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下文字资料是由(历史认知网 www.lishirenzhi.com)小编为大家搜集整理后发布的内容,让我们赶快一起来看一下吧!

浅谈建国后我国农村生产关系的演变

  新中国成立后,我国的农村发生了巨大而深刻的变革,先后经历了土地改革、农业合作化、人民公社和包产到户四个阶段,本文拟对这一演变作一粗浅的分析和梳理。

  一、土地改革(1950——1953)

  建国后,为了巩固政权和迅速恢复国民经济,1950年,中央人民 *** 颁布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在尚未进行土改的新解放区开展了轰轰烈烈的土地改革运动。

  土改中坚决贯彻“依靠贫农、雇农,团结中农,中立富农,有步骤地有分别地消灭封建剥削制度,发展农业生产”的总路线,特别是对富农经济采取了保护的正确策略,加上走群众路线和建立城乡最广泛的反封建统一战线,从而减少了土改的阻力,使土改工作进展顺利。到1953年春,除部分少数民族地区外,全国土改基本完成。3亿多无地或少地农民分得了约7亿亩(约4600多万公顷)土地和大量生产资料,免除了约700亿斤粮食的地租,彻底废除了封建剥削的土地制度。

  这次土地改革,政治上巩固了工农联盟和人民政权;经济上使得农村经济得到迅速恢复和发展,为国家工业化开辟了道路。

  二、农业合作化(1953——1956)

  随着政权巩固和国民经济的恢复,为贯彻过渡时期总路线,1953年中国 *** 决定在农村开展农业合作化运动。这首先是因为农业不能满足国家大规模工业化建设对商品粮的需求。合作化前的农民个体经济,经营方式落后,力量薄弱,无法抵御自然灾害,无法采用农业机械和新技术,束缚生产力的发展。其次,土改后的农民虽分得了土地,但有些贫下中农因畜力和农具等生产资料不足,生产、生活上仍有困难,重新受高利贷剥削,甚至典当、出卖土地,农村极易出现两极分化。因此实行农业合作化,将农民的土地私有制改造成集体经济,是符合当时中国农村实际的,是必要的。

  农业合作化经历了一个由低级到高级的改造过程,分为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1953年)主要是兴办互助组。这种形式其实在1949——1952年就已出现了。土改后,一些贫下中农因畜力、农具、种子等不足,自发地互帮互助,组织起互助组(有常年性和季节临时性两种),非常有利于农业生产。人民 *** 因势利导,积极引导农民建立互助组。互助组的特点是在经营管理上农民集体进行劳动,但土地所有权仍归农民私有,而且产品分配方式也只是按农民私有土地进行分配,而不按劳动分配。所以说互助组还只是社会主义的萌芽。

  第二阶段(1954——1955年)主要是发展初级农业生产合作社。具体讲就是农民将土地交社统一经营,除按劳动日分配收入外,仍得按入股土地的数量质量分得一定的土地报酬,即采取土地入股分红的办法。可见,这种办法并未废除生产资料私有制,所以说它是半社会主义性质的。

  第三阶段(1955——1956年)主要是兴办高级农业生产合作社。特点是农民把土地交社统一经营,按劳动日分配收入,废除入股土地分红。这实质上已经废除了农民的土地私有制,建立起了集体所有制,因而是社会主义性质的。

  到1956年冬,农业的社会主义改造基本结束,确立了农村崭新的社会主义制度,农业生产合作社成为农村的组织形式,一直到1958年搞人民公社。

  由于中国 *** 认真执行和坚持积极引导、稳步前进、自愿互利的原则,总的说来,改造是成功的。合作化运动将农民的个体私有经济改造成了公有制经济,避免了农村的两极分化,有利于农民共同富裕,有利于农业现代化,进一步巩固了工农联盟,为其他两大改造创造了条件,促进了生产力的发展,支援了国家工业化建设。应当说当时的生产关系是适应农村生产力的实际的。但是在改造后期,出现了“左”的倾向,盲目求快求大,在一定程度上为“人民公社化”埋下了祸根。

  三、人民公社化(1958——1978)

  1957年的反右派斗争扩大化,标志着党内的“左”倾思想在政治上的开始。1958年党又提出了“鼓足干劲,力争上游,多快好省地建设社会主义”的总路线,它虽反映了人民迫切希望建成社会主义的良好愿望,但严重忽视客观规律,标志着“左”倾思想又扩大到了经济领域。“左”倾思想日益发展, *** 认为,农村的粮食多得不得了,生产力有了如此大的发展,必须调整生产关系。而且发展农业生产要大修水利,平整土地,用大农业机器生产,那些几百户一社的农业社显然已不适应生产的需要。人民公社化就是在这种背景下开始的。其核心内容就是合并和扩大农业生产合作社,提高公有化程度,扩大公有化规模。1958年8月的北戴河会议后,农村的人民公社化运动迅速掀起 *** 。

  人民公社的特点是“一大二公”、“一平二调”。具体说,公社的规模大、公有化程度高。一般以一乡一社,两千户左右较合适。农民的自留地、家禽家畜、家庭副业及一些财产无偿地上交公社所有;在公社内,实行贫富生产队拉平,平均分配,对生产队的某些财产无代价地上调。同时实行平均主义的供给制,吃公共食堂、“大锅饭”。平均主义严重。

  原本在农业合作化运动后期,已出现了工作过粗、过急、形式简单划一等“左”的倾向,又发动了更“左”的人民公社化,这就进一步使生产关系超前变革,严重脱离了当时的社会生产力水平和群众觉悟,挫伤了农民的积极性,生产力遭到巨大破坏。农村经济陷入混乱状态。

  为此党中央从1958年后半期已开始了纠正人民公社化中的“左”倾错误。1960年后,进一步加大了纠“左”力度,先后出台了“调整、巩固、充实、提高”的八字方针、《农业十二条》、《农业六十条》、《关于农村基本核算单位问题的指示》等一系列文件,从而使公社规模有所缩小(比之高级农业生产合作社稍大)。但就其实质来说,已使农业生产经营规模回到了高级社时期,使基本核算单位固定在生产队,较好地解决了生产队的所有权、生产权、分配权的统一问题。至此,农村人民公社的调整工作基本结束。人民公社体制基本固定下来,直到十一届三中全会后进行农村经济体制改革,才发生新的变化。

  四、包产到户(1978——)

  经过6O年代初调整以后的人民公社体制,仍存在着严重的弊端。一是生产规模仍然较大,生产关系仍超越生产力的实际水平。二是存在着严重的平均主义,长期以来,严重挫伤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阻碍着农业的进一步发展。加上人口膨胀,粮食问题已成为制约我国经济发展的一个“瓶颈”。国家的工业化也受到很大影响。

  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农村首先揭开了改革的序幕。这次改革推行以家庭联产承包为主要形式的多种责任制,包产到户,中心目的是给农民以生产经营的自 *** 。具体说,在所有制关系上:土地仍归国家集体所有,农民只有经营和使用权,并要接受国家计划的指导。在经营方式上:体现了“统”“分”结合的特点(集体统一规化进行农田基本建设,统一管理,家庭为基本单位承包经营)。在产品分配方面:农民生产的东西,“保证国家的,留足集体的(即公共提留,统一安排烈军属和困难户的生活等),剩下都是自己的”,真正体现了按劳分配、多劳多得的原则,兼顾了国家、集体和个人的利益,体现了社会主义公有制的优越性。到1982年,我国农村普遍推行了这一制度。

 

  实践证明,我国终于找到了包产到户这种适合农村生产力实际水平的公有制的最佳模式,农业生产一年一个台阶,成功地解决了人们的温饱问题,创造了世界奇迹,并推动着农业向着专业化、现代化和商品化方向进一步发展。还为城市的经济体制改革提供了宝贵的经验,奠定了国民经济发展的基础。

浅谈建国后我国农村生产关系的演变的更多相关文章

  1. 为什么有名的中医都在农村里?城市有名中医却都不知道?

    中医产生于原始社会,早在春秋战国时期它的基本理论就已形成,可谓是源远流长,千百年来中医是我国的主要医学,为我国广大百姓解决了很多疾病的痛苦。

  2. 为何明朝农民起义最多,如此反常

    但是事实恰恰相反,明朝是封建社会农民起义最多的王朝,百姓的生活水平一直处在比较低的水平。纵观整个明朝的政治,清明的时期相对较少,农民的负担也是史无前例地最重,或者说从明初到明末逐渐加重的趋势。其实不光在明朝,整个封建社会,历史上所有时期的农民负担都比较重,国家的财政收入大部分是从农业生产征收来的。而这项税收制度,是明朝农民负担最重的一个最主要的原因。

  3. ... 一降再降自己的工资水平:你们要1000元,我只要500元

    文/李思慎我国国家工作人员的工资制度,是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的供给制基础上发展起来的。

  4. 被忽略的低音:中国近代的农民为何普遍贫困?

    经济观察报书评作者=李金铮来源=《江海学刊》新配图片,源自网络近代以来,...之演变过程,也是中国知识分子不断反思和批判的过程。中国农村以其历史悠久、地位重要和纷繁复杂,更是倍受关注,贫困问题就是其中的焦点之一。

  5. 都说救急不救穷看清代神医叶天士是如何为穷人治「 ”穷症”的

    清代叶天士因为医术精湛,门前求诊的病人是络绎不绝,众人都说凡是什么疑难杂症到了他那里都会手到病除。有一天,叶天士坐轿出诊,没走多远便看见一个农民守候在路边,一见他便将轿子拦住,请求他给自己看病。

  6. 新中国的第一:第一条自主修建的铁路

    新中国的第一,带你了解新中国70年的发展成就。

  7. 蝗虫肆虐印度:扒一扒中国历史上的蝗灾防治

    在作物生长过程中,病虫害会对其产量和质量造成极大的影响,降低经济效益。掌握病虫害的征兆和发生特点,尽早发现并采取...进行治理,在提高作物产量和质量,减少因病虫害造成的经济损失方面尤为重要。

  8. 从吃肉来推测古代中国农民的实际生活水平

    人均耕地面积,农业劳动的生产效率,畜牧业的发展水平,这三项是决定古代农民能不能吃上肉和吃多少肉的关键因素。此外,畜牧业作为肉类的主要来源,需要消耗更多的粮食和耕地,在...的大部分地区都早早的被放弃了。从上面的分析不难看出,古代中国的农民,想吃上肉,肯定是相当困难的。

  9. 历史上的农民起义的大哥,他们是农民吗?

    农民起义是一个具有广泛应用的术语,通常意味着失去土地的农民的起义,反抗既成的秩序或建制。这是专制朝廷和民间社会矛盾的反映,也是所谓的农民阶级反对地主阶级的斗争。按理说,农民起义应该由农民领导,但实际上大多数的起义领袖并非农民。

  10. 首发老照片:摄影师钱嗣杰镜头中的 ... 锋

    人民网·中国...新闻取得著名新闻摄影家钱嗣杰受权,首次公开发布部分华老生前珍贵照片,以此表达深切的缅怀之情。1977年4月......在列车上。1977年5月1日......在中山公园参加联欢活动。1977年8月4日,......接见出席全国农田基本建设会议等专业会议的代表和...文体工作者。1978年12月28日,......出席中国...第十一届中央...会第三次全体会议。1979年10月......在飞机上。1979年11月4日......在威尼斯游览水城。1980年5月11日......在新疆天

随机推荐

  1. [专家点评] 唐 欧阳询 梦奠帖卷

    [专家点评]唐欧阳询梦奠帖卷欧阳询是初唐著名的书法家,楷书《九成宫醴泉铭》可谓家喻户晓,影响极大。欧阳询并有墨迹本传世,如“千字文”、“张翰帖”、“卜商帖”、“仲尼梦奠帖”。其中“仲尼梦奠帖”虽然无款,但是公认的欧书真迹。书法结字紧密,笔法遒劲,深得二王书法精髓,元人郭天锡评曰:“此本劲险刻厉,森森然若武库之戈戟,向背转习,浑得二王风气,世之欧行书第一帖也。”此帖现藏辽宁省博物馆。

  2. 沁人肺腑的意思是什么?

    【拼音】qìnrénfèifǔ【解释】吸入新鲜空气像渗入内脏一样感到舒畅。【出处】明·张岱《陶庵梦忆》:“玉液珠胶,雪腴霜腻;吹气胜兰,沁人肺腑。”【例子】闻到一股子沁人肺腑的新麦的清香。浩然《艳阳天》第129章【近义词】沁人心脾【相关】百度“沁人肺腑”

  3. 介之推,割股啖君 清明:清心明志的寓言(望海楼)

    原标题:清明:清心明志的寓言(望海楼) 施立学 《 人民日报海外版 》( 2016年04月05日 第 01 版) 清明,万物至此皆清洁而明。 清明是节气,是节日,也是古人留下的一则寓言。 当大地返青、杨柳新绿,诸多华夏子孙涌回桑梓,追念乡贤、敬仰先烈,以致于四野如市。...

  4. 八字神煞解析学堂、词馆

    学堂、词馆均为八字神煞,其源于禄命法,《三命通会》谓“学堂者,如人读书之在学堂。词馆者,如今官翰林,谓之词馆,取其学业精专,文章出类。”也就是说,学堂、词馆乃以日干,求长生、临官,更兼天乙、禄马、德秀之神,为日干之财官印食者,皆贤而富贵。学堂、词馆为用神,岁运逢之,利考学,主登科及第。就是说凡命带学堂、词馆者,最忌犯空亡及冲破,干支纳音不要见克,方为得用,否则命主有志难申。

  5. 清朝用68年平定准噶尔无能?不,这是国内第一场有国际干预的战争

    不,这是国内第一场有国际干预的战争清朝立国近300年实际上有三次立国之战,这三次战争只要有一次打不好清朝就会分崩离析。有很多人会质疑:清朝用68年才平定准噶尔是无能吗?不,不是康熙无能,也不是乾隆无能,这是中国第一场有国际干预的战争。熬死了康熙和雍正,却久久不能平叛,根本原因就是这场旷日持久的战争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有国际干预的国内统一战争。

  6. 有些路,只能一个人走,路上的艰辛,只有自己知道-感人的情话

    有一种喜悦,来自这种宁静。十六、有些东西,自己懂就好,但就怕连自己都不懂。而眼睛只是一个小小的出口。

  7. 兽王善行

    兽王善行释迦牟尼佛曾有一世为兽中之王,当时国王率军队将众野兽团团围住以图剿...,野兽们见状蜂拥至大河边欲求解脱困缚,但因数量太多、嘈杂混乱而致众野兽皆困滞于河中不得逃脱。而兽王躯体则被踩得遍体鳞伤,但他一直精进忍耐、苦苦支撑。最后还剩下一只小野兽尚未过河,此时兽王全身骨架几欲散裂,难忍剧痛阵阵袭来。刚刚发愿完,兽王就因身体衰竭撒手西去。

  8. 健康细节,6种锻炼 ... 帮您挽回在久坐中流逝的生命

    健康和生命在久坐中流逝,是事实。近些年来,越来越多的研究证据表明,久坐与肥胖、心血管疾病、2型糖尿病、癌症、总体死亡率等存在关联,正所谓,病在坐中生。久坐增加疾病风险,还有性别差异。相较于1天坐不到3小时的女性来说,那些每天坐到8小时以上的女性,患慢性肾脏病的概率多了30%,这种影响在男性中没有这么明显。

  9. 三国曹操手下有哪些知名文臣武将?为何只有司马懿能笑到最后

    曹操手下文臣武将大盘点:五子良将有:张辽、乐进、于禁、张郃、徐晃。可为何最终只有司马懿脱颖而出,成为曹魏最大的权臣呢?曹叡继位后,迁曹休为大司马,成为曹魏军队的最高统帅,都督扬州。可见,曹休、曹真无疑是制衡司马懿的最重要力量。231年,曹真不幸病逝,使曹家丧失了最有能力制衡司马懿的武将。

  10. 你为了什么而工作(图文)

    非洲的某个土著部落迎来了从美国来的旅游观光团,部落里的人们虽然还没有什么市场观念,可面对这样好的赚钱商机,自然也是不能放过。这时候一位精明的商人看到了老人编织的草帽,他脑袋里立刻盘算开了,他想:这样精美的草帽如果运到美国去,我敢保证一定卖个好价钱,至少能够获得十倍的利润吧。但“你为了什么而工作”却是需要你我仔细思考的一个问题。

返回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