同,所以选择的结果才大相径庭;唯因对标准的坚持,所以无畏于显要或豪势的威压。

  5. 天冷了祝福短信

    天冷了祝福短信一:秋天渐凉,寒风骤起,冬天即将到来,在这天气转冷之际,记得发几条问候消息给亲戚兄弟姐妹,以达表关心,个性提醒他们天气冷了,记得添衣。但天冷了,要注意保暖。三十九:一声问候,一个消息,一个拥抱,一个眼神,1条围巾,用你的小手温暖下彼此;请记得,天冷了,多加衣别感冒了!

  6. 向若而叹是什么意思?

    【拼音】xiàngruòértàn【解释】比喻向高明者折服,而自叹不如。【出处】《庄子·秋水》:“至于北海,东面而视,不见水端,于是焉河伯始旋其面目,望洋向若而叹曰:‘……今我睹子之难穷也,吾非至于子之门则殆矣。’”【例子】【相关】百度“向若而叹”

  7. 手足口病的病因、症状及治疗

    手足口病在这三个部位引起红疮。手足口病有时与口蹄疫混淆,口蹄疫是一种病毒感染,只影响奶牛、绵羊和猪等农场动物。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称,治疗手足口病通常是一种轻度疾病,患者通常在7至10天内康复。如果孩子患了手足口病,他们可能会再次感染。曼里克说,反复感染是因为儿童可能对一种手足口病病毒有免疫力,但对另一种手足口病病毒没有免疫力,从而使儿童易患第二轮手足口病。

  8. 梦见手被割破流血

    周公解梦梦见手被割破流血是什么意思,是怎么回事,意味着啥,代表什么。做梦梦到手被割破流血是什么预兆,好不好呀,预示着未来会发生啥呢?会有啥征兆。

  9. 6种最佳补肾养颜美食

    性平,味甘咸,能补肾滋阴,故肾阴虚者宜常食之。性平,味甘,既能补脾胃,又可补肝肾,益筋骨。

  10. 梦见泉水中洗澡

    周公解梦梦见泉水中洗澡是什么意思,是怎么回事,意味着啥,代表什么。做梦梦到泉水中洗澡是什么预兆,好不好呀,预示着未来会发生啥呢?会有啥征兆。

返回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