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下文字资料是由(历史认知网 www.lishirenzhi.com)小编为大家搜集整理后发布的内容,让我们赶快一起来看一下吧!
摘要:文/曲墨封中国古代史上有几次规模较大的南北分裂。第一次是三国、晋吴时期,第二次是东晋十六国、南北朝时期,第三次是隋末短暂的萧梁、林楚与唐朝对峙,第四次是五代与南方诸小国的对峙,第五次是南宋与金、元对峙,第六次是南明与清朝的短暂对峙。唯独东晋王朝是个特例,其武力值相当高。那么东晋是如何做到这些的呢?我们先看看东晋的状况。

文/曲墨封 中国古代史上有几次规模较大的南北分裂。第一次是三国、晋吴时期,第二次是东晋十六国、南北朝时期,第三次是隋末短暂的萧梁、林楚与唐朝对峙,第四次是五代与南方诸小国的对峙,第五次是南宋与金、元对峙,第六次是南明与清朝的短暂对峙。 这些南北对峙中,绝大部分时期是北强南弱。唯独东晋王朝是个特例,其武力值相当高。高在什么地方呢? 1.要打便打,从不讲和,绝逼傲娇。 2.一言不合就北伐,不怕输,而且经常赢。 3.什么人都敢北伐,从武将到手无缚鸡之力的文官。 4.以弱击强,兵力几乎从不枯竭。尤其是这个特点,最令北朝抓狂。 那么东晋是如何做到这些的呢? 我们先看看东晋的状况。 一、王导发明的「 ”土断”制度 东晋肇基时没有蜀地,人口不足700万,而北方人口往往在3000万左右。而东晋内部,又有荆扬之争,皇权权臣之争,士族门阀冲突,侨姓和土著士族矛盾,山越之乱等等一系列问题,很不稳定。这样的一个王朝,不仅没有覆灭于北方的兵锋,还能在缺乏骑兵的情况下屡挫强胡,多次北伐深入中原、关中甚至河北,取得可观战果。 我们都知道,战争的前提是国力。相同的兵力,如果以更充足的资源来武装,就能拥有更精的装备,更好的训练,战斗力也将大大提升。虽然东晋是由士族门阀掌权的王朝,但令人惊异地是,东晋王朝在打击豪强、扩大税基、保护农民利益方面比北方的胡族往往做得好得多,五胡政权则反而大多是豪强地主利益的保护者。 研究东晋的历史,就不能跳过一个词——「 ”土断”。所谓土断,就是居民按实际居住地编定户籍,以此明考课、定税收,避免世家大族隐瞒人口。 琅琊王氏的领导人王导素有「 ”网漏吞舟”之称,被认为是一味和稀泥,纵容势豪兼并作奸。然而如果准确地描述的话,王导的政策应当是「 ”不存小察,弘以大纲”。 《陈书》卷一《高祖纪》上说到「 ”成帝咸和中土断”,把从北方颍川来的陈康(陈霸先的祖先),土断为吴兴长城人。这是东晋第一次土断。当时的宰辅是王导,可知王导是土断的发明者。 东晋的土断制度,「 ”实编户,王公已下皆正土断白籍”,虽然并不大规模剥夺大族的部曲为自耕农,但部曲必须全部纳入缴税的编户。而王公、官僚也都接受土断,虽然免役却要承担缴税义务,在西晋时,各级官吏是可以免税的,还可以荫庇亲属,经过王导的改革不行了,这就是一个巨大的进步。 与土断的同时,王导又实行了度田收租制,「 ”亩三升”(咸和五年)。田越多,交的税也越多,田越少,交的税也越少。换句话说占有大量土地的世族,要负担较多的国税,占有少量土地的农民,负担的国税则相应减轻。 在小节上,王导采取调和各方矛盾的做法,但大的制度毫不含糊。 经过土断,东晋王朝人民负担平均,农民赋税较轻,能够更好地恢复和扩大生产。 二、东晋皇帝也喜欢上了「 ”土断” 不过,当时的户籍分为黄籍和白籍,白籍就是由北方流亡而来的流民,他们是不需要纳税的。虽然东晋王朝经过一次次土断将白籍整合到黄籍当中,但也保留了很一部分白籍,这是为什么呢?原来白籍是重要的兵源,他们从北方流亡而来,历经磨难,同时仇恨北方的胡人政权,往往富于战斗力。 免除这些侨民的纳税义务,能够使他们更好地进行 ... 训练。所以,东晋王朝的军队战斗力一直可观。 王导去世之后,咸康七年(341年)又进行了一次土断。 这次土断是由晋成帝主导的,当时晋成帝刚刚削弱了执政的颍川庾氏势力,得以振兴皇权。 王导虽然是有远见的大政治家,但毕竟作为琅琊王氏的一员不可能毫无私心,加上东晋初期政局不稳定导致的宽疏,执政上终是有「 ”网漏吞舟”之弊。咸康年间土断在咸和土断后14年,着重的是「 ”实编户”三字。这实际是对咸和二年土断的一次核实和补正。 三、桓温与谢安的「 ”土断” 此后,权臣桓温、谢安又相继进行土断,来继承王导「 ”镇之以静”的政策。显然,「 ”镇之以静”是发扬庄园经济提高产率、对抗自然灾害优势的同时,保障 ... 能够从庄园经济和自耕农经济中获得充足的财政收入,令世家大族的利益和朝廷的利益,人民百姓的利益得到一个平衡。 这是在北方胡族政权巨大压力下形成的特殊危机体制,也使得东晋王朝在税收体系和动员体系上往往优于北方胡族政权。 公元364到373年,桓温进行了庚戌土断。此前他管理荆州时就已经裁抑强豪,在增加桓氏对荆州影响力的同时,提升底层人民利益以博取民心。作为有强力手腕的政治家,桓温也拥有丰富的土断经验。 庚戌土断大量裁并侨置郡县,将白籍转化为黄籍。这是因为之前的侨人由于逐渐安定下来,财富积累之后,不再有作为优质兵源的旺盛斗志,反而随着人口的增加,圈占大量土地,隐 ... 口,不纳赋税,对于南方人很不公平。 因此桓温大量裁撤侨置郡县,而以新渡江的侨民作为兵源,既提高了军队的战斗力,又增加了税源,且得到广大南方人的拥护。 后来谢安当政,北方崛起了强大的前秦帝国,情况极为复杂危险。谢安推出了口税法,「 ”王公以下口税米三斛,蠲在役之身”。 这是把劳役和纳税分开来,而服兵役者也可以免税。这是因为北方 ... 压力增大导致侨民提供的兵源不足,南方土著中也大量征兵,因此特别强调服兵役者免税。 改以亩计税为口税,则是因为按土地收税执行时间太长,多有隐匿。突然改为依人口收税,王公士族都不得免税,豪强来不及隐 ... 口,就能凭借这一改变获得较多的赋税资源。经过谢安的口税法改革,东晋王朝上下齐心,国力充足,取得了淝水之战和北伐中原的胜利,民生上也有「 ”天下无事,时和年丰,百姓乐业,谷帛殷阜,几乎家给人足”的良好局面。 四、宋武帝刘裕北伐靠得也是「 ”土断” 东晋王朝最后一次土断是时任太尉的刘裕进行的义熙土断。 刘裕因桓温庚戌土断过时已久,逐渐失去作用,国内人民和实际户口很不一致,给国家兵役来源及租赋收入造成混乱,因而请求再次实行土断。刘裕以严厉的手腕,进行了相对彻底的土断,会稽(今浙江绍兴)四姓中的余姚士族虞亮抗命,藏匿亡命千余人,被处以 ... ,于是豪强肃然,远近知禁。 义熙土断的成功,提高了刘裕的声望,令其收获民心,更是极大强化了国力,为刘裕北伐中原成功,代晋立宋打下了极好的基础。 东晋一朝,虽然皇权往往不振,由门阀、权臣掌控,最后也被权臣刘裕篡夺。然而执政的权臣往往能厉行土断,打击豪强,使得国家强盛,这是一个非常值得研究的现象。 而北方胡族政权为了稳固其统治,减少民族压迫带来的反抗,往往纵容豪强大族和地方乡贤兼并土地、隐匿人口,来换取他们的支持。举慕容鲜卑建立的前燕王朝为例子,号称「 ”古之遗爱”的慕容恪,也无非是保护了豪强地主的利益,「 ”太宰政尚宽和,百姓多有隐附”。因此桓温仅带五万人北伐,就吓得前燕王朝差点迁都(在抵抗桓温时前燕王朝只动员出7万军队,全然不似华北霸主的国力),苻坚、王猛的大军一至,人口千万,号称拥兵40万的前燕政权土崩瓦解。 显然,东晋王朝的武力,在于厉行土断,不纵容隐附。而后来南宋的疲弱,则在于「 ”不抑兼并,田制不立”。 ... 问题往往根源还是经济问题,这值得我们去深思。 参考资料: 万绳楠《论黄白籍、土断及其有关问题》 万绳楠《东晋的镇之以静政策和淝水之战的胜利》 房玄龄《晋书》 司马光《资治通鉴》 沈约《宋书》
本文标签:东晋中国古代史历史中国历史宋朝王导桓温刘裕谢安淝水之战东汉西汉
特别申明:本文内容来源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立即与我们联系(devmax@126.com),我们将及时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