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下文字资料是由(历史认知网 www.lishirenzhi.com)小编为大家搜集整理后发布的内容,让我们赶快一起来看一下吧!
摘要:晋江泉州古外销陶瓷初探古泉州地区的晋江县和泉州,是宋元时代盛产陶瓷的重要地区。磁灶乡北部横贯着一条溪流,叫做梅溪,由西向东流经泉州与晋江汇合流入泉州湾。关于晋江一带烧造的古外销瓷产品-军持,这类器物的发现和出土是值得我们重视和注意的。上述两种釉色的壶类虽然尚未见到国外发现的标本,但我们初步推测也应是一种古外销瓷产品。
晋江泉州古外销陶瓷初探
古泉州地区的晋江县和泉州,是宋元时代盛产陶瓷的重要地区。在宋元时代,这里出现许多烧陶瓷器的窑场,其中较著名的古窑场有晋江县磁灶乡、泉州市郊东门窑等。由于这里所处的特定地理环境,东南临海,泉州又是中世纪海外交通非常发达的著名港口,因此,这一地区在南宋及其以后,古代陶瓷窑场的大量出现和外销有密切的关系。解放后,经过多次的调查所得到的大量古陶瓷标本,结合东南亚各国出土的资料看,可以证实这里所烧制的陶瓷器大量是作为外销的。
1964年间,我们曾到晋江磁灶乡和泉州东门窑进行调查,现就上述两处窑址位置及堆积情况作一简介。
晋江磁灶(即现在磁灶公社所在地)位于寺泉州市西南部,晋江县中部,距泉州市20多公里。这里历来以生产陶瓷为主,故被称为"磁灶乡",其周围有许多起伏的山丘,人们便是在这小山窝里筑窑烧造瓷器。磁灶乡北部横贯着一条溪流,叫做梅溪,由西向东流经泉州与晋江汇合流入泉州湾。古窑址都分布在梅溪两岸的小山丘上。主要的窑址有:蜘蛛山、许山、虎尾庵、宫仔山等四处。就堆积情况看,上层杂有近代的陶瓷片,下层便是古窑陶瓷碎片和烧窑工具的堆积。瓷片釉色有绿釉、青釉、黑釉等数种。堆积层厚1~3米左右。
蜘蛛山窑址位在磁灶乡的东部,堆积物甚丰富,出土物也较完整,是磁灶乡诸窑址中最重要的一个。
虎尾庵窑址位在磁灶乡的东部,南邻蜘蛛山遗址,现在的一条新龙窑就是在古窑址上建起来的。遗址大部分被破坏,文化层堆积1~5米左右。
许山、宫仔山窑址位在磁灶乡的东南部。这两个窑址受破坏较历害,特别是宫仔山遗址已堆满着近代碎片,古代碎片较难找到。
磁灶古窑址就遗物的器形、釉色和装饰花纹看,并结合文献记载和以前的调查看,可以初步确定是宋元时代的。
泉州东门外碗窑乡,位在泉州市的东北部,距泉州市约有8公里,该乡有一个小小的盆地,东西北三面环山,南部有一条小溪流入浔美港。据说在古代海潮可涨至该乡,海运交通便利。浔美港和后渚港相连,应为瓷器外运的出发点。
碗窑乡古窑址分布在南北两个小山坡上,故称为南窑和北窑。
北窑是在后路村的后山,山高约50~60米。碎瓷片就堆积在山坡上,堆积层厚度约2~3米,南窑在后路村的南面山坡上,山高约10~20米。堆积层厚度1~2米。遗址范围东西长约54米,南北宽约20米。
碗窑乡烧瓷的历史较长,就南北两窑调查所得的器物,釉色以青釉居多,器表种类有碗、盘、炉、缸、器盖等残片及碎片,可以确定为宋代的产品。
晋江磁灶古窑址出土的器物:
磁灶蜘蛛山出土的遗物,其釉色有绿釉、黄绿釉、青釉、黑釉和褐色釉等,还有一些未施釉的器物。器物的胎骨一般较厚重,质粗,硬度大。
胎骨有灰色、褐色、红褐色、黄色或淡黄色。釉水薄而均匀,没有重釉和凝釉的现象。绿釉、酱色釉较光亮,青釉器物都呈现有细小的冰裂纹,器物施釉情况是:碗、碟器外施釉,碟有的无施釉;有的只在近口沿处施釉。壶、缸等器内无釉。露胎处呈灰色,褐色或淡黄色。
这里出土的一种绿釉双龙壶,或称之为军持壶(Kendis),共采集到几件,有的缺口部,有的缺流部,但都可以复原,一般高12、口径6、底径5.5厘米。口稍外侈,边唇外折,颈短而粗,底平微凹,流附于肩腹之间,腹部周身印两条龙纹,腹下部有一道弦纹,底腹印有瓜瓣纹,器表施绿釉,釉水光亮,这类器物现场出土不少,泉州海外交通史博物馆在调查发掘该窑址时也曾发现过这种标本。我们这里仅选取1件完整的进行介绍,军持这类器物在东南亚一些国家也曾发现,(如艾迪斯著:《菲律宾发现的中国瓷器》,《东方陶瓷协会学报》37卷,1967年~1969年),同为绿色釉,器身也模印有龙纹,但也有无装饰的。菲律宾发现的这类器物与晋江磁灶乡出土的军持进行比较研究,我们认为无论从器物的造型特点、釉色和表面的装饰花纹看都极其相似,可以确定为晋江磁灶乡所烧制的,专供外销用的产品无疑。
还出土有一种未施釉的军持,相当完整,表面作灰色或淡黄色,器物的形制和表面所印的龙纹与上述军持完全相同,特别是腹下部模印的瓜瓣纹更为相似,这类器物尽管未施釉,我们也可推知当是晋江磁灶乡烧制的外销瓷产品。
关于晋江一带烧造的古外销瓷产品-军持,这类器物的发现和出土是值得我们重视和注意的。过去,在东南亚一带曾不断出土遗留在国外的军持,但只能作一般的叙述与介绍,却未能得知出自哪一个窑口,如《南洋遗留的中国古外销陶瓷》一书说:“朱彧撰之《萍洲可谈》一书,其卷二述我国海舶在广州载货南航时各种事情颇详,其海舶大者可容数百人,小者容百余人,以巨商为纲首、副纲首、及杂事,且经市舶司批准,海舶所载之货,以陶瓷为最多,其中所述之一段最为贴切:舶船深阔各数十丈,商人分占贮货,人得数尺许,下以贮货,夜卧其上,货多陶器,大小相套,无少隙地。读此,可证实宋代我国陶瓷出口外销之盛,故南洋必有宋代之陶瓷流传乃意中事,查雅加达博物院在南洋搜得之宋瓷最多,除大盘大碗之外,其搜得之军持及各种瓶壶之类亦不少。”(见韩槐准著:《南洋遗留的中国古外销陶瓷》,页,图三,新加坡青年书局印行,1959年)所以,晋江磁灶乡出土的军持,对照东南亚一带发现的军持和瓶、壶等类器物,可使我们得知:东南亚等地发现的军持等标本多数是出自晋江磁灶乡这个窑口,比以前一般所推论的“华南窑”就更为确切了。
1974年间,泉州湾后渚港宋代海船的发掘,在船舱的第二舱中曾出土1件军持,颇为完整,是1件值得注意的重要标本。
这件军持为灰黑色胎骨,表面似磨光,光沿部刻山形几何纹,肩部间有数道弦纹和不规则的刻划纹(见泉州湾宋代海船发掘报告编写组:《泉州湾宋代海船的陶瓷器》,载福建省晋江地区文物管理 ... 会编:《晋江地区陶瓷史料选编》,1976年5月)这件军持究竟出自何地?哪一个窑口?是值得探讨的一个问题,根据这件器物的造型特点与作风看,并与东南亚发现实物和磁灶出土的同种标本进行比较,我们初步推定这种产品应是晋江磁灶乡所烧造的,也是宋元时代的外销瓷产品,而不是外来物,这是否能成立还可以进行研究讨论。
在磁灶也出土有绿釉长颈壶和酱色釉长颈壶,这类产品在广义上可称之为军持壶,绿釉长颈壶出有几件,都较完整,一般高18、口径5.8、底径7厘米。口沿边唇斜削,颈长,腹上部附一长流,平底,施绿釉,底腹无釉,酱色釉长颈壶,出土数量也多,一般高16.5、口径5~6、底径7.1厘米。与绿釉长颈壶的形制相同。施酱色釉,底腹无釉。上述两种釉色的壶类虽然尚未见到国外发现的标本,但我们初步推测也应是一种古外销瓷产品。
磁灶乡还发现不少青釉小碟,器身低矮、圜底,底部宽大,有的底部并印有缠枝花纹和菊花纹。这类青釉碟是磁灶出土数量最多的一种。它在古代是一种食具或灯具,为磁灶早期所烧造的产品。这种碟也是一种外销瓷产品。在菲律宾、西里伯(今苏拉威西)和婆罗洲出土很多,一般都认为这种青釉碟,是当时我国专为外销而烧造成的。在菲律宾群岛巴布彦(Babuyan),加拉彦(Calayan)、黎刹省(Rizal)、民都洛(Mindoro)、马斯巴特(描实描地)(Ma ... ate)、三描礼士(Zambales)等地都有发现(见陈台民:《菲律宾出土的中国瓷器》,菲律宾《华侨周刊》,第17卷,第20期,1958年。
泉州碗窑乡北窑出土的遗物,如青釉小缸,口小,边唇外折,颈矮,器身低矮,底平微凹。胎质细洁,呈灰白色。施青釉,釉色浅,底无釉。这种小缸与印度尼西亚雅加达博物院搜自渔民在爪哇海捞得的宋瓷也颇相似,也应是古外销瓷的一种(见韩槐准著:《南洋遗物的中国古外销陶瓷》,图版五,新加坡青年书局印行,1959年)。
南窑和北窑出土的青釉碗和青釉盘等类器物与东南亚一带发现的也有相似之处,也应是这里烧造的外销瓷产品(见《南洋遗留的中国古外销陶瓷》。
此外,福建省泉州海外交通史博物馆及已故吴文良先生也藏有水坛多件,系碗窑乡出土。就器物的形制看,也与韩槐准先生在国外搜集的非常相似(见《南洋遗留的中国古外销陶瓷》,可以确定是泉州碗窑乡烧造的外销瓷产品之一种。
(一)晋江磁灶乡、泉州碗窑乡出土的陶瓷器,种类破多,其中尤以军持、瓶、碟居多。根据器物的形制与特点看,是宋元时代的产品,主要根据是:
1、就器形看,如军持(壶)、瓶,颈粗而长,器身瘦长,流直而长,有的几与口部齐高。至于流的安排上,有在肩部,也有在肩腹间,有的流与颈之间还附有扳饰,使流与颈部连结起来,柄的 ... ,上端粘于颈部,下端粘附于肩部或腹部。这些都具有宋元时代的特征。
2、就釉色看,有青釉、绿釉、黄绿釉、酱色釉、褐色釉、黑釉,主要的釉色是青釉和绿釉,其次为酱釉和黑釉。青釉器物中,釉色有深有浅,器物内外呈现出有细小冰裂纹。黑釉器的标本,与水吉建窑出土的很为相似,可能性推定其时代应是宋代(或稍后)的。
3、就装饰花纹看,装饰技法有印花、划花、堆花、贴花。装饰花纹有龙纹、缠枝花纹、莲瓣纹、牡丹纹等。都是具有宋元时代作风的装饰花纹。
4、就文献记载看,据《梅溪吴氏分支族谱》云:“三世,元末大乱,招延清源鸿儒麦先生,设塾诲训子弟耕陶……”。又乾隆版《晋江县志》云:“瓷器出晋江磁灶乡,烧大小钵子、缸、瓮之属,并过洋(南洋,即东南亚诸国)。”
如上所述,晋江磁灶烧制陶瓷器是有其悠久的历史。它不仅烧造供国内需用的陶瓷器,也烧造外销销到东南亚各国的外销产品。如前面提到的军持(菲律宾称为龙壶)、瓶、碟等,便是一例。直到今天,磁灶仍在烧造外销东南亚诸国的陶瓷器,同时,又把制瓷技术传播到菲律宾去。有人曾提到:“在中国(福建省)晋江县磁灶乡,……自这小村镇移来的工匠,把这工艺介绍到菲律宾来”(见Gregorio L,Azarin)《磁灶的制瓷技术》,(菲律宾)《华侨周刊》,第26卷,第1期,1963年)。直到现在,菲律宾仍有人从事陶业生产。
(二)泉州碗窑乡南北两窑出土的遗物,其类别有碗、盘、碟、钵、盒等,而以碗类器居多,因此,这个瓷窑称为"碗窑",该窑釉色以青釉为主,青釉中有带黄或带褐的,色泽深浅不一,釉面呈现有细小冰裂纹。装饰有莲花瓣纹、缠枝花纹、刻划线纹等,纹饰简单朴素,该窑瓷器胎厚。有浑厚凝重之感。特别是大型碗、盘。就以上器型、釉色和纹饰看。可以证明是宋代的瓷窑。
前面提到的碗、缸、坛等器物,可以肯定有相当一部分是作为外销的(参见《南洋遗留的中国古外销陶瓷》一书图版式)。陈万里先生在《调查闽南古代窑址小记》中曾提到这里发现的瓷器产品。认为外销品也占有相当的一部分。
以上内容由历史认知网整理发布(WWW.lishixinzhi.Com)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部分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特别申明:本文内容来源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立即与我们联系(devmax@126.com),我们将及时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