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下文字资料是由(历史认知网 www.lishirenzhi.com)小编为大家搜集整理后发布的内容,让我们赶快一起来看一下吧!

宋元青白瓷概说

宋元青白瓷概说

  一、青白瓷的定名

  青白瓷是我国宋元时期主要瓷器品种。其釉色介于青白二者之间,青中泛白,白里显青,具有胎腻洁白,透光见影,釉面莹润,色泽如玉等特征。它不象白瓷那样雅洁素净,也不象卵白瓷那样失透,牙白瓷那样洁白无瑕,更不同于青瓷那样以青色调为主。但青白瓷也有因焙烧过程中,火候的控制、氧化还原气氛掌握不当诸多因素,而使产品呈现米黄色。宋代蒋祈《陶记》中说:“……两淮所宜,大率皆江、广、闽、浙澄泽之余。土人货之者,谓之‘黄掉’。黄掉云者,以其色泽不美而在可弃之域也。”蒋祈所说的“黄掉”产品,就是青白瓷中所烧造不成功的炒米黄色瓷。

  古人把釉色介于青白二者之间的瓷器称为青白瓷,这样称谓早在宋代就有文献记载;蒋祈《陶说》中又写道,“若夫淛之东、西,器尚黄黑,出于湖田之窑者也;江、湖、川、广器尚青白,出于镇之窑者也。”宋·耐得翁《都翁纪胜》铺席条载,“……有大小席铺,皆是广大物货,如平津桥沿河,布铺、扇铺、温州漆器铺、青白碗器铺之类……。”又宋·吴自牧《梦梁录》卷十三铺席条内有“……黄草铺温州漆器,青白碗器……”等语。同卷诸色杂货条内有“……青白瓷器,瓯、碗、碟、茶盏”记载。降至元代,“青白瓷”的称谓继续沿用,当时青白瓷生产虽不是瓷业生产的主流,但仍占有重要地位。如:“1976年南 ... 新安木浦市元代沉船,打捞出16792件中国瓷器,其中青白瓷(包括卵白瓷)4813件,占沉船瓷器28.66%。”元代航海家王大渊在他的《鸟夷志略》中也有多处关于青白瓷贸易的记载,如“罗卫,贸易之货用……青白碗”,“班达里,贸易之货用……青白瓷”等均是。

  明代瓷器生产已步入高度发展时期,五彩瓷器创烧,青花瓷和各种颜色釉瓷长足发展,而后青白瓷被甜白瓷和其他颜色釉瓷所取代。考古发掘资料表明,明代青白瓷虽偶有生产,它已处于衰落时期,青白瓷的称谓,到晚清改称“影青瓷”。据许之衡《饮流斋说瓷》:“素瓷甚薄,雕花纹而映出青色者谓之影青。”寂园叟《陶雅》载:“永乐影青脱胎碗最为可贵。脱胎乃瓷质极薄之谓,若画之没骨者。碗往往不能正圆,亦脱胎处久所致,其所影之花,两面莹撤可以互鉴,惟款识亦然。”人们所称谓的“影青瓷”、“映青瓷”、“隐青瓷”、“罩青瓷”均为晚清后青白瓷之别名。

  二、对青白瓷起源问题探讨

  1981年著名中国古陶瓷专家冯先铭先生在《中国陶瓷考古概况》一文中指出:“瓷器仿玉器始于宋代,以江西景德镇首先仿制成功,当时有‘假玉器’、‘饶玉’之称……”。《中国陶瓷史》在《景德镇与青白瓷窑系》一节中指出:“青白瓷是宋代以景德镇窑为代表烧制成功的一种具有独特风格的瓷器” 同时在叙述六大瓷窑体系形成时说:“这些瓷窑系所以能形成,固然是唐代‘南青北白’的瓷业布局与发展趋势下合乎逻辑的发展;另一方面又是瓷器在市场上受到欢迎,首先是邻近瓷窑的相继仿制,继之就是瓷窑的增加与窑场的扩大,形成瓷窑体系。”

  上述关于青白瓷的起源和青白瓷系形成的论断,在很长的时期内,未见提出异议。1987年以后,由于各地考古调查发掘中新资料的不断发现,陶瓷考古界开始对青白瓷的起源提出了新的见解:

  (1)赵青云先生在《河南影青瓷的起源与发展》一文提出:“……河南影青瓷是在早期青瓷烧造技术基础上孕育出来的……其胎釉和景德镇湖田窑的产品虽有某些相似之处……然江西青白瓷装饰线条纤细而流利,河南青白瓷的装饰却比较粗放而活泼……不见湖田窑的覆烧青白瓷……”

  (2)胡悦谦先生在《安徽江南地区的繁昌窑》一文中提出:“繁昌窑早在五代时就创烧了影青瓷”。陈衍麟先生在《繁昌窑器釉色及造型工艺》一文中提出:“繁昌窑始烧于五代,兴盛于北宁,废烧于南宋。”;又说“影青瓷是在五代北宋时期南方青瓷受北方白瓷的影响而出现的一种新瓷种,宋元时叫青白瓷。”

  (3)湖北省考古工作者在《湖泗窑考古发掘获重要发现》一文中指出,“湖泗窑的发掘再次证明宋代青白瓷并非景德镇一家独断。”1997年7月该省的考古工作者又在《湖北青山窑考古的重要收获》一文中指出:“青山窑同时烧造青瓷、青白瓷和白瓷,及少量的黑釉瓷……五代至北宋初,两窑产品多系精细中高档瓷器,主要是青白瓷器,其次白瓷和一部分青瓷。”

  (4)蔡毅先生在《关于景德镇与繁昌青白瓷的讨论》一文中,对青白瓷的起源提出“异地始烧”和“同时崛起”的观点,又说:“只是略有先后,初始之时在某些工艺技术方面,繁昌窑可能还可能处于领先地位。”

  上述关于青白瓷起源的种种观点表明,青白瓷的起源问题,近十余年来,特别是90年代以来,受到陶瓷和考古界的关注,随着考古事业的发展和古窑址调查发掘的增多,新资料的发现,人们的视野逐渐扩宽,老一辈陶瓷学者在八十年代初认为“青白瓷仿玉是景德镇首先仿制成功”以及“青白瓷是宋代以景德镇窑为代表烧制成的一种具有独特风格的瓷器”的观点,看来似有进一步研究和讨论的必要。笔者认为:

  (一)景德镇窑青白瓷釉色好,品种丰富,装饰多样,工艺先进,实用美观,窑址规模庞大,遗物丰富,是青白瓷窑系的代表产品,当之无愧,它迟至元代才使用二元配方制胎,是它制瓷业落后的标志。“它首先仿玉成功”的观点,目前还缺乏有力的实物证明。1997年冬,江西省考古研究所在湖田窑豪猪岭窑址发掘中,见伴随高足碗出土的青白瓷碗,底足内壁斜削工艺与安徽繁昌窑相同,使人联想到北宋时期景德镇与繁昌窑的关系。

  (二)景德镇窑生产的青白瓷胎中氧化铝含量低,宋代仅为18.65%,釉料在焙烧熔融过程中粘度小,易于流动,釉面烧结后,釉薄处青中泛白,积釉处白里显青,呈色理想,受到用户的赞赏,加之地理上的优势,瓷土原料和松柴丰富,水陆交通便利,因而瓷业大为发展。

  (三)安徽的繁昌窑,青白瓷创烧时间早,其化验证明胎中氧化铝含量高,占21.52%,五代时已使用二元配方制胎,瓷质致密,制胎先进,由于装饰单调,工艺保守,如先进的覆烧工艺未能引入,生产落后,水陆交通不便,特别是当时胎中氧化铝含量高,釉料在焙烧过程中粘度大,不易流动,氧化还原不易掌握,大部分呈色不够理想,市场占有率逐步缩小,在南宋时市场竞争中被迫而停烧,它首创青白瓷的可能性极大。

  (四)河南青白瓷,从其化验结果表明,其胎釉微量元素与景德镇相似,可惜未见其胎中氧化铝含量数据,参照钧窑宋代瓷器胎中氧化铝含量为25.4%~28.9%,推知河南钧窑兼烧的青白瓷胎中必然是氧化铝含量高,加之其生产青白瓷窑,均为当地大窑兼烧,产量较少,而且在瓷业极度发达的中原地区,工艺落后,未能就近引入先进的覆烧工艺,市场占有率极低,在当时商品激烈竞争中,未见创烧青白瓷有力的证据。

  此外,湖北青白瓷窑址规模不小,产品丰富,从发掘报导中得知其生产青白瓷窑始于五代,发掘报告尚示发表,有待研究。

  三、全国青白瓷生产概况

  中国是瓷器的故乡,素有“瓷国”之美称。据文献和考古资料证实,我国瓷器创烧于商代,成熟于东汉,发展于魏晋南北朝。到宋代南北各地名窑林立,青白瓷属六大瓷窑体系之一,历来受陶瓷学者的关注。随着考古事业的蓬勃发展,各地青白瓷窑址不断发现,为青白瓷研究提供了丰富的实物资料,现将全国各地青白瓷窑生产概况简述如下:

  1、广西壮族自治区:青白瓷窑址分布于桂东地区,而聚集于北流河沿岸,有藤县的中和窑、容县城关窑、北流岭垌窑、桂平县的桂平窑、埔北土东窑。造型以常用的碗、盏、盘、碟、壶、杯、炉、罐等器为主。其装饰有印花、刻花,数印花较多。出土印模十余件,根据出土“元祐七年(1092)三月……花头”纪年印棋推断,该地青白瓷窑址始烧于北宋晚期,以青白瓷为主,尚未发现覆烧工艺。

  2、广东省:青白瓷窑址,有潮州窑、西村窑、惠州窑和阳江石湾窑等,四窑均生产青白瓷。潮州窑、西村窑以烧青白瓷为主,兼烧其他釉色瓷。而惠州窑、阳江石湾窑则兼烧青白瓷。尤以潮州窑、西村窑生产规模巨大、品种繁多,主要造型有碗、碟、罈、壶、灯、盒、炉、水注等。装饰以印花、刻划花、模印、点彩、雕塑、镂空等。均始烧于北宋,并以生产外销瓷为主。东南亚各国发现不少广东窑生产的青白瓷器。

  3、浙江省:青白瓷窑址,有江山窑、文成窑、泰顺窑、临安窑等。造型有碗、盘、洗、瓶、罐、盒,装饰有刻花、印花。采用覆烧工艺。其产品胎较厚,釉色偏灰,为宋代制品。

  4、湖北省:青白瓷窑址,有鄂城梁子湖窑、武汉市的湖四窑,两窑均以烧青白瓷为主,兼烧其他釉色瓷,造型有碗、壶、碟、盂、炉、枕、盏等。装饰工艺以刻划为主,兼有镂雕。从其瓜棱壶、葵口碟等造型推断,应为北宋时期的产品。未见覆烧工艺。

  5、湖南省:青白瓷窑址,有耒阳窑和益阳窑,两窑均以烧制青白瓷为主,兼烧其他釉色。造型有碗、碟、盘、杯、瓶、壶、洗、盒、炉等。装饰工艺有印花和划花,多为素面。时代为宋至元代,采用覆烧工艺。

  6、安徽省:青白瓷窑址,有皖南的繁昌县柯家冲窑,专烧青白瓷,始烧于五代至北宋。主要造型有碗、盏、杯、盘、盆、盂、钵、瓶、罐、盒、炉、壶、奁、俑和动物玩具等。装饰工艺以素面为主,以花口、瓜棱为特征,铺以简单的刻划、印纹。釉中白色较浓,显青不足,共色次品较多,精品比较少, ... 工艺特点明显,碗盘等圆器,底足内壁斜削,中心有凸起的乳钉状。宋代用与足心大小相同的垫饼垫烧,底足无釉,未见覆烧工艺。

  7、河南省:青白瓷窑址,有禹县钧台窑、宝丰清凉寺妆官窑、临汝严和店窑、新安城关窑、安阳善应窑。现有发掘资料表明,上述各窑均系兼烧青白瓷,常与汝瓷、钧瓷同时出土,造型以碗、盘、盒、壶、枕、器盖为常见,北宋多为瓜棱、花口器形。装饰工艺有刻花、蓖纹、麻点、印花等多种,始烧于北宋早期,上溯可至五代。未见覆烧工艺,而采用与汝窑相同的支钉仰烧,其产品与景德镇有别,系河南本地产品。

  8、福建省:该省是发现青白瓷窑址较多的省份,其窑址有浦城窑、崇安窑、光泽窑、政和窑、建瓯窑、闽清窑、建江窑、莆田窑、闽侯窑、德化窑、安溪窑、泉州窑、南安窑、同安窑、漳浦窑等。它们都生产青白瓷,有的以烧制青白瓷为主,有的兼烧青白瓷。特别是闽南沿海的泉州、德化、安溪等窑产量较大,以生产外销瓷为主。造型以碗、盘、碟、洗、罐、壶、瓶、盒、炉、灯及雕塑等,尤以军持造型为福建青白瓷的特产,专为外销 ... 。装饰工艺有刻划、模印、蓖点等。各窑普遍使用较先进的覆烧工艺。

  9、江西省:青白瓷窑址,首推景德镇,以盛产青白瓷而名扬中外。宋代典型窑址有湖田窑、银坑坞窑、小屋里窑、南市街窑、柳家湾窑、白虎湾窑等。据景德镇市陶瓷考古研究所调查统计:市区近郊和浮梁县南河一带,除市区为现代建筑所覆盖的无法统计外,总计青白瓷窑址136处。从总体看青白瓷生产从宋至元盛烧不衰,有的窑址始于五代,有的终烧于元、明。其特点是专烧青白瓷及少量的黑瓷和白瓷,而以青白瓷规模大,产量多,瓷质精,釉色莹润,品种繁多,造型奇特,纹饰精美,是青白瓷窑系的代表产品。其主要造型有碗、盘、壶、瓶、罐、炉、盒、灯、枕、碟、钵、杯、盂和各种雕塑瓷等。装饰工艺有褐彩、刻划花、印花、剔花、镂空,而以“半刀泥”独具装饰特色。

  此外,江西宋元青白瓷窑址,还有南丰县白舍窑、赣州市七里镇窑、吉安县吉州窑、萍乡市的南坑窑、宁都县的固厚窑、清安县的鸦髻山窑、奉新县的窑场里窑等七处窑址,其中以南丰窑最为著名。它以烧青白瓷为主。据文献记载,其产品曾和景德镇窑媲美,共争市场。

  四、青白瓷的造型和特征

  青白瓷造型丰富,应有尽有,除日常生活用器碗、盘、碟、盏之外,还有酒具、茶具、文房用具、陈设器、卫生用具、照明用具、祭器、冥器和宗教造像等。现就其主要产品造型特征简述如下:

  1、碗,是人们日常生活中不可缺少的必备饮食用具。它以大口,深腹,小足为特征。又因时代不同而底足富于变化,有圆底,圈足,平底,实足(又称圆饼足、假圈足)。口有花口、唇口、敞口、撇口、侈口。腹有斜腹壁、弧腹壁和折腹三种。宋代碗的形制繁杂,形式也具多样化。如斗笠碗、高足碗、唇口碗、花口碗等。北宋早期碗类基本保持了五代风尚。产品以敞口、花口、矮圈足为常见。装饰工艺基本上不采用五代支钉叠烧法,因而碗内未见支钉垫烧的痕迹。这时产品素面较多,纹饰简单,以云气、篦点纹为常见。北宋中后期,青白瓷碗大量出现,碗的品种也有变化,出现了高足碗、芒口碗、花口碗、侈口碗、斗笠碗等,且纹饰也逐渐繁密,有莲荷纹、菊纹、鸾凤纹、游禽纹、水波纹、云气纹等。北宋芒口瓷,采用多级盘钵式垫烧窑具,而支圈组合式覆烧法,广泛使用在北宋中后期。南宋碗式多为花口碗、斗笠碗、芒口碗、侈口碗等。纹饰常见有云龙纹、莲荷纹、菊瓣纹、慈菇纹、婴戏纹等。此外还有涩圈芒口碗等。

  元代碗的造型基本上保持南宋的风貌,而纹饰极为丰富,前期青白瓷仍是主要瓷器品种。碗类以敞口、弧壁碗为常见,以折腰碗独具时代特色。中期以后,卵白釉瓷的创烧成功,青花瓷和各种颜色釉瓷问世,故青白瓷生产逐渐衰退,元代江西景德镇窑由于焙烧工艺的变化,碗底足改宋代小于圈足的垫饼垫烧法,为大于圈足的垫饼垫烧法,因而其碗类部分底足有釉,有的则无釉,较少有垫烧的火石红痕迹。

  2、盒,为生活日用品,由器身和器盖两部分构成,盖多微鼓,器身与盖的高度近似。造型多为圆形,还有方形、六方形、八方形、瓜形、果形、花形等。按用途可分镜盒、药盒、油盒、香盒以及梳妆用的奁盒。此外还有大小相套的子母盒,夹层塑男女房事图象的春宫盒。青白瓷盒在宋代广为流传。元代继之,但瓷质粗劣,造型和纹饰简略。

  从其造型与纹饰看,宋代青白瓷盒发展趋势是由繁到简。盒子底部多印有姓氏,如陈、葵、汪、吴、蓝、朱、徐、程、张、潘、段等。北京故宫博物院藏有“吴家合子记”铭文盒,这充分反映了盒子在宋代普遍使用,为了推销产品,盒子底部多印上姓氏铭记作为产品的推销商标,从一个侧面,也可看出当时商品竞争的激烈程度。

  3、罐,是青白瓷中常见器形,属盛贮器。以广口,深腹,平底或圈足为特征,有的配盖,有的无盖,但肩上置系,一般纹饰简单。宋元青白瓷罐多为小件皿,其用途不一,有的系文房水盂,有的系妇女用粉缸,有的用于贮存茶叶。而形制稍大者,也可用于贮存珍贵的食物,它们总的特点是小巧精美,大部分属实用器皿,而堆塑四灵纹盖罐,却是一件 ... 考究以釉里红装饰为特征的随葬冥器,弥足珍贵,为研究元代瓷器,提供了不可多得的实物资料。

  4、瓶,为吸水和贮存液体器皿,也是一种陈设用瓷,亦可作贮存器具,一般体形修长,小口,深腹,平底或尖底,或矮圈足,从陶到瓷各地窑场均有烧造。宋元青白瓷瓶,造型多样,纹饰丰富。有梅瓶、玉壶春瓶、扁瓶、葫芦瓶、胆瓶、瓜棱瓶、净瓶、六管瓶、弦纹瓶、花口瓶、双耳挂环瓶、堆塑龙虎纹瓶等。

  在诸多瓶中,数堆塑龙虎纹长颈瓶独具江西地方特色,体型一般较大,最大通高达一米以上,整个体形显得修长,敞口(或平口),长颈,圆鼓腹下收,矮圈足外撇,肩上贴塑立俑12个,还配有龙虎日月、伏听俑、文武士俑以及鹿、凤凰等,置尖顶立鸟盖,属冥器,一般都成对出土。它来源于汉代《原陵秘葬经》,按照宋代的葬制将大夫至庶人墓随葬单个“冥器神煞”缩小,集中于瓶上,这样,既符合葬制的要求,又简化随葬品数量,这种堆塑龙虎纹青白瓷瓶,开始出现于北宋,其时代特征明显。一般为盂口,长颈,丰肩,圆鼓腹下收,圈足外撇,颈长和腹长相等,颈部堆塑简单稀疏。据现有资料,最早的一对堆塑龙虎纹瓶系北宋嘉祐二年(1057)墓出土的,其颈部仅塑罩爪龙虎纹各一只,等距离置三个泥条把手,口部配立帽形飞鸟纽盖,而政和八年(1118)堆塑龙虎纹瓶不设把手,在其颈部增加了鸡犬和日月图案。

  南宋是青白瓷堆塑龙虎纹长颈瓶最盛行时期,它的造型与特征与北宋有明显的区别:(1)颈长大于腹长(有的相当于腹长的一倍);(2)颈部堆塑紧密,除龙虎纹外,还增加了一周立俑,一般为12个,有的还有伏听俑、文武士俑以及鹿、马、鸡、犬、凤凰、龟、蛇等;(3)在嘉定年间以前颈部一般是以塑荷叶边形附加堆纹承托立俑,此后则多用凸弦纹承托,此种装饰手法,一直延续到元代;(4)南宋前期颈部装饰以弦纹为地,中晚期不见;(5)腹部大多无纹饰,也有少数腹部饰八卦纹;(6)南宋晚期颈部装饰的堆塑体积变小,纹样模糊,布局稀疏。景定四年(1263)以后,堆塑出现龙 ... 部和日月悬空以朵云承托的装饰。

  元代堆塑龙虎纹长颈瓶的特征:(1)初期基本保持了南宋晚期装饰风格,大德(1307)以后就有明显的变化,头部堆塑装饰体积变小,布局稀疏,鸡、犬、鹿、马等堆塑纹普遍不见。盖顶变矮,立鸟肥胖。(2)中期后(1314-1320)肩部装饰立俑数量逐渐减少,延祐二年(1315)出现有的立俑为11个,天历三年(1330)有的立俑为9个,10个,至正二年(1324)出现有的立俑为8个或9个,甚至少到只有6个立俑的堆塑瓶,根据纪年墓出土地域分析认定,此种堆塑长颈瓶以赣中平原为中心向四周扩散,江西约有1/2以上县市的宋元墓均有青白瓷堆塑龙虎纹长颈瓶出土。邻省湖北的黄梅、黄石、浙江的江山,福建的邵武,湖南醴陵等地也有出土。而江西这些地区当时文化经济繁盛,用如此众多的堆塑瓶来随葬,是人们信仰宗教的反映。道教正乙派活动的中心贵溪龙虎山就在这个区域内,那里有道教上清宫天师府等大批建筑,至今还供国内外游人参观。因此笔者认为堆塑龙虎纹长颈瓶,系江西境内道教信徒特殊随葬品。

  5、壶,以小口长颈,圆腹或扁腹,平底,实足或圈足为特征。其功能为酒具、茶具、卫生用具,也有用于娱乐的。宋代青白瓷器,品类多样,造型丰富,加之饮酒,斗茶之风盛行,酒器、茶具的广泛使用,壶的 ... 日益精美。始见于五代的注碗(亦称温酒壶)到北宋已广为流行。宋·孟元老《东京梦华录》卷四《会仙楼》条载:“凡酒店中不问何人,止两人对坐饮酒,亦须用注碗一副。”这一记载和北宋出土青白瓷注碗相吻合。

  根据出土纪年资料,青白瓷注碗最晚在北宋中期就已广为流行,江西南丰窑在北宋嘉祐二年(1057)就已生产出精美的注碗,奇怪的是这种精美的注碗降至南宋,江西地区几乎不见出土,究其原因我们认为作为温酒器的一种,可能与玉壶春瓶的出现有关,宋代青白瓷壶类中最为流行的是青白瓷执壶这一品种,北宋早期以喇叭口,长流为特点。

  进入南宋,壶类变化较大,壶类普遍加盖加纽,流长,把长,纹饰繁杂,元代青白瓷壶较宋代简化,一是以玉壶春瓶为壶身,对称处塑流和柄,或加纽和盖。另一类就是葫芦执壶,它和宋代的相比较有差异:一般多无盖,无纽,长弧形圆把,圆管状弯流和壶身圆鼓,此外在少数民族地区还流行多穆壶。

  6、炉,亦称熏炉、香熏或香炉,系古代焚烧香料的卫生用具,大口,深腹,平底,圈足或三足为特征,部分配有精巧镂空盖。其造型多样,形式美观,装饰丰富,亦可作陈设用器。宋元两代,青白瓷香熏较为常见,为人们日常用具。

  综观宋元各种熏炉的造型,给人的印象是当时工匠们对炉的 ... 设计精巧,飘香四溢,给人以美的享受。熏炉是人们使用香料必备的卫生器具。炉的发展形制从大到小,由繁到简,同时也说明宋代是熏炉的生产、使用全盛时期,元代是它的没落时期,明清以后,终因人们生活情趣的变化,而不及宋元青白瓷熏炉繁盛。 

  7、盘、碟、盏,是常见食用器皿,其造型特征:敞口浅腹,平底,卧足或矮圈足。盘,大而腹深;碟,小而腹浅,是瓷器实用器皿中的大宗产品。唐宋以来,瓷盘的使用普遍,造型多样,有花口、唇口、菱口、菊瓣口以及折腰,折沿等各种盘。宋元青白瓷盘、碾,一般是承袭前代的造型,器型变化不显著。

  碟的出现,首见于浙江德清县出土的春秋时期原始青瓷碟。它往往伴随碗、盏一道出土,有时碟、盘、盏是很难严格区别的。1982年九江县北宋早期雍熙三年(986)阿周墓出土青白瓷五瓣葵口盏是目前发现的青白瓷最早的实物例证。弥足珍贵。

  8、钵,盛贮器。以敛口,敞口,深腹或浅腹,平底,圆底,圈足或三足,口大底小为特征。钵这种器形的发展规律:唐代的钵为敛口,平底;北宋早期钵为平口折肩,平底;北宋中期的钵敞口、折肩。北宋晚期的钵为敞口,溜肩等,而后钵的演变为平口,敞口的较多,折肩钵极少,至元代这种青白瓷钵造型几乎绝迹。

  9、瓷雕塑。宋代,各种瓷雕栩栩如生,青白瓷雕塑更不例外,著名的北宋青白瓷雕塑龙虎枕、青白瓷蟠龙枕、青白瓷孩儿枕、青白瓷双人牵马俑、青白瓷十二生肖俑等,都是代表那个时期瓷雕的佳作。它们各具特色,技艺精湛。元代青白瓷雕塑,仍不乏精品,如元大都出土的青白瓷缀珠观音像、青白瓷笔山和各地出土青白瓷透雕人物枕,更是元代青白瓷中上乘之作。

  10、杯和盏托,均系饮用器皿,杯直口,筒形腹或浅腹,也有敞口附把的把杯,是一种茶酒两用器具。宋代,青白瓷杯流行,分有把杯和无把杯两种。杯和盏因具有用途广泛的特点,有时在称呼上很难区分,一般认为杯腹深,盏腹浅。

  盏托,亦称茶托,是一种托和盏配套使用的茶具。托,圆形似盘,中收凸起,上置圆圈以承茶盏,常以敞口,圈足或镂空足为特征。山西大同冯道真墓壁画中人物手持盏托,桌置碗、盏、茶罐、盏托等,因此认定,盏托为茶具,由于饮茶、斗茶之风盛行,茶具也随之大增,各类窑场均有盏托烧制。北宋中期嘉祐二年(1057)青白瓷盏托为江西南丰窑烧制,北宋晚政和八年(1118)青白瓷盏托,托、盏连在一起,属明器,进一步说明当时盏托广为使用。

  元代,托盏承袭宋代之遗风,同于各种颜色釉瓷和釉下彩瓷成功的烧制,青白瓷托盏数量减少,为新釉色瓷品种所取代。

  11、水注和水盂,水注又名砚滴,水盏又名水丞,均为文房用具,其造型丰富,形式多样,有圆形、方形、瓜形、果形、还有象生瓷牧童、卧牛、蟾蜍等动物形象的水注、水盏。它们精致、小巧玲珑,既实用又美观。宋代青白瓷盂颇为盛行,有不少精品存世。虽数量有限,仍能反映宋代青白瓷造型的多样化。元代水注、水盂 ... 工艺承袭宋制,但数量渐少。

  12、渣斗为大敞口,深腹,平底,形似尊,是宴席间桌上盛装鱼刺、肉骨用具。其与唾壶有别,亦属卫生用器,盛于唐宋,元代继之,各类窑场均有烧造,元人笔记有"宋季大族设席,几案间必用筋瓶渣斗"的记载。

  13、灯,为古代日常生活中照明或其他用途器具。考古资料表明,灯有燃蜡和燃油两类。然蜡用灯,多由金属制成,分灯盘、灯罩、灯座三部分。如河北省满城西汉中山靖王刘胜及其妻宝氏墓出土的铜质长信宫灯。而燃油灯具,由灯盘、支柱和灯座三部分构成,其质地除铜、铁金属外,还有玉的,最为常见的是瓷质灯。此外还有一种仅有灯盘的盘式灯,也盛行唐宋。青白瓷灯,是瓷灯中常见品,在宋代已普遍 ... 。

  14、仓,是古代随葬冥器,为墓主人贮存粮食之用。多以圆筒形三足或圈足,上置笠帽形盖,也有方形,或长方形四足,此外还有平底楼阁式,青瓷仓始见于魏晋南北朝时期,宋代盛行各类瓷仓,各地窑场均有烧制,青白瓷仓为宋元出土器物中常见造型。

  15、汤瓯、汤鼓、水浇。汤瓯属小盆、碗之类制品,作茶具和汤碗之用。唐代越窑制瓯曾风靡一时,有“于瓯内加水,节乐”的记载。汤瓯、汤鼓名称被后来罐、碗称呼所取代。

  五、青白瓷的历史地位

  宋代是中国瓷器发展的繁荣时期,南北各地窑场林立,瓷苑市场百花争艳,朝廷除选取用民间精瓷外,还自设官窑烧制瓷器,以供宫廷应用和赏赐,因此有官窑、民窑之分。明清时期,古陶瓷领域出现了五代至宋的所谓“五大名窑”的称谓,即“柴、汝、官、哥、定”或“汝、官、哥、定、钧”。这样在人们研究古陶瓷时,就出现了言而必称的“五大名窑”,所谓“五大名窑”,追究其原委,谁也无法说清,这里有两个问题必须探讨。第一,在宋代具备什么条件才算大名窑?第二,所谓“柴、汝、官、哥、定”或“汝、官、哥、定、钧”是否符合大名窑的条件?笔者认为,古人以何标准评定“五大名窑”未见有关记载,今人只能根据考古发掘、调查材料加以评选,称得上大名窑应具备以下条件:

  1、产品精美,独具特色,并为宫廷所选用。

  2、窑场众多,分布地域辽阔,生产规模宏大,遗物丰富。

  3、市场广阔,行销海内外。

  历史上所谓“五大名窑”真正符合上述三条的,只有定窑、钧窑。因此认定所谓“五大名窑”,对宋代瓷器研究产生了强烈干扰,是显而易见的。当然宋代的大名窑,远非所谓“五大名窑”所能囊括,《中国陶瓷史》就弃置所谓“五大名窑”之说,把宋代瓷窑归纳为六大瓷窑体系:即(1)定窑系;(2)耀州窑系;(3)钧窑系:(4)磁州窑;(5)龙泉青瓷系;(6)景德镇青白瓷系等。这一客观的划分就是对所谓“五大名窑”的否定。间接给青白瓷恢复了历史声誉。1994年冯先铭先生主编的《中国陶瓷》一书指出:“青白瓷系是江西地区两大瓷窑系之一,影响面之大,居宋代六大瓷系的首位。”其实远不只它的影响,而是青白瓷窑址烧造规模之大,品质之精,种类之丰,行销地域之广,是其它五大窑系所不及,应列宋代六大瓷窑体系之冠。

  青白瓷是宋代仿青白玉直观效果而创烧的瓷器新品种,它打破了唐代以来制瓷领域“南青北白”的沉闷局面,开创瓷器彩釉装饰先河。玉是珍贵的装饰品,素以晶莹滋润的色泽,坚致细腻的质地,不惧水火的特性,深受世人的青睐。青白瓷仿玉的成功,它在色泽上满足了人们对美玉的追求,给人以美的享受,故青白瓷的问世,立即博得社会的承认和赞赏。宋·洪迈《容斋随笔》卷四“浮梁陶器”条引“彭器质尚书文集送许屯田诗曰:‘浮梁巧烧瓷,颜色比较琼玖。’”南宋初词作家李清照在她《醉花荫》词中写道“薄雾浓云愁永画,瑞脑消金兽,佳节又重阳,玉枕纱厨,半夜凉初透……”这是赞美青白釉瓷枕为美玉的诗词,此类青白瓷枕近年在景德镇湖田窑发掘中常有出土。南宋蒋祈在《陶记》中说:“景德陶,昔三百余座,埏埴之器,洁白不疵,故鬻于他所,皆有‘饶玉’之称。其视真定红瓷龙泉青秘相竞奇矣”。可见当时景德镇青白瓷已属名瓷之列。

  以景德镇窑为代表的青白瓷系,在宋瓷中占有重要地位,其理由如下:

  (1)青白瓷釉质精美,仿玉逼真,具有青白淡雅、明澈莹丽、透光见影的特色,为宫廷和百官所选用。据《宋会要辑稿》册一百四十六食货五十二谓:“瓷器库在建隆坊掌受明、越、饶州、定州、青州白瓷及漆器以给用,以京朝官三班内侍监库。”宋代景德镇隶属饶州,饶州瓷即景德镇瓷,宋时景德镇已专烧青白瓷而闻名于世。这是朝廷选用青白瓷的文献记载。众多考古发掘出土瓷器表明,更是宫廷和百官选用青白瓷的例证。

  (2)青白瓷窑场众多,窑址分布于大江南北的九省市自治区44市县。仅景德镇一地就有专烧青白瓷窑址136处。而窑址之密集,窑包堆积之高以及遗物之丰富,是同时代其他名窑无法比拟的。

  (3)青白瓷市场广阔,行销海内外。

  市场是商品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基础,没有市场就没有商品生产。宋代市场繁荣,商品经济发达,全国出现了许多人口密集的城市,这些城市便是商品流通的市场,瓷业是手工业产品的重要组成部分,除官窑产品外,瓷业的发展和商品市场大小成正比。

  青白瓷是宋代主要瓷器品种,考古调查发掘的资料表明,纪年和无纪年的宋元墓葬出土青白瓷几乎遍及全国各地。据不完全统计,近四十余年来,出土于宋元纪年墓的青白瓷地域达15省自治区150余座墓葬。出土各类青白瓷580余件,充分反映了青白瓷流通地区的广阔。素有蜀道难的四川省,1991年在遂宁县发现一处南宋窖藏,出土瓷器985件,其中青白瓷就达598件。占瓷器总数的60%以上,出土的青白瓷刻花梅瓶高达41.6厘米,是青白瓷中罕见大个精品,这些事实证明青白瓷广泛行销和使用。

  我国瓷器在唐代已输出海外,宋代由于朝廷奖励外贸,授商以官,海外贸易大为发展。《宋史》卷一百八十五《食货志·食货下七香附》载:“绍兴六年(1136)知泉州连南夫奏请,诸市舶纲首能招诱舶舟,抽解物货,累价及五万贯、十万贯者,补官有差。大食蕃官啰辛贩乳香值三十万缗,纲首蔡景芳招诱舶货收息钱九十八万缗,各补承信郎”。南宋赵汝适在他的《诸蕃志》中提到用瓷器贸易,在亚洲有十五个地区和国家,即现今的越南、柬埔寨、马来西亚、印度尼西亚、菲律宾、印度等。书国笼统提到瓷器贸易的有十五处,明确提到青白瓷和白瓷各一处。结合宋代实际情况,瓷器应包括青白瓷、青瓷、白瓷等,因此青白瓷应为宋代主要外销品种之一是毫无疑问的。现有考古资料表明,在亚洲各国出土中国宋元青白瓷以日本、 ... 最多,江原道春川邑一次出土印花青白瓷30件,南 ... 新安沉船打捞出青白瓷(包括少量白瓷)4800余件,占沉船瓷器第二位,此外,巴基斯坦、菲律宾、马来西亚、文莱等国均有青白瓷出土。

  综上所述,青白瓷不仅广销民间,而且大量输出海外,是宋代瓷器中大宗出口商品,在外销瓷器中占有重要地位。

以上内容由历史认知网整理发布(WWW.lishixinzhi.Com)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部分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宋元青白瓷概说的更多相关文章

  1. 宋朝偷偷地「 ”使坏”,使契丹和西夏打起来,这就是「 ”以夷制夷”

    以夷制夷,利用强者和强者之间的矛盾,使其相互冲突,削弱其力量。用敌人来制服敌人,以期望坐享其成的思想。宋仁宗时期,在外交上就成功运用过这一策略,使得辽夏开战,两败俱伤。不过,这一切还得先从西夏建国说起。

  2. 日本专家挖出千年古墓,只见墓中织锦上书:五星出东方利中国

    作为一个拥有千年历史的文明古国,中国历史悠久,文化璀璨,更在岁月的长河中留下了无尽的珍贵文物。1901年,他成功发现精绝国遗址,并将大批珍贵文物带回国内,因而声名大噪。他的低呼很快便惊动了周围的考古学家,而当他们将织锦打开后,里面的内容则令他们大吃一惊,因为这块织锦上竟赫然写着:五星出东方利中国!

  3. 消失的神兵利器——古兵器「 ”戈”的整理考证(终章)

    西周武士复原图从商朝渔猎的奴隶制社会,过渡到封建制的周朝,西周事实上完成了一个文化、心理、行为规范一致的共同体,也奠定了延续至今的中华文化的根基。出身殷商和宋国王室的孔子,开创儒学,为礼乐文化奔走终生,商、周文化正源之争,终于尘埃落定。有趣的是,与倡导农本的后世儒家不同,孔子本人的言论多显轻农思想。他从不介意爱徒子贡经商,却在背后嘲笑以务农为志愿的弟子樊迟。

  4. 考古队挖出一具清朝干尸,留着明朝长发穿着龙袍,专家:不是皇帝

    我国曾经挖出过一具非常奇怪的干尸。首先,这具棺木的棺头写明了,这是清朝时被授予中宪大夫一职的黄拙吾的陵墓,而棺木里还有一枚康熙通宝,由此可见,此人应该是在康熙年间死去并埋葬起来的。这还不是最奇怪的,当考古队扒开干尸的官服后,却发现他里面竟然穿着两件龙袍,一件是四爪蟒袍,一件是五爪龙袍。其中五爪龙袍是清朝皇帝上朝的时候才会穿的朝服。

  5. 夫妻「 ”合葬墓”遍地黄金,被盗3次后,考古家:至少还有20亿文物

    560年后,这座夫妻墓被发现,考古专家赶到时,发现了3个盗洞。仅是一个魏妃,就有着价值上亿的珠宝陪葬品,考古学家们粗略地估计了一下梁王墓中随葬品的价值,梁王墓中的文物不是瓷器就是黄金和玉器,其他的陶制品都很少,因此考古专家认为梁王墓中的文物价值超过了20亿。专家大呼:快挖,还剩下20亿文物!从梁王的墓志铭来看,在梁王去世后,皇帝为他赐谥号为:庄。

  6. 征宋伐明,女真人为何这么能打?你肯定想不到

    二是在明朝末年,努尔哈赤统一女真各部,再次崛起,这次闹得动静更大,一举颠覆了大明王朝。他们真的很"能打"吗?完颜是女真各部的王姓,起初女真分为数十个部落,结构是较为松散的。辽宋自澶渊之盟起,已维持了百年和平,这种状况直接造成两国武备废弛。辽朝以天祚帝被俘宣告灭亡。女真各部也完成了统一,羽翼逐渐丰满。此时的明朝可说是内有党争民乱,外有女真觊觎,可谓内忧外患。

  7. 赵匡胤攻打南唐之前,曾给过李煜3次体面投降的机会,都被拒绝

    961年,南唐国主李璟去世,太子李煜即位,史称南唐后主。赵匡胤的下一个目标只能是南唐,这一点南唐后主李煜,即使再无能也看的很明白。于是,他与赵匡胤之间,玩了一次猫捉老鼠的游戏,这段历史细讲起来,颇有意思。其目的很明显,这就是给李煜准备的居所。赵匡胤让李从善给李煜写信,让李煜来汴京做礼贤斋的主人,并许诺了高官厚禄、荣华富贵。太祖虑其难制,令从善谕旨于煜,使来朝,煜但奉方物为贡。

  8. 定陵是如何成为考古界的一个深刻回忆与极大的损失的?

    此处的定陵,特指位于北京昌平区明十三陵皇陵区的明定陵,明定陵是大明万历皇帝朱翊钧的陵寝,也是第一处被官方主动考古发掘的帝陵,但就是这次的挖掘,却造成了一次巨大的考古损失,到底是怎么回事,咱下面慢慢道来。鉴于这次灾难性的后果,在郭沫若在此请求挖掘武则天的陵墓时,上面冷冷的说:不允许,而且今后再也不准主动挖掘帝后陵墓!!!

  9. 羊舌大墓扑朔迷离,墓主是晋文侯吗?答案可能在墓地

    曲沃羊舌墓出土的大师氏姜匜在晋国公侯墓发掘中,晋文侯在曲村的墓葬一直存在争议。后来发掘出羊舌大墓后,这个争论愈争愈烈,至今未搞清雄才大略的晋文侯墓葬,自然成为晋国考古的一大缺憾。两墓遗留的历史碎片在曲村—天马的九侯十九墓墓地,有着严格的昭穆之序。按序排列,m93/m102位置,应是殇叔和他的夫人。

  10. 南宋.开禧通宝背「 ”利”折十铁母(极罕见)

    直径:40.5mm,美品南宋宁宗赵扩开禧年间所铸。开禧改元后,宁宗任用韩侂胄为平章军国事兼国用使,集军、政、财大权于一身,权位之高在左右丞相之上。

随机推荐

  1. 无敌罗马人怎就不是地中海海盗的对手

       陆上无敌的罗马人在海上却不是海盗的对手,饥饿造成了恐慌,罗马人终于被逼出手。一出手,便是雷霆万钧,庞培大规模的扫荡肃清了海盗的势力,而恺撒强硬的手腕则动摇了海盗的信心。当他们被恺撒下令钉在十字架上的时候,或许会后悔当时给这个人订的赎金实在是太低了。  罗...

  2. 丰取刻与成语故事_成语“丰取刻与”的典故出处和主人公是谁?

    一、 语义说明:比喻做事马虎,不力求完善美备。 使用类别:用在「敷衍随便」的表述上。 因陋就简造句:01像这样一味因陋就简,而不设法改善,教育怎能办得好? 02现在 *** 正在励行政治革新,一切制度、法规不可再因陋就简,敷衍塞责,茍且行事。 二、...

  3. 【凉幽幽】的意思是什么?【凉幽幽】是什么意思?

    ●丁玲《太阳照在桑干河上》十二:「张正国在屋子里时候,已经很瞌睡,但一出来,在凉幽幽的街头走了两个来回,倒清醒了。」★「凉幽幽」在《汉语大词典》第7859页第5卷1404参见:凉幽幽凉幽幽是什么意思凉幽幽liángyōuyōu清凉貌。

  4. 张孟皋是谁?清代画家张孟皋的生平简介

    >>艺术评价>张孟皋是清代嘉道时期的一位花卉画家,画史上介绍很简单,他名学广,字孟皋,以自行。>近代大画家吴昌硕对张孟皋极为赞赏,并效仿他的设色法,直至晚年。"对张梦皋推崇有加,在他的画作题识中以及书信中也时常提到张孟皋。">除吴昌硕推崇、效仿张孟皋外,近代画家赵之谦、任泊年、陆廉夫、吴待秋、赵云壑、陈摩、陆抑非、俞礼、江寒汀、王个簃、严烈、顾仁、柳君然等都有临仿张孟皋之作品传世。

  5. 新年祝福语_公司对员工新年祝福语_新年祝福

    在新的一年里,愿我们大展宏图。恭喜xxx公司迎来了灿烂的xx周年庆典,走过来的xx年里以诚信为左翼以质量为右翼架起了优质服务桥,祝福本企业在今后的岁月里安全与质量、造福于民、为行路之标。这力量是“坚守”。20**,坚守在,希望就在,幸福就在。祝福公司再创辉煌,前景无限。

  6. 吴昌时生平简介,最后是怎么死的?

    >>崇祯十年,薛国观因受贿,被吴昌时弹劾免职。昌时后依附周延儒,崇祯十四年,周延儒当相,昌时为文选郎中。>昌时与董廷献狼狈为奸,把持朝政。明思宗亲自审问吴昌时,命用刑打断了吴的大腿,“司刑者将拱宸当头一下,纱帽为裂。>帝愤恨,推倒案桌,迅尔回宫。”>崇祯十六年冬十二月,被斩首示众。

  7. 鲁迅的母亲有多时尚?剪短发、穿旗袍、撑洋伞、带有色眼镜

    鲁迅是我国著名的大文豪,他的作品《在酒楼上》、《孔乙己》、《铸剑》等都是我们必学的经典著作。日本著名的作家,诺贝尔奖的获得者大江健三郎也是鲁迅的忠实粉丝。一般作家有一个纪念馆已经算是很了不起的成就了,但是鲁迅的大型纪念馆一共有四个,分别位于绍兴,北京,上海,广州。能有鲁迅这样的优秀儿子,和他的原生家庭是有密切的关系的。很多人因为鲁迅和朱安的包办婚姻就认为鲁迅的母亲是一个顽固不化的封建老人,但其实她

  8. 梦见小鸡咬自己

    周公解梦梦见小鸡咬自己是什么意思,是怎么回事,意味着啥,代表什么。做梦梦到小鸡咬自己是什么预兆,好不好呀,预示着未来会发生啥呢?会有啥征兆。

  9. 带有汹字的成语

    包含有“汹”字的全部成语及解释:天下汹汹——汹汹:喧扰。形容局势动荡,群情喧扰。气势汹汹——汹汹:气势盛大的样子。其势汹汹——汹汹:形容水声大,引伸为声势大。亦比喻声势浩大,不可阻挡。同“汹涌彭湃”。人情汹汹——形容人心动荡不安。同“人情恟恟”。来势汹汹——动作或事物到来的气势很厉害。汹涌澎湃——汹涌:洪水猛烈上涌的样子;澎湃:波浪互相撞击。波涛汹涌——汹涌:水势腾涌的样子。

  10. 巨型蚯蚓戴夫在英国创下世界纪录

    “KDSPE”“KDSPs”蚯蚓被这个人的继子命名为戴夫。随后,它被送到伦敦的自然历史博物馆进行评估,博物馆专家确定戴夫是一种龙虾蠕虫,地龙。这种蠕虫长近16英寸,重近1盎司(26克),创下了这两类蠕虫的新纪录。

返回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