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下文字资料是由(历史认知网 www.lishirenzhi.com)小编为大家搜集整理后发布的内容,让我们赶快一起来看一下吧!
摘要:>>14.天姓也>北齐高祖又曾聚集儒生,讨论问题,大家互相问答的内容很多。>(黄征据S.610((启颜录)编译)>16.今是何日>北齐高祖在四月八日举行的纪念佛诞生的斋会上让大德高僧讲经说法,当时石动桶也在斋会中。>(黄征据S.610((启颜录》编译)>17.三个秃不敌一个卢>隋代的卢嘉言曾经到寺庙去拜佛,因而进入了和尚们的房间。>(黄征据S.610((启颜录)编译)>18.小儿难法师>隋代有个三藏法师,父亲原是个行商的胡人。
12.佛骑牛北齐高祖曾经在大斋日这一天设了一个聚会。当时有大德法师开经讲道,世俗之人如果有疑的,他都接受辩驳,引用佛教的基本理论,广泛解说佛教的各种法门,谈论的内容非常深奥,都能十分雅正。这时有个叫石动桶的人,他最后一个来提问题,对法师说:>"我姑且先问法师一个小问题:佛经常骑什么?"法师回答说:>"佛有时坐在千叶莲花上,有时骑在六牙白象上。"动桶说:>"法师看来根本就没有读过佛经,竟然不知道佛所乘骑的是什么。">法师反问道:>"施主既然读经,那么施主说佛乘骑什么呢?"动桶说:>"佛骑牛。"法师说:"你凭什么知道佛经常骑牛呢?">动桶说:>"佛经上说·世尊甚奇特,特是公牛,奇特不就是骑牛吗?>满座的人都大笑起来。石动桶又对法师问道:"法师既然不知道佛常常骑牛,那么我现在再问法师>一个小问题:一直以来,佛经上总是说价值百千两金,"不知百千两金,一共是多少斤?是百斤、千斤还是两斤?">法师于是没有办法回答,引得满座的听众大笑。>(黄征据S.610((启颜录)编译)>13.有几只脚>北齐高祖又曾经在皇宫内设立了一个道场,当时有一位大德法师,先前立过一个"无一无二、无是无非"的命题。这天高祖又让法师登上高高的讲座,还让他把原先立过的命题再立起来。当时许多儒生学士、大德名僧都精通义理,使尽了辩驳的本事,却没有谁能驳倒法师。这时,石动桶向皇帝请求去问难法师,一定能让法师张V1结舌说不出话来。高祖听了十分高兴,就让石动桶去问难。>石动桶就在高高的讲座前提起衣角,阔步站立,问法师说:>"你看弟子有几只脚?"法师说:>"两只脚。">于是石动桶又翘起一只脚向后,一只脚独立,再问法师说:>"你再看弟子有几只脚?"法师回答说:>"一只脚。">于是石动桶说:>"刚才有两只脚,现在有一只脚,你怎么说无一无二呢?">法师就回答说:>"如果二是真实的,就不应只有一只脚;如果只有一只脚,那么可见二是不真实的。">石动桶既见法师义理不穷,没有办法诘难住,于是对法师说:>"刚才急忙中诘问法师,问的问题不算难。法师既然说无一无二,无是无非。现在我要诘问这个问题,法师可不能不回答呀。弟子听说天无二日,土无二王,如今天子只有一人,天子统治四海,法师怎么能再说无一呢?卦象有乾和坤,天上有日和月。皇后与皇帝相配,就是有二人,法师怎么却还说无二呢?如今皇帝恩德广布,光辉遍照,连昆虫、草木都获得了生存的条件,法师却怎么还说无是?如今四海一家,万方归顺,但还有宇文黑獭仍不归顺,法师却怎么说无非?">于是法师被说得哑口无言,皇帝拍手大笑。>(黄征 据S.610《启颜录》编译)>14.天姓也>北齐高祖又曾聚集儒生,讨论问题,大家互相问答的内容很多。到后来,石动桶问博士说:>"先生,天姓什么?"博士说:>"天姓高。"石动桶说:"天子姓高,天也一定姓高,这不过是模仿蜀国人秦>宓的回答,不算什么新见解。在正宗的儒家经典上就说过天的姓,先生可以引经据典地回答,不要模仿前人说过的。">博士听了说:>"不知道什么经典上记载了老天爷的姓?"石动桶说:>"先生!你简直是一点书都不好好读,连《孝经》都没有见过似的。老天爷本姓也,先生怎么不曾见到《孝经》上说:父子之道,天性也。这难道不是天的姓?">北齐高祖听了,大笑起来。>(黄征据S.610((启颜录)编译)>15.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石动桶又曾在全国最高学府国子监听见那些博士在互相辩论说:>"孔子的弟子中有出息的一共是七十二人。石动桶因而就问道:>"有成就的七十二人中,几个人是戴冠的成年人,几个是未戴冠的童子?>博士回答说:>"经文和前辈的注解中都没有记载这个数目。石动桶就说:>"先生读书读得不少,怎么就不懂得孔子的学生七十二人中有三十个是戴了冠的成年人,四十二个是未戴冠的童子?">博士问道:>"根据哪条文字记载知道的呢?"石动桶说:>"《论语》中说冠者五六人,五六就是三十;又说童子六七人,六七就是四十二。三十人加四十二人,不是正好七十二人吗?">同座的人听了都大笑起来,博士一句话都说不出来。>(黄征据S.610((启颜录)编译)>16.今是何日>北齐高祖在四月八日举行的纪念佛诞生的斋会上让大德高僧讲经说法,当时石动桶也在斋会中。>有一位大德僧在高高的讲座上讲经,和尚们和世俗之人都与大德僧进行辩论,但没有谁能辩得过。最后,石动桶就问大德僧说:>"今是何日?"大德僧回答说:"是佛生日。"于是石动桶说:"你说是佛生日,那么日(太阳)就是佛的儿子了。">大德僧于是又改口说:"今日生佛。">石动桶就说:>"你说日生佛,那么佛就该是日(太阳)的儿子了。"于是大家都笑了起来。>(黄征据S.610((启颜录》编译)>17.三个秃不敌一个卢>隋代的卢嘉言曾经到寺庙去拜佛,因而进入了和尚们的房间。有一个和尚善于与别人对答,卢嘉言就和他聊起来,因而嘲戏了和尚,和尚答不上来。同座还有两个和尚,见那个和尚输了,都来帮他。经过几个回合的辩论诘难,三个和尚全输了。>于是卢嘉言笑着说:>"你们三个和尚全然不懂得下棋,却还想与我辩论驳难?">和尚们就问道:>"为何辩论驳难还必须会下棋呢?"卢嘉言回答说:>"你们难道没有听到棋手们这么说:三个秃不敌一个卢。所以你们三个秃头和尚怎么能赢我卢某呢?">旁观者听了都大笑起来,三个和尚一句话都说不出来。>(黄征 据S.610((启颜录)编译)>18.小儿难法师>隋代有个三藏法师,父亲原是个行商的胡人。法师虽然生于中国,但是他的仪容相貌还是胡人的样子。这个法师修养极高,又有辩捷机警。>法师曾经在四月八日佛诞生的那一天设了斋会来讲经说法,当时朝廷做官的以及和尚们、世俗百姓围观者有一千多人。凡是有机警辩捷者,前后共十几人,都上前与法师辩驳,法师随便别人问什么都能马上回答,义理无穷,没有人能驳倒。>最后,有一个小儿,姓赵,年纪才十三岁,就从人群中站了出来。大家认为,法师的辩才远远超过常人,又加上刚才与他辩驳的都是名僧大德,忽然见到这个长得那么幼小,也想来辩驳,大家都怪声笑了起来。>然而,小儿精神镇定自若,就走到讲台前大声对法师说:>"昔日说的野干和尚,自有佛经提到过;但是不清楚狐狸和尚,这是出于什么经典?">法师听了,就说:>"这个郎君子,声高而身不长,为何不以声来补身?"thJ1就马上回答法师说:>"法师因为弟子声高而身小,问我为何不以声来补身;那么法师既然眼深而鼻长,为何不截鼻来补眼呢?">大家一听这话,都惊异地站起来大笑。当时因为是夏天,法师左手拿着如意,右手摇着扇子。既被大家嘲笑,声音未定,又想着该用什么话来回答小儿,所以就拿着摇动的扇子掩盖面孔低着头。这时,小儿又大声说道:>"团扇圆圆,形如满月。不藏顾兔,反掩雄狐。>众人又大笑不止。法师于是拿开扇子,用如意一挥,另起一个话头想扯开去。可是话还未说完,如意的头却被挥掉了。J,J1于是就站起身对法师说:>"不仅如意折断了,而且机锋也摧败了。说罢就在讲座前长揖而去。>这个法师又恼怒又惭愧,再也说不出话来。众人无不欢笑,惊叹称赞小儿。>(黄征据S.610((启颜录)编译)>19.师公>南齐时候的徐之才,既有学问,又有口才,而且擅长医术。他的朋友王元景在朝廷中担任尚书的官职,他嘲 ... 徐之才为"师公",也就是巫师的意思。徐之才马上回敬道:>"你说我是师公,我很高兴,既做了你的师,(老师),又做了你的公(父亲),在君、师、亲,三者之中,我一下子就当上了两项。">于是王元景哑口无言,反驳不得。>(黄征据S.610《启颜录》编译)>20.徐陵出使隋朝>南朝的陈朝,有个叫徐陵的人,他担任朝廷中散骑常侍之职,受命出使隋朝。隋文帝当时在东都洛阳,挑选了有口才的朝廷官员来与南朝使者对答。>当时正是初夏略有些热的时候,徐陵又恰好是南方人,隋朝的一位官员就嘲弄徐陵说:>"今天的热,都是徐常侍从南方带来的。"徐陵马上回答说:>"昔日的王肃进入洛阳城,为你们制定了朝廷礼仪制度;如今我出使到洛阳,让你们知道什么是冷、什么是热。">众人于是无以对答。>徐陵当时年龄是七十五岁,于是又有一人问道:"徐常侍年龄多大了?">徐陵又当即回答说:>"我比如来佛小五岁,比孔夫子大二岁。"众人都笑了起来,又对答不上了。>隋文帝因为徐陵很有口才,颇有机智,无人对答得过,深以为羞耻,于是就再次寻访朝廷官员有谁可以担当此任。当时有人推举说卢思道很有口才,可以让他对答来使。隋文帝听了很高兴,就召见卢思道,让他对答南朝使者。>朝廷官员们都一起送卢思道去见徐陵。徐陵远远见到卢思道,在同行的人中年纪最小,就笑着说:>"这位先生年纪很小吗!卢思道远远地就回答说:"因为你是个小臣,所以就没有必要让长者来接见>了。">一会儿大家坐定了,徐陵对卢思道说:>"昔日殷王迁徙顽固不化的人,就让他们住在这儿洛阳,所以现在这儿的人都是那些顽固不化者的子孙。"卢思道马上回答说:>"昔日西晋王朝向南方逃跑,都住在江南了,所以这里幸存的只有你一个人啦!">众人大笑,徐陵于是无话可对了。>(黄征据S.610((启颜录)编译)>21.薛道衡出使南朝>隋朝的薛道衡受命出使南朝,南朝不管是和尚还是世俗之人,只要有口才机辩,就被设法让薛道衡会见。有一个和尚很有才机辩,他于是故意让寺庙中的和尚们在佛堂中念佛经,然后带领薛道衡到寺中礼拜佛像。到了佛堂门边,里边的和尚就大声拖腔地朗读起《法华经》中的话:>"鸠盘茶鬼,今在门外。">薛道衡听了就马上还用《法华经》中的话回敬道:"毗舍阁鬼,乃住其中。">和尚们一听,既惭愧又佩服,再也没有话可说了。>(黄征据S.610《启颜录》编译)>22.卢思道出使南朝>隋朝让卢思道出使南朝的陈朝,陈主下了敕令说:"在道路上的各处,接待人员都不得与卢思道交谈,以免说错了话。">卢思道渡过长江之后,经过一座寺庙,寺庙中的诸位和尚给卢思道设食款待,也不敢说话,只是按要求供应吃的和喝的而已。后来和尚找出蜜汤益智来劝卢思道吃,卢思道尝了一口,笑着说:>"法师长期服用这种蜜汤益智都没有增益智慧的效用,何劳拿它来劝我服用?">和尚违反了陈主的敕令,出了失误,又惭愧又惧怕。卢思道到了陈朝,手中捧持着国书。陈主见了卢思道,就用《观音经》中的话来嘲弄卢思道,说:>"是何商人,赍持重宝?">卢思道马上又用《观音经》中的话回敬说:"忽遇恶风,遂漂堕罗刹鬼国。>陈主大惭,于是再也没有话可答了。>(黄征据S.610((启颜录)编译)>23.借一得两、问一知二>隋朝的越国公杨素,他嘲弄山东人侯白说:>"山东人大多都很讲仁义,你向他借一样东西就能得到两样东西。">侯白问杨素说:>"您是怎么得知的呢?"杨素回答说:>"有人向山东人借一把弓,山东人就说:揭刀去。难道不是借一而得"(山东话"拿"叫"揭刀)>侯白应声就回答说:>"关中人也够聪明的,问一而知二。"杨素就问:>"你是怎么得知的呢?"侯白说:>"有人问关中人:近来雨水多,不知道渭河的水是否涨起来了?关中人就会回答说:霸涨。(关中话"霸"也是涨的意思,同时"霸"又是"灞河"的古称)这难道不是问一而知二吗?">杨素于是佩服侯白的机智善辩。>(黄征 据S.610((启颜录)编译)>24.侯白智对>陈朝又曾派人出使隋朝,隋朝不知道来使机智巧辩的水平高低,于是就暗中让侯白化装打扮,穿着破旧衣裳,假装成是个仆人,来为使者服务。>使者以为来的真是仆人,所以心中很不把他放在眼里,侧身歪躺着休息,与"仆人"闲聊天。这时侯白心中很不平,但是一下子没有机会来报复。使者躺着问侯白说:"你们国家马的价格高低如何?">侯白马上就回答说:>"马有几个等级,价格高低都不相同:如果是有高强的本领,有好的筋脚体魄,有漂亮的外貌,那么能值三十贯钱以上;如果是外貌不坏,可以乘骑,那么值二十贯钱以上;如果是外貌粗壮,即使没有什么本领,只要能驮东西,那么也能值四五贯钱以上;但如果是蹩尾巴、破蹄子,毫无本领,侧身躺着懒洋洋的,那么就一钱不值了。">这时使者听了大为吃惊,问了姓名,才知道是隋朝最机智善辩的侯白,然后赶快道歉。>(黄征据S.610<<启颜录)编译)>25.柳真多忘>隋朝的时候有个叫柳真的人,他担任洛阳令,常常恍恍忽忽,容易忘事。>曾经有一个人犯了罪,该挨杖打。柳真看见了这个人的罪状,于是大怒,找到刑杖要打,就把犯了罪的那个人 ... 了衣服,让他站在庭院中。柳真刚坐下,还没有来得及拿杖打,就有个客人来找柳真,柳真就带客人到房里说话去了。当时正是寒冬腊月,那个犯了罪的人由于忍受不住寒冷,就暂时起身到办公厅旁边,头向太阳,拿棉袄披着蹲在地上。柳真一会儿送客人出了办公厅的门,回厅的时候,远远地看见了这个人,大声怒斥道:>"是什么人敢在我的办公厅旁捉虱子!。>那人被斥喝,于是出了大门直往前跑,柳真再也没有去寻问犯人到哪去了。>(黄征据S.610((启颜录)编译)>26.忘了妻子的砍柴人>户县有一个人很健忘。一次他拿着斧头到田里去砍柴,让他的妻子也跟着一同去。到了田里,由于急着要大便,就把斧头放在地上解大便。等到大便解完,忽然起身,看见了斧头,于是非常高兴,说:>"我拣到了一把斧头!">还一边舞蹈跳跃,因而踩着了自己解的大便,于是问:>"肯定是有人因为解大便而把斧头忘了!他的妻子见他这么昏头健忘,于是对他说:"刚才你自己拿着斧头来砍柴,因为想要大便,就把斧头放在地上了,你怎么一下子就忘了?">这人听见了妻子说话,转过来仔细打量他的妻子一番后,于是问:
以上内容由(历史认知网)整理发布,部分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特别申明:本文内容来源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立即与我们联系(devmax@126.com),我们将及时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