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下文字资料是由(历史认知网 www.lishirenzhi.com)小编为大家搜集整理后发布的内容,让我们赶快一起来看一下吧!
摘要:青铜重宝墨影留形——“全形拓”艺术琐谈中国的传拓技术种类繁多,如宋代的毡蜡拓、隔麻拓,明代的套拓、色拓、烟煤拓,清代的洗碑拓、镶拓、堆墨拓等。得者如获至宝,分外珍惜,从而开创了“全形拓”之先河。“全形拓”所表现的多为历史上的青铜重器,是介于书画与拓片之间的艺术形式,具有极高的艺术和收藏价值。
青铜重宝 墨影留形 ——“全形拓”艺术琐谈
中国的传拓技术种类繁多,如宋代的毡蜡拓、隔麻拓,明代的套拓、色拓、烟煤拓,清代的洗碑拓、镶拓、堆墨拓等。但这些拓法多是以平面石刻作为主要对象,若要对青铜器器形进行传拓,就必须采用“全形拓”的 ... 。“全形拓”又名“立体拓”、“器形拓”、“图形拓”,它是一种以墨拓作为主要手段,辅助以素描、剪纸等技术,将青铜器的立体形状复制表现在纸面上的特殊传拓技法。
“全形拓”最早出现于清代嘉道年间。据传江苏镇江焦山寺里有尊焦山鼎,起初为镇江魏姓所有,明末奸相严嵩当政时企图霸占此鼎。魏氏恐子孙不能保住铜鼎,遂将此鼎送至焦山寺保存。入清以后,不少文人学者对此鼎铭文加以考释题跋,尤以翁方纲的《焦山鼎铭考》一书,使得此鼎名声大振。于是焦山寺住持六舟和尚以灯取形,把该鼎的尺寸量好画出轮廓,再以厚纸做漏子,用极薄的六吉棉连纸扑墨拓制成“全形拓”,颇受藏家青睐。金石家阮元知晓后,便邀六舟和尚将自己所藏三代青铜器制成“全形拓”,以飨友人。得者如获至宝,分外珍惜,从而开创了“全形拓”之先河。 清代同光时期的金石收藏家陈介祺采用分纸拓法,加之绘图准确,用墨浓淡适宜,使得“全形拓”技法得到进一步的发展。民国以后,周希丁、马子云等人将西方传入的透视、素描等 ... 应用到“全形拓”中,并用墨色来表现光线明暗的变化,使得所拓器物图像的立体感大为增强。随着以摄影为基础的石印、珂罗版等复制技术的广泛应用,传统传拓业急剧走向衰落,“全形拓”原先保存器形的实用功能已经大大削弱,再加上难度大,费时费力,使得这门传统手艺已经到了濒临失传的边缘。 “全形拓”所表现的多为历史上的青铜重器,是介于书画与拓片之间的艺术形式,具有极高的艺术和收藏价值。
近闻青铜器修复和鉴定专家贾文忠对几近失传的“全形拓”技法加以研究创新,在一张宣纸上,将器物的立体形状一次拓成。所制的“全形拓”,器形准确、透视合理、纹饰清晰、铭文规范、效果逼真,就连著名文物大师史树青先生观后也不禁赞曰:“贾文忠‘全形拓’下真迹一等。”
来源:汴梁晚报
编辑:之谦
以上内容由历史认知网整理发布(WWW.lishixinzhi.Com)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部分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特别申明:本文内容来源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立即与我们联系(devmax@126.com),我们将及时处理。