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下文字资料是由(历史认知网 www.lishirenzhi.com)小编为大家搜集整理后发布的内容,让我们赶快一起来看一下吧!
摘要:1870年,有一位来自澎湖南寮的年轻读书人,就教于李庥牧师。林兼金,澎湖人,来自读书人的家庭,父亲是生员。然后他读到十诫的小字注解,注曰:「十诫是神的诫命,但人却不能守」。他对早期的台湾省宣教贡献非常大。林兼金人信以后,成了李庥牧师得力的帮助者。)因病在澎湖去世。1886年在甘为霖牧师推动下,澎湖传道正武启开。光绪13年黄能杰受派前往澎湖,也访问南寮兼金墓并接受兼金嫂之款待。

1870年,有一位来自澎湖南寮的年轻读书人,就教于李庥牧师 (Rev. Hugh Ritchie) 。他姓林,名兼金。宣教师们记载了他的入信心路历程甚详。 万荣华牧师在他的「英国长老教会海外传教百年史」里,记载如下。林兼金,澎湖人,来自读书人的家庭,父亲是生员 (Graduate) 。他学习中国经典,觉得有一套伦理的纯理论,但他想要行善,常经验到无法去实行 ( 正如保罗在「罗马书」第 7 章所说的 ) 。他听到有一新宗教传人台湾省,就去探访曾听过福音的人,到底这新的教是怎么回事?此人所知也不多,就将传道者分发有记载「十诫」 (The Commandments) 的单张给兼金。他一条一条读去,但其结论也是一样。这些诫命真好,但如果人无法守何用呢?然后他读到十诫的小字注解,注曰:「十诫是神的诫命,但人却不能守」。是的!但注解更进而曰:「神怜悯世人,就将他独生子送到世间作救主,如人们信服救主,不仅罪被赦,也会从他得到能力来守神的诫命」。他觉得有道理,想多学习,就搭戎克船往旗后找传道者。时李庥正在埤头 ( 凤山 ) ,所以他也随即到埤头。与李庥谈道之后立即入信。他对早期的台湾省宣教贡献非常大。 (Edward Band: Working His Purpose out I, p.84-85) 李庥报告里,也录有林兼金父子的一段对话。父曰:您为何弃圣贤之道,而想就教与番仔教?圣人之道不是修身齐家治国之本吗?您敢弃古来圣贤之道?兼金答:读书目的是求知识,若番仔书论真理与得福之道,就未尝不可读。我前信从孔子之道,但得基督福音之后,觉得孔子不能给我内心平安,因为孔子并未指出如何才能得到平安,未指出如何才能真正服从诫命。 (The Messenger, July, 1870, p.161. ct. April,1880 ,p.73-74) 林兼金人信以后,成了李庥牧师得力的帮助者。他担任传道者训练「班」的教席,任刚到台湾省的宣教师们语言教员, 1875 年旗后府城两地传道者训练班,合并集中于府城上课成为「福音书院」 ( 台南神学院前身 ) 之后,仍担任教席。后他出任传道师,驻嘉义、大社等地。 1882 年 ( ? ) 因病在澎湖去世。 1886 年在甘为霖牧师推动下,澎湖传道正武启开。甘为霖牧师、高长一到澎湖,就等不及访问了南寮。光绪 13 年 (1887 )黄能杰受派前往澎湖,也访问南寮兼金墓并接受兼金嫂之款待。能杰报告说:人说「金兄善讲道为何天寿?」,余答「颜回贤亦夭寿」。(《台湾省府城教会报》 25 期,光绪 13 年 6 月刊 ) 。 以上内容由(历史认知网)整理发布,部分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本文标签:读书文化国学
特别申明:本文内容来源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立即与我们联系(devmax@126.com),我们将及时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