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下文字资料是由(历史认知网 www.lishirenzhi.com)小编为大家搜集整理后发布的内容,让我们赶快一起来看一下吧!
摘要:民间有种说法鱼胆可以清热解毒还可以明目?一开始,张阿姨并不愿意向医生透露自己具体吃了什么。住院21天之后,张阿姨各项指标日渐恢复,于6月16号出院。据悉,患者段某,系开阳县楠木渡镇某村村民。经了解病史及详细检查评估,患者有明确进食生鱼胆病史,出现了肝、肾功能严重损害的情况。

民间有种说法 鱼胆可以清热解毒 还可以明目? 但实际上盲目食用可能会导致中毒 鱼胆中含有各种毒素 其中最厉害的是氢氰酸 远甚砒霜 近日 家住东莞的张阿姨就听信偏方 认为鱼胆可以清热明目 结果差点丢了命! 鱼肉、鱼皮、鱼头、鱼尾…… 在广东人的眼里 鱼的大多数部位都能做成菜 而且每个部位搭配不同的食材 会产生不同的食疗功效 张阿姨感觉近期视力明显下降 于是 有人给她出了一招: 吃鱼胆 张阿姨听说,吃鱼胆对眼睛有清热明目的神奇功效,便从市场买了一条四斤重的鱼。本想着吃完鱼胆视力会有所恢复,结果摊上大事了。 5月27日,张阿姨吃完鱼胆后的两小时,开始出现恶心呕吐、腹泻的症状。到了医院后检查发现,张阿姨的肾功能指标快速恶化,肝功能指标都出现异常,转氨酶在接近百倍地疯狂上涨。 一开始,张阿姨并不愿意向医生透露自己具体吃了什么。随着病情不断恶化,一天后,她的情况变得更糟糕了。她排泄功能失常、不停呕吐腹泻、无法进食、开始浮肿…… 经过不断沟通,张阿姨才向医生透露,自己吃了一条四斤重鱼的鱼胆。得知病因之后,医院立即对张阿姨进行血液净化治疗、血液透析和血液灌流等治疗,才成功将张阿姨从鬼门关拉了回来。 住院21天之后,张阿姨各项指标日渐恢复,于6月16号出院。 吃鱼胆导致生命垂危 屡见不鲜 因为吃了鱼胆 导致生命垂危的事情 已经是不是第一次发生了 有数据显示,自1964~1999年以来,我国因吞服有毒鱼胆而中毒的人数有451人,其中死亡数目达83人,死亡率高达18.04%。不光是在中国,印度、越南、日本、美国等地也有因食用生鱼胆而中毒的案例。 01 贵阳一男子吃鱼胆后器官衰竭生命垂危 2018年6月,开阳县一名男子,因食用鱼胆中毒导致多器官衰竭,紧急入院治疗。据悉,患者段某,系开阳县楠木渡镇某村村民。因其食用鱼胆后出现腹痛、腹泻、恶心呕吐、头昏、乏力、腰痛、厌油、口干等症状。 在当地乡镇卫生院输液治疗2天后,腹泻症状减轻,但仍感恶心呕吐,于6月24日到县中西医结合医院肾内科就诊,经B超和化验检查,以肾功能衰竭的病症入院治疗。 02 珠海一男子吃鱼胆导致多器官功能衰竭! 2018年11月,金湾区一名男性患者自述两天前吞服一生草鱼胆后出现腹痛、皮肤黄染、尿少症状,经三灶医院初诊后考虑为鱼胆中毒合并急性肝、肾功能损害。随后病人转到广东省人民医院珠海医院进行进一步治疗。经了解病史及详细检查评估,患者有明确进食生鱼胆病史,出现了肝、肾功能严重损害的情况。 03 小伙生吞了3个鱼胆,被抢救了13天 2018年11月,四川大学华西医院急诊科就收治了一个鱼胆中毒的人,男子的妈妈认为是上火了,并跟他说鱼胆是清热降火明目的。随后,男子就去生吞了3个鱼胆,刚吞下一会儿,他就又拉又泄。3天之后,他病情加重,腰痛、少尿、黄疸。医生一查肝肾功能,发现他是中毒导致了急性肝肾功能衰竭。医院赶紧对他进行抢救,包括人工肝脏、 ... 置换等救治 ... ,整整抢救了13天,才让他脱离危险。医生直言:肝功能坏得一塌糊涂,差点命都保不住了。 「 ”鱼胆有毒”经常被人忽视 河豚鱼有毒 很多人都知道 但「 ”鱼胆有毒”却经常被人忽视 对于成年人来说,一般只要几克胆汁就能导致中毒。如果是四五斤重的大鱼,只要一个鱼胆就够。当然,不同鱼胆的毒性都不一样,人也有个体差异。 鱼胆的胆汁含胆酸、牛黄胆酸、牛黄去氧胆酸、氢氰酸等不同的毒素,其中氢氰酸毒性最强。中毒后,一般最早出现胃肠道症状,接着损害肝、肾,使组织变性坏死。也会损伤脑细胞和心肌,造成神经系统和心血管系统的病变。 鱼胆汁中含有一种具有极强毒性的蛋白分解产物,即胆汁毒素,不易被加热或酒精所破坏,也就是说,即使将鱼胆蒸熟或用酒冲服鱼胆,仍会发生中毒。 所有鱼的鱼胆都有毒吗? 不是的 像乌鱼、鲶鱼的胆是没毒的。但是已知的十多种有毒鱼胆,全都是来自于「 ”鲤形目鲤科”。 我们经常吃的「 ”四大家鱼”、鲫鱼、团头鲂(武昌鱼)、翘嘴鲌等的鱼胆都是有毒的! 那我吃没毒的鱼胆不就可以了?醒醒吧,有毒的鱼胆吃了有毒,没毒的鱼胆吃了没用。民间流传鱼胆具有清热解毒、明目功效,其实并非如此。 鱼胆所含的氢氰酸毒性比同剂量的砒霜毒性还大。不论生吞、煮熟或泡酒,有毒成分都不会被破坏,吃下即中毒。 来源丨 金羊网,综合广东公共DV现场 新浪网、珠海特区报、四川手机报等 采编丨阿小典 校对丨浩 责编丨行者无疆 转载请注明以上出处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本文标签:氰化氢养生健康
特别申明:本文内容来源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立即与我们联系(devmax@126.com),我们将及时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