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下文字资料是由(历史认知网 www.lishirenzhi.com)小编为大家搜集整理后发布的内容,让我们赶快一起来看一下吧!
摘要:康熙朝虽然五彩瓷器以及各种色釉瓷也很著名,但瓷业生产仍以青花为主流,显示出青花瓷器蓬勃发展的盛况。人们往往称康熙青花为“康熙五彩”、“墨分五彩”。康熙青花瓷器的款识,在清代一朝是最为丰富多样的。本期网上展馆为大家挑选出18件具有代表性的作品,加以简要的介绍和赏析,便于大家更全面更系统的了解康熙青花的特点。
[网上展馆] 康熙官窑青花瓷器展
清康熙 青花耕织图纹碗 高10、口径20、足径9.3cm
清康熙 青花缠枝莲纹碗 高7.3、口径15、足径5.1cm
清康熙 青花三国故事纹盘 高3.5、口径34.4、足径25cm
清康熙 青花十二月花卉纹杯 高5.5、口径6.6、足径2.2cm
清康熙 青花加紫人物折沿盆 高8.2.、口径36.9、足径21.8cm
清康熙 青花竹林七贤纹笔筒 高15.2、口径18.5、底径17.9cm
清康熙 青花松竹梅纹茶壶 通高8.8、口径7、足径3.8cm
清康熙 青花釉里红茶壶 通高12、口径8.5、足径7.7cm
清康熙 青花山水人物纹盖罐 高23.7、口径23.1、足径14.2cm
清康熙 青花龙纹瓶 高23.5、口径4、足径6.1cm
清康熙 青花缠枝莲梅瓶 高22.9、口径4.3、足径8.9cm
清康熙 青花海水龙纹大瓶 高45.5、口径12.5、足径12.2cm
清康熙 青花缨络纹贲巴壶 高23.2、口径4.9、足径8.9cm
清康熙 青花松鼠葡萄纹棒槌瓶 高48.3、口径13.4、足径15cm
清康熙 青花百子纹方花盆 高35、口径41.5x41.5,足径32cm
清康熙 青花山水人物纹棒槌瓶 高45.7、口径12.2、足径14.8cm
清康熙 青花雉鸡牡丹纹凤尾尊 高45、口径21.5、足径14.7cm
清康熙 青花万寿字大瓶 高77、口径37.5、足径28cm
主持:苡仁
清代康熙朝历时61年(1662—1722),这时期经济、工商业兴盛。海外贸易繁荣。康熙十九年景德镇正式恢复御器厂后,制瓷业得到迅速发展,在规模和工艺技术上都有了很多创造和革新。此时民官窑并举,清人陈浏曾赞誉说“世界之瓷,以吾华为最,吾华之瓷,以康雍为最。”
康熙朝虽然五彩瓷器以及各种色釉瓷也很著名,但瓷业生产仍以青花为主流,显示出青花瓷器蓬勃发展的盛况。康熙青花瓷素以其胎、釉精细,青花鲜艳、造型古朴多样、纹饰优美而负盛名,是继明代永、宣青花之后,我国青花瓷器的又一个黄金时代。
康熙青花由于烧造时间长,前后变化大,按照传统的划分 ... ,分为早、中、晚三个时期:早期是康熙元年至康熙十九年;中期是康熙二十年至康熙四十年;晚期是康熙四十年至康熙朝终,表现最为突出的是康熙中期青花瓷器。
综合归纳,康熙青花主要有以下几个特点:
一、胎釉。早期青花胎体厚重,釉面肥润呈青白色,有缩釉和小棕眼,器物口部往往刷一层酱釉,底足处理不是很细腻,有粘砂,不光滑现象,器物底足内常见放射状的跳刀痕,许多大盘及琢器的底足出现台阶的形状,俗称“二层台”。双圈足也在这一时期大量流行,尤以大盘居多,里圈都较外圈矮,两圈间无釉。中期青花胎体洁白坚硬,很少有杂质,胎体薄厚适中,注重修胎,釉面有粉白和浆白两种,粉白釉面硬度高,浆白釉面略疏松,偶有小开片,还有一种亮白釉,底足露胎处光滑细致,多呈泥鳅背状,少见火石红,瓷器的质量明显提高,胎釉结合紧密,器内外壁及底足釉色基本一致,当时还出现有精细淘洗的浆泥制成的瓷胎,俗称“浆胎”,胎体偏轻。晚期青花呈青白釉,亮青釉居多,胎体比中期要轻,底足普遍平切,切削整齐。
二、色料。早期青花使用浙料,呈色灰蓝,个别发色较灰暗,与顺治青花特点相近。中期青花使用云南省的“珠明料”,这种青花色料提炼精纯,呈色鲜蓝青翠,明净艳丽,清朗不浑,艳而不俗,有的呈宝石蓝色,鲜蓝而不火气,它与明嘉靖青花蓝中泛紫的特征有很大的区别。人们往往称康熙青花为“康熙五彩”、“墨分五彩”。这种色彩变化主要在于分色的熟练掌握。康熙青花有五个层次的色阶,有“头浓、正浓、二浓、正淡、影淡”之分。古人对康熙青花评价甚高,谓“其青花一色,见深见浅,有一瓶一罐而分之七色、九色之多,娇翠欲滴”。器物画面浓淡深浅,不同层次的渲染,完全是由于工匠们运用色料的技巧,即分水 ... ,其装饰效果上富有层次的节奏感、立体感,结合晕染法的使用,使青花更接近和达到国画题材的表现手法,这也是康熙青花备受世人推崇的重要原因之一。晚期青花,呈色趋于淡雅,有的泛晕散。
康熙朝除了烧造传统的白地青花外,还有浆胎青花、哥釉青花、郎窑青花、蓝釉青花、蓝地白花、豆青釉青花、青花釉里红、青花加黄、青花加紫、青花戗金、青花镂雕等派生品种,虽烧造不是很多,但别有情趣。
三、造型。康熙青花瓷器的造型,以人们的现实生活需要和条件为依据,采取概括、夸张、抽象手法进行创作,千姿百态,仿古创新,式样繁多。既有陈设瓷,也有日常生活用瓷及各种文具、茶具及祭器、外销瓷等。大件器物多是民窑烧制,尽管体积较大,但极少变形,风格挺拔向上,浑厚朴实、有力,粗犷豪放, ... 规范,丝毫没有笨拙感。 中小件器物富有独创性,严谨大方,讲究整体效果,不刻板,端庄中透出灵秀的美姿,表现出当时工匠们造型设计与成型工艺的高超水平。
主要品种有:盘(高足盘、花口盘、方盘、折沿盘),碗(高足碗、盖碗、合碗、花瓣口碗),碟,杯(套杯、铃铛杯、高足杯、撇口杯、十二月花卉杯),盒(盖盒、四切圆盒、印泥盒、串泥盒、棋子盒),瓶(直颈瓶、观音瓶、棒槌瓶、玉壶春瓶、长颈瓶、葫芦瓶、雉把瓶、洗口瓶、梅瓶、胆瓶、天球瓶、直颈弦纹瓶,八方瓶、绶带耳扁腹葫芦瓶),尊(马蹄尊、观音尊、凤尾尊、撇口尊、双陆尊、双耳尊、兽面衔环尊、筒式尊),壶(鼻烟壶、各式茶壶、执壶、寿字壶、贲巴壶),罐(将军罐、瓜棱罐、鼓式盖罐、粥罐),三足炉,撇口炉,钵缸,渣斗,折沿盆,猫式香熏,笔筒,水丞,葵花式洗,砚,漏斗,挂钟等。虽然有些器物承袭明代式样,但已在原来造型基础上又有不同程度的变化和发展。
四、纹饰。康熙青花装饰题材广泛,包罗万象,图案布局巧妙合理,与造型有机地结合在一起,尤其是民窑青花在纹饰方面,完全突破了历代官窑图案规格化的束缚,自由地发挥民间大众化特点的艺术风格,显得更加生动活泼,形式多样,充满浓郁的生活气息。这种自然、纯朴、流利、富于艺术气质的民窑青花,具有很高的审美价值,而官窑青花一丝不苟则代表着当时工艺的最高水平。
康熙青花在绘画技法上,改变了明代青花先勾勒花纹轮廓线,然后涂色的传统 ... ,即单线平涂,而是采用渲染即“分水皴”的技法,在瓷坯上绘画,一种颜色即能表现出浓淡深浅多种不同的色调。所谓“分水皴”就是用笔梢蘸浓淡不同的料水滴在胎上描绘,技术上要求高,最多能分出八九种色阶。
五、款识。康熙青花瓷器的款识,在清代一朝是最为丰富多样的。朝代款主要是青花双圈楷书“大清康熙年制”六字款。字体端庄工整,雄健有力,字与字之间距离较大。
仿明代款有:“大明永乐年制”、“大明宣德年制”、“大明成化年制”、“大明正德年制”、“大明嘉靖年制”、“大明隆庆年制”、“大明万历年制”。这其中最 常见的是写成化款,既有四字也有六字,多是楷书。
民窑青花多数不书年号款,往往写堂名款,又称斋堂款。如:碧云堂制、兴裕堂制、兆庆堂制等等。
本期网上展馆为大家挑选出18件具有代表性的作品,加以简要的介绍和赏析,便于大家更全面更系统的了解康熙青花的特点。
一、康熙青花耕绢图纹碗: 高10、口径20、足径9.3cm.碗敞口,深腹,圈足,足内青花双圈“大清康熙年制”六字楷书款。里外以青花为饰,内口沿绘龟背锦纹一周,碗心绘牧牛图。外壁绘农耕图,空白处配有御制诗文一首,名曰《耙》。诗曰“雨笠冒宿雾,风蓑拥春寒。破块得甘霪,啮塍浸微澜。泥深四蹄重,日暮两股酸。谓彼牛后人,着鞭无作难。”诗文形象地描写了农民春天农作的景象,也反映了当时朝廷对农业生产的重视。
二、康熙青花缠枝莲纹: 高7.3、口径15、足径5.1cm。碗敞口,深腹,圈足,足内青花双圈六字楷书仿款“大明成化年制”。以青花为饰,腹部绘缠枝花六朵。青花淡雅,纹饰疏朗简洁,六朵缠枝莲花,浑然一体,清晰明快。此碗造型、纹饰、釉色及款识都是仿照成化青花器物烧造,如不仔细观察对比,颇能乱真,反映了当时仿制水平的高超。
三、康熙青花三国故事纹盘: 高3.5、口径34.4、足径25cm。敞口,浅腹,圈足,足内青花双圈“安素草堂”四字款。青花为饰,盘内以三国故事空城记为题材,形象地描绘了诸葛亮坐在城楼弹琴退敌兵的惊险场面。画面人物神态逼真,构图巧妙,青花明快,是人物故事纹的代表作品。
四、康熙青花十二月花卉杯: 高5.5、口径6.6、足径2.2cm。杯胎薄体轻,浅圈足,足内青花双圈六字楷书款“大清康熙年制”。以青花为饰,十二只杯上分别描绘代表十二个月的花卉,并配以相应的诗句,诗句有五言和七言。十二个一套加在一起便是一年十二个月的节令花卉。此杯纹将诗、画巧妙地结合在一起,具有较高的艺术欣赏价值。
五、康熙青花加紫人物折沿盆: 高8.2.、口径36.9、足径21.8cm。盆折沿,口部上卷,浅腹,双圈足。沿面绘朵花纹四组,内壁绘折枝花卉,盆心绘人物故事,庭院中五人服饰各异,形神生动。画面以青花为主色,紫彩穿插点缀,青花加紫,这种用色 ... 在同类产品中传世不多。
六、康熙青花竹林七贤纹笔筒: 高15.2、口径18.5、底径17.9cm。圆筒形,口底相若,玉壁形底,里施白釉,底心青花四字楷书仿款“成化年制”。康熙朝笔筒的标准式样。腹部以青花为饰,绘“竹林七贤”图,人物弹琴、吟诗,动态青情各不相同,体现出康熙青花人物画的艺术风格。
七、康熙青花松竹梅纹茶壶: 通高8.8、口径7、足径3.8cm。壶腹扁圆,柄作成苍松枝干形,壶流塑成翠竹节段,盖钮作成卷曲的梅花枯干,圈足,足内有“大清康熙年制”青花六字楷书款。以青花为饰。壶柄及流两侧分别描画松、竹、梅。笔意清新,具有工笔画的艺术效果,装饰别具特色,雕塑与绘画融为一体,突出了松、竹、梅的坚强刚毅,实属少见。
八、康熙青花釉里红红茶壶: 通高12、口径8.5、足径7.7cm。壶体饱满, ... ,腹两侧分置弯流和曲柄,腹下高圈足微撇,腹部及足墙上为凸起的白色连环纹装饰,连环内外均施青花,盖钮塑为四枚釉里红寿桃,以青花枝叶为衬托。此壶古朴典雅,在造型设计上不是简单机械地模拟自然物的形体,而是以简洁、洗练的手法来增强其表现力。腹部规律化的连环纹和寿桃形盖钮,上下呼应,结构严谨,是一件既实用又美观的作品。装饰上采用青花釉里红,既有青花的幽靓雅致,沉静安逸的特点,又增添了釉里红浑厚浓丽的色调,形成了高雅而又朴实的艺术风格。
九、康熙青花山水人物纹盖罐: 高23.7、口径23.1、足径14.2cm。造型简朴,呈直筒状,圈足,盖顶饰有环形抓手钮。以青花为饰,呈宝石蓝色,明亮鲜艳,浓淡相间,通体绘山水人物,采用分水画法,使山峦具有浓淡深浅的层次感,两个老者徜徘于山间小道,颇有意境,是康熙青花山水人物纹的代表作品。
十、康熙青花龙纹瓶: 高23.5、口径4、足径6.1cm。瓶口微撇,短颈,圆肩,肩以下渐收,圈足,足内青花楷书“大清康熙年制”六字款。以青花为饰,瓶身绘双龙纹,龙张牙舞爪,龙身卷曲,威武凶猛、画面构图简练,龙头大身细,这种画风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
十一、康熙青花缠枝莲梅瓶: 高22.9、口径4.3、足径8.9cm。小口,短颈,丰肩,圈足,底心施釉。康熙梅瓶的标准式塑。以青花为饰,肩上绘海水纹一周,瓶身绘缠枝莲六朵。用笔生动有力,莲花、花叶、枝干概括、形象,通过有次序的穿插、排列,达到密而不乱,非常完美。
十二、康熙青花海水龙纹大瓶: 高45.5、口径12.5、足径12.2cm。瓶撇口,短颈,溜肩、圈足,足内青花双圈,一叶形花押款。以青花为饰。颈下部绘灵芝、回纹、涡纹各一周,腹部绘二龙戏珠纹,近底绘江芽海水。此瓶龙纹描画得非常生动,呈腾空起舞之势,反映了当时青花瓷器的烧造水平。
十三、康熙青花缨络纹贲巴壶: 高23.2、口径4.9、足径8.9cm。壶呈塔形,口流均有盖,壶口直近颈部,小口曲折连于腹部,扁圆腹,腹下承以托,托内白釉无款。自上而下有凸起乳下丁纹16周。以青花为饰 ,腹部绘兽面缨络纹,近底绘变形莲瓣纹一周。造型仿藏族银制贲巴壶形式烧造, ... 精巧、别致、纹饰也具有浓厚的少数民族风格,是民族文化交流的产物。
十四、康熙青花松鼠葡萄纹棒槌瓶: 高48.3、口径13.4、足径15cm。瓶洗口,直径,折肩,筒形腹,圈足,以青花为饰,颈部绘点珠纹、回纹、如意头纹各一周,腹部主题图案绘松鼠葡萄纹,图中葡萄枝架上卧一小松鼠,周围衬以洞石、花卉、喜鹊等纹。松鼠葡萄纹在康熙瓷器中大量运用,绘法多样。此瓶笔法流畅飘逸,写生效果极佳。
十五、康熙青花百子纹方花盆: 高35、口径41.5x41.5,足径32cm。盆呈四方形,折沿、深腹、折底、圈足,足内砂底,底中心有一圆孔。以青花为饰,口沿上绘如意纹一周,腹部四面开光,内绘婴戏图,图中小童有打伞,举莲,骑象,放风筝,放爆竹,划船,游戏等。此器为康熙花盆的典型式塑。青花发色淡雅,纹饰细腻,小童活泼,画面吉祥,寓意为“多子多福”。
十六、康熙青花山水人物纹棒槌瓶: 高45.7、口径12.2、足径14.8cm。康熙棒槌瓶的标准式样。以青花为饰,颈部绘变形灵芝、涡纹及山字形纹饰各一周。腹部主题图案绘有一个渔夫和三个老者在山中,空中绘流云、小鸟。山间绘流水、树木、楼阁。青花山峦,富有层次,典型的珠明料特点。画面布局疏朗,意境清幽。
十七、康熙青花雉鸡牡丹纹凤尾尊: 高45、口径21.5、足径14.7cm。尊口呈喇叭状,长颈,圆腹,足外撇,俗称“凤尾尊”。以青花为饰。青花发色娇翠欲滴,尊上下两部分均以雉鸡、牡丹、山石构成主题画面,空间衬以桃花、兰花与萱草纹,牡丹花有的含苞待放,有的盛开。画面光感渲染逼真,有如一幅花鸟画,具有极高的艺术欣赏价值。
十八、康熙青花万寿字大瓶: 高77、口径37.5、足径28cm。造型高大古朴,线条变化刚柔相济。以青花为饰。分别在瓶的口沿、颈、腹、足四个部位书写寿字,尤以腹部最多最密,四个部位的寿字总和加起来,整整一万字,寓意“万寿无疆”。寿字全部采用不同形体的篆书书写而成,纵横排列整齐,书写规矩,一丝不苟,尤其是字体的粗细、长短、疏密、空间大小,均处理得很严谨,恰到好处。万寿字大瓶的烧造成功,体现了康熙时期景德镇制瓷匠师们丰富的想象力和巧夺开工的工艺水平,被后世视为无上珍品。
上述几件藏品从不同侧面反映出康熙青花瓷器的艺术风貌。总之,康熙青花在中国青花发展史上占有很重要的历史地位,书写了极为光辉的一页,使青花瓷器烧造进入一个崭新的阶段,其艺术成就,颇令后人叹为观止。
以上内容由历史认知网整理发布(WWW.lishixinzhi.Com)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部分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特别申明:本文内容来源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立即与我们联系(devmax@126.com),我们将及时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